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鑫:浅析《中庸》中的德性论的观点论文

谢金鑫:浅析《中庸》中的德性论的观点论文

[摘 要]德性论是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尤以先秦儒家德性论为代表,国内许多学者将先秦儒家的德性论与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伦理学思想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中离不开对于《中庸》中“德性”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于《中庸》以前的先秦儒家的德性论和对于《中庸》当中“德性”的分析获得对于当下的启示。

[关键词]中庸;德性;儒家

一、《中庸》之前的先秦儒家的德性论

《尚书》中按照不同类型的德性将德分为九类: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宽厚庄重,温和独立,有原则并且谦虚,能干敬业,灵活变通,刚强勇毅,直率谦恭,务实勇敢,这些是作为贤人必备的九种优良的品格。

在《论语》中,我们可了解孔子对于“德”的看法。首先,德是追求大道的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自己所追寻的目的,把德作为根据,把仁作为依照,在六艺当中游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追求大道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我们要去把德作为根据。其次,“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在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的提升,体现的是德作为个人行为的规范,作为要追求的目标出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唯一出现的一次。这里的德指的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执两用中。第三种是指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德政,也就是相对于霸道的“王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道德作为一种引导手段,是治理国家的方法。

二、德在《中庸》当中的表现

了解了“德性”在《中庸》以前作品当中的意蕴,接下来,我们要看“德性”在《中庸》这本书中的含义。什么是“德性”?《中庸》的第二七章中,提到了“德性”二字,“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里对于“德性”的解释,我们可以在《礼记注疏》第二册第三部分找到解释,对于“德性”在《中庸》当中的含义,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郑玄对于“德性”的解释是:至诚之性。孔颖达疏云:“‘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同样,孔颖达的观点也认为“至诚之性”是君子贤人所认为的道德之性。而且我们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德性其实是一个合成词,由“德”和“性”组成。在《中庸》这本书中,“性”的定义在第一章的最开始便出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性,“德”是被限定了的“性”,在《中庸》当中,“德”之“性”就是“诚”。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在《中庸》当中提到的关于诚的相关内容。“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从“至诚”出发明白事理,这是人的本性;而从明白事理到“至诚”这个状态则是教育的过程。在这里“诚”与“明”告诉我们的是,无论是出于天性还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一个人立身处世都要做到“诚”与“明”,从而做到成己。

电气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电气工程专业是电能,电气设施与电气技术为门径来建造,保持和完善有限制性范围与情景的一门课程,包含了电能的转变,利用与探究三个内容,包含基本理论、运用技能、设施设备等;电气工程是当今科技区域里的中心科学的一部分,也是如今高新技术区域里不能漏掉的关联学科。也是电子技术的重大进展才拉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背景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并且转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同样很有潜力,使得当今的学生就业比率一直很高。

目前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多条不同主题的游览线路以适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园区的短板,逐渐设置明确的路标、导览图、标示牌、景物介绍牌、安全提示牌等标识。园区内设有多辆观光游览车、摆渡车等,主题展区均配备充足的厕所,男女厕位比例合理。特色旅游商品主要有阿胶、阿胶枣、阿胶山楂、阿胶速溶粉、雪梨膏等企业自有产品。园区内虽然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餐厅,但与员工、游客期望的差距依然巨大,调查问卷对应得分是2.72和3.56,均为所有项目中的最低分。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在这里,“诚”被解释为“成物”与“成己”这两件事情的结合,“成物”是智慧,“成己”是仁德,而这两者的结合是“性之德”,也就是“德性”,是“诚”,而作为“合内外”的“诚”是贯穿整个道德实践过程的。到北宋时期,朱熹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理解。朱熹将仁作为体,知作为用,也就是把仁作为本体或者是动机,而把知作为实践活动,以“诚”实现了体用一如,心物一元,这赋予了“诚”别样的含义,也实现了儒家思想从理想到实践的转变。

对于先秦儒家的学说来讲,最高的理想就是个人实现圣人之德,观《中庸·治国》篇,我们可以发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者”就是“圣人”。“诚”包含了对于人性的规定,想要成为“圣人”,就要合乎中道,做到“诚者”。虽然提到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但这并不意味着站在原地,等待醍醐灌顶,紧跟“诚者”,《中庸》中提出了实现“诚”的途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前四者,“学”“问”“思”“辨”是为了做到择善和明诚,而最终要落实到“行”。

如图1所示,在室温22~25℃下,以2C、3C倍率对满电状态的10 Ah锂离子电池进行过充,电池的温升情况大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池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第二阶段电池温度快速上升。随着电池充电倍率的增加,第一阶段电池保持稳定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因为倍率的增加使得电池完成充电的时间减少所致;第二阶段的时间同样是越来越短,这是由于充电倍率的增大,使得电池内反应变得更加激烈,温度上升的更快。当第二阶段的温度达到50~60℃时,电池发生爆炸。

“三达德”也是《中庸》当中涉及的关于个人的德性养成的内容。“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段文字中提到了三种好的品行,分别是知、仁、勇,而这三者最终实现的“一”,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及的“诚”,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文中提到的达到三者合一的方法:“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我们可以看到,这三者获得的方法无非也是通过先天本性和后天学习两个途径,要达到的就是“诚”的境界。

《中庸》将诚视作最高的德性,具有“至诚”这种德性的圣人,不仅仅是自己具有了最高的德性修养,还可以辅助天地化育万物,所以“诚”可以成己成物,这实现了对于个人理想的实现和万物的个性的实现的双重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伟.论儒家德性涵养的内在性和超越性及其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5):43-47.

[2]袁玉立.先秦儒家德性传统的核心价值[J].孔子研究,2005(03):34-42.

标签:;  ;  ;  ;  ;  ;  ;  ;  ;  ;  ;  

谢金鑫:浅析《中庸》中的德性论的观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