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机理论文_杜孟子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增强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机理,玄武岩,沥青,碳纤维,混凝土,强度。

纤维增强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杜孟子[1](2018)在《浅谈鼓式刹车片用增强纤维纳凯夫的特性及其增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纤维纳凯夫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用其代替石棉纤维配置鼓式刹车片,有利于提升鼓式刹车片的物化性能。本文对鼓式刹车片用增强纤维纳凯夫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增强机理,以及在鼓式刹车片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18年13期)

李冬晨[2](2018)在《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及增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混凝土可以有效提高普通混凝土的韧性,抑制混凝土的早期裂缝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增强机理,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8年10期)

王飞龙,刘爱华[3](2018)在《混凝土用增强纤维的基本性能与增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混凝土用增强纤维的基本性能与增强机理。按照纤维类型阐述了常用混凝土增强纤维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分散性以及相对应的应用限制。分析了增强纤维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效果,并总结了现阶段几种常见的纤维增强机理。认为:增强纤维作为纤维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对纤维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影响较大,同时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文月皎[4](2017)在《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增强机理及路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量的急剧增加,受限于路面材料性能低下以及养护不及时等综合因素,沥青路面在服役期间出现了大量的早期病害。掺入纤维已经成为了综合改善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微观上看来,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对沥青的性质起到了改善的作用;从宏观上看来,玄武岩纤维的掺入对沥青混凝土的整体力学性能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目前,我国在纤维加强沥青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符合我国道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的具体纤维种类以及完整的设计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而国外生产的纤维造价昂贵,大大增加了建设投资成本,考虑到生产玄武岩纤维的主要材料即玄武岩在我国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所生产出的玄武岩纤维完全可以满足道路建设的需要,因此,采用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玄武岩纤维的方法来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以期避免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害,论文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通过引入复合材料理论和界面化学理论对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机理进行分析,阐述纤维的吸附、稳定、加筋、增粘、阻裂、增韧以及增加自愈能力作用,探讨采用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的可行性。(2)选取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和木质素纤维进行对比分析,考查叁种纤维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吸湿性以及吸油性,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吸湿率最小,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优于聚酯纤维和木质素纤维。(3)将叁种纤维以不同掺量掺加到沥青当中,进行沥青叁大指标试验、弯曲梁流变试验和动态剪切试验,探讨纤维沥青胶浆的各项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掺入以后,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有明显改善,但低温性能却有所降低。综合叁种沥青胶浆性能试验结果来看,玄武岩纤维相较于聚酯纤维和木质素纤维是最理想的选择。(4)以AC-13作为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级配并进行配合比设计,确定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马歇尔试验,探讨沥青混合料各项马歇尔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掺量每增加0.1%,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约增加0.05%,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毛体积密度、马歇尔稳定度、空隙率和矿料间隙率都逐渐增加,流值离散性变化,马歇尔稳定度在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4%时达到最大。(5)对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以及冻融劈裂试验等一系列路用性能常规试验,考查纤维的掺入对沥青混合料各项路用性能的改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纤维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掺入以后沥青混合料的一系列路用性能指标不同程度的增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水稳定性得以改善,基于AC-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的玄武岩纤维最佳掺量为0.4%。(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任庆[5](2017)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Z-pin连接增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等优异性能使它在减重、减震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占有更大的比重,传动轴就是其应用之一。用碳纤维材料制备的传动轴具有轻质、减震特性,从而可改善传动轴的动力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是碳纤维轴管和金属法兰通过一定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组件,其连接方式主要包括胶接、机械连接、异型连接等。另外,国内外学者对碳纤维层合板Z-pin增强、Z-pin连接(T型接头、搭接接头等)的性能也有研究并得到成熟的结论。本文基于碳纤维传动轴上应用成熟的Z-pin连接增强,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Z-pin连接的扭转强度增强机理、影响参数与破坏形式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本文首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Z-pin连接扭转强度增强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根据传动轴在工作时的约束与受载,简化传动轴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应力分布。分析碳纤维传动轴Z-pin连接中在扭转状态下的胶层与金属Z-pin应力,得出Z-pin连接扭转强度增强机理:a)Z-pin能够分担胶层所传递的载荷;b)Z-pin能够阻止胶层继续破坏下去。本文接着对碳纤维传动轴Z-pin连接的扭转强度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对比了不同Z-pin的个数、不同碳纤维轴管厚度下的扭转强度,得出:a)不同位置的Z-pin对扭转强度影响不同,其中靠近端部的Z-pin决定着整个连接接头的扭转强度;b)Z-pin连接中增加碳纤维轴管厚度能够增加连接接头的扭转强度,而胶接中并没有影响。本文最后对碳纤维轴传动轴Z-pin连接破坏形式——碳纤维轴管的挤压破坏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碳纤维的挤压强度,得出碳纤维挤压破坏力F、缺陷长度l之间的关系;其中纤维弯曲缺陷平均长度l与Z-pin直径d有关。本文通过理论与试验方法,对碳纤维传动轴Z-pin连接的增强机理、影响扭转强度的因素、碳纤维挤压破坏进行研究,对设计碳纤维传动轴Z-pin连接中Z-pin数量、分布选择,碳纤维轴管厚度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荀家正,封基良[6](2016)在《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及增强机理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掺加不同材质、不同长度纤维材料增强的沥青混合料应用MTS 810材料试验机进行未切缝及预切缝叁点低温弯曲试验,通过临界应变能密度及应力强度因子方法评价低温性能探讨了纤维增强机理。结果表明:掺加纤维能有效阻滞裂纹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能力,且随纤维力学强度的增大及长度的适当增长,纤维的增强效果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6年07期)

钱叶琳,王洁,吕卫柯,郭盼盼,单生彪[7](2016)在《黄麻纤维加筋土的强度特性及增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黄麻纤维对合肥地铁工程沿线广泛分布地典型弱潜势膨胀土加筋改良处理,通过改变黄麻纤维掺量和长度对包含素膨胀土和纤维加筋土的土样进行了一系列室内直剪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纤维长度和纤维含量对加筋土强度特性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纤维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黄麻纤维加筋可显着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改善了膨胀土的剪切破坏形式,减小了破坏时裂隙的宽度和长度。(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吴衍青[8](2016)在《化学纤维成纸的增强及增强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特种纸某些性能的指标,化学纤维作为添加原料已成为趋势,但化学纤维的添加使成纸的强度和匀度受到影响,因此本论文对化学纤维成纸的增强及增强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造纸用化学纤维的特征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到:聚烯烃纤维的平均长度为4.373mm,平均宽度是16.21μm,纤维粗度是1.07mg/m。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纤维呈圆柱形束状并排列整齐,并表面附有一层油脂,这对纤维的分散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对纤维进行洗涤处理;ES纤维的亲水性差,吸湿率低仅为0.263‰,聚烯烃纤维具有强的耐酸碱腐蚀性,在酸碱溶液中处理后,耐酸损失率不超过10%,耐碱损失率不超过2%。纤维长度长,纤维分散困难,按特种纸原料要求,一般将化学纤维切割成长度大于3mm。聚烯烃纤维亲水性差,本文对聚烯烃纤维的分散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浆浓是纸页纤维网状结构稳定的基础,将聚烯烃纤维悬浮液配成0.04%的浆浓,有利于纤维的分散,且纤维网状结构稳定,纤维沉降体积最大为117ml。对植物纤维进行打浆处理,可以有效的切断长纤维,并使纤维发生分丝帚化,但对聚烯烃纤维进行打浆会随着打浆转数的增大对聚烯烃纤维产生伤害,纤维变形加剧,严重时甚至使纤维粘结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无法解离的疙瘩;打浆转数低可以使纤维变得柔软,但增大了打浆能耗,因此,对于此类化学纤维建议采取轻微的疏解方式。对聚烯烃纤维进行改性可以有效的改善纤维的分散,采用2g米氏酸对聚烯烃纤维进行包覆改性,纤维的沉降体积为525ml,或者使用98%质量分数的浓硫酸对聚烯烃纤维接枝改性,纤维沉降体积是375ml,均可以提高纤维的分散效果。通过对化学纤维纸制备,然后对其强度性能的检测来探究化学纤维纸增强效果。本实验对化学纤维纸进行热压干燥,得到当热压温度为133℃,热压时间为3min时,纸页的强度最佳,因为当温度和时间达到一定值时,聚烯烃纤维的表层聚乙烯开始由多点接触的熔融结合转为片状结合,使纸页的强度达到最佳值,抗张指数为36.2Nm/g。米氏酸改性聚烯烃纤维,包覆于纤维的表面,米氏酸分子结构中带有两个羧基基团,提高纤维的分散效果,改善了纸页匀度,热压干燥时,包覆于纤维表层的米氏酸间形成结合,且同时纤维自身熔融结合,两种结合力对纸页的强度起到增强的作用,纸页干湿抗张指数分别为38.0Nm/g和35.3Nm/g,纸页孔径主要分布于15~25μm之间。水溶聚乙烯醇纤维的平均长度是1.322mm,平均宽度为14.97μm,纤维纤度是0.280mg/m;当添加量为20%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与聚烯烃纤维混合抄造时,对聚乙烯醇纤维进行预处理8min,使聚乙烯醇纤维达到溶胀的状态,添加入纸浆悬浮液中。聚乙烯醇纤维的熔点低于聚烯烃纤维,热压干燥时,聚乙烯醇纤维与ES纤维形成坚固的“焊接”结构,增加了纤维间的“焊接点”,将聚烯烃纤维框架支撑架建起来,对化学纤维纸起到增强的作用,使纸页的干湿抗张指数分别达到了26.8Nm/g和25.9Nm/g。(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9)

王强,齐晓杰,王云龙,王国田[9](2016)在《碳纤维与工程车辆翻新轮胎复合强化模型及增强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提高工程车辆翻新轮胎质量,以碳纤维作为增强体,工程翻新轮胎胎面作为基本体,通过设计复合材料的配方、黏合体系和混炼工艺,分析了经改性处理的碳纤维对胎面橡胶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构建了碳纤维与胎面橡胶复合强化混合物理模型和分散物理模型。分析了碳纤维与胎面橡胶黏结状态及黏结机理。为获得高性能的碳纤维增强工程翻新轮胎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剑波,彭杰,张怀宇,刘立新,肖菁[10](2016)在《纤维复合沥青增强特性及增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提高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使用性和耐久性的途径主要包括添加沥青改性剂和纤维复合沥青两种。对两种方法的增强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从材料学基本原理出发对两种方法的增强作用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复合沥青的增强效果明显优于添加沥青改性剂;以玄武岩矿物纤维为代表的矿物纤维增强沥青的效果要优于木质素纤维的增强效果;直径5μm的特种玄武岩矿物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可大幅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抗车辙、抗裂、抗水损害和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01期)

纤维增强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纤维混凝土可以有效提高普通混凝土的韧性,抑制混凝土的早期裂缝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增强机理,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增强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杜孟子.浅谈鼓式刹车片用增强纤维纳凯夫的特性及其增强机理[J].中国设备工程.2018

[2].李冬晨.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及增强机理[J].建材与装饰.2018

[3].王飞龙,刘爱华.混凝土用增强纤维的基本性能与增强机理[J].棉纺织技术.2018

[4].文月皎.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增强机理及路用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

[5].任庆.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Z-pin连接增强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6].荀家正,封基良.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及增强机理试验[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6

[7].钱叶琳,王洁,吕卫柯,郭盼盼,单生彪.黄麻纤维加筋土的强度特性及增强机理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吴衍青.化学纤维成纸的增强及增强机理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6

[9].王强,齐晓杰,王云龙,王国田.碳纤维与工程车辆翻新轮胎复合强化模型及增强机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张剑波,彭杰,张怀宇,刘立新,肖菁.纤维复合沥青增强特性及增强机理研究[J].公路.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下复合材料的层...不同长度的kevlar短纤维增强机理碳纤维的增强机理图短纤维增强机理玻璃纤维增强机理增韧PBT树脂最...同一焦距下K9、K6和K3的ENF试样侧面微...

标签:;  ;  ;  ;  ;  ;  ;  

纤维增强机理论文_杜孟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