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的道德评价论文_傅根跃,陈伟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谦虚的道德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评价,儿童,小学,论文。

谦虚的道德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傅根跃,陈伟伟[1](2000)在《小学儿童谦虚的道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比较了 3 1 4名 7、9、1 1岁儿童对谦虚故事的道德评价及其评价理由 ,试图以此初步揭示儿童谦虚观念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 :随年龄增长 ,没有谦虚观念的儿童人数比例显着减少 ,9岁和 1 1岁有谦虚观念的儿童比例显着高于 7岁儿童 ,且 1 1岁儿童出现了一种后谦虚观念———认为人做了好事就应该承认 ,没有必要谦虚。(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0年05期)

陈伟伟[2](1999)在《小学儿童对谦虚的道德评价及行为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谦虚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中的一员,由于其具有一些与其它亲社会行为不同的自身特点,而日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而谦虚行为在本质上即是一种说谎的行为。因此,本研究课题的提出。也正是源于我们先前有关儿童对说谎行为的评价与说谎概念的一些研究结果。K.Lee et al(1997)进行了有关加拿大与中国儿童说谎观念的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对说谎观念理解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文化环境更为提倡“谦虚”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7~11岁的中国小学儿童对谦虚行为的道德评价及其自身的谦虚行为的表现,来揭示在该阶段的儿童中相应的谦虚观念与谦虚行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来深入探讨该阶段儿童对谦虚的道德评价与其自身实际的谦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儿童在对不谦虚行为与谦虚行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对不谦虚行为的积极评价逐渐降低;而对于谦虚行为的评价则逐渐上升。②在对谦虚行为的解释上,存在着四种观念。不同年龄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的儿童比例逐渐增加。此外,从11岁的儿童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做了好事要勇于承认,没有必要谦虚。③儿童的谦虚行为也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也会受到社会情景因素的影响。④在谦虚的道德评价与谦虚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⑤谦虚的道德评价与谦虚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并且这种关系也会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1999-12-01)

谦虚的道德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谦虚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中的一员,由于其具有一些与其它亲社会行为不同的自身特点,而日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而谦虚行为在本质上即是一种说谎的行为。因此,本研究课题的提出。也正是源于我们先前有关儿童对说谎行为的评价与说谎概念的一些研究结果。K.Lee et al(1997)进行了有关加拿大与中国儿童说谎观念的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对说谎观念理解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文化环境更为提倡“谦虚”或“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7~11岁的中国小学儿童对谦虚行为的道德评价及其自身的谦虚行为的表现,来揭示在该阶段的儿童中相应的谦虚观念与谦虚行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来深入探讨该阶段儿童对谦虚的道德评价与其自身实际的谦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儿童在对不谦虚行为与谦虚行为的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对不谦虚行为的积极评价逐渐降低;而对于谦虚行为的评价则逐渐上升。②在对谦虚行为的解释上,存在着四种观念。不同年龄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的儿童比例逐渐增加。此外,从11岁的儿童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做了好事要勇于承认,没有必要谦虚。③儿童的谦虚行为也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也会受到社会情景因素的影响。④在谦虚的道德评价与谦虚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⑤谦虚的道德评价与谦虚行为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并且这种关系也会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谦虚的道德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傅根跃,陈伟伟.小学儿童谦虚的道德评价[J].心理科学.2000

[2].陈伟伟.小学儿童对谦虚的道德评价及行为的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1999

论文知识图

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叁种社会情...不同年龄儿童对马路故事中谦虚

标签:;  ;  ;  ;  ;  

谦虚的道德评价论文_傅根跃,陈伟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