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范畴论文-苏锦霞

道德教育范畴论文-苏锦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教育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数民族,礼仪,道德

道德教育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苏锦霞[1](2014)在《礼仪范畴下云南少数民族认知维层的道德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礼仪是道德的外显,道德是礼仪的内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对礼仪和道德的关系有深刻的感知,各民族通过不同的礼仪来展现其道德内涵,并通过礼节形式来实施民族道德思想的教化和传承。虽然云南诸民族的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各民族人生礼仪、待客礼仪、家庭礼仪等不同礼节礼仪的归纳分析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的礼节礼仪维层在公共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修身自律的品德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了基本健全的礼仪道德体系,是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刘润[2](2011)在《浅析幼儿道德教育新范畴——生态德育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倡导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幼儿德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基础,已引起了众多的关注。本文从广泛意义的幼儿德育的内容入手,来进一步论述幼儿德育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道德上的缺失,提出了幼儿德育另一个新的范畴,并从德育内容、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德育的方法:1)确立幼儿生态德育目标,坚持观念与时俱进,补充生态德育的内容;2)坚持幼儿生态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3)建立新的幼儿德育的评价机制。(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1年12期)

[3](2010)在《陈志兴: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刊载了陈志兴的文章。作者认为,道德教育视域下的"理解"范畴必须从本体论意义上去诠释。"理解"是德育主体之间立足于生活世界,以德育文本为中介,通过个体批判性反思与双方视域融合所达成的意义共享、道德共识和行动协调,从而使个体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得到筹划、拓展,并且个体与他者的关系更为全面和丰富。当代道德教育必须克服以往片面强调教师或学生单方主体性的主客两分模式,走向师生主体间在平等对话和双向沟通基础上的相互理解,以摆脱当前德育的低效和失效局面。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的特性主要包括:1.理解的本体性。让师生更好地筹划并扩展生命的可(本文来源于《小学德育》期刊2010年11期)

陈志兴[4](2010)在《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主客两分的单一主体性模式向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转型,是当代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新路向。为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理解"范畴的相关特性作深入探讨。从本体论意义上阐释,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具有本体性、交互性、实践性与相对性等诸多特性。(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10年01期)

黄志坚[5](2008)在《把守护良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根在良心。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则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6日下午6点半,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00个小时,救援官兵从什邡县汉旺镇坍塌的废墟里抬出一位虚弱得已昏迷的受难者,名叫刘德云。人们吃惊地发现,他的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一个突然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濒临死亡时留下的遗言竟是告诉子女替他归还欠债,(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期刊2008年10期)

屠凤娜[6](2007)在《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它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知识(能力)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四个方面。(一)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意识教育以更新全民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为目标。主要(本文来源于《天津经济》期刊2007年07期)

高奇[7](2006)在《从伦理学道德范畴谈道德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元伦理学研究之道德范畴的角度,谈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道德形成的要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06年20期)

唐爱民[8](2006)在《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在坎坷发展道路上的德育论,正遭受着理论性不强、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实践的启示与合理观照等病症的折磨。范畴意识淡薄,范畴思维遗失,范畴逻辑混乱即是一个根本原因。在德育论话语系统中,注重主观体验与感觉,不作逻辑的推理与验证,常常只提供未经论证的并不确切的论断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对范畴的运用上,常常是用而不论,不作考究;即使使用范畴,也仅仅停留在感性直观、简单照搬的层面,致使范畴内涵模糊、彼此交叉、兼及互换,从而缺乏“自己的”范畴分类、提炼与审理。这不仅严重危及着自身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也成为人们缺乏学科自信、常常在智慧投入过程中感到困惑、迷惘的一大心病。因之,从范畴论视域出发,对既有的德育论加以范畴式审理、盘查,以明确其基本范畴与内在逻辑,是把握德育存在的本质、理解德育活动的实质、构建合理的理论体系的根基性工作。以范畴入手深入分析德育论自身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实质,探讨建立德育论学科体系完备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学术任务。本研究主要对道德教育领域中的基本范畴问题进行逻辑的反思与审理。尝试初步地运用范畴论的方法与框架来考量“道德教育”理论的现状,并以此反思整个德育论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为确立德育论学科的基本范畴、建立尽可能规范的范畴理论体系,提供某些基础与启示。范畴是追问、盘查存在的本质和逻辑规定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揭示事物“是其所是”的认识论工具,是剔除事物纷杂的现象、抽取其本质要核的逻辑思维形式。一句话,范畴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即事物本然而非偶然的存在方式。范畴是构成一种理论及其体系的骨架、纽结与基本担保。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论范畴”的最初揭示,康德对“认识论范畴”的理性辩护,黑格尔对“辩证范畴”的完整建构,使我们有条件来初步审理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及其内在的逻辑。道德教育理论若要具备基本而充足的理论理性(逻辑的完备性)和实践理性(运行的实效性),就必须诉诸范畴论意识与框架,明确自身的基本范畴,并用内在的范畴逻辑、范畴语言揭示其理论运思的轨迹和实践运行的轨道。这样,“道德教育范畴”就逸出了我们的视野。道德教育范畴是对道德教育存在、观念及其意指的相关对象之本质的形式上地揭示或规定,是通过理论思维特别是逻辑形式思维揭示道德教育这一德育论之核心问题的最一般的本质、特征及其与所意指的相关问题的相互关系的思维形式,是明了“道德教育存在”之存在方式的基本理论规定,是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存在统一的一种规定。通过道德教育范畴就能把握这一存在及其相关范畴的基本特征、属性、要求与规律,并获得一种认识道德教育及其相关范畴之本质的一致性。道(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4-20)

蒋春亚[9](2005)在《试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之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开展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是当今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道德原本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犹如河汉星辰,数不胜数。而未成年人受年龄、阅历、知识的限制,对道德的理解和接受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提并论的,所以,笔者认为要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教育,首先要界(本文来源于《决策探索》期刊2005年05期)

梁洁华[10](2004)在《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自爱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爱是人的本性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会计工作特点决定了会计人更应明确自身的责任 ,珍爱自身的人格 ,这就必然要引入自爱的范畴。在会计道德教育中要确立基本的要求 :以自爱为起点 ,以不做假账为最低道德责任 ,以八项规范为核心 ,以诚信为目标 ,以慎独为最高境界 ;以积极、全面的自爱 ,反对消极、片面的自爱 ;坚持实行与爱他人相结合的自爱 ,融合社会、国家利益的自爱。(本文来源于《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道德教育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前倡导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为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幼儿德育作为整个德育的基础,已引起了众多的关注。本文从广泛意义的幼儿德育的内容入手,来进一步论述幼儿德育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道德上的缺失,提出了幼儿德育另一个新的范畴,并从德育内容、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德育的方法:1)确立幼儿生态德育目标,坚持观念与时俱进,补充生态德育的内容;2)坚持幼儿生态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3)建立新的幼儿德育的评价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教育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苏锦霞.礼仪范畴下云南少数民族认知维层的道德教育[J].贵州民族研究.2014

[2].刘润.浅析幼儿道德教育新范畴——生态德育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

[3]..陈志兴: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的特性[J].小学德育.2010

[4].陈志兴.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的特性[J].教育评论.2010

[5].黄志坚.把守护良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范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

[6].屠凤娜.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范畴[J].天津经济.2007

[7].高奇.从伦理学道德范畴谈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8].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

[9].蒋春亚.试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之范畴[J].决策探索.2005

[10].梁洁华.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自爱范畴[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标签:;  ;  ;  

道德教育范畴论文-苏锦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