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友兰才、力、命思想

论冯友兰才、力、命思想

马光耀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摘要:冯友兰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新原人》一书中首次提出才、力、命思想,结合立言、立德、立功三个梯度阐述了对成功的独特见解。笔者通过对冯先生才、力、命范畴的具体分析,力图找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由此通过分析、归纳、对比、综合的方法揭示成功因素的异同,剖析才、力、命思想的不足,探究成功的科学含义,以期揭示出当代人成功的共同性因素。

关键词才力命成功

人人都想成功,但真正成功的人却不多,这是因为理解成功因素的科学含义的人很少,即使理解到位不能付诸实践也是徒劳。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要想成功,人的实践能力的确是最重要的。王鉴平教授认为冯友兰境界说的基础和前提是性善论,冯友兰脱离了社会历史条件、脱离了社会关系来探讨人性善恶问题,从而认为人性是善的。[2]“从真际之观点说,人之性是彻头彻尾的无不善。”[3]冯先生推崇天地境界,提倡道德境界,要人们立德,要人们知天、事天、同天、乐天,要人内省、自觉,忽视人的自愿性,意志自由,这与他一贯作为儒家的捍卫者密切相关,早在科玄论战时期他就站在玄学一派。他的才、力、命思想,强调在学问上才占主要地位,在事功上命占主要地位,在道德上力占主要地位,有明显的机械论倾向,笔者难以赞同,以下分析阐述之。

一、才与力

才,包括才学和天资两个部分。冯友兰对才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天资,我们称之为才。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才的极致,也就是他的力的效用的界限。到了这个界限,他在某方面的工作即只有量的增加,而不能有质的进益。”[4]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第一,才就是天资、天赋、先天具有的,冯先生是先验论者,天赋观念论者,当然这也属于遗传决定论的观点,不尽科学。第二,人的能力有限,人的潜力也是有限的,这与当代科学中生理学所揭示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观点相反。“才是天授,天授的才须人力以完成之。就此方面说,才靠力以完成。但人的力只能发展完成人的才,而不能增益人的才,就此方面说,力为才所限制。人于他的才的极致的界限之内,努力使之发展完成,此之谓尽才。与他的才的极致的界限之外,他随努力亦不能有进益,此之谓才尽。”[5]在才与力的关系上,后天的努力只能发展才的方面,而不能增益人的才。这实际上是他不懂得人的才干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光是头脑里有才是不能起决定作用的;人必须在实干中才能增长才智。

力是指人的努力程度。“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称之为力,以与才与命相对。力的效用,有所至而止,这是一个界限,是一个人的才与命所决定底。”[6]冯先生的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才与命决定力,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是力决定才,而不是才决定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力。实际上这是他给人力主观地划定界限,使之服从于才与命,可见在知行关系上,冯是先知后行的代表人物。这也可以从他的《新理学》中最根本的“理”范畴类似于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范畴得到映证。

二、命与才、力

冯友兰给命下的定义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或不幸,没有理由可说。”[7]生活在哪个家庭,哪个时代,不由我们选择,也就是说个人出生的环境是既定的,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对人的活动有巨大的制约或影响作用,所以无理由可说。“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是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8]这里各方面条件指的是经济条件,家长的智商、情商、教育背景、生活常识、健康卫生条件等综合因素。他又说:“普通所谓努力能战胜命运,我以为这个命运是指环境而言。环境是努力可以战胜的,至于命运,照定义讲,人类不能战胜,否则就不称其为命运,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9]一方面,冯先生割裂了命运与环境的关系,才造成他最终得出不科学的结论。其实,命运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微妙。当我们出生后,生长的童年时代,环境的因素占的多一些;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掌握和选择,不由家长或环境所左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0]因此,实践是人的本质,人是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冯先生认为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也有其合理之处。冯先生又说:“这命不是一般迷信的命,就是机会,也可以说是环境。”[11]在此,他将命解释为机会,或环境;但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命,类似于“天命”,“儒家所讲的命,乃指人在一生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变,而又非一人之力所奈何的。”并且他重述,“创造环境,争取机会是属于努力那方面,与这里的命无关。”[12]从这段话可知,冯友兰对命的解释相当矛盾,说命运就是机会,也可以指环境,又说命指儒家的命;但显然他侧重于儒家的命。这几种解释显然不同,如果说命是机会,那就要看你能否抓住它;但他又说,这属于个人努力方面,与这里的命无关。这同样割裂了命、环境、机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的儒家的命无非是对一些事的无可奈何,不可改变。其实人生有许多可以改变的命,而其中也有不可变的命,总之,命本身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但总的规律是变的,这也符合辩证法的规律。冯先生给人人为地划定一个界限“命”,让人自守本分,这在本质上与儒家孔孟的宿命论思想一脉相承。周国平教授说:“命运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决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13]笔者认为行为造就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命运;而正确的判断力和果断的行动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

冯友兰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影响到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的贵贱。”“一个人命的好坏,影响到他所作事的成败。”[14]这是冯友兰的经验之谈,也是常识。人的命运不同,环境不同,起点也就不同,身份地位自然不同,同时,身份地位高的人能办成的事一般人却办不到。有些庸才成功了是命好,不是他的能力强。冯先生认为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于其所做的事的成败,亦不必有某种情感,这实际上否认了人是一个知情意的统一体。他把道家所处的境界归为自然境界,而把儒家孔孟的境界尊奉为天地境界,确实有薄彼厚此之嫌疑,这说明他的立场是儒家一派的。他指出“贤”是在道德境界中的人,“圣”是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显然,他的“圣”与“贤”和古代的圣与贤不同。他又提到求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主要功夫是致知用敬。用敬靠力,致知需才。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的划分并不科学,有很强的主观性与机械性。范鹏教授说:“境界说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错误的。其实,没有社会哪有社会之理,脱离了社会哪有个人之理。境界说的方法是错误的,纯动机论的抽象继承法产生了以文害意的恶果,对境界的机械划分没能反映出正逆向两个方向发展的真实趋势。”[15]很明显,境界说理论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是根本缺陷;但同时他又给人们设定了道德理想,让人们明白精神价值尤其是道德价值的崇高地位,对于当代人的道德缺失似乎有所启示。

三、学问、事功、道德

冯友兰说“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16]笔者认为,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基本是科学的,已为大量事实所证实,但对于后面的说法不敢赞同。笔者仍以冯先生举的例子为证来说明理由。“至于事功的建立,则是命运的成分多。历史上最成功的例子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因为项羽的不行而成功。”懂得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项羽之所以输给刘邦是因为心机不够,不会用人。即才力没有充分发挥所致。对此毛主席有诗为证:“宜将盛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确,为了一个假仁义之名而沽名钓誉,以致害了自己的性命实在不值。毛主席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而冯友兰却将项羽的失败归于命运,并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为证,说“‘时不利兮’是项羽毫无办法,而有些庸才偏偏成功,史册上很多,不胜枚举。”[17]这样的论证显然不能成立。其实项羽的命运本来比刘邦要好的多。项羽的命运由好变坏是他一次次痛失良机,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所造成的恶果。由此可见,冯先生对命运的定义存在误解,有偏颇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有些道理,有些“庸才”能够成功的例子确实不少。“庸才”虽然无才,但是有后台、有靠山,即自身的外部条件好,譬如他有当官的父母,工作自然不成问题,并且还能混个小官当当,这些人当然不须努力也能成功。这是由“命”即家庭环境好决定的。总之,不加分析地说“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有失偏颇,实际上这是他强调天命而轻视人力,叫人“安之若命”罢了。

冯友兰又说:“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这种说法未免失之简单。“普通人以为圣贤需要特别在事功文学方面的天才,那是错误的,孔子和孟子成为圣贤和他们的才干没有关系。”[18]这种说法显然不对。众所周知,孔孟之所以成为圣贤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才学高,怎么能说才与德没有关系呢?至于孔孟的道德怎样,我们当然不能像冯先生那样不加分析地说是圣是贤;毕竟说是一回事做又另一回事,可能孔孟的道德并不怎么样,他们自己说得到却做不到,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道德起源于人们之间的需要,起源于民众的生活实践,具体的是说时代性和现实性。即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而谈道德,这样的道德是不现实的,是强加给人的东西。首先,它贬低人的情感、欲望以崇尚理性,暴露出极端理性的不足。其次,它完全忽视了人的意志自由,只让人选择善;但是恶人往往选择恶,并且以此为乐。由此可见,冯友兰受孔孟儒学、宋明理学影响之深,他把传统的道德抽空之后又想在新社会运用,即他所说的“旧瓶装新酒。”冯先生主观地将道德架空意在以道德为目的,建构宗教式的哲学道德观,这是不现实、不科学的,目标太高就会不切实际。“道德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9]笔者认为道德的本质是对人性善恶的反映,是对人心灵美丑的反映。“道德的本质是人格的呈现。”[20]首先,道德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只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有其客观性,不是只有主观性。其次,有些坏人也不会努力去成就道德,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一文不值。最后,要求每个人都成圣贤的愿望虽好,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冯先生对命的认识有个生动的比喻:“人生如打牌,而不如下棋。与下棋时,对于一时所有之可能底举动,我均可先知;但于打牌时,则我心中将来打和牌,大部分完全是不可预测底。所以,对于下棋之输赢,无幸与不幸。而对于打牌之输赢,则有幸与不幸。”[21]这段话中,“下棋对于一时所有之可能底举动,我均可先知”说法显然有问题。其实,棋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棋理与算路,棋力低的人往往不知棋力高的人下这步棋的意图。这当然是不可先知的。棋力相当的人,虽可先知,但下棋的输赢与运气密切相关,包括当时的身体、心理状态等因素,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简单的说“下棋之输赢,无幸与不幸。而对于打牌之输赢,则有幸与不幸。”古人曾说过“人生一局棋。”,这与冯友兰“人生如打牌”的观点截然不同;但其中的真意如何走好人生这盘棋中的关键几步,如何设计、计算人生的棋路,也有启发意义。的确,人生由于个人遭遇不同,而不可能像一盘棋那样双方机会均等,在此意义上,冯先生的比喻比之更合理。

四、对成功的不同见解

季羡林先生认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并且认为“只有在勤奋努力上下功夫,天资、机遇都是天授的。”[22]王海明教授认为,“欲望与才力命德相一致,乃是幸福或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23]李金水认为,决定人生成败的十六种因素分别是:细节、心态、品格、选择、情绪、思考、时间、健康、诚信、目标、行动、说话、关系、自信、潜意识、眼光。[24]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对成功的理解都不全面。首先,成功是一个包含综合因素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套套公式就能付诸实践。因为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恋爱、婚姻、考试、工作、做事做人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次,不同的人对成功有不同的理解。季羡林先生强调人力的作用;冯友兰先生强调,才、力、命在不同方面地位不同;王海明教授强调欲望在成功中的首要地位;李金水强调成功的综合因素,但至少缺少胆量这一因素。再次,其实成功是一门实践科学,需要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胆量和智慧,需要自信作为根基,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落实在行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更接近行为科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最后,成功是一个综合学科的范畴,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科学主义把成功理解为使用工具理性、科学技术,人本主义把成功理解为满足人本身的生存利益或心理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6]由于需求层次的不同,成功的层次也就不同。实用主义把成功理解为有用,适应环境。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成功在于如何发挥人的潜能。现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总结了十七条成功的法则,后来当代的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奥.罗宾提出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就在于能否发现和开发这座金山;并提出成功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即想象成功、思考成功、相信成功、采取行动争取成功。[27]自我心像心理学的创始人马克斯威尔说:“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自我心像是个人精神上的观念,或者是他们的自我图像,是左右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28]综上所述,成功是一个包含主客观因素的范畴,实践沟通了主题的人与客体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内在的统一了主体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两种观点。换言之,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下,人的成功主要由主体决定;而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成功主要由客体制约所致。这个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

马光耀(1977-),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鉴平.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冯友兰.新理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4]至[7]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周国平.人生圆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4]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15]范鹏.论冯友兰的境界说.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16]至[18]冯友兰.新原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余潇枫,张彦.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1]冯友兰.新原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季羡林.人生沉思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23]王海明.伦理学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4]李金水.成败不是偶然—决定人生成败的16件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2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人类价值新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7]安东尼奥.罗宾.李成岳译激发无限的潜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8]马克斯威尔.晏樵译你的潜能[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马光耀(1977-),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

标签:;  ;  ;  

论冯友兰才、力、命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