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色鹪莺论文-张建新,唐思贤,丁志锋,袁玲,胡进霞

纯色鹪莺论文-张建新,唐思贤,丁志锋,袁玲,胡进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纯色鹪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纯色鹪莺,生殖模式,巢址选择,身体量度

纯色鹪莺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新,唐思贤,丁志锋,袁玲,胡进霞[1](2007)在《纯色鹪莺繁殖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具有繁殖期身体量度小于非繁殖期的特性,开展相关研究对了解鸟类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在广东省肇庆地区对纯色鹪莺的繁殖行为开展了研究。结果如下:①繁殖期体长和尾羽长均极显着(P<0·01)小于非繁殖期,翼长显着(P<0·05)小于非繁殖期;②每年3月下旬开始出现筑巢现象,雌雄共同筑巢,筑巢时间4~5d,巢多建在禾本科植物上,巢址选择与水源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显示,距水边距离占主导地位(34·88%),之后依次是距地面高度(18·55%)、距最近水面高度(12·95%)、巢口方向(9·08%)和巢区植被盖度(8·51%);③筑巢后1~2d产卵,窝卵数(4·7±1·6),孵卵期持续8~10d,亲鸟轮流坐巢,亲鸟会根据窝卵数的不同调整坐巢次数和坐巢时间。窝卵数越多,亲鸟坐巢时间越长;④纯色鹪莺的巢成功率为43·75%,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外界干扰。据此,我们认为纯色鹪莺在繁殖期的高投资和繁殖行为,可能是研究该物种生存对策的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张建新[2](2007)在《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繁殖生态及换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扇尾莺科(Cisticolidae),在中国南部广泛分布,具有繁殖羽尾羽短于其非繁殖羽尾羽的特点,这种特点不同于其它性选择和自然选择促使尾羽夸张延长的鸟类物种,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研究这种新的生殖策略,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对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的繁殖生物学、换羽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这种生存和繁殖策略及其进化意义。纯色鹪莺繁殖期体长和尾长数据极显着的短于非繁殖期,翼长显着短于繁殖期。纯色鹪莺在每年的3月上中旬开始求偶,3月下旬开始筑巢,雌雄共同筑巢,筑巢时间4~5天,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细丝编织而成,并多建在禾本科植物上。巢址选择与样方植被关系密切,主成成分分析显示,距地面高度(42.58%)在巢址选择中占主导地位,其余依次是营巢植被高度(1655%)、巢区样方植被均高(10.84%)、巢区样方草本均高(9.57%)和距最近水面高度(7.01%)、巢口方向(9.08%)和巢区植被盖度(8.51%)。纯色鹪莺的巢呈杯状,侧开口,巢口内径38.15?.46mm,巢口外径54.66?.04mm,巢厚度11.56?.83mm,巢高度155.75? 3.31mm,巢深度80.66?.85mm。筑巢后2~3天产卵,每巢卵数4~6枚,平均窝卵数4.25?.49。平均卵重0.96?.11g,平均卵径为11.11?.27mm?4.81?.65mm。孵卵期亲鸟轮流坐巢,亲鸟会根据窝卵数的不同调整进巢次数和时间,窝卵数越多亲鸟坐巢时间越长,窝卵数为3枚时,单位时间进巢次数最多,当窝卵数为5枚时,亲鸟单次坐巢时间与日坐巢时间最长。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约12d左右,与飞行相关的身体特征在7日龄以后发育较迅速,离巢前雏鸟体重有所下降,离巢后亲鸟还会哺育幼鸟一段时间。纯色鹪莺的巢成功率为43.75%,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纯色鹪莺一年换羽两次,分别是春季换羽和秋季换羽。春季换羽大约从从叁月上旬到5月中旬,持续时间较短,约天80~90天。秋季换羽从8月下旬到12月上旬,持续时间较长,约100~120天,春季换羽从3月上旬到,约天。秋季换羽为完全换羽,包括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及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是降序换羽,即换羽从最内侧尾羽开始依次向外延伸替换,尾羽的替换则是离心型换羽,即从中间尾羽开始,依次向两边延伸。春季换羽可能为不完全换羽,仅尾羽进行换羽,而飞羽和覆羽则并不更换。对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的生长进行曲线回归,初级飞羽第6根的回归方程为Y=3.21X-4.07-0.06X~2,次级飞羽第7根回归方程为Y=2.87X-3.56-0.06X~2,尾羽第5根的回归方程为Y=9.40lnX-2.87。纯色鹪莺繁殖期和非繁殖期行为谱有较大的差异,在非繁殖期觅食行为占主要部分,而在繁殖期繁殖行为占主要部分。纯色鹪莺尾长的变化与昆虫重量和草本最高高度呈极显着相关,与草本均高呈显着相关,体长的变化与昆虫重量呈极显着相关,与草本最高呈显着相关性。尾长和体长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湿度、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差异均为极显着,翼长的变化与平均气压和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为极显着,而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显着。纯色鹪莺这种特点虽然与生境因子和气候因子相关,但是并不能确认是否由其引起,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纯色鹪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扇尾莺科(Cisticolidae),在中国南部广泛分布,具有繁殖羽尾羽短于其非繁殖羽尾羽的特点,这种特点不同于其它性选择和自然选择促使尾羽夸张延长的鸟类物种,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研究这种新的生殖策略,从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对纯色鹪莺(Prinia inornata)的繁殖生物学、换羽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这种生存和繁殖策略及其进化意义。纯色鹪莺繁殖期体长和尾长数据极显着的短于非繁殖期,翼长显着短于繁殖期。纯色鹪莺在每年的3月上中旬开始求偶,3月下旬开始筑巢,雌雄共同筑巢,筑巢时间4~5天,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细丝编织而成,并多建在禾本科植物上。巢址选择与样方植被关系密切,主成成分分析显示,距地面高度(42.58%)在巢址选择中占主导地位,其余依次是营巢植被高度(1655%)、巢区样方植被均高(10.84%)、巢区样方草本均高(9.57%)和距最近水面高度(7.01%)、巢口方向(9.08%)和巢区植被盖度(8.51%)。纯色鹪莺的巢呈杯状,侧开口,巢口内径38.15?.46mm,巢口外径54.66?.04mm,巢厚度11.56?.83mm,巢高度155.75? 3.31mm,巢深度80.66?.85mm。筑巢后2~3天产卵,每巢卵数4~6枚,平均窝卵数4.25?.49。平均卵重0.96?.11g,平均卵径为11.11?.27mm?4.81?.65mm。孵卵期亲鸟轮流坐巢,亲鸟会根据窝卵数的不同调整进巢次数和时间,窝卵数越多亲鸟坐巢时间越长,窝卵数为3枚时,单位时间进巢次数最多,当窝卵数为5枚时,亲鸟单次坐巢时间与日坐巢时间最长。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约12d左右,与飞行相关的身体特征在7日龄以后发育较迅速,离巢前雏鸟体重有所下降,离巢后亲鸟还会哺育幼鸟一段时间。纯色鹪莺的巢成功率为43.75%,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纯色鹪莺一年换羽两次,分别是春季换羽和秋季换羽。春季换羽大约从从叁月上旬到5月中旬,持续时间较短,约天80~90天。秋季换羽从8月下旬到12月上旬,持续时间较长,约100~120天,春季换羽从3月上旬到,约天。秋季换羽为完全换羽,包括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及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均是降序换羽,即换羽从最内侧尾羽开始依次向外延伸替换,尾羽的替换则是离心型换羽,即从中间尾羽开始,依次向两边延伸。春季换羽可能为不完全换羽,仅尾羽进行换羽,而飞羽和覆羽则并不更换。对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的生长进行曲线回归,初级飞羽第6根的回归方程为Y=3.21X-4.07-0.06X~2,次级飞羽第7根回归方程为Y=2.87X-3.56-0.06X~2,尾羽第5根的回归方程为Y=9.40lnX-2.87。纯色鹪莺繁殖期和非繁殖期行为谱有较大的差异,在非繁殖期觅食行为占主要部分,而在繁殖期繁殖行为占主要部分。纯色鹪莺尾长的变化与昆虫重量和草本最高高度呈极显着相关,与草本均高呈显着相关,体长的变化与昆虫重量呈极显着相关,与草本最高呈显着相关性。尾长和体长与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湿度、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差异均为极显着,翼长的变化与平均气压和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为极显着,而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显着。纯色鹪莺这种特点虽然与生境因子和气候因子相关,但是并不能确认是否由其引起,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纯色鹪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新,唐思贤,丁志锋,袁玲,胡进霞.纯色鹪莺繁殖行为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7

[2].张建新.纯色鹪莺(Priniainornata)繁殖生态及换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纯色鹪莺论文-张建新,唐思贤,丁志锋,袁玲,胡进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