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入深出学经典

浅入深出学经典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三中学山东枣庄277117

一直以来,文言文在我心中犹如一朵水墨青花,历经时代沧桑的洗涤,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仍是一枝独秀,闪耀着永恒而智慧的光芒,何惧刹那芳华。

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在提倡学习国学经典的今天,愈发成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同学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对于老师而言,文言文教学既简单又任重道远。简单的是可以按照传统方法,“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但这种课堂学习,往往是一言堂的局面,课堂毫无生机,师生没有互动,教学过程干瘪无趣,效果是事倍功半。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了。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学好并爱上文言文,为他们更好地继承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我想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摸索出的浅入深出的一些做法。

一、从思想上渗透经典古文的不朽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我特别重视这方面的渗透。记得第一堂语文课上我带领学生纵观全册教材时,

把焦点放在了教材的文言文单元上,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是埋在土里的陶罐,在经历了千百年后不仅闪耀着岁月的光辉,而且变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而铁罐却完全消失。最后我告诉学生们,课本里的那些文言文就是智慧的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陶罐”。看到学生眼睛里闪耀的光芒,我知道第一步渗透已经生效。

接着向学生阐述文言文深厚的文化价值。首先,在由文言所砌成的文化宝库中,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就好像在我们面前铺设了一条通道,让我们穿越时空,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文学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只有认识了昨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学习文言文,可以古为今用,让我们明理明志。其次,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它们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在运用。诗人流沙河写过这样的诗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不学文言文的人,将因其是中国人却没有了中国味儿而让外国人瞧不起。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第三,我们可以从文言文中学习古人的操行,提高道德素养。文言文中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难免受到影响,有些人甚至迷失了自我。在这个时候,不如翻开经典,在余韵犹存的古文中,学习古人为人处事的豁达乐观精神,洗涤自己的心灵。

总之,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它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内心,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等。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珍贵遗产,作为中国人,有义务保护好这项遗产,只有学好文言文,才能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语言。

作了以上的渗透,我想学生将会怀着敬畏和探寻之心去学习。当然这种渗透在以后的学习中是随时并以不同的方式和内容进行的。

二、在具体学习某一篇文言文时,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当时的社会状况都会作以详尽的讲解,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历史文献,重大历史事件等,目的是尽量拓宽作者写作此文时的社会场景,带领学生走进作者当年的生活,走进作者的内心,也就走进了文本。有些看似没有必要的搜集和展示,也占用了不少时间,但事实证明这会使教和学的效果是事半功倍。

三、化整为零,由浅入深,浅入深出。

文言文,尽管在学生心目中已经魅力无限,但毕竟与他们熟悉的现代汉语相比,难度还是很大,况且内容多而零碎,真正学习起来,尤其一个单元的集中学习,很大一部分同学还是难以消化吸收,弄不好还会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我采取了以下几步,实现逐层深入的目的。

1.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前学习。

例如,开学之初,在学习现代文的同时,我将教室里的某一块黑板定为语文专用(我们教室里有多块黑板),每天的晨读课我会抽出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教学生认字、写字,每次最多三个,有时一个,积累在黑板上,让学生随时看随时记,我会定期提问巩固,予以精神鼓励。其实这些生字都是即将学到的文言文里的,我只是提前带领他们扫除了拦路虎,为诵读打下基础。生字扫除了,可以提前朗读,一段一段的来。有了一定基础后,慢慢的可以提前学习一些文言词汇,到了八年级,这项提前学习的任务已经由课代表来全权负责,而学生们的习惯也养成了,提前学习的内容也渐渐增多。这种提前学习的直接好处是,等到真正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已经跟这些文章成了相熟的朋友了,既克服了畏难心理,又减少了学习任务。

2.读它千遍不厌倦。

语文学习,我始终认定读为其首。初中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在朗读实践中加强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同角度指导学生朗读。具体做法是这样做的:

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词,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教学前要广泛查阅工具书,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认真训练,及时地予以纠正。如《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应”句中的“亡”是“无”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所通“无”字音“wú”而不能读成它的本音“wáng”了。

读准节奏。节奏,体现了你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如《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指目前天下一分为三,所以“今”字后面必须暂停;让学生分清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停顿错了,意思理解就会发生错误。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和“莲”在这里是两个词,之间必须暂停。

读出音韵。文言文中有的句式整齐,字音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有的骈散结合,如行云流水,轻快飘逸。例如《爱莲说》中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我们可以边读边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读出节奏;《陋室铭》、《与朱元思书》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读好韵律,就像弹奏好一支优美的乐曲,给自己和听众以美感,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读出感情。《新课标》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如刚学完的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应读得浑厚、豪放;“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应读得轻快、赞美;“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应读得凄楚、悲凉。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在诵读经典古文时配上相应的音乐,学生自然就会带上感情和表情去读,那么单一的教学形式会变得生动、活泼,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领读、听读、齐读、分组读、接力读、自读,教学中应以自读为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一边想象一边诵读。同时,学生每读一遍,教师可提出不同要求,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强调的一点,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朗读,都要让学生来评一评:评评读的好不好,有没有读错字,有没有漏字或添字,有没有停顿不合理,有没有感情不到位。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学相长。

3.大处理解,小处深入。

这一点与我们本次研修中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是文言文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可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第二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点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可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三步,理解成诵。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特别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当堂成诵,既巩固了积累,又体现了理解的要求。

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富春江沿岸的美,抓住总领句和关键词,学生自由品析,六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在具体研讨中紧紧抓住文中意蕴丰富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展开,带领学生“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境,披意入情,多角度、多层次的品读”这与本次所研讨的问题也是不谋而合的。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交流、发言以及精彩的课堂生成几乎是水到渠成,我认为这与学生的提前学习、详尽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以及反复诵读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品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时,由于在学习之前的补充和暗示,学生很快便领悟其中深意,无需老师多言,要的就是学生的心领神会。

适时点拨作者的高洁志趣,爱慕大自然,同时也引发学生对山水之趣的联想,山水之乐,因人而异,因情而异,重要的是发现天然之美,面对它的博大精深,不禁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感悟:人应该有山的一面,也要有水的一面。在人生的原则,人生的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像山一样坚定不可动摇;但是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我们可以像水一样灵活多,刚柔并济变。山是我们为人的根本,水是我们处事的具体方式。到此再度升华文章的主旨,完成对学生思想渗透教育,这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目标,体现了经典的魅力所在。

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我们先请同学试背一遍,其他同学可以小声地和背、吟诵。可以看着黑板上板书的内容,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做点词句赏析积累。

四、趁热打铁,夯实学习成果。

用心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学生的会,因此课后的落实消化至为关键,在这点上,我严格组长负责制,天天检查,个个落实,绝不姑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之前的心血将付诸东流。

五、“教无定法”,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的,教学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

我们所学习的古文的文体有很多种,有的是优美的写景散文,有的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还有的是故事性很强的。对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编写故事,讲故事,有的还可根据情节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篝火狐鸣,置书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如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内容,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还比如《核舟记》《口技》《石壕吏》等文都可以采用讲演结合的方法配合教学。如在进行完《木兰诗》中的一、二节教学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出木兰下决心替父从军的情景,或用书上语言进行表演;或可以增加难度,用白话文进行表演,或让其他的学生在表演的同时进行背诵的配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更使课堂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青春的活力。

六、客观、合理、及时的评价至为重要。

以上这几种做法,要能做的更有实效,老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因而,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就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的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另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标签:;  ;  ;  

浅入深出学经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