以问题为核心,给学生思维插上翅膀

以问题为核心,给学生思维插上翅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初探

广西南宁市民族高中530199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问题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在充满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方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将被唤醒,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真正具有了问题探索者的责任感,确实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一、问题设置应引发矛盾,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他的认知冲突的理论里提出:通常情况,每个人都持与自己观点或信念相一致性的心理需求,以保持内心获得满足感,达到心理发展平衡;反之,当一个人的认知观念发生了前后不一致,出现相互矛盾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紊乱、烦躁、困惑、不安,于是产生了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失衡”。当“认知失衡”时,人们就会努力调整、改变、重构新观点、新信念,以便获到心理满足,达到内心平衡感。同样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也有维持认知平衡的心理倾向。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制造“冲突”,升级“冲突”。引导学生体验解决了一个“冲突”的快乐,又迎来新“冲突”的疑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心理出现暂时失衡,学生的认知结构经历“平衡、失衡、再平衡……”不断往复。他们学习“胃口”被吊得足足的,正好驱动他们试图恢复心理失衡的状态,进而激起他们的参与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思维的翅膀在“冲突”的蓝天中不断飞翔,促进学生变“要我学”成“我要学”,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转“喂”成“觅”。

那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认知冲突呢?下面一个数学教师的课例会让我们有所启示。在教学复数概念时,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已知:a2+1=a,求a2+a-2的值。一看问题学生立马就投入计算,算得a2+a-2=-1。此时学生感到困惑了。a2+a-2应是正数,怎么能是负的?怎么可能小于零呢?时机正好,教师引出复数这个课题。复数究竟是什么样的数呢?问题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这位教师以问题为契机,以问题为核心,精心设计,不断造惑,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再通过释疑解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二、问题设置应当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唤起学生原有学习经验

首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有水平;二是将要达到的水平。教育不应在原有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应远远高于个体的现有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原有水平。其次,数学学科与其他文史类学科最大的区别点是系统性强,新知识通常是旧知识的延续与展,也有的是对旧知识的综合;同时,新知识又将成为下一个知识的基础,是后继知识的生长点。例如,简单的幂函数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并思考以下问题:例题的函数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函数,它们在形式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几类比较重要的函数,它们是学生最熟悉的。通过从这些已知的函数入手,与新知对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备课时,设置问题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关联,以此联结点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把原有学习经验正向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索中,能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三、问题设置应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的学科。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此外,有的知识点本身抽象、复杂的难以理解(如函数、极限等知识点);有的知识材料概念又多又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如同类根式与同次根式),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或理解,老师感觉难教好,学生更难学好。因此,这些知识点成为了学生的学习难点,也是教师的教学难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困难?如何突破难点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应由易到难,形成梯度,拾级而上,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合理过渡。

四、问题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

高中数学知识是实际生活诸多现象的高度抽象与归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忽略联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生疏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拒绝与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应将一定的数学问题放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放到学生熟悉的、常见的具体情境中去。如在教学中给抽象出排列与组合的定义与公式比较难,教师可从贴近生活的问题出发,举出大量实际应用的例子。如:从红黄绿3个纽扣里取两个给上衣和裤子钉上,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4人里,选3人参加市级演讲比赛,有多少种选法?有6个同学去春游,他们要排成一排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些身边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刘彦译JackieAcreeWalsh,BethDankert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

标签:;  ;  ;  

以问题为核心,给学生思维插上翅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