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属论文_咸魁锋,尹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豆蔻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豆蔻,花柱,卷曲,研究进展,爪哇,化学成分,肉豆蔻。

豆蔻属论文文献综述

咸魁锋,尹虹[1](2019)在《豆蔻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姜科豆蔻属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多可药用,作为传统常用药材使用。该属植物结构类型丰富,具有胃肠保护作用、抗氧化、降血糖、抗炎、抗过敏、抗菌、肝脏保护和阿尔兹海默保护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利用价值。通过近十年国内外文献检索,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为豆蔻属植物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庞晓晗[2](2018)在《豆蔻属药用植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豆蔻属药用植物作为姜科植物的重要植物,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豆蔻属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提取方式也相继投入临床应用。各种提取方法均有不同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这些优缺点以确定更为适宜的提取方法。豆蔻属药用植物在食品产业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作为药食两用的姜科植物,不仅可以增加食品风味,还能够抑制食品氧化,起到防腐剂的作用。研究表明,豆蔻属药用植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尤其是有机溶剂萃取部分,对豆蔻属药用植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勇,张娟娟,康文艺,闫文义[3](2014)在《肉豆蔻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全球约有120余种,分布于南亚,从玻利尼西亚西部、大洋洲、印度东部至菲律宾。国内外学者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64个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木脂素,此外还包括苯丙素、黄酮和酚类成分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癌、降血糖、保肝等生物活性。该文总结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综合利用与深入开展该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4年13期)

韩智强,张虹娟,郭生云,芦燕玲,李干鹏[4](2013)在《GC-MS法分析姜科豆蔻属两种植物的挥发性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云南西双版纳产的姜科豆蔻属九翅豆蔻和阳春砂仁两种植物的茎叶的挥发性成分。建立了同时蒸馏萃取GC/MS法对这两种植物茎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阳春砂仁茎叶与其果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两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96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烯类及其衍生物。其中,九翅豆蔻和阳春砂仁的主要成分都是蒎烯,前者的百分含量达76.50%,后者为57.39%。两种豆蔻属植物的茎叶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阳春砂仁茎叶的挥发性成分与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区别较大。(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20期)

彭建明,游建军,彭朝忠[5](2010)在《豆蔻属种间杂交育种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白豆蔻高产抗寒新品种的选育。方法:用从国外引种栽培的爪哇白豆蔻和泰国白豆蔻进行种间远缘正反杂交。结果:正反杂交均能杂交成功,杂交种植株生长良好,均开花,其中"豆蔻1号"种子已经育苗。结论:表现出优良性状的杂交种,有望作为提高我国白豆蔻产量的新品种。(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0年09期)

唐源江,廖景平,吴七根[6](2010)在《豆蔻属(姜科)植物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豆蔻属12个种的叶片横切面结构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豆蔻属植物叶片表皮层由1层表皮细胞组成,在无下皮层的种中,近轴面的表皮细胞通常体积较大,而在有下皮层的种中,表皮层通常较薄,细胞壁增厚;下皮层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叶肉中栅栏组织通常1~2层,海绵组织2~6层细胞,常含丹宁,所观察的大部分种含有方晶或砂晶;中脉韧皮部极端维管束形态多样,维管束系统II通常缺失,未发现同时具有4个系统的种。此外,对叶缘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讨论了叶解剖结构的系统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石林春,宋经元,陈士林,姚辉,韩建萍[7](2010)在《豆蔻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鉴定十分困难的豆蔻属药用植物筛选适合其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探索豆蔻属药用植物鉴定新方法。方法:对该属植物36个物种,46个样本的8个候选条形码序列(psbA-trnH,matK,rbcL,psbK-psbI,rpoB,atpB-rbcL,ITS,ITS2)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我们采用了4种方法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应用Mega4.1计算不同序列的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K-2P);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序列的变异性;用Taxon DNA软件评估"Barcoding Gap";用Blast、Distance方法检验物种鉴定的可靠性。结果:ITS2和ITS序列变异显着,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达100%,其它6个候选序列(psbA-trnH,matK,rbcL,psbK-psbI,rpoB,atpB-rbcL)不能有效鉴定豆蔻属物种。结论:本文推荐将ITS2和ITS作为豆蔻属药用植物潜在的DNA条形码序列,并依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0年03期)

陈绪超,李庆军[8](2008)在《3种豆蔻属植物的异交率检测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柱卷曲性机制是一种在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中新发现的传粉机制,也是唯一通过花柱运动和异型雌雄异熟相结合而形成的花的二型性.通过垂直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等位酶实验方法对姜科豆蔻属(Amomum)3种植物的异交率进行了检测、比较,发现具有花柱卷曲性机制的九翅砂仁(A.maximum)和腐花豆蔻(A.putrescens)的异交率显着高于不具有这一机制的阳春砂仁(A.villosum)的异交率;而且在具有花柱卷曲性的2个种中,上举型和下垂型2种表型的异交率存在差异,且上举型的异交率均高于下垂型的异交率,表明花柱卷曲性机制有避免自交促进异交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陈绪超[9](2007)在《豆蔻属花柱卷曲性运动机制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柱卷曲性运动机制是一种在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中新发现的交配策略,也是唯一通过花柱运动和异型雌雄异熟相结合而形成的花部特征二态型。基于已在豆蔻属(Amomum)中的传粉生物学的研究,本文以姜科豆蔻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对花柱卷曲性运动机制交配系统方面进行探讨,主要侧重于这一独特交配策略的进化及生态学意义。在这种花柱卷曲性运动机制中,同一居群中包含两种互补的、动态式的交配型,根据开化过程中柱头的运动方向不同,分别称为上举型和下垂型。一种上午散发花粉而其柱头向上反卷,远离昆虫拜访的通道;另一种其柱头上午垂向唇瓣,能够接受拜访昆虫的传粉,但自身的花药却不打开。到中午时分,两种表型花通过互为相反的柱头卷曲运动转换性别——前者柱头向下卷曲,后者柱头向上卷曲且花药打开。每朵花的花期为12 h,两种表型在自然种群中的比例为1: 1。本研究中选取了豆蔻属3个种——其中九翅砂仁(A. maximum)、腐花豆蔻(A. putrescens)具有花柱卷曲性,而阳春砂仁(A. villosum)无花柱卷曲性,通过对前两者与后者交配系统的异交率进行对比发现,具有花柱卷曲性植物的异交率显着高于不具有花柱卷曲性植物的异交率,也即作为花部特征核心因素的花柱卷曲性交配策略避免了自交促进了植物的异交。同时对上举型和下垂型两种表型的异交率进行对比发现,各居群中两种表型间均存在差异——尽管仅在一个居群中上举型异交率显着高于下垂型异交率。对这3个种在自然居群中的结实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九翅砂仁结实率显着高于腐花豆蔻和阳春砂仁结实率,腐花豆蔻和阳春砂仁结实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具有花柱卷曲性的九翅砂仁和腐花豆蔻中,上举型结实率与下垂型结实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上举型结实率均高于下垂型结实率,因此可能上举型(雌先熟)更倾向于雌性功能,而下垂型(雄先熟)更倾向于雄性功能,暗示花柱卷曲性机制可能是向着雌雄异株进化的一条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期刊2007-04-01)

彭建明[10](2005)在《3种豆蔻属药用植物在西双版纳的引种发展及其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阳春砂仁自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中栽培以来,发展速度很快,至今种植面积达7333km2。西双版纳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两种白豆蔻试种,相继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因处于失管荒芜状态,导致大面积衰亡。草果在西双版纳引种后,因其投资少,收入高,经营技术简单,适宜于当地生产水平,易被群众接受而自发的推广。本文从阳春砂仁、白豆蔻、草果3种药用植物在西双版纳的引种生产和发展过程,探讨了药材引种与市场经济、地域性、开发与保护等的关系。(本文来源于《2005国际傣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2-01)

豆蔻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豆蔻属药用植物作为姜科植物的重要植物,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豆蔻属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提取方式也相继投入临床应用。各种提取方法均有不同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这些优缺点以确定更为适宜的提取方法。豆蔻属药用植物在食品产业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应用价值,作为药食两用的姜科植物,不仅可以增加食品风味,还能够抑制食品氧化,起到防腐剂的作用。研究表明,豆蔻属药用植物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尤其是有机溶剂萃取部分,对豆蔻属药用植物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蔻属论文参考文献

[1].咸魁锋,尹虹.豆蔻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2].庞晓晗.豆蔻属药用植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研究进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张勇,张娟娟,康文艺,闫文义.肉豆蔻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

[4].韩智强,张虹娟,郭生云,芦燕玲,李干鹏.GC-MS法分析姜科豆蔻属两种植物的挥发性成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

[5].彭建明,游建军,彭朝忠.豆蔻属种间杂交育种研究初报[J].中药材.2010

[6].唐源江,廖景平,吴七根.豆蔻属(姜科)植物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0

[7].石林春,宋经元,陈士林,姚辉,韩建萍.豆蔻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

[8].陈绪超,李庆军.3种豆蔻属植物的异交率检测初报[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陈绪超.豆蔻属花柱卷曲性运动机制的适应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

[10].彭建明.3种豆蔻属药用植物在西双版纳的引种发展及其相关问题探讨[C].2005国际傣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论文知识图

爪哇白豆蔻-爪哇白豆蔻版左艳山姜花序照片卷曲性花柱的两种表型(马来良姜)4-5新州缩砂蜜图春砂仁-春砂仁

标签:;  ;  ;  ;  ;  ;  ;  

豆蔻属论文_咸魁锋,尹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