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法藏改造十玄门原因探析论文

杨浩:法藏改造十玄门原因探析论文

内容提要:华严宗的十玄门有古十玄、新十玄的说法,古十玄创自智俨,而新十玄见于澄观的《华严经疏钞》。澄观的新十玄实源于法藏《探玄记》。古十玄转为新十玄亦完成于法藏。在法藏的著作中,多采用古十玄,但在《探玄记》中则改造古十玄成新十玄。新十玄与古十玄的不同不仅仅体现在顺序的变化上,更有古十玄两门的删去,与新十玄两门的新增。学者们对法藏删去古十玄唯心一门,提出了或贬低唯识学说,或阐扬一乘圆教等种种猜测。本文则进一步指出,法藏打造的新十玄本质上是排除古十玄中理事无碍的内容,将新十玄全体改造成事事无碍的义涵。法藏或许并非完全意识到这一点。但继承法藏新十玄的澄观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使用的,从而为我们发现新十玄本质上为事事无碍思想提供了的启发与证据。

关键词:法藏 古十玄 新十玄 事事无碍

十玄门是华严宗极具特色的理论之一,与三性同异、华严三观、四法界、五教止观、六相圆融、因门六义等一起成为华严宗思想的重要支柱。传统上,对《华严经》的理解是透过华严宗的解读来进行的。现代学术方法兴起以后,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华严经》的思想与华严宗之间实际上有很大的鸿沟。木村清孝在《中国华严思想史》中详细区分“华严思想”与“华严教学”的不同,①木村清孝著:《中国華厳思想史》,京都:平楽寺書店,1992年。有李惠英的汉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1996年。魏道儒在《中国华严宗通史》中也认真区分了“华严经学”与“华严宗学”。②魏道儒著:《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有2008年的修订版:魏道儒著:《中国华严宗通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近年来,随着学界对佛教注疏研究的重视,这样的区分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这样的视角确实有助于我们分析华严宗是如何创建其理论体系的。本文即将十玄门视为华严宗人对《华严经》的一种解释,华严宗人正是通过十玄门将《华严经》的特色理论界定为事事无碍的思想。

本文选取华严宗十玄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十玄门在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法藏思想体系中的演变规律,进而探寻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十玄门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传统所说的华严二祖智俨。但十玄门的最终确定应该说是在法藏手上。饶有意味的是,法藏对十玄门有过重大改造,甚至形成了所谓《五教章》“古十玄”与《探玄记》“新十玄”的不同。澄观在其对《华严经》的疏钞中采用了《探玄记》的“新十玄”,成为十玄门表述的标准。然而到底是什么促使法藏改造十玄门? 本文结合学术界已有的讨论作更一步细致的辨析。

SMT项目[11],致力于为移动设备提供一个有激励措施的通信平台,其考虑更多的是IoT的数据通信方式的问题。从愿景上看,该项目希望提供一个平行于互联网的全球移动设备通信平台。从技术组成上看,该项目基于以太坊,准备采用雷电网络的技术支持移动设备之间的“链下”支付。该技术特点与愿景是有矛盾的,因为雷电网络终究是不能离开以太坊的在线支持。该项目的激励措施在于转发数据可以获得奖励,但白皮书中并没有披露具体的奖励算法,毕竟数据的来源往往是一个用户,而参与转发的则涉及多个用户。另外,IoT场景中的通信问题是否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还需要实践检验。

一、智俨的《搜玄记》与《一乘十玄门》

题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的《华严法界观门》著作中,已包含类似十玄门的思想,因为其与新十玄更为接近,受到学者们的怀疑。现存藏经中的《一乘十玄门》题下有“承杜顺和尚说”①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CBETA,T45,no.1868,p.514a24),但并不能确定杜顺是否有十玄门的思想。由此,唯一能完全确定的是,十玄门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至智俨。因为《搜玄记》的作者归属问题没有疑问,智俨提出过十玄门这一点也没有异议。《搜玄记》中“十门玄”的解说非常简略,但却将“十门玄”作为《华严经》“教之分齐”的内容,并特别说明:“上之十门玄并皆别异,若教义分齐与此相应者,即是一乘圆教及顿教法门。若诸教义分与此相应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渐教所摄。”②智俨著:《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1 (CBETA,T35,no.1732,p.15b20-23)此处值得在意的是,十玄门成为华严判教的重要标准。教义分齐与十玄门相应,就是华严认可的一乘圆教或顿教。没有十玄门的思想就只能归属于三乘的教法。这一点非常重要,之后法藏对十玄门的改造其实就是继承了这样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十玄门在智俨的《华严经》解经体系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题为智俨所撰的《一乘十玄门》中对十玄门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此书题下除标明为智俨所撰外,还有“承杜顺和尚说”。不难想见,这样的表述对于传统的华严信徒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但这种观点是不被现代学者完全接受的。但是要完全否定此说,由于文献的不足,恐怕也难以做出十分确定的结论。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十玄门的表述可能是智俨首先提出的,但十玄门的思想则不是智俨独创的。

《金师子章》中,法藏用“金狮子”的比喻来说明“十玄门”,很生动。据载,“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①赞宁著:《宋高僧传》卷5 (T50,no.2061,p.732,a22-27)《金师子章》中的“十玄门”同样与智俨的“十玄门”名目相同,除了第一门仍旧外,其余顺序都做了调整。将“唯心回转善成门”作为最后一门,实际上突出了“唯心”的地位。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仍将《一乘十玄门》归在智俨思想中加以讨论,但我们要警惕《一乘十玄门》比《搜玄记》多出的内容。因为这一部分有可能是智俨之后才出现的思想。因此,让我们梳理一下《搜玄记》、《一乘十玄门》中关于十玄门论述的共同之处:

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认定的证明责任分配.........................................................................何培育 蒋启蒙 07.48

《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十玄门”被认为是华严宗最重要的义理之一。《五教章》卷4 有曰:“第十义理分齐者有四门:一三性同异义,二缘起因门六义法,三十玄缘起无碍法,四六相圆融义。”①法藏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 (CBETA,T45,no.1866,p.499,a9-11)“十玄门”即是其中的“十玄缘起无碍法”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十玄门”的名称完全继承智俨的“十玄门”,但是除了第一门和最后两门,其余顺序都做了调整。

第二,每一门都有成立的标准。《一乘十玄门》中对为什么是“十”有简单的说明:“何但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⑦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CBETA,T45,no.1868,p.515,c24-26)而且十门的顺序本身也不是重要的。“然此十门体无前后,相应既其具此十门。”⑧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CBETA,T45,no.1868,p.515,c23-24)那么依什么标准成立十种玄门呢?

十玄门 《搜玄记》《一乘十玄门》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 相应无有前后 约相应无先后说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 义从喻异 约譬说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 义从缘异 约缘说

续表

十玄门 《搜玄记》《一乘十玄门》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 义从相异 约相说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 义从世异 约世说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 义从世异 约行说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 义从理异 约理说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 义从用异 约用说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 义从心异 约心说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 义从智异 约智说

《花严经文义纲目》中的“十玄门”与智俨的“十玄门”名目相同,只是第五门和第六门做了调整。

(3)大规模试验工程。目前,生物能源的炼制工艺已逐步完善,但还集中在实验室水平。需要建立大规模的试验工程来检验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发现实际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便于未来微藻生物能源的工业化应用。

智俨关于十玄门的“十会”的说法为法藏全面继承,法藏并特别将十玄门的内容理解为十会之间的关系。而关于十玄门的标准,法藏则几乎没有提及,因此之故,法藏重构十玄门的标准就不那么明朗了。

电力拖动是指对电动机的控制,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都有自己的基本控制电路。采用PLC控制也应该有自己的基本控制环节,为此而提出电动机正反转控制PLC设计讨论,寻找其较好的控制方案。

二、法藏的两种十玄门

笔者曾对十玄门的历史演变以及主要的十玄门表述作一个简单的概述与对照表,很荣幸地被汤一介先生作为他的《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一文的附录,收入他的文集中。①《汤一介集》第4卷《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69-172页。可以说,法藏著作中,共有四部著作直接涉及十玄门:《五教章》、《华严经文义纲目》、《金师子章》、《探玄记》。此外,吉津宜英发现《华严经旨归》中提出的“十无碍”也与十玄门有一定的关系,认为法藏“继承了智俨的十玄,从稍有改变顺序的《五教章》的十玄,经过《旨归》的十无碍,最后在《探玄记》中展开了新十玄门。”②吉津宜英著:《華厳禅の思想史的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年,62-63页。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对照智俨的古十玄,将此五种不同的顺序与表述列表如下:

搜玄记、一乘十玄门文义纲目 五教章 金师子章 华严经旨归 探玄记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一性相无碍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续表

搜玄记、一乘十玄门文义纲目 五教章 金师子章 华严经旨归 探玄记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二因陀罗网法界门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门二诸藏纯杂具德门 二广狭无碍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三者诸法相即自在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三一多无碍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第四者因陀罗网境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相入无碍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五诸藏纯杂具德门五者微细相容安立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 五相是无碍 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六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者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隐显无碍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第七诸藏纯杂具德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七微细无碍 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八者十世隔法异成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 八帝网无碍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 九十世无碍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十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主伴无碍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从上表不难看出,法藏对十玄门以及十无碍的几次叙述,就顺序上完全没有统一的章法。下面先仅就顺序作一简单分析:

4.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每年应按时注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弱毒菌苗,治疗应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羧苄西林、头孢噻呋钠等。为了缓解酸中毒可静脉输入碳酸氢钠溶液,注射利尿剂呋噻咪。

这十种标准之间看似并无内在逻辑。从顺序上看,除了第一门有某种总领的意味之外,其他门的排列似乎是任意的,也没有两两成对的情况。这样的一种现象,为后来法藏对十玄门的名目与顺序的调整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第一,每一门都有“十会”,名目大略相同。《一乘十玄門》有曰:“一者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③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CBETA,T45,no.1868,p.515c2-4)《搜玄记》在每一会之后还有“具足”二字,如“教义具足”、“理事具足”等。这十个方面在《一乘十玄门》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此十种会,大多是两两成对的范畴,不难理解。但其中第六、第十不是成对的。《一乘十玄门》解释“分齐境位”为:“参而不杂,各住分位”。④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CBETA,T45,no.1868,p.515c16)仍较难理解。解释“随生根欲性”曰:“随缘常应也”。⑤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CBETA,T45,no.1868,p.515c20)“随生根欲性”,法藏《探玄记》中改为“应感具足”。⑥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 (CBETA,T35,no.1733,p.123,b8)

石井公成的《〈一乗十玄門〉 の諸問題》③见《仏教学》第一二号,昭和五六年四月。后收入石井公成著:《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6年。是研究《一乘十玄门》的重要论文。其中指出地论学派慧光对智俨的十玄门可能产生了影响,并详细对比了十玄门与收入《广弘明集》中慧命(531-568) 的《详玄赋》的类似情况。虽然《详玄赋》并没有以数字的方式列出十玄门的内容,但十玄门的不少思想与表述却可以从《详玄赋》中找到。石井公成进而提出了对《一乘十玄门》作者的假说。他除了注意到《一乘十玄门》中有地论学派的传统学说,还注意到其中某些思想与初期的禅宗有一定的关系,因而猜想此书是由某位无名氏受到以上两类学说的影响,然后将智俨晚年的讲义汇集而成的。当然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也很难证实。关于此书的作者问题,学界还有迥异的观点。比如,木村清孝认为此书的十玄门与《搜玄记》的十玄门名称完全相同,因此认定此书为智俨亲撰。①木村清孝在《中国华严思想史》中指出:《一乘十玄门》为智俨所撰的“最大的理由是,与《一乘十玄门》的‘十玄门’ 相同的‘十门’,亦出现在《搜玄记》中。”(见李惠英汉译:《中国华严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1996年,89页。) 木村清孝在《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中讨论《一乘十玄门》时也指出,“关于本书在何种程度上继承了杜顺的见解,虽然还留有问题,但其为智俨所撰是不可置疑的。”(木村清孝著:《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77年,402页。)但吉津宜英则认为此书没有提及智俨思想当中的同别二教,因此主张此书是出自法藏之后的伪撰。②吉津宜英著:《華厳一乗思想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91年,32页。无论如何,智俨对十玄门的开创性的贡献是不能否认的。

《探玄记》中应当是在《金师子章》的顺序上对其中的名目中做了名称上的调整,并结合《华严经旨归》在内容上也相应做了补充。名称上的调整有:“秘密隐显俱成门”改为“隐密显了俱成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改为“因陀罗网法界门”。具体条目上,“诸藏纯杂具德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删去了,增加了“广狭自在无碍门”,“主伴圆明具德门”二门。

结合《华严经旨归》的十无碍来说,有“广狭无碍”、“主伴无碍”,可以说《探玄记》是直接继承的。性相无碍、相入无碍则不能很明确对应十玄门中的哪一门。吉津宜英将性相无碍与同时具足相应门对应,相是无碍对应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入无碍则与一多相容不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二门对应。②吉津宜英著:《華厳禅の思想史的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5年,63页。具体内容是否确实如此,需要进一步论辩。

三、顺序的调整

如上所言,从名目上看,《探玄记》对十玄门的顺序与内容调整是经过《金师子章》、《华严经旨归》而来的。从顺序上说,《探玄记》的十玄门顺序基本上继承了《金师子章》的顺序。十玄门各门的演变似乎繁复无序,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不断的调整,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倾向于相信,法藏这种不断的调整,反映出法藏对华严宗义理的不断思考。限于篇幅,此处我们重点讨论法藏十玄门顺序的变化,从智俨十玄到法藏《五教章》十玄顺序变化问题虽然重要,但不予详细讨论。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我们分析其中代表的几门,尝试简略分析十玄门演变的可能存在的规律:

首先,同时具足相应门始终处在十玄门顺序中第一门的位置,从未被动摇过。按照《搜玄记》,此门处理的实际上是一个时间角度的问题。华严宗谈论的中心在自体因果,一般的因果具有时间的先后,但在华严宗这里,则从事事无碍的境界肯定先后的时间可以同时存在。此门具有总括华严宗思想的作用,实际上成为十玄门的代表一门。

其次,因陀罗网境界门包含着一个生动的比喻,在各门中似乎显得很特别。此门不仅表明事事无碍的意蕴,而且还能体现出重重无尽的意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之一又包含一切,从而重重无尽的思想。此门在智俨的十玄门顺序中处在第二的位置,《五教章》中则放在第四的位置,而在《金师子章》、《探玄记》中则位于第七的位置。法藏弟子慧苑建立的双重十玄中,有关因陀罗网的两玄都处在最后的位置。因此可以说,相即相入并且重重无尽的思想到底在十玄门中如何体现,其实是一个重要问题。重重无尽的思想按说是建立在事事无碍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且可以说是事事无碍突出的表现,也是事事无碍最不可思议之处。慧苑对此门的重视,正是体现出这一点。奇怪的是,法藏并没有将此门放在某种显要的位置,也可能是要弥合十玄门中其他门与此门的并列关系。

最后,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位置的变化也值得关注,这两门在智俨的十玄处在第七、第八的位置,在《五教章》中则提至第二、第三的位置。在《金师子章》、《探玄记》中降至第三、第四的位置。

四、内容的增删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诸藏纯杂具德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两门,它们在《探玄记》中不再有存在的地位,其中的内涵也相应不存在。那么为什么取消这两门的存在,加入的广狭自在无碍门、主伴圆明具德门又是什么来头呢?

吕澂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简单的概括,并且非常精确,可以说已经提示了其中的关键所在。吕澂先生说到新十玄“广狭自在无碍门”一门,“这是要将十玄归到事事无碍方面,而摆脱了理事交涉的痕迹,所以改了第二门的名称。”①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362页。说到“唯心回转善成门”的删去,“又要避免唯心说法的宽泛,而特别显出‘自性本具’ 来,所以最后一门的名目也改了。”②同上。可以说,虽然吕澂先生的说明非常简洁,但是其见地则是非常到位的。

先说删去的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的关键词是纯杂,在《五教章》处在第七的位置,在《金师子章》中则为第二位。应该说,法藏在《金师子章》中是更加重视此一门的。但是究其内涵,或纯或一,或杂或多,意义本身与一多相容不同门有一定的重复。更为重要的是,诸藏纯杂具德门实际上讨论的是理事的关系,是一种层级关系。杂杂之间才是事事之间的关系。《华严经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第四”有专门“明纯杂”一条,其中有“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③法藏著:《华严经义海百门》(CBETA,T45,no.1875,p.630,c6-8)此处,纯代表理,杂代表事,说的是理事无碍。

再说唯心回转善成门。此一门的变化是戏剧性的。在《五教章》中是沿袭智俨的顺序,为第九位,但在《金师子章》中则变为最后一位,似乎有更为强调的倾向。法藏强调“唯心”之心为“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这种观念可以说是一般大乘的思想,并非为《华严经》所专有。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只是普通的大乘思想,经过法藏再三考量,在最后的《探玄记》中则抹去其存在的地位。由于这个问题与唯识学说有关系,引起了日本学者们的关注。

第一门同时具足相应门,是时间的先与后关系,是并列关系。

鎌田茂雄认为,“唯心回转善成门在新十玄中消失,这是法藏站在华严的立场上摆脱了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为中心的《起信论》思想,贯彻了果上门的法门,因为他站在绝对的立场上讨论了这一点。从这个立场来看,现实中的事物都是绝对的,除了现实的个体以外,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完全拒绝在现象背后设定形而上学的实体。这种彻底的立场否定具有理性的、实体感觉的如来藏心,最终的结果就是唯心回转善成门被消灭了。法藏这种现象绝对论的思想,不可能与他的社会基础没有关系,而且这也表现出作为智俨对实践的关心程度与法藏的哲学家的性格。”①镰田茂雄著:《中国华严思想史之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553页。大竹晋认为鎌田茂雄认为法藏摆脱《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的观点并没有文献上的证据。大竹晋著:《唯识说を中心とした初期华厳教学の研究:智俨·义湘ゕら法蔵ヘ》,东京:大藏出版,2007年,25页。鎌田茂雄看到法藏对事物层面的关注大于真理层面,表明了法藏学说的重要立场。实际上,这种对事物层面的关注,也说明事事无碍的思想是建立在理事无碍基础之上的,这也是法藏对《起信论》建立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等思想的重视。

综上,采用CT和MRI可以对胃肠道间质瘤实施准确定位,使患者病情获得确诊,及早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避免肿瘤的转移和扩散,应用价值很高。

吉津宜英则认为:“法藏的教学中,心识的解释受到了严格限制,这反映了他对唯识思想的严厉批判。其中的一个例子是,从智俨的十玄门到法藏的《华严五教章》,都被列入十玄门之一的‘唯心回善成门’,在《探玄记》中新的十玄门中则被排除了。”②吉津宜英著:《华厳一乗思想の研究》,东京:大东出版社,1991年,364页。在其他地方也提到别教一乘的立场,“法藏认为,将终教唯心世界归入别教一乘的十玄或十无碍是不适合的。”③同上,407页。吉津宜英指出,法藏对待心识学说的态度是严格限制的。这一点也可以从法藏五教判中看出来。心识学说属于大乘始教,在主张如来藏学说的大乘实教之下。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法藏对当时流行的唯识学说的否定。

大竹晋评述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十玄门原本在智俨、义湘、法藏那里被规定为代表一乘和三乘的差别。具有十玄门思想的规定为一乘,不具有的则定为三乘。唯心回转善成门只是唯识学说,不仅仅是一乘,同时也是三乘,所以作为一乘与三乘的区别并不合适。唯心回转善成门之所以被删除,恐怕是出于一乘不是唯知说的理由。同样《华严经探玄记》在十重唯识中也包含了别教,一乘也是唯识之说。”④大竹晋著:《唯识说を中心とした初期华厳教学の研究:智俨·义湘ゕら法蔵ヘ》,东京:大藏出版,2007年,25页。大竹晋从一乘、三乘的区别来看待这个问题。法藏对十玄门的改造确实有将十玄门真正规定为名副其实的一乘思想的努力,而一乘思想则是要说明三乘中没有的内容。

这里涉及到十玄门本质的问题。十玄门本质上阐述的是事事无碍的思想,也就是法藏竭力规定为只有作为华严的一乘才有的思想。因此,法藏改造十玄门实际上是改造十玄门为只是体现事事无碍的思想。

至于增加的广狭自在无碍门。广狭之间不是层级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与同时具足相应门对比来说,彼门主要体现时间先后,此门则主要体现空间大小。因此法藏将之作为新十玄的第二门。《探玄记》曰:“是故或唯广无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广狭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五,以是行境故。”①法藏者:《华严经探玄记》卷1,《大正藏》35 册,第123页下。这一段话是很值得注意的,其中蕴含着法藏四句俱泯的逻辑。

治疗后对照组平均 FPG 为(8.45±1.42)mmol/L;治疗后试验组(6.21±0.8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 2 hPG 为(7.43±1.69)mmol/L,对照组平均2 hPG(10.21±1.7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更为重要的则是增加主伴圆明具德门作为最后一门。《探玄记》曰:“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眷属随生。下云:此华有世界海尘数莲华以为眷属。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具德。”②同上。应当说,与广狭自在无碍门不同,主伴的关系首先确实能够在《华严经》中找到一定的来源,而且确实也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正如大竹晋所言,“伪托为杜顺所著的《法界观门》的色空章十门止观的最高位是第十主伴圆备门,这成为《法界观门》是法藏以后所作的证据。”③大竹晋著:《唯識説を中心とした初期華厳教学の研究:智儼·義湘ゕら法蔵ヘ》,東京:大蔵出版,2007年,54页。在法藏这里具有独创性的在事事无碍层面上的主伴关系,如果在杜顺时代就已有此类思想,显然是很不可思议的。

结合我们上面用层级关系与并列关系来区分是理事关系或事事关系的方法,我们下面分析一下《探玄记》的十玄是否都体现了事事之间的关系。

投资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短期无解,而巨头们认为,共享单车很难单独存活,只有进入到巨头的大生态之内,才有其商业回报上的价值和意义,饿了么就是一例。

这两人若论身份立场,实在南辕北辙,名声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是这两者的行为却又如此相似,皆是行事随心,不惧人言。

第二门广狭自在无碍门,是空间的广大与狭小,是并列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经常紧张,很多日本游客会优先选择韩国作为出行首选。而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首次成为韩国的最大外国游客来源国。韩国接待外国游客的数量连年保持双位数百分比增长,在旅游旺季,首尔酒店的入住率可达到约90%,要想找到低价酒店只能驱车远离市中心上百公里。

第三门一多相容不同门,是数量的繁多与寡少,是并列关系。

第四门诸法相即自在门,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现如今,企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开始逐步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发展成为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内抓管理、外抓市场的新型模式。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管理体系急需“去其糟糠、取其精华”,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第五门隐密显了俱成门,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是并列关系。

第六门微细相容安立门,是不同事物体积的对比,是并列关系。

第七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是不同事物互摄互入的比喻,是并列关系。

第八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是一具体事物体现另一抽象事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第九门十世隔法异成门,是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并列关系。

第十门主伴圆明具德门,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一种主从关系,是并列关系。

因此不难看出,法藏在加入了广狭一门、主伴一门这两门纯粹的并列关系的玄门之后,十玄门成为丰富多彩,并只是体现事事无碍思想的形式。

五、澄观对十玄门的贡献

澄观虽然在《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中仍然采用智俨的“十玄门”,名目与顺序都没有改变,但在其主要的著作《华严经疏》中则采用《探玄记》中所述的“十玄门”,从而将“十玄门”最终定型,①吕澂即称澄观《华严经疏》中的十玄门“可说是贤首的定论”。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362-363页。成为后人所称的“新十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新十玄”归入“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里:“第四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且依古德,显十玄门。”②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世主妙严品〉,《大正藏》35 册,第515页上。可以说,澄观看到了法藏努力打造“新十玄”的动机,那就是新十玄成为只体现“事事无碍”思想的玄门,这也是只有华严宗宣称的别教一乘具有的思想。通过澄观对“新十玄”的诠释,“新十玄”更加贴切事事无碍的思想,从而成为华严宗最具特色的核心理论。另外,澄观在《大华严经略策》还为举出了新十玄举出了生动的譬喻,也是按照新十玄的顺序。此比喻非常生动,吕澂先生对十玄门进行解释时即采用澄观的比喻。③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363页。

谈及此,无关又相关地想到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现在鸿儒是多了,但白丁也多了,且白丁可能有鸿儒的学历。

十玄门的演变可以说是华严宗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体现出法藏对华严宗义理的建构与完善。法藏将古十玄改造成新十玄,则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最终新十玄的定型可以说与法藏的判教,就华严宗义理的自觉都密切相关。总的来说,法藏刻意要将十玄门打造成别教一乘独有的义理,也就是事事无碍的思想。虽然在文本当中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说明,但我们从其后学澄观的运用中看出这一点。

作者简介:杨浩,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标签:;  ;  ;  ;  ;  ;  ;  ;  ;  ;  ;  ;  

杨浩:法藏改造十玄门原因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