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生境论文_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刘庭玉,丛百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地生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沙地,科尔沁,苜蓿,群落,植被,方程。

沙地生境论文文献综述

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刘庭玉,丛百明[1](2019)在《沙地生境下苜蓿生理生化特性对低温的响应及与抗寒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生理生化水平探究杀霜日前后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对低温变化的响应,同时采用电导法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致死温度,分析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与苜蓿抗寒性的关系,为沙地筛选高抗寒性苜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杀霜日前(10月1日)和杀霜日后(10月15日)取样测定,苜蓿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明显增加,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则显着降低(P <0.05);苜蓿根颈中淀粉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P> 0.05);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呈增强趋势,CAT活性变化差异不显着;除农菁8号外,10月1日测定其他苜蓿品种根颈中C/N均高于10月15日测定的C/N。电导法拟合Logistic方程表明8个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强弱排序为: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公农1号>肇东>龙牧801>草原2号>农菁8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颈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苜蓿根颈中MD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曹文梅,刘廷玺,王冠丽,罗艳云,付青云[2](2019)在《基于SEM解析科尔沁沙地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量化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形成及演替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以位于西辽河流域东南位置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收集55个湿草甸斑块样品和278个沙丘斑块样品,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和单一的沙丘斑块两种不同研究尺度下,利用混合型结构方程构建了能反映生境条件对植被群落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的模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埋深,路径系数分别为0.607、0.230和-0.224;在单一的沙丘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399、0.224和0.206;对比两种尺度的模拟结果可看出,当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群落的直接效应显着时,会使SOM含量对植物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变得不显着,但仍然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植物群落;坡度和高程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在两种尺度下是相反的,坡向的影响效果不显着;通过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构建一个区域植被群落格局的形成型潜变量可以推断该区域植被演替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田永雷,丛百明[3](2018)在《沙地生境不同苜蓿品种形态特征对低温的响应及其与抗寒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适合科尔沁沙地种植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本试验探究了沙地生境下不同苜蓿品种在低温锻炼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与苜蓿半致死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低温锻炼期"肇东"和"公农1号"苜蓿休眠较早;"肇东"、"东苜1号"和"草原3号"对低温较敏感;随季节性降温苜蓿秋眠芽数增加,根颈增粗,根重增加,根长增长,根冠比增大。根颈活力法拟合Logistic方程所得半致死温度表明,8个苜蓿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东苜1号">"草原3号">"农菁1号">"公农1号">"龙牧801">"肇东">"农菁8号">"草原2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根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其他生长指标无显着相关关系。"东苜1号"、"草原3号"等抗寒性较强的苜蓿品种适合在科尔沁沙地区域种植。(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路荣[4](2018)在《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灌丛斑块微生境特征及侵蚀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长期经受风水耦合侵蚀作用,生态环境恶劣,严重威胁当地生态恢复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灌丛斑块是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的先锋演替植被类型。为探究该区典型灌丛斑块(沙蒿)对沙地土壤微生境及地表径流和泥沙量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在陕西省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以自然生长约15年的沙蒿灌丛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大小级灌丛斑块下微地貌、光热再分布、水养空间特征及地表径流量和泥沙量,研究灌丛斑块微地貌变化对光热再分布、土壤水分和养分空间分布、地表径流和泥沙量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随着灌丛沙堆的生长发育,形成中间凸起,边缘较缓的圆锥形,其固沙能力增强,大灌丛斑块(灌丛体积立方根d>160 cm)固沙量最多。由于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距离不同,且经过灌丛枝叶的反射,造成灌丛下不同位点的地表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不同,总体上灌丛下地表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显着低于裸地(P<0.05),并且地表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由灌丛沙堆主根部位向上、下坡边缘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与裸地相比较,大、中(80 cm<d<160 cm)和小(d<80 cm)灌丛沙堆的地表光照强度分别降低了55.45%、45.46%、34.87%;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29.61%、18.34%和7.44%。大灌丛沙堆对光热再分布影响较显着,有效改善了灌丛斑块冠幅下地表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2)在生长季,不同大小级灌丛斑块的土壤含水量(表层0-10 cm)随着灌丛斑块的增大而增加,大灌丛斑块下土壤含水量(0-10 cm)在8月份最大。相较于裸地,灌丛斑块能保持较高的土壤水分。大灌丛斑块下>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灌丛斑块及裸地(P<0.05)。随灌丛斑块的生长,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逐渐增加,且大灌丛斑块MWD值最大。在0-10 cm的土壤表层,大灌丛斑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灌丛斑块和裸地,且差异显着(P<0.05)。(3)研究区当年生长季中期降雨较多,在生长季初期(5月份)和生长季末期(9月份)降雨较少,且与其他月份相比,5月和9月降雨贡献率r值较小,表明灌丛斑块耗水相对较多。拟合方程表明灌丛斑块能良好的捕获、利用和保持地表径流和泥沙。与裸地相比,灌丛斑块的减流效益分别为小灌丛斑块(19.71%)、中灌丛斑块(35.93%)和大灌丛斑块(31.38%);减沙效益分别为小灌丛斑块(49.25%)、中灌丛斑块(62.36%)和大灌丛斑块(94.94%)。影响地表产流的主要因素有降雨量、降雨历时和叶面积指数;而影响地表产沙的主要因素有降雨量、降雨历时、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与裸地相比,灌丛斑块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太阳辐射对沙地地表的间接破坏,而且能更有效的拦截风蚀和水蚀对地表沙土的剥蚀。灌丛斑块的存在显着改善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对土壤水养的保育具有一定的作用;相同降雨条件下,灌丛斑块对降雨的利用率随着斑块生长发育而增加。灌丛斑块对地表径流和产沙的拦截和利用,有利于水蚀风蚀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旭洋,李玉强,罗永清,连杰,牛亚毅[5](2018)在《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植被凋落物年际及年内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植被土壤系统之间重要的物质和能量通道之一,在生态脆弱区植被和土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为对象,通过连续测定9个生长季凋落物量,并结合气温与降水量数据,研究沙地生态系统不同生境的凋落物年际和年内动态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植被年凋落物大小依次为:流动沙丘(9.01 g·m~(-2))<固定沙丘(67.46 g·m~(-2))<草地(119.55 g·m~(-2)).凋落物总量年际动态波动明显,固定沙丘年际变化呈"双峰"曲线,草地年际变化呈"W"型曲线.凋落物量年内变化均表现为"U"型曲线,在4和9月出现高峰值.降水量和气温对固定沙丘和草地凋落物量月际动态影响显着,而对不同生境条件下凋落物量年际变化影响均不显着.气温是影响该沙地生态系统生长季(4—9月)凋落物量月动态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玉霞,王显国,邰继承,朱爱民,郭园[6](2018)在《不同微生境下科尔沁沙地苜蓿的生产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尔沁沙地,通过对洼地、坡地、岗地等3个不同生境条件下测定二龄苜蓿的产量及生长特性,分析了微环境对沙地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洼地年干草产量最大,达14 173.47kg/hm2,显着高于坡地和岗地生境苜蓿产量;岗地条件下苜蓿干草产量最低,达7 415.58kg/hm2。苜蓿干草产量与苜蓿株高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苜蓿根系生长受不同生境影响较大,岗地苜蓿根系长势明显低于洼地苜蓿和坡地苜蓿,苜蓿根体积、根颈粗度和根干重都相对较小,分别是250.3cm3,3.58mm和82.4g。洼地苜蓿根体积、根颈粗度和根干重均最大,分别是443.8cm3,4.44mm和146.2g。洼地每株苜蓿根瘤菌数显着多于坡地和岗地,达到16.7个/株。(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8年01期)

刘任涛,郗伟华,刘佳楠,赵娟,常海涛[7](2018)在《沙地柠条(Caragana)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荒漠草原柠条(Caragana)灌丛林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春、夏、秋季,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9目31科32个类群,分属于4种功能群(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其中,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和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1.97%;常见类群有7科8个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9.72%;其余2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8.30%。(2)随着季节变化,灌丛内外节肢动物类群组成和个体数分布均发生改变。春季灌丛内外均包括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夏季灌丛内外均包括优势类群,而灌丛下仅有常见类群,无稀有类群,灌丛外既没有常见类群也没有稀有类群;秋季灌丛内外均有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但灌丛内外均无稀有类群。(3)夏季灌丛内外共有类群数最少,相似性指数最低,秋季次之,而春季灌丛内外共有类群数最多,相似性指数也最高。(4)春季和秋季,灌丛内外微生境中节肢动物个体数、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夏季,节肢动物个体数灌丛内外无显着差异性(P>0.05),但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灌丛内显着高于灌丛外(P<0.05)。(5)春季灌丛内外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但是,腐食性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均表现为灌丛内显着高于灌丛外(P<0.05)。夏季,仅有捕食性动物丰富度呈现出灌丛内显着高于灌丛外(P<0.05),而其他指标灌丛内外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秋季,每种功能群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灌丛内外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沙地灌丛内外生境中节肢动物的空间分布,既与灌丛本身生理生态学特性相关,也与季节性降雨和温度等气象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曹文梅[8](2017)在《科尔沁沙地植被群落结构及其空间格局与生境因子响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中拥有完整的沙丘-草甸梯级生态系统的阿古拉生态水文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回归树(MRT)群落分类与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法,根据大采样尺度收集到的19个50 m×50 m自然植被样地的植被和生境因子数据,定量分析了植被群落类型及结构与生境因子间的关系,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利用收集筛选的小采样尺度下的291个1 m×1 m样方的植被和生境因子数据,对研究区的"地形条件"、"表层土壤条件"、"水文条件"与"植被空间格局"间的响应关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本研究能够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并为结构方程(SEM)在生态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提供了例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流动沙丘上先锋植物沙米群落为植被恢复的起点,结合大小采样尺度下的研究结果可知,研究区天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相继出现的优势种为:沙米-→狗尾草→牛筋草、雾冰藜、差巴嘎蒿→花苜蓿、叉分蓼、木岩黄芪→羊草、小叶锦鸡儿。(2)通过MRT植被群落分类,基于大尺度采样的19个天然植被样地可被划分成差巴嘎蒿群落、羊草群落、小叶锦鸡儿群落和芦苇群落。差巴嘎蒿群落的植被Shannon多样性指数、盖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与其他3个群落的植被生态指标有明显的差异,该群落的生境条件最差。羊草群落和小叶锦鸡儿群落的植被结构特征和生境条件相似;芦苇群落分布在湖边区域,地下水位埋深不足1 m,土壤的保水持水能力都超过其他3个群落分布的区域,群落中的植被生长旺盛,但由于土壤严重的盐碱性,该群落植被多样性较低。(3)通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和修正,发现将地下水位埋深作为"水文条件"的测量变量构建的模型优于将高程作为"地形条件"的测量变量和地下水位作为"水文条件"的测量变量构建的模型。(4)通过构建研究区"地形条件"、"表层土壤条件"和"水文条件"与"植被空间格局" 4个潜变量间的因果结构方程模型,模拟结果定量的给出了各因子间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模拟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条件"即受到地形条件的显着影响,又显着影响着"水文条件"和"植被空间格局",直接影响系数分别是-0.69、0.91和-0.66。"水文条件"对"植被空间格局"的响应关系不显着,响应系数只有-0.22。(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方宁,张玉霞,邰继承[9](2017)在《生境和苜蓿种植对科尔沁沙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条件和苜蓿种植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着,洼地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岗地,速效磷差异不显着.苜蓿种植有提高土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从垂直分布来看,自然洼地和岗地养分含量均呈现明显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趋势,而人工苜蓿草地均有明显波动.建议科尔沁地区非耕地苜蓿草地适当增加氮、磷肥料投入.(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武晶,余新春,刘志民,侯宪章,钱建强[10](2017)在《科尔沁沙地“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加剧景观破碎化进程,导致产生一系列相互隔绝的"生境岛屿"。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18个不同大小丘间低地为研究对象,将丘间低地视为"生境岛屿",探讨"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物种多样性保护方案。结果表明:物种对生境破碎化的敏感性不同,第I类物种主要分布在小面积岛屿(如乌丹蒿、芦苇、野豌豆);第II类物种主要分布在大面积岛屿(如胡枝子、画眉);第III类物种主要分布在中面积岛屿(如刺藜、苦参);第IV类物种在大岛、中岛、小岛均有分布(如黄柳);在累加岛屿面积相同时,总物种数为中岛组合>组合岛>大岛组合>小岛组合;沙生植物物种数为组合岛>中岛组合>大岛组合>小岛组合;草甸植物物种数为中岛组合>组合岛>大岛组合>小岛组合;草原植物物种数为组合岛>中岛组合>大岛组合>小岛组合。探讨"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将为半干旱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沙地生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量化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形成及演替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难点。本文以位于西辽河流域东南位置的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对象,收集55个湿草甸斑块样品和278个沙丘斑块样品,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和单一的沙丘斑块两种不同研究尺度下,利用混合型结构方程构建了能反映生境条件对植被群落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的模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结构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湿草甸-沙丘组合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埋深,路径系数分别为0.607、0.230和-0.224;在单一的沙丘斑块中,对于显着影响植被群落的直接因素,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是土壤结构性能、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399、0.224和0.206;对比两种尺度的模拟结果可看出,当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群落的直接效应显着时,会使SOM含量对植物群的直接影响效应变得不显着,但仍然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结构间接影响植物群落;坡度和高程对土壤质量的直接影响效应在两种尺度下是相反的,坡向的影响效果不显着;通过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构建一个区域植被群落格局的形成型潜变量可以推断该区域植被演替的动态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地生境论文参考文献

[1].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刘庭玉,丛百明.沙地生境下苜蓿生理生化特性对低温的响应及与抗寒性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9

[2].曹文梅,刘廷玺,王冠丽,罗艳云,付青云.基于SEM解析科尔沁沙地生境条件对植物群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3].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田永雷,丛百明.沙地生境不同苜蓿品种形态特征对低温的响应及其与抗寒性关系[J].草地学报.2018

[4].路荣.水蚀风蚀交错带沙地灌丛斑块微生境特征及侵蚀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王旭洋,李玉强,罗永清,连杰,牛亚毅.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植被凋落物年际及年内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8

[6].张玉霞,王显国,邰继承,朱爱民,郭园.不同微生境下科尔沁沙地苜蓿的生产性能[J].草原与草坪.2018

[7].刘任涛,郗伟华,刘佳楠,赵娟,常海涛.沙地柠条(Caragana)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特征[J].中国沙漠.2018

[8].曹文梅.科尔沁沙地植被群落结构及其空间格局与生境因子响应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9].方宁,张玉霞,邰继承.生境和苜蓿种植对科尔沁沙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武晶,余新春,刘志民,侯宪章,钱建强.科尔沁沙地“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7

论文知识图

2 沙地生境和平茬年限对沙柳叶片...生长在流动沙地生境中的差不嘎...3 沙地生境和平茬年限对沙柳叶面...4 沙地生境和平茬年限对沙柳叶片...2-4叁种生境肉苁蓉代谢物PCA图(a...5 基于鱼类丰度数据的沙地和岩礁生境各...

标签:;  ;  ;  ;  ;  ;  ;  

沙地生境论文_朱爱民,张玉霞,王显国,刘庭玉,丛百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