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相见欢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教育科教研室白永莉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饶河农场中学教师胡俊

课标要求及分析:

对于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标1属于维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诵读、理解;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理解水平;学习内容是古代诗词。前提条件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课标2维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积累、感悟、运用;学习水平是经历、领悟、运用水平;学习内容是欣赏品味。前提条件是注重。

教材分析:

《相见欢》选自人教版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中的一首词。是八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的自读课。在学习几篇古诗之后,学生了解了一些鉴赏古诗的方法。在此继续学习《相见欢》,这是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情浓愁满,却自然不假雕饰。抽象的离愁难以言说,可李煜却化抽象为具体,让它变得可剪可理,令人回味无穷。学习这首词会让学生感受到词的艺术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今后学习《水调歌头》等其它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要理解词中的愁苦之情并不难,可以通过“寂寞”、“离愁”等词语来感知。

劣势:学生仅有的这种感知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如果不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充分了解,还无法理解意象所包含的情愫,更不能理解词人不同一般离愁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一要求,及对教材“学习这首词能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领悟作品的意境。

依据课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一要求,及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仅有感知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如果不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充分了解,还无法理解意象所包含的情愫,更不能理解词人不同一般离愁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真正领悟作品的意境。”这一学情的分析,预设本课难点是:学习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去鉴赏诗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预习作品,了解词人人生经历,初步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亡国之恨,去国之思,初步领悟作品意境。

2、通过阅读文本、朗读感知、品味赏析,学生了解并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领悟作品的意境。

3、通过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共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流程:

流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预设时间3分钟)

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歌曲《独上西楼》,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开始新课学习。

了解作者: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词人李煜的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李煜(公元937-978),是南唐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在他39岁时,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押解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毒死,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点评: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歌曲导入,渲染了浓浓的离愁别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情感。通过复习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本文主旨。此环节完成目标1】

流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设时间7分钟)

(一)朗读:同学们先自由放声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教师再提供配乐,请位学生朗读,师生听读后共同点评。

(二)范读: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课文,学生用心感受词的意境。

(三)美读:全班同学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点评:多种朗读方法交替运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很快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此环节加强目标1】

流程三:品味赏析领悟意境。(预设时间23分钟)

(一)品味赏析:

1、出示问题:词中的哪个字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愁)你通过词中哪些景物(意象)感受到作者的愁绪?为什么?

引导学生赏析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意象,用多媒体展示——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楼

2、课件梳理:家国之思,辗转难眠,愁闷的情景就展现在读者眼前,李煜此时作为亡国之君思念故乡,思念故国,有家不能回,更显示其心中的凄苦悲凉孤独和哀愁

【点评:课伊始,疑已设,教者带着学生的疑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者能够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整体感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较好完成目标2】

(二)讨论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来描摹“愁”的?

学生提出个人看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比作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用它的长、乱来写离愁之多之复杂,化抽象为具体)

(三)领悟意境:

教师请学生谈谈“愁”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高明的诗人却常常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愁”描摹得可观可感,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书写离愁别绪的名句?

【点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在品味、体会和感悟上下功夫,放手学生自主品读,学生一定会被文本的内容所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诗词意境的感知,完成本课重点并加强目标3。】

流程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悟。(预设时间5分钟)

学生在初步体会词的意境基础之上,教师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配乐诗词的画面。

教师深情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这几个景物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蕴藏着词人内心的孤寂、哀伤之情,这种融入了诗(词)人主观感情的具体物象就叫做“意象”,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学会把握意象,更能理解诗词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我们以前学的诗词中其实也有很多意象,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的体会。

【点评: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因此设计者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得出规律,提高他们鉴赏古诗的能力,进而解决难点。】

流程五:归纳总结课后反馈。(预设时间6分钟)

(一)归纳总结:

1、由学生谈本课的收获。2、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深情总结。

李煜这首词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衬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里绘愁,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

(二)课后反馈:

1、学生尝试自由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2、运用本篇文章的赏析方法尝试着鉴赏李煜的《虞美人》,下节课我们再汇报。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着重体现了新课标中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学生能够加深印象,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李煜

残月剪不断,理还乱

梧桐----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深院无人共语,孤寂无聊

总体点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相见欢》是李煜的一首词,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词中抽象的离愁难以言说,而李煜却化抽象为具体,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诗词教学,如果按部就班的梳理、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而这节课设计者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实现诗词学习方式的转变来说,是一个好的突破。

另外,设计者注重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在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热爱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于《相见欢》这首词来说,学生只能够初步感受到这种离愁,但至于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许多同学都感到困难。但是教者通过知人论世,找出词眼、把握意象等方法创造性地鉴赏诗词,学生从而深刻理解词的意境。这种方法脉络清晰,对于学生独立鉴赏诗词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标签:;  ;  ;  

相见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