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研究

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研究

刘中伟张文宝曾锦辉(从化市中医医院麻醉科5109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2例,按照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分为A组(T10)、B组(T8)、C组(T6~7)各有24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A、B、C组切皮、假体植入、修整关节、切股骨头、出现麻醉绝对平面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具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中,以椎管内麻醉平面控制在T10水平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最小。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全髋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28-02

连续脊麻属于临床上最早应用的一种麻醉方式,近年来,随着管内针导管技术不断发展及推广应用,连续脊麻的操作难度明显降低,且能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通过研究探讨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总结其临床麻醉体会及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2例,皆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在II~III级[1],男有41例,女有31例,年龄在72~89岁,中位年龄为79.3±3.4岁,体重在45~83kg,合并有高血压有13例,糖尿病有10例,高血脂有7例,冠心病5例,其它合并症14例,合并症同时有2种或以上有6例。皆排除有感染、外伤、脊柱畸形等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患者,按照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分为A组(T10)、B组(T8)、C组(T6~7)各有24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1)皆采取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均采取侧卧位,以L2~3作为穿刺点,成功对硬膜外进行穿刺后,以25G的腰穿针采用针内针法进行腰麻,可见脑脊液滴出,20~30s内给予0.5%的布比卡因重比重液(配方为:2.0ml的0.5%布比卡因配入0.5ml的25%葡萄糖溶液中)注入;然后将腰穿针缓慢退出,使用药物固定15min,注药速率设为0.1ml/s,药物使用剂量为2.0~2.5ml,随后改为平卧位,常规硬膜外置管,置管深度为硬膜外腔朝头端进行置管,并留置3cm,在注药后1.5~2.0h内根据患者的反应合理追加2%的利多卡因硬膜外给药。(2)静脉强化,开始手术前,给予0.03~0.04mg/kg的咪达唑仑注射液静脉注射,麻醉后观察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若收缩压值在90mmHg以下或者收缩压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基础压的30%或者下降幅度在30%内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胸闷、头晕等不良反应时,给予15mg的麻黄素静注;若麻醉后心率降低在60次/min以上的患者,给予0.25~0.50mg的阿托品静注。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数据采取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期间数据间比较方法使用均数t检验,X±S作为其计量单位,P<0.05认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C组术前、切皮、假体植入、修整关节、切股骨头、出现麻醉绝对平面时间点的脉搏与呼吸频率比较皆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术前平均动脉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A、B、C组切皮、假体植入、修整关节、切股骨头、出现麻醉绝对平面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具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A组术前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变化最小(P>0.05),B、C组术前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见表1、表2、表3

表1A、B、C组术前、切皮、假体植入、修整关节、切股骨头、出现麻醉绝对平面时间点的脉搏(HR)对比[X±S,次/min]

3讨论

实行人工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其手术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且多为高龄患者,往往有多种合并症,对于麻醉的要求及麻醉方式的选择较为严格,需要有效地对麻醉平面进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过程中对生命体征的影响,尤其是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降低麻醉带来的心血管事件意外发生率,对保证高龄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和提高麻醉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通过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分为A组(T10)、B组(T8)、C组(T6~7),分别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进行统计,发现三组患者术前、切皮、假体植入、修整关节、切股骨头、出现麻醉绝对平面时间点的脉搏与呼吸频率比较皆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切皮、假体植入、修整关节、切股骨头、出现麻醉绝对平面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比较具有一定差异(P<0.05),显示出此麻醉方式基本能够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而T10水平相对血压波动最小,通常认为其原因可能是椎管内麻醉后阻滞平面以下的血管扩张程度最小,因此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发生减少的程度相对也小,麻醉后导致的血压波动明显比较其他阻滞平面要低,有一定的相关性[2],因此,有研究认为[3],按照手术需要的前提下,选择的麻醉平面越低,对其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保持稳定性越好,二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综上所述,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中,以椎管内麻醉平面控制在T10水平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最小,尤其适用于具有多种合并症的高龄患者使用,安全性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海万,2种椎管内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2:31(10):52.

[2]曹亲亲,徐旭仲,卢圆圆等,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应用腰丛阻滞与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7):2614-2617.

[3]李杰,丁冠男,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71-1373.

标签:;  ;  ;  

椎管内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