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磷酸酶论文_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酪氨酸磷酸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酪氨酸,磷酸酶,蛋白,抑制剂,蛋白质,分子,位点。

酪氨酸磷酸酶论文文献综述

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1](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获取的90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OSCC组)和45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两组标本中PTEN蛋白、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TEN蛋白、 VEGF蛋白阳性表达差异。结果:OSCC组标本中PTEN、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6%、75.56%,对照组标本中PTEN、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3%、31.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期和Ⅳ期、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Ⅰ期和Ⅱ期、高分化和中分化、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期和Ⅳ期、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组织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期和Ⅱ期、高分化和中分化、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CC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VEG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周培富,赵宇中,谢建平[2](2019)在《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因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转录调控和分泌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感染的结核菌可分泌一系列效应分子调控、干扰和逃逸宿主免疫。本文综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在结核菌感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多条途径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细胞凋亡及吞噬体-溶酶体融合、调控宿主能量代谢等逃逸免疫杀伤。作为候选药物靶标,靶向PtpA的抑制剂设计、筛选及药物研发较为迟缓,因为PtpA与宿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hLMW-PTP具有较高一致性。为了进一步探索靶向该分子的更佳途径,分析了ptpA基因转录及PtpA蛋白分泌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靶向PtpA的其他途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闵玉涛,宋彦显,马庆一,刘鑫[3](2019)在《猪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提取、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血为原料,采用丙酮沉淀、硫酸铵分级盐溶盐析、透析及反渗透等方法使之部分纯化,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铵分级盐溶盐析和透析相结合的方法纯化后的PTP1B酶活力明显提高,其中70%透析酶的比活力为434.5 U/mg,高于60%(402.1 U/mg)和80%(154.7 U/mg)时的比活力,是粗酶比活力的3.36倍,可作为试验用酶。纯化后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K_m为4.25 mmol/L。在35~42℃温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其最适温度为37℃;在pH 5.50~7.67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其最适pH为7.20。反应速度与酶量、底物浓度的关系均符合酶促反应动力学。(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4](2019)在《磺胺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索研究磺胺类化合物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作用模式,建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方法:通过分子对接(Surflex-Dock)研究阐明磺胺类化合物与PTP1B的结合模式,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 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 MSIA)进行3D-QSAR研究。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可以与PTP1B酶的Site A位点很好地结合。建立的Co MFA模型交叉验证系数(q~2)为0.516,Co MSIA模型q~2为0.503。结论:该类化合物可与PTP1B酶很好地结合,建立的Co MFA模型和Co MSIA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为该类化合物的下一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9期)

孔娇,龙亚秋[5](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含Src同源2结构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由Ptpn11基因编码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通过RAS-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并参与PD-1/PD-L1通路控制免疫监视,已成为有突破意义的抗癌新靶标。然而,靶向SHP2活性位点的抑制剂因选择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最近,通过稳定SHP2非活性构象的变构抑制剂成功克服成药性问题,进入临床实验,为SHP2的可成药性药靶提供了临床证据。综述SHP2的结构功能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和发现研究概况,重点介绍若干具有代表意义的SHP2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和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发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张广浩,姚维成,吴宁,王凤霞[6](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肿瘤中的两面性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严重降低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是一种典型的非跨膜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在不同肿瘤中发挥不同作用,在一些肿瘤中PTP1B作为抑癌基因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但在另一些肿瘤中PTP1B作为促癌基因存在。本文对PTP1B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调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周琳[7](2019)在《应用线虫模型研究低分子量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抗应激天然产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分子量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low molecular weight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LMW-PTP)是一种结构不典型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s),在PTPs家族中被单独分成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广泛表达于多种生物中,包括植物、原核生物和古细菌等。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是重要的药物宝库,在药物开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是一种优秀的模式生物,具有繁殖能力强、生命周期短、虫体小易操作、通体透明便于观察、可在液氮中长期冻存、细胞谱系已完全确定等优点。同时,线虫有许多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与人类基因同源性达60%~80%。线虫lmwptp基因与人类acp1基因同源,经计算机结构模拟得知两者蛋白质叁级结构极为相似,因此推测两者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具有相似之处。应激反应是生物体对抗外界刺激所发生反应的总称,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受到体内外刺激的种类和频率逐渐增多,这些刺激会破坏机体氧化和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影响生物体的日常行为和健康,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生物抗应激的预防及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线虫模型研究了LMW-PTP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并对抗应激天然产物进行了筛选。首先,本文成功构建了用于线虫lmwptp RNAi的pPD129.36-lmwptp质粒并诱导表达,通过免疫家兔成功制备出线虫LMW-PTP多克隆抗体,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证明了lmwptp RNAi的有效性。其次,本文检测了lmwptp RNAi对线虫一般生理指标的影响,发现lmwptp RNAi不影响线虫的寿命、产卵数、吞咽频率、体长,但lmwptp RNAi后第7天的线虫出现了一种特殊运动状态,线虫除了在培养基平面上做正弦曲线运动外,还在垂直方向“抬头”和/或“翘尾”;lmwptp RNAi后线虫体内脂肪含量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的产生与lmwptp RNAi后降低一些脂肪分解基因如acdh-1、acs-2的表达量和升高一些脂肪合成基因如fat-6、mdt-15、pod-2、elo-5的表达量有关;并且lmwptp RNAi明显提高了线虫的应激抵抗性,包括热应激、紫外辐射应激和氧化应激抵抗性。然后,本文进一步探究了LMW-PTP在热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发现lmwptp RNAi可降低线虫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ROS)水平,提高线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减少线虫体内脂褐素累积量,LMW-PTP负调控线虫应激抵抗性的作用与类胰岛素信号通路有关,LMW-PTP可能作用于DAF-2,进而改变类胰岛素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DAF-16和HSF-1的细胞核转位及两者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量。接下来,本文应用线虫模型对50种天然产物的抗紫外辐射功能进行了筛选,由于薄荷水提物抗紫外辐射的作用效果稳定,因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薄荷水提物提高线虫紫外辐射抵抗性的原因,发现薄荷水提物可以降低紫外辐射后线虫体内ROS含量和提高SOD活性,并且这种作用与类胰岛素信号通路有关,薄荷水提物可以促进DAF-16细胞核转位并增加其下游靶基因sod-3、hsp-12.6、hsp-16.1、hsp-16.49的表达量。最后,本文探究了薄荷中的水溶性成分香蜂草苷在线虫抵抗紫外辐射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发现了0.1 mM香蜂草苷可以延长线虫寿命,提高线虫抵抗紫外辐射应激、35°C热应激、胡桃醌氧化应激的能力,并且可以降低紫外辐射后线虫体内ROS水平并且提高SOD活性,其提高线虫紫外辐射应激抵抗性的作用与类胰岛素信号通路有关,香蜂草苷可能作用于该通路上游的DAF-2来发挥作用,进而促进DAF-16的细胞核转位,增加下游基因sod-3和hsp-16.2的表达量。综上所述,本文应用线虫模型研究了低分子量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的生物学功能,着重研究了其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并对50种天然产物水提物的抗紫外辐射功能进行了筛选,着重研究了薄荷水提物及其水溶性成分香蜂草苷提高线虫紫外辐射抵抗性的作用机制。本文不仅发现了PTPs家族的新功能,还为抗应激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田洪哲[8](2019)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肾移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病理生理现象,贯穿于器官获取、器官运输、移植手术以及术后恢复全过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肾脏中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一类无菌性炎症反应,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或凋亡坏死为显着性特征,临床上可表现为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或急慢性排斥。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缺血缺氧环境较为敏感,且又是肾脏结构组成中的主要细胞单位。研究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损伤和修复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调控和机制,将有可能是解决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途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属于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负向调控造血细胞的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反应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维持自身稳态的必要方式。当机体受到环境刺激压力时,激酶发生级联激活,抗压基因表达上调来应对环境压力;磷酸酶则使底物磷酸根基团发生水解反应以去除,使之回到静息状态,最终使得机体维持稳态。SHP-1的功能首次在SHP-1基因缺陷小鼠的异常表型中得到阐释,即SHP-1缺失后表现为炎症过度激活不受控制,最终小鼠死于自身免疫反应。随后SHP-1被证明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均有关,调控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信号传导。然而,SHP-1在非造血细胞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为了探究SH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本研究使用SHP-1基因突变缺失型小鼠,构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比同窝野生型小鼠,我们发现SHP-1缺失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显着增多。这提示SHP-1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凋亡信号通路相关,且有可能是一种保护作用。在进一步检测其他凋亡指标后,更加明确了SHP-1缺失使得小鼠面临更为严重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即确认了SHP-1可能通过调控凋亡信号通路,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然而,SHP-1具体是作用于何种细胞而发挥功能尚未可知。SHP-1既有可能是抑制巨噬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实质细胞,如肾小管上皮细胞,抑制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据此,我们设计了巨噬细胞清除实验来评估巨噬细胞在其中发挥的功能。通过对野生型和SHP-1缺陷小鼠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和对照试剂(PBS liposome),我们发现清除巨噬细胞后,肾损伤都有所减轻,即明确了巨噬细胞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促进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但通过进一步深入比较清除巨噬细胞带来的保护作用,发现这种保护作用在两种基因型小鼠中相当,即清除巨噬细胞带来的保护作用与是否缺失SHP-1表达无关。与此同时,我们将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组织进行连续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发现SHP-1表达阳性的细胞与AQP-1(肾小管上皮细胞特征性表达的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位置一致,而与F4/80(巨噬细胞特征性表达的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位置不同,因此我们更加确信地将SHP-1发挥功能的细胞单位聚焦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为了揭示SH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如何发挥抗凋亡的作用,我们继续构建了体外细胞模型,以求探索SHP-1作用的机制。根据文献中的方法,我们使用CoCl_2来模拟细胞缺氧损伤,进而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TCMK1)诱发凋亡。经过时间和浓度的摸索,我们发现TCMK1受CoCl_2刺激产生的凋亡效应是受时间和浓度依赖的。使用合适的浓度(200μmol/L)和时间(24 h)刺激TCMK1,相比于对照组,CoCl_2刺激后细胞凋亡水平和凋亡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皆上调,这些结果明确了细胞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了验证SHP-1在细胞模型中的抗凋亡特性,我们构建出了SHP-1过表达质粒,并且包装成慢病毒感染正常培养的TCMK1细胞。经过后续的嘌呤霉素筛选和表达验证,我们拿到了具有稳定过表达SHP-1能力的TCMK1单克隆细胞株(简称TCMK1OV)。我们立即开展了TCMK1 OV功能实验,即使用CoCl_2以同样刺激浓度和刺激时间分别刺激TCMK1 OV和感染空载对照病毒的细胞,评估凋亡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的细胞相比,TCMK1 OV凋亡发生率显着降低。为了全面评估凋亡水平,我们使用流式染色方案、免疫荧光染色以及免疫印迹等实验方法,这些结果均一致性地表明,过表达SHP-1显着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应对缺氧所诱导的凋亡损伤。为全面论证SH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我们补充了将SHP-1基因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敲除或敲低之后的功能实验。我们发现SHP-1表达下调后,应对CoCl_2刺激凋亡显着增多,与体内动物实验结果也相吻合。据此,我们得出结论,SHP-1通过抑制凋亡的方式保护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述的细胞功能实验与动物实验结果相呼应,一致性地表明SHP-1抗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我们在动物和细胞中检测了凋亡的启动开关——caspase 3的剪切活化,结果均表明SHP-1抗凋亡效应是通过调节caspase 3的剪切活化来实现。但SHP-1如何更具体地调节caspase 3的剪切活化,目前尚未知晓。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SHP-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挥功能的亚细胞定位目前不明。它既有可能在胞浆中行使常规的磷酸酶功能,也有可能如少数文献所述的入核发挥作用。为了辅助判断,我们使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予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SHP-1是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胞浆分子发挥磷酸酶的作用,这一结论也为下一步的作用机制探讨提供了方向。为了能明确SHP-1在胞浆中的作用靶点,我们筛选了凋亡信号通路中潜在的SHP-1作用底物。Caspase 3的活化剪切是凋亡信号通路最终活化的重要标志,在筛选SHP-1可能作用的靶点时,我们也将能调控caspase 3剪切活化的分子作为筛选标准之一。MAPK信号通路分子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和凋亡等过程,且有文献报道其参与活化caspase 3的信号网络。MAPK是经典的叁次级联信号激活模式,即MAPKKK/MAPKK/MAPK。其中,MAPK中与凋亡存在明确调控关系的是JNK。ASK1属于MAPKKK家族的一员,同时是JNK的上游调控分子。我们通过文献,发现了ASK1分子与SHP-1之间存在联系。我们检测了不同表达状态下的SHP-1所对应的ASK1的表达量,我们发现在mRNA或蛋白水平上SHP-1的表达与ASK1的表达无关联性。在排除SHP-1在表达上对ASK1的调控作用,并结合SHP-1酪氨酸磷酸酶的功能进行推测,结果表明SHP-1过表达后可以显着抑制ASK1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即SHP-1调控的ASK1翻译后的修饰。进一步地,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确认了SHP-1可以与ASK1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了更加明确SHP-1和ASK1相互作用的结构域,我们分别根据各自蛋白结构构建了不同的截短体,并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SHP-1的羧基端磷酸酶结构域是结合ASK1的必要条件,而ASK1的中段的激酶结构域是结合SHP-1的必要条件。最后,我们回归到信号通路分子的验证环节,我们发现SHP-1敲除的稳转细胞株与空载对照细胞株相比,经CoCl_2刺激后ASK1的下游JNK磷酸化程度也增高。即SHP-1直接抑制ASK1的磷酸化,从而间接抑制了JNK的活化和后续的caspase 3的剪切活化,最终减轻凋亡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探索了SHP-1在造血细胞之外,以肾小管上皮为代表的非造血细胞中的重要功能。我们明确了SHP-1在肾I/R损伤中的的抗凋亡作用和其作用机制,指出了SHP-1作用的靶分子——ASK1,同样存在酪氨酸磷酸化的修饰方式,为将来研发药物有效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23)

孙明轩[9](2019)在《应用小鼠模型研究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1B突变体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生活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食物的充足和工作的智能化使人类的生存压力几乎可以忽视,大量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和低运动量的生活状态伴随而来的就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和肥胖(Obesity)问题。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也大比例超过正常体重的人群。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也会出现其他脏器组织的慢性损伤,例如慢性肾病、关节炎、眼部疾病等,久病不治会直接威胁生命。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以及科学控制体重的方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研究课题。糖尿病和肥胖主要影响因素是饮食习惯、器官病变造成的能量代谢失衡,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高血糖症。生理功能正常的肥胖患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量的简单方式来减轻体重。生理功能异常导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将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蛋白质酪氨酰磷酸化是维持许多细胞功能的基础,包括基因表达、细胞生长、分化、迁移、粘附和凋亡。细胞中蛋白酪氨酰磷残基的酸化净水平通过蛋白酪氨酸激酶(PTK)的磷酸化作用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的去磷酸化作用共同调节达到一种稳态的平衡。保持细胞酪氨酰磷酸化的稳态控制是极其重要的,这些过程的失调通常导致各种病理生理状况的发展,包括癌症,代谢,神经元和免疫疾病。在PTP家族中PTP1B是大家公认的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肥胖症的治疗相关的关键治疗靶标。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应用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研究PTP1B催化活性位点失活在生理上对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解释PTP1B的生理功能。我们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分别获得PTP1B活性位点突变的两种基因修饰小鼠,通过观察小鼠的表型,体重分析,葡萄糖耐受型实验,胰岛素敏感性实验,及观察组织切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证明了PTP1B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负调节作用,PTP1B活性位点的突变将导致小鼠细胞中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经过长期的观察并未发现C215S和D181A这两个点突变对小鼠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包括表观形态和内脏器官组织等。突变体小鼠可以正常生长繁殖,生活状态与野生型并无差异。经过长期监测模型小鼠的体重发现突变体小鼠具有降低肥胖风险的优点。当模型小鼠受到外界刺激,例如腹腔注射葡萄糖或胰岛素,突变体小鼠比野生型小鼠具有更高的胰岛素敏感性,更加直接的说明了PTP1B在降血糖过程中起到负调节作用。虽然表观性状和脏器组织没有表现出不良或好的差异性,但是PTP1B在胰岛素信号通路和瘦素信号通路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突变体小鼠的各项指标,期待新的发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崔志文[10](2019)在《新型酪氨酸磷酸酶SHP2抑制剂的合成、生物活性及分子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新的抗肿瘤药物研究靶点。为寻找新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SHP2抑制剂,本课题以文献报道的SHP2抑制剂GS493,SHP836等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苯磺酸和吡嗪胺两类新的衍生物;测试了苯磺酸类衍生物对SHP2蛋白活性中心的抑制作用;在细胞水平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的增殖抑制活性;选择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_f、II_e进行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以探讨它们与SHP2作用的具体模式及对SHP2的选择性。方法:1.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1)保留GS493的苯基腙吡唑啉酮以及磺酸基团,用内脂环或酰胺代替1位苯环的硝基,3位苯环的硝基替换为氟、甲氧基等基团,设计了12个目标化合物I_a-I_l。其合成方法为:对硝基苯甲酸经酰氯化,再与胺反应形成酰胺,然后再将其硝基还原,重氮化,还原,得到N-取代-4-肼基苯甲酰胺中间体;对氨基苯磺酸经过重氮化,与取代苯甲酰乙酸乙酯耦合得到4-{2-[1-乙氧基-3-(4-取代)-1,3-二氧代丙-2-基]肼基}苯磺酸中间体,其再与N-取代-4-肼基苯甲酰胺中间体反应得到目标产物I_a-I_l。(2)保留SHP836,SHP099的吡嗪胺结构,3位引入新的芳环或芳杂环替代二氯苯环,6位引入大位阻的取代哌嗪基团,设计了12个目标化合物II_a-II_l。其合成方法为:以2-氨基-3-溴-6-氯吡嗪为起始原料,与取代硼酸发生Suzuki反应,得到2-氨基-3-取代-6-氯吡嗪中间体,其再与取代哌嗪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目标产物II_a-II_l。2.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1)使用SHP2试剂盒检测了化合物I_a-I_l对SHP2蛋白的抑制活性;(2)采用MTT法检测了所有目标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3)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I_e作用于细胞NCI-H1975 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化合物对细胞凋亡影响。3.分子对接与动态模拟:(1)使用分子对接与动态模拟软件探讨目标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模式及强弱。(2)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所合成的所有目标化合物与SHP2及其同源蛋白PTP1B,TCPTP,SHP1进行分子对接,结合分子动态模拟评价其选择性。结果:1.本课题设计、合成了12个4-(2-取代肼基)苯磺酸衍生物以和12个3,6-二取代吡嗪-2-胺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IR和MS进行了结构确证。2.SHP2蛋白活性抑制实验表明,化合物I_f的活性较好(IC_(50)=0.23±0.07μM),强于PHPS1(IC_(50)=2.73±0.43μM),但是弱于GS493(IC_(50)=0.18±0.02μM);MTT法检测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实验表明,在细胞NCI-H1975上,化合物I_f(IC_(50)=3.38±1.85μM)的活性优于GS493(IC_(50)=20.92±1.23μM)。化合物II_e、II_i、II_k能够显着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975细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II_e、II_i的IC_(50)分别为11.84±0.83μM、10.30±0.69μM,活性优于化合物GS493(IC_(50)=19.08±1.01μM)。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化合物II_e对细胞NCI-H1975存在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细胞MDA-MB-231上,化合物I_f在作用细胞72 h时,其IC_(50)值为28.94±6.23μM,活性强于PHPS1(IC_(50)=30.02±6.59μM),略弱于GS493(IC_(50)=26.31±1.59μM)。化合物II_e、II_i、II_k作用效果均优于GS493(IC_(50)=25.02±1.47μM),其中化合物II_e的活性最好,其IC_(50)值为5.66±2.39μM。3.分子对接和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化合物I_f能与SHP2蛋白的PTP活性中心形成的多个氢键。II_e作用于SHP2非活性中心,可能是与变构位点结合。其萘环以及二氯苯基可与SHP2蛋白变构位点孔径更紧密崁合。与SHP2其它同源蛋白对接结果表明,II_e对SHP2显示了较好的选择性。结论及创新点:本课题以文献报道的SHP2抑制剂GS493和变构酶抑制SHP836,SHP099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4个新的化合物,在蛋白水平测试了部分化合物其对SHP2的抑制作用,在细胞水平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其对SHP2激活突变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非小细胞肺癌NCI-H1975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发现4-(2-取代肼基)苯磺酸衍生物(I_f)和3,6-二取代吡嗪-2-胺衍生物(II_e)展现了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计算机辅助的分子对接及动态模拟研究表明,I_f作用与SHP2的催化活性中心,而II_e作用于SHP2非活性中心,可能是与变构位点结合。化合物II_e对SHP2蛋白显示了一定的选择性。相比于作用于SHP2催化活性中心的抑制剂,变构酶抑制剂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酪氨酸磷酸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感染的结核菌可分泌一系列效应分子调控、干扰和逃逸宿主免疫。本文综述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在结核菌感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经多条途径抑制宿主天然免疫、细胞凋亡及吞噬体-溶酶体融合、调控宿主能量代谢等逃逸免疫杀伤。作为候选药物靶标,靶向PtpA的抑制剂设计、筛选及药物研发较为迟缓,因为PtpA与宿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hLMW-PTP具有较高一致性。为了进一步探索靶向该分子的更佳途径,分析了ptpA基因转录及PtpA蛋白分泌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靶向PtpA的其他途径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酪氨酸磷酸酶论文参考文献

[1].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周培富,赵宇中,谢建平.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因子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A转录调控和分泌机理[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闵玉涛,宋彦显,马庆一,刘鑫.猪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提取、纯化[J].食品工业.2019

[4].童静,郑艳侠,孟歌,李鹏飞.磺胺类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药师.2019

[5].孔娇,龙亚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9

[6].张广浩,姚维成,吴宁,王凤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肿瘤中的两面性作用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7].周琳.应用线虫模型研究低分子量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抗应激天然产物的筛选[D].吉林大学.2019

[8].田洪哲.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9].孙明轩.应用小鼠模型研究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1B突变体的功能[D].吉林大学.2019

[10].崔志文.新型酪氨酸磷酸酶SHP2抑制剂的合成、生物活性及分子动态模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感染MRC-5细胞对PIAS1的表达影...β3GnT家族各成员合成结构图细胞穿膜肽是一类短肽,能够自身进入...丁香水提液对几种酪氨酸磷酸酶的...一4酪氨酸磷酸酶空间结构酪氨酸磷酸酶的序列及结构:(a...

标签:;  ;  ;  ;  ;  ;  ;  

酪氨酸磷酸酶论文_苏尼特,周兴安,闫鹏,德乐黑巴特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