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世俗论文_章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与世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教,世俗,神圣,库尔德,巴赫,伊斯兰,天主教。

宗教与世俗论文文献综述

章远[1](2019)在《后“伊斯兰国”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的宗教困境——兼论西方推行世俗政治秩序的危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消灭"伊斯兰国"和冲突后重建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尽管宗教能够为库尔德人实现民族自决提供重要的聚合和动员的动力,但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呈现出暴力和宗教紧密结合的极端化特征,因此后"伊斯兰国"时期,植根当地宗教土壤的民族主义势力不得不反思其宗教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外部干预力量倾向于推动建立地区世俗民主化秩序并扶植符合其期待的政权继承者。在宗教土壤深厚的中东,如果为了更快地走向独立,为迎合西方化的世俗主义期待而策略性地削减本民族的宗教外在表达,从而规避外界对其极端化的担忧,那么宗教民族主义将面临潜在困境:一旦民族自决和政治发展的预期目标没有如约实现,被压抑的民族宗教力量很可能在未来出现报复性的复兴。(本文来源于《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祝和军[2](2019)在《一种世俗的超验性如何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于实践致力于世俗性的超验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正是由于"人"、"实践"和"历史"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宗教信仰模式中的那种"本质"决定"实存"的外在空间关系才得以转变为历史运动中"实存"不断生成"本质"的内在时间关系。世俗和超验、现实和理想之间张力结构和辩证运动,不仅是历史得以展开自身的必然方式,也是"此岸的真理"得以确立的要义所在。(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董悦鑫[3](2019)在《从国民身份视角看美国使命感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国民身份的角度考察了美国使命感从宗教理想主义到世俗扩张主义的转变。美国使命观念在美国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值得仔细研究。当年的许多虔诚清教徒带着他们对建造“山巅之城”的坚定信念来到美国,因而美国的建立与宗教遗产不无关系。这种信念不仅使美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获得独立,而且也构成了民族信条的基础。从长远来看,这种信念也推动了其他运动的产生,如西进运动、帝国主义扩张和美国式民主的传播。从宗教到世俗的逐渐变化表明了美国使命观念的逐步转变。标志这种变化最显着的事件是帝国时期的美西战争,时任总统威廉·麦金莱声称自己除了遵守上帝的意愿之外什么也没有做,而他充满宗教色彩的政治言论能够被当时的民众普遍接受在现在看来非常令人难以置信。之所以此种言论在这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是因为那时的美国人由衷地相信美国使命感,并依靠它来塑造自己的“美国人”形象。托克维尔的美国例外论和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扩张关系学说也以一种难以察觉但十分有影响力的方式形塑和阐述了美国国民身份。总而言之,美国坚信其使命是改善和启迪世界,无论其实现方式是被动地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和道德的榜样,或者主动地通过传教士传播自由民主价值观。对道德的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先决条件,并且其深远意义是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在追求没有道德支持的政治目标时会感到不自在,或至少在表面上如此。因此,可以认为,美国使命感从最初的宗教理想主义向后来的世俗扩张主义转变的整个过程具有双重影响:一是发现和塑造美国民族认同感,二是寻求和巩固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欣[4](2019)在《世俗实践中的神圣性——兼论伊利亚德的“宗教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圣与世俗在西方宗教研究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但是神圣的表征与生活中的"实在"紧密相关,"神圣"通过"世俗"来显现自己。神圣与世俗的区分仅出自人类对其的最初体验并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特别是在中国的信仰体系中,其杂糅性进一步加深。因此,神圣与世俗并不总是从一而终地存在于一个主体或一个群体中,也不是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是根据"人"这一主体的不同需求和目的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来进行选择。(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秦川[5](2018)在《人神之间的秩序——浅谈宗教性的合法化与世俗性的合法化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世俗性和宗教性的合法化,可以发现在权威性、目的、奖惩侧重、维系以及影响等方面,两者之间既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其他一些方面,两者有非常相似。由此推及到不同的世俗组织、不同的宗教派别之间,乃至生物和自然界,一样也能找到相同还有相易的地方。文章试图通过这种异同比较,初步探讨两者的统一性问题,提出两者是在构建人神之间社会秩序中,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36期)

吕常乐[6](2018)在《巴赫早期康塔塔风格形成的宗教文化语境——礼拜仪式与世俗庆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巴赫康塔塔整体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其早期康塔塔风格之所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巴赫在魏玛之前、魏玛时期和科滕时期的康塔塔创作,既是他此类创作的必要储备,也呈现出最富于创新性的特点。这与他早期生涯中职位的变迁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尤其与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文章聚焦于巴赫早期康塔塔创作的宗教信仰环境及礼拜仪式和世俗庆典,旨在揭示其早期康塔塔创作风格的宗教文化根源。(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黄增喜[7](2018)在《从神圣到世俗——伊利亚德宗教史视野中的人与自然》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史既是人与神圣的交流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人类的自然观念史。当代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对宗教经验与自然观念的互动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其宗教史叙述既是对人类宗教理念之演进的追索,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变迁的溯流。他认为前现代人大体生活在充满神圣的宇宙中,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重视,开启了自然的去圣化进程,现代科技得益于这一进程,并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文化思潮及"回归自然"口号的提出,泄露了现代人对于神圣的隐秘乡愁,并再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割弃的统一性。现代人要走出文明的重重危机,就有必要重新唤醒、激活自己感知神圣的能力。伊利亚德的宗教史叙述虽有浓厚的想象色彩,但不乏重要的当下价值和持久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乂乐[8](2018)在《趣说音乐史 歌唱宗教的世俗音乐——清唱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一种音乐形式,没有美丽的布景,没有漂亮的服装,也没有华丽的动作;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有一定的戏剧情节,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它就是清唱剧。目前为止,它在国内外的发展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在文艺复兴后期,世俗音乐迅速发展,音乐已经不再是上层贵族的专属了,这个时候清唱剧开始产生,就好像现在的流行音乐,是真正的全民音乐。不过,它的内容却与基督教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琴童》期刊2018年10期)

赵秀丽[9](2018)在《宗教与世俗:天主教生育观念的本地化——基于《公教妇女》与《益世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天主教生育观念的本地化体现了中国天主教徒强烈的民族意识。天主教生育观念的本地化处境较为复杂。报刊媒体在宗教与世俗的双重语境中对生育观念的阐释,是教会本地化的集中体现。天主教注重家庭建设,反对生育节制和儿童公育是天主教教义的必然要求,这与"强国保种"的民族意识也具有一致性。"儿童国有"的理念是近代儿童教养模式转变的理论基础,这一理念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在天主教看来也是无可非议的。《益世报》对儿童教育的关注既是受天主教的影响,也是天主教本土化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基督宗教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祁桂娟[10](2018)在《神圣与世俗的交织——宗教旅游场域中不同来访者之神圣体验差异及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众旅游的兴起带动了宗教场所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各地所标榜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业开发浪潮中,宗教场所往往被视为旅游业重要的旅游资源。宗教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不同,如果将宗教本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将宗教场所视为经济体,不仅会损害宗教的原真性,也是对宗教人士和信徒、香客等信仰权利的损害。什么是宗教旅游?谁是旅游者?如何区分信徒、香客、游客?只有理清在宗教旅游场域内不同来访者的特点和差异,对来访者进行区分和研究,才能对他们的神圣感知以及行为差异进行分析,这对重新审视宗教场所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从这几个基本问题入手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8年02期)

宗教与世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立足于实践致力于世俗性的超验建构,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正是由于"人"、"实践"和"历史"之间的内在性关联,宗教信仰模式中的那种"本质"决定"实存"的外在空间关系才得以转变为历史运动中"实存"不断生成"本质"的内在时间关系。世俗和超验、现实和理想之间张力结构和辩证运动,不仅是历史得以展开自身的必然方式,也是"此岸的真理"得以确立的要义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与世俗论文参考文献

[1].章远.后“伊斯兰国”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的宗教困境——兼论西方推行世俗政治秩序的危险[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9

[2].祝和军.一种世俗的超验性如何可能——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宗教信仰的内在超越[J].广东社会科学.2019

[3].董悦鑫.从国民身份视角看美国使命感的演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王欣.世俗实践中的神圣性——兼论伊利亚德的“宗教的人”[J].民族论坛.2019

[5].秦川.人神之间的秩序——浅谈宗教性的合法化与世俗性的合法化的异同[J].青年与社会.2018

[6].吕常乐.巴赫早期康塔塔风格形成的宗教文化语境——礼拜仪式与世俗庆典[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

[7].黄增喜.从神圣到世俗——伊利亚德宗教史视野中的人与自然[J].世界宗教研究.2018

[8].乂乐.趣说音乐史歌唱宗教的世俗音乐——清唱剧[J].琴童.2018

[9].赵秀丽.宗教与世俗:天主教生育观念的本地化——基于《公教妇女》与《益世报》的比较研究[J].基督宗教研究.2018

[10].祁桂娟.神圣与世俗的交织——宗教旅游场域中不同来访者之神圣体验差异及行为研究[J].中国佛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基督下葬》,J.蓬托尔莫,木板油...、《在十字架》,保罗·鲁本斯,木板油...古希腊神庙压力实现了结构空间的横向延...圣马可广场【德】阿尔布列希特·丢勒版画39*28厘...周廉溪先生祠一层平面图

标签:;  ;  ;  ;  ;  ;  ;  

宗教与世俗论文_章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