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变雅论文_徐佩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风变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秋,城邑,诗经,时代,印本,士人,世情。

变风变雅论文文献综述

徐佩琦[1](2018)在《从两周“变风变雅”看社会变化对文学及思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文学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而令这面镜子能够完整清晰照出现实的则是这些文学背后体现的思想。"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开篇即指出这一横贯中国文学史的通用原则。本文从两周"变风变雅"的现象探索社会的变化对于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这种转变代表的精神在后世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7期)

刘畅[2](2018)在《黄宗羲的变风变雅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风变雅理论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最早源于人们对《诗经》的阐释,后为历代文学家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的正变理论既具有进步性又存在保守性。黄宗羲为适应明清鼎革的时代需要,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变风变雅理论中怨刺和抗争的一面,尽量消减理论保守消极的一面,对传统的变风变雅理论做了一次理论性开拓。黄宗羲的变风变雅理论大致有如下几点:其一是为变正名,正变无优劣之分;其二是扩大了温柔敦厚的外延,将变风变雅之诗作纳入其中;其叁是指出变风变雅的诗作是应"时"而生的,为人们充分进行反抗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四是指出变风变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体现为"不平则鸣"和充满"元气"之文。(本文来源于《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傅道彬[3](2016)在《“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风变雅"意味着春秋文学新的精神气象与格局。春秋文学的"新"与"变"不仅仅是经学家指责的消极意义上礼崩乐坏的政治转折,更是积极意义上新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思想的精神涅盘。经历地坼天崩的政治变化,春秋文学主题发生重大历史转向,由一味地英雄崇拜和颂扬转变为对天命的质疑与对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宏大的历史叙事转为广泛社会生活的生动描写,一大批生动的君子形象出现在春秋文学的历史舞台上,形成《黍离》式心理忧伤模式。文学的形式也由矜持庄谨转向清新活泼,在审美上也由雍容冲淡的写意式描写转向铺陈写实的表现方式。(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曹胜高[4](2012)在《“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一文中研究指出士的阶层属性,决定了"列士献诗"作为一项制度,为其文化职能之一。由于东周士人失位,使大量的士大夫流散,不仅导致了《诗经》以患君、患吏、患仕为指向的变风变雅,也强化了士人作为文化阶层的群体认同,转而追求对社会、道义的理性思考。(本文来源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李军[5](2010)在《变风变雅,朱印蓝印——四明藏书家陈寥士事迹稽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陈寥士是民国时期,以搜藏朱蓝初印本着称的藏书家。解放以来,其生平事迹晦而无闻。本文利用民国间诗文集及旧报刊等资料,对其一生行迹略作稽考,并就所见十余种陈氏旧藏朱蓝印本稍作介绍。(本文来源于《《天一阁文丛》第八辑》期刊2010-12-01)

李争艳[6](2009)在《《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现象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现象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有许多,而本主要从风、雅的正与变两个方面来探讨《诗经》中风雅部分所体现出的时代思想。(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9年08期)

刘冬颖[7](2004)在《“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乃至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充满丰富性与多元性的城市文化。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下,《诗经》中的篇章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雍容典重的雅、颂诗篇,变而为直抒胸臆、讽喻时政的变风变雅诗。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变风变雅”诗篇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篇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诗经》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记录了当时极其发达的城邑文明。《诗经》的作者不是下层劳动人民,《诗经》不是民歌。(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04年01期)

刘东影[8](2003)在《“变风变雅”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末年的社会巨变给《诗叁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从雍容、典重、平和的诗篇变而为抒泄怨怒的篇章。对这种诗篇风格的变化,《毛诗》名之曰“正变”。“变风变雅”这一概念也是由此产生的。《毛诗》以“正变”、美刺来统一解释整个诗篇,比起《叁家诗》来说更有规范性,容易把握学习,能更好地发挥诗的社会教化作用。然而,以“正变”、美刺解诗就必须结合史实,必须将诗从单纯的表达个人情意的语句转变为对社会盛衰的反映,也就难免要牵强附会,有许多不实之处。因而“变风变雅”这一概念本身就有许多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本文借用了汉人的这一概念,是想以新的视角和科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解析,由此论证《诗》与史的关系,从《诗叁百》中的内容来揭示西周后期和春秋时代的社会变迁。 本论文应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包括第一、二章,是属于《诗经》学方面的问题,重点是对《诗序》“正变”说的评价,并剖析了其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渊源关系;第二大板块,包括第叁、四、五、六章,是对“变风变雅”诗的历史解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主要有如下几点突破: 在引言中,我分析了《诗经》的史料价值、阐释了诗与史的关系,认为在先秦时期诗是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包含着多种功能。文中,我概括总结了以《诗》说史的历史,把古今以《诗》说史的历史分传统、近代、建国后叁个历史阶段进行了概括总结。然而,《诗》毕竟不是史。由于诗歌体裁的特点所决定,以诗记史必然带有许多笼统、夸张和言过其实的成分。在运用这些材料时要注意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由于韵文的字数限制,《诗经》在记载史实时不可能写得具体而细致,以此来考察当时社会还应与先秦的其他文献相佐证,并参考地下考古资料。 第一章中我系统地分析了“正变”说的提出、井认定“正变”说与叁家诗无关,是《毛诗》的独立提法。我还对“正变”说进行了辨正,指出“风雅正变”说是《毛诗》对中国诗学理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它不仅发展了《左传》、《苟于·乐论》、《礼记·乐记》关于审音律以知政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解决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诗歌批评现实政治的问题,从而完善了中国传统诗论中的美刺说。但同时指出了“正变”说的先天缺陷,认为其以时问为线索、以政治起伏为标准来划分诗篇的方法不够科学,不能完全以其为考察诗篇的证据。 第二章中,我从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孔于诗论》入手,考察“正变”说的历史渊源。认为“正变”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渊源有自的,是与先秦时期的用诗风气密切相关,与《孔于诗论》的说诗方法一脉相承的。我在文中列了详细的表格,对照《毛序》解诗和《孔于论诗》的相同与不同。认为他们是属于同一诗说系统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诗说。但是,孔于在《诗论》中论诗没有象《毛诗序》那样把每首诗都确定为王道政治的宣占,而是从伦理教化的角度来阐述,还有一些对诗旨的概括。 第叁章中,我首先分析了“变风变雅”产生的历史上壤,还为“变)XL变雅”诗篇进行了断代,其中“变大雅”的创作年代基本考定,对“变风”和“变小雅”部分诗篇也作了大致的断代。在文中,我又整体把握了“风雅正变”的精神实质,认为“正风正雅”传达了“安以乐”的精神实质,而“变风变雅”则体现了“怨以怒”的风貌。另夕【,我还对“变风变雅”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解析。 第四章中我探讨了《风》诗“正变”的地域特征,认为“正变”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时间上,也有空间上的不同。按“正变”说的标准来划分,“二南”属于“正风”,以下十叁国风皆为“变风”。这种划分的方式未兔太过僵化。十五《国风》的“正变”之别,除了考察作品产生的时问外,其间的地域性差异也是诗篇风格产生变化的原囚之一。《诗经·国风》按照十五个地区汇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 且且文化地域的风土人情,是将文化按地域类分的先声。 第五章,在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孔于诗论》中,《诗经·国风》的名称被冠之为“邦风”。无论是“国风”还是“邦风”,都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个信息——《诗经》是与西周春秋时期的城市生活密切相关。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猴卜之音”的说法大相径庭。本章试从考古发掘的城市遗址、先秦文献中对都城的记录及《诗经》的字里行间来证明《诗经》中记录了当时极其发达的城邑文明。 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变风变雅”与两周社会思想变迁。在哲学方面,以《雅》诗“正变”为切入点,研究了两周天命观念的擅变。还探讨了“风雅正变”中所体现出的宗亲观念、宗族祖先崇月i观念、宗法伦理观念、宗法政治观念的变化。文中还探讨了“风雅正变”与音乐观念的变化,在当时人看来,音乐对社会风气、对人的道德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诗乐一体的共生关系,让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李瑞明[9](2003)在《“变风变雅”:陈衍诗学的认同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变风变雅”是传统诗学术语 ,由汉儒提出后 ,作为一种诗学型态 ,表示的是社会时代变迁与诗人生存感受的绾合 ,反映的是在诗学精神修养中的经世思想 ,以及其中应有的对诗人主体“内质”的要求 ,在近代陈衍的诗学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定和重视 ,并成为他的诗学观念的认同取向。(本文来源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罗建新[10](2003)在《“变风变雅”中主体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变风变雅”之作大多产生于世乱之时 ,故其中不可或缺地表现出创作主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命与时的背离、情与礼之抵牾、生与死的困惑 ;同时 ,也流露出自我对这些困境的消解途径 :怨天愤世、厌世行乐、淡泊归隐 ;这些途径可堪是道家思想的滥觞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变风变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变风变雅理论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最早源于人们对《诗经》的阐释,后为历代文学家不断丰富发展。传统的正变理论既具有进步性又存在保守性。黄宗羲为适应明清鼎革的时代需要,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变风变雅理论中怨刺和抗争的一面,尽量消减理论保守消极的一面,对传统的变风变雅理论做了一次理论性开拓。黄宗羲的变风变雅理论大致有如下几点:其一是为变正名,正变无优劣之分;其二是扩大了温柔敦厚的外延,将变风变雅之诗作纳入其中;其叁是指出变风变雅的诗作是应"时"而生的,为人们充分进行反抗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四是指出变风变雅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体现为"不平则鸣"和充满"元气"之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风变雅论文参考文献

[1].徐佩琦.从两周“变风变雅”看社会变化对文学及思想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8

[2].刘畅.黄宗羲的变风变雅理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

[3].傅道彬.“变风变雅”与春秋文学的精神转向[J].文艺研究.2016

[4].曹胜高.“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李军.变风变雅,朱印蓝印——四明藏书家陈寥士事迹稽略[C].《天一阁文丛》第八辑.2010

[6].李争艳.《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现象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7].刘冬颖.“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论丛.2004

[8].刘东影.“变风变雅”考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

[9].李瑞明.“变风变雅”:陈衍诗学的认同取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

[10].罗建新.“变风变雅”中主体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拯救[J].巢湖学院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黑龙江省第十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黑龙江省第十叁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获得者...文学创作应有功利目的-《文心雕龙》(明万历...文学创作应有功利目的-杜甫(712—770),字子...河南财经学院鉴定验收项目(9)河南财经学院鉴定验收项目(3)

标签:;  ;  ;  ;  ;  ;  ;  

变风变雅论文_徐佩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