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定位声波论文_彭乐,叶建平,朱光剑,刘志霄,张礼标

导读:本文包含了回声定位声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声波,回声,蝙蝠,贵州省,华南,种群,广东省。

回声定位声波论文文献综述

彭乐,叶建平,朱光剑,刘志霄,张礼标[1](2019)在《两种同域分布蹄蝠在开阔度不同的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庞育兰,罗波,王漫,吴秀,冯江[2](2019)在《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的性二态有利于性别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着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龚立新,顾浩,孙淙南,马青,江廷磊[3](2018)在《贵州发现毛翼管鼻蝠和华南菊头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5月分别在贵州省兴义市和安龙县用雾网采集到1只大体型雌性管鼻蝠和2只小体型雄性菊头蝠,经鉴定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和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属贵州省翼手目新分布记录。所采集的毛翼管鼻蝠雌性个体可能为怀孕个体,故测量相关数据并鉴定后原地放归野外。华南菊头蝠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毛翼管鼻蝠(1♀):鼻部呈短管状,全身被毛厚密而柔软,后足、翼膜和尾膜均被覆黄褐色绒毛;体重14.01 g,前臂长48.23 mm;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M)型,静止状态下声波峰频为(56.04±4.52)k Hz。华南菊头蝠(2♂):耳大,对耳屏相对较小;鼻叶之蹄状叶宽大,完全覆盖吻部;鞍状叶小,其高略超过其宽,近乎矩形;体毛烟褐色;2只样本体重分别为4.52 g、4.12 g,前臂长40.70 mm、40.00 mm;头骨狭长,颅全长16.35 mm、16.46 mm,颅宽8.11 mm、8.14 mm;回声定位声波属调频-恒频-调频(FM-CF-FM)型,静止状态下峰频分别为(68.48±0.08)k Hz、(67.18±0.06)k Hz。2种蝙蝠物种在贵州省为首次发现,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分布范围,丰富了生态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森,戴文涛,冷海霞,朱越,顾浩[4](2018)在《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菊头蝠是一种大型的菊头蝠科蝙蝠,经常独居或成对生活,数量稀少,不易捕获,其声学信息十分缺乏。2016年5月于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一人工隧道(N33°22',E111°55')内采集到1只雄性大菊头蝠(前臂长69.24 mm,体重13.1 g),采用超声波监听仪Sound Gate 116录制其回声定位叫声和激进叫声声波,并采用声谱分析软件Avisoft-SASLab Pro version 5.1进行声波分析。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主频约为31.8 k Hz,激进叫声包括两种简单音节(BNBl、bUFM)和一种组合音节(NB-UFM)。这3种音节组合成6种短语,一般以BNBl音节开头,BNBl音节或NB-UFM音节作为中间音节,最后以NB-UFM音节或bUFM音节结尾。短语多以双音节、叁音节、四音节短语为主,而多音节短语的数量比较少,可能有利于节省能量,且符合Morton动机-结构规则。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和激进叫声的报道,为该物种的声通讯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侯淋淋,林爱青,冯江[5](2017)在《马铁菊头蝠幼蝠能够辨别种群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普遍存在地理变化,然而尚不清楚幼蝠在扩散前能否辨别不同种群间的声波差异。本文采用"双选择声学回放实验",研究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幼蝠(1月龄)对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变化的辨别能力及行为反应。采用4个行为参数衡量幼蝠对本种群(CC)与外种群(JN)回声定位声波的行为反应:每一回放室飞入的次数、飞行时间、停留次数、探测时间。Mann-Whitney U tests表明,马铁菊头蝠1月龄个体对回放声波的行为反应,除每一回放室停留的次数外,其他3个参数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在本种群声波回放室(CC)的飞行次数和时间以及探测时间均高于外种群声波回放室(JN)。对4个行为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Mann-Whitney U tests表明,回放本种群声波(CC)与外种群声波(JN)之间,第一主成分得分(PC1)存在显着差异(P<0.01)。配对T检验表明,幼蝠对本种群声波反应更加强烈(PC1:t10=5.25,P<0.001;PC2:t10=2.34,P<0.05)。本研究说明马铁菊头蝠幼蝠能够辨别不同种群间回声定位声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张琴,刘奇,杨昌腾,刘会,彭真[6](2017)在《广东省发现长指鼠耳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34.7 mm,颅全长14.3~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白,靠近肛门处腹毛浅灰色,些许白色;翼膜附着于跖部末端;后足特别延展,长度超过胫骨长之半;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Dobson1873)]。同时,基于Cyt b基因序列(1 140 bp)构建的部分鼠耳蝠物种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认上述标本为长指鼠耳蝠,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该种蝙蝠在我国贵州、广西、重庆有分布记载,但标本和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给出了长指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测量数据,并与印度的标本进行了对比。长指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主频率为68.2 k Hz;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罗波[7](2017)在《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的进化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声信号介导资源竞争、配偶选择及抗捕食防御等系列生活史事件,是维持动物社群稳定与群落平衡的重要信息载体。发声动物为何进化出多样声信号,是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热门主题,是阐明动物表型响应环境适应性进化关键所在,亦为解密物种形成提供全新视角。回声定位蝙蝠占据夜空生态位,不仅发出回声定位声波导航空间、追踪猎物,而且利用激进叫声防御食物和空间资源,一直作为声学研究模式生物。本论文选择蝙蝠最具代表性的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系统阐明其进化机制。论文以世界19科(鞘尾蝠科、凹脸蝠科、鼠尾蝠科、假吸血蝠科、夜凹脸蝠科、菊头蝠科、蹄蝠科、吸足蝠科、盘翼蝠科、烟蝠科、长腿蝠科、短尾蝠科、兔唇蝠科、髯蝠科、叶口蝠科、犬吻蝠科、长翼蝠科、蝙蝠科及翼腺蝠科)438种蝙蝠为研究对象,揭示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进化机制。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发现,回声定位声波持续时间受到前臂长与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觅食生态位与气候因子作用。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受到前臂长、觅食生态位及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食性与气候因子作用。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受到觅食生态位与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前臂长、食性及气候因子作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显示,前臂长解释回声定位声波参数13.68%~35.47%变异,生态因子解释回声定位声波参数32.31%~50.70%变异,系统发育成分解释回声定位声波参数47.17%~68.02%变异。路径分析证实系统发育成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前臂长及觅食生态位。修正体型效应、删除缺失值、使用声波参数估计值及备择系统发育树,重复分析,结果一致。论文以我国5科(鞘尾蝠科、菊头蝠科、蹄蝠科、长翼蝠科及蝙蝠科)31种蝙蝠为研究对象,探究蝙蝠激进叫声的进化机制。蝙蝠普遍发出低频宽带激进叫声。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发现,激进叫声持续时间受到前臂长与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觅食生态位与气候因子作用。激进叫声峰频、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受到前臂长、集群大小及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觅食生态位与气候因子作用。激进叫声带宽受到集群大小与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前臂长、觅食生态位及气候因子作用。分级划分算法显示,前臂长解释激进叫声参数18.46%~40.90%变异,集群大小解释激进叫声参数9.85%~33.56%变异,系统发育成分解释激进叫声参数4.54%~22.94%变异。修正体型效应、采用备择系统发育成分,重复分析,结果相似。基于我国5科31种蝙蝠声波数据,我们在相同研究框架,比较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的进化机制。系统发育比较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发现,回声定位声波主成分受到前臂长、觅食生态位及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气候因子与集群大小作用。激进叫声主成分受到前臂长、集群大小及系统发育影响,未受到觅食生态位与气候因子作用。分级划分算法显示,前臂长解释回声定位声波主成分10.40%~16.22%变异,觅食生态位解释回声定位声波主成分15.33%~33.27%变异,系统发育成分解释回声定位声波主成分38.90%~50.02%变异。前臂长解释激进叫声主成分30.49%变异,集群大小解释激进叫声主成分21.54%变异,系统发育成分解释激进叫声主成分8.11%变异。修正体型效应、采用备择系统发育成分,重复分析,结果类似。综上,研究表明:(1)生态选择、系统发育束缚及形态束缚塑造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化;(2)系统发育通过多重路径,直接、间接影响蝙蝠回声定位声波进化;(3)社会选择、系统发育束缚及形态束缚塑造蝙蝠激进叫声进化。论文明确蝙蝠声信号响应觅食生态位与社会选择压力的适应性进化,是理解夜行性哺乳类声信号多样性产生的关键。论文率先量化系统发育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直接与间接效应,首次揭示蝙蝠激进叫声的进化机制。论文构建一个动物声信号进化机制诊断框架,有利于后续研究进一步解密其它动物声信号进化。论文整理的大数据能够为蝙蝠响应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评估提供参考,为都市化进程下蝙蝠物种优先保护规划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余文华,李峰,郭伟健,王晓云,张秋萍[8](2016)在《施氏菊头蝠再发现及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6月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乡硝洞中采集到2只中型菊头蝠,特征为:马蹄叶宽大,圆形,腹缘中央缺刻凹且边缘呈平行状;头骨较大,鼻隆膨大,且向前突出;第一上前臼齿位于齿列中,与前后齿间距相当;阴茎骨大,呈圆柱形,顶端与底部均膨大.经鉴定为施氏菊头蝠Rhinolophus schnitzleri,是该物种自定种后的再发现,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同时,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施氏菊头蝠在飞行和静止状态下的声频进行录制,使用Batsound软件分析其声频特征.结果显示,其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静止状态和飞行状态峰频分别23.87kHz和24.10kHz,不同状态下的仅声脉冲间隔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谢丽分[9](2016)在《中华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形态与遗传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的某些表型特征(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是其明显的生态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直接产物,是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进化中受到选择和漂变的作用。对于大多数动物群体来说,如鸟类和哺乳类等,声信号是其典型的、被关注较多的重要表型特征之一,在其社群生活(如捕食、求偶、繁殖和育雏等)占据极其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资源和领地防御、配偶选择及物种识别的媒介。声信号的分歧可能直接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促进物种形成。然而,在声信号分歧过程中,选择和漂变两类驱动力可能单独作用于一个种群或物种,也可能同时影响声信号的进化过程,进而引起物种形成。因此,阐明声信号进化和分歧的原因,对揭示物种形成过程起着关键作用。翼手目蝙蝠占据独特的夜空生态位,主要用声信号进行定位、导航和交流,它们具有精细的发声控制系统、听觉系统和神经控制机制,是研究声信号的理想物种。本论文以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为对象,录制了中国境内以及越南种群回声定位声波,结合遗传(mtDNA和ncDNA)、形态(体型和头骨)、环境(年均温度、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可降水量)、地理(地理距离、经度和纬度)因素,旨在:1)明确种群间声波及体型特征的地理变异模式,并检测进化驱动力;2)确定种群遗传分化水平和遗传谱系,揭示亚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3)依据表型和遗传特征,明确中华菊头蝠分类有效的亚种数。主要结果如下:1.中华菊头蝠种群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但未呈现明显的地理区域相似性。雌性个体具有比雄性个体更高的回声定位叫声频率,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2.中华菊头蝠种群间声波频率差异与地理距离显着相关,但与遗传因子(mtDNA和ncDNA)、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可降雨量)和形态无相关性。3.中华菊头蝠种群内雌雄个体间形态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性别二态性,但种群间形态整体上存在显着差异。中华菊头蝠种群间外部形态差异与地理因子(地理距离和经度)和气候因子(年均降雨量)相关,但与遗传距离(mtDNA和ncDNA)不相关。然而,中华菊头蝠种群间头骨差异与地理距离、遗传距离(mtDNA和ncDNA)和气候因子均不相关。4.与先前的研究比较,共新增了5个采样点(重庆、陕西、湖北、浙江和江苏),结果显示中华菊头蝠具有明确的线粒体遗传谱系,没有明显的核遗传谱系。中华菊头蝠的线粒体遗传谱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符合IBD模型。5.中华菊头蝠亚种间的声波、形态与遗传均存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的趋势不一致。越南的R.s.ssp与另外两个传统的亚种差异明显,从形态上可以完全区分开,说明R.s.ssp亚种命名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赵健伦[10](2016)在《运用回声定位声波鉴定蝙蝠种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蝙蝠物种鉴定方法主要为传统形态鉴定法和分子手段鉴定法。以体型和头骨为基础的形态鉴定法是先前主要手段,然而其鉴定准确度往往依赖于研究者的经验和能力;此外,蝙蝠种属繁多、夜习性、飞行灵活,使得活体捕捉与采集存在实际困难,并且损伤性或非损伤性分子采样对蝙蝠适合度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上因素使得形态鉴定法和分子手段鉴定法均存在一定缺陷。目前,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其它方法鉴别蝙蝠种类。其中,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声谱-时间参数具有显着物种特异性,已被用于欧洲和北美蝙蝠的物种鉴定。立足此背景,本研究以我国云南省10种代表性回声定位蝙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录制其悬挂和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建立物种声波数据库,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鉴定蝙蝠种类的可行性。判别分析表明物种回声定位声波呈现明显种间差异,且种间差异水平显着高于种内或性别间变异水平。基于脉冲模板的协相关分类检验进一步明确运用回声定位声波鉴定蝙蝠种类具有高准确性,其分类正确率达到99.50%-100%。本论文率先运用协相关分类开展回声定位声波鉴定蝙蝠种类研究,明确了我国云南省代表性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为后续回声定位声波进化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论文能够为我国蝙蝠野外调查、物种分类及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借鉴与实地应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回声定位声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许多动物的叫声频率呈现性二态现象。蝙蝠夜间活动,主要利用声音信号导航空间、追踪猎物、传递交流信息。本研究选择成体菲菊头蝠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回声定位声波频率性二态是否有利于性别识别。研究发现,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参数具有显着性别差异。播放白噪音、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雌性回声定位声波期间,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减。播放白噪音、雌性回声定位声波及雄性回声定位声波后,实验个体的反应叫声数量依次递增。白噪音诱导反应叫声强度高于回声定位声波诱导反应叫声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的频率参数编码发声者性别信息,有利于种群内部的性别识别。本研究暗示,回声定位声波可能在蝙蝠配偶选择中扮演一定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声定位声波论文参考文献

[1].彭乐,叶建平,朱光剑,刘志霄,张礼标.两种同域分布蹄蝠在开阔度不同的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J].兽类学报.2019

[2].庞育兰,罗波,王漫,吴秀,冯江.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频率的性二态有利于性别识别[J].兽类学报.2019

[3].龚立新,顾浩,孙淙南,马青,江廷磊.贵州发现毛翼管鼻蝠和华南菊头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J].动物学杂志.2018

[4].刘森,戴文涛,冷海霞,朱越,顾浩.大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特征[J].生物学杂志.2018

[5].侯淋淋,林爱青,冯江.马铁菊头蝠幼蝠能够辨别种群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J].动物学杂志.2017

[6].张琴,刘奇,杨昌腾,刘会,彭真.广东省发现长指鼠耳蝠及其回声定位声波特征[J].动物学杂志.2017

[7].罗波.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与激进叫声的进化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8].余文华,李峰,郭伟健,王晓云,张秋萍.施氏菊头蝠再发现及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

[9].谢丽分.中华菊头蝠回声定位声波、形态与遗传分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10].赵健伦.运用回声定位声波鉴定蝙蝠种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水面粗糙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相对开阔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郁闭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大蹄蝠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特征(...大卫鼠耳蝠群体间回声定位声波...平滑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

标签:;  ;  ;  ;  ;  ;  ;  

回声定位声波论文_彭乐,叶建平,朱光剑,刘志霄,张礼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