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本文梳理了长江中游地区先秦时期生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并对其形成动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自彭头山文化至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就产生并逐步发展起繁荣的稻作农业经济,逐渐形成稳定的稻作农业文化传统;生业模式由采集和渔猎为主,向稻作种植和家畜饲养为主逐步过渡。汉水中游作为长江中游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过渡地带,起到了农业交流的桥梁作用,稻作与旱作由此分别向北和向南持续传播。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文化影响的不同,长江中游的各个地理单元,其生业经济结构又表现出区域性和阶段性的差异,这其中文化因素应是主要动因。
论文目录
一、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一)两湖平原  (二)汉水中游地区  (三)鄂西峡江地区  (四)赣鄱地区二、动植物考古材料与区域生业经济发展状况  (一)两湖平原    1、湖南澧县彭头山与八十垱遗址    2、湖南临澧杉龙岗遗址    3、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    4、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5、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    6、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    7、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    8、湖北孝感叶家庙遗址    9、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    1 0、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    1 1、湖北大冶蟹子地遗址    1 2、湖北鄂州城子山遗址    1 3、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    1 4、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    1 5、湖北荆州市天星观二号墓    16、湖北荆门市包山二号墓  (二)汉水中游地区    1、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    2、河南淅川沟湾遗址    3、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    4、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    5、湖北房县计家湾遗址    6、湖北郧县大寺遗址    7、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    8、湖北郧县黑家院遗址    9、湖北宜城黄岗遗址  (三)鄂西峡江地区    1、湖北巴东楠木园遗址    2、湖北秭归东门头遗址    3、湖北长阳桅杆坪遗址    4、湖北长阳沙嘴遗址    5、湖北秭归何光嘴遗址    6、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  (四)赣鄱地区    1、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2、樟树县樊城堆、筑卫城、新余县拾年山、永丰县尹家坪遗址    3、广丰社山头遗址    4、新干牛城遗址三、生业特征及形成原因  (一)生业特征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对生业特征的影响四、结论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罗运兵,袁靖,姚凌,唐丽雅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生业经济,稻作农业,家畜饲养
来源: 南方文物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考古
单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分类号: K878
页码: 205-220
总页数: 16
文件大小: 3218K
下载量: 317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长江中游地区论文;  生业经济论文;  稻作农业论文;  家畜饲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