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论文_叶书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赫鲁晓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赫鲁晓夫,斯大林,苏联,美国,尼克松,农奴制,莫斯科。

赫鲁晓夫论文文献综述

叶书宗[1](2019)在《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再认识——重读《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所想到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是,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从一国开始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关键。首先在苏联建成的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确实使原先相对落后的、农业的俄国,一跃成为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可是,斯大林体制从理论到实践都偏离了马克思、恩格斯规划的"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一理想目标。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既为自1861年开始的俄国农奴解放运动画上了句号,又力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走上现代文明的轨道。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前后不一贯,半途而废。(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福燕[2](2019)在《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积极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而故步自封。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这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更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以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赫鲁晓夫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很特殊很另类的人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苏联执政十一年,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很多方面,号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者,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下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进行完整的梳理和研究,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做出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有助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本论文力图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下赫鲁晓夫政治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来揭开赫鲁晓夫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特殊而又另类的人物的真实思想面目,以期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更加坚定和持久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行文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政治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展开研究。本文分为六章,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实践探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进行评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一章梳理和分析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形成。俄国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俄共(布)执政时期所面临的复杂社会局面、严峻的现实考验,都是赫鲁晓夫政治思想产生发展的现实土壤;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理想在东方社会的现实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列宁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和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列宁的政治思想以及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也是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形成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赫鲁晓夫成长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也是其政治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第二章和第叁章阐发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掌握政权以后,就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发表过大量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在国内政治思想方面,阐述和分析了赫鲁晓夫关于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和健全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组党的组织机构等思想理论。在国际政治思想方面,阐释和分析了赫鲁晓夫关于时代问题,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叁和”理念等思想。第四章探讨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实践探索。本章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实践探索进行回顾,分析了赫鲁晓夫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在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在设计制度、运行制度的实践中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并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和外交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总结其中成绩与错误,以期在理论上总结,在实践上警醒。第五章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进行了评析。在陈述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辨析了其政治思想的特点及其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赫鲁晓夫自相矛盾的性格特征是他留给苏联和世界最为清晰的形象,这也影响了其政治思想具有正反两面的特点,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文中对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全民国家”、“全民党”问题、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其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进行历史的辩证分析,有利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决,从而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给出客观的评判。第六章总结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和分析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对其后的苏联、对当时的国际共运、世界格局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与实践对中国的影响。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使中国共产党人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独立思考,从正反两方面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中苏关系,更加坚定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最后,在全面梳理和阐述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与实践,以及对其政治思想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应认真研究世界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苏联解体的惨痛经历。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总结和吸取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张丽娟[3](2019)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批评引发了人们对斯大林历史地位评价的分歧。一些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强调辩证地看待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还有许多国家认为斯大林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苏联体制。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危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尤其是匈牙利事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对国家政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内,这种危机使得党的处境艰难并造成了大量的党员流失。对苏联模式认识的分歧缘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产生根源的不同认识,对该问题讨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促使人们积极地思考、探索并寻求对苏联模式的改革。与此同时,失去苏联这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开始分化了。(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顾结龙[4](2019)在《浅析赫鲁晓夫的“叁和”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叙述了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提出"叁和"理论的内容和背景,评价了这一理论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认为它是在继承列宁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结合当时世界国际政治复杂情况和苏联国内改革现实而进行的理论创新,虽然最终的外交实践并没有如赫鲁晓夫所愿,但是该理论确实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03期)

田地[5](2018)在《漫长的一天——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叁次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59年7月24日是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中,尼克松与赫鲁晓夫进行了叁次争论,虽然叁次争论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其争论的核心是国家体制优劣之争。尼克松访苏有一个重要目的,即展现美国的价值观,反击苏联的宣传,这就使得尼克松和赫鲁晓夫的争论不可避免。这叁次争论中的后两次,由于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国际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极大地提高了尼克松本人的个人声望。两人的争论也展现了美国对苏联竞争领域的变化,即由传统的政治军事竞争转向人民生活水平的竞争。(本文来源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孙立鹏[6](2018)在《论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正式访问英国,是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领导人第一次出访西方国家。斯大林逝世后,无论是英国还是苏联都做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姿态,使得这次访问得以成行。访问前双方对苏联代表团成员和访问行程有不同意见,双方会晤期间针对中近东政策、武器供应、殖民政策、裁军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虽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但访问获得各方的良好评价。(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汤世稼[7](2018)在《亲听赫鲁晓夫即兴发表反华怪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63年夏天,我到莫斯科中国驻苏使馆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参与打印、装订和散发当时两党争论中就热点问题撰写的各种小册子,以及有关国际共运总路线的九篇评论文章。当时两党两国之间的争论已公开化。我国留学生、使馆人员和途经莫斯科的中国旅客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苏方的限制和干扰。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言必骂中国到1964年初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2月,苏共召开中央全会,决定进一步强化赫鲁晓夫独断专行的经济(本文来源于《世纪》期刊2018年06期)

王莹[8](2018)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下)》期刊2018年09期)

黄金生[9](2018)在《“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 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一文中研究指出"请研究一下改变住房建筑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我想提醒你们注意,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要和俄罗斯军官尊严相称,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普京2007年11月在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2月,莫斯科市政府公布(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8年13期)

张达明[10](2018)在《日本首相“报复”赫鲁晓夫》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时任日本首相的鸠山一郎(1883—1959,日本第52、53、54任首相,被认为是二战后日本最重要的首相之一)在农林水产大臣河野一郎陪同下访问莫斯科,就苏日关系正常化进行谈判。或许是对于第二天要会见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1894—1971)及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1895—1975)过于紧张的缘故,当晚在酒店睡觉时,鸠山一郎居然从床上滚落下来,额头撞到了桌子角上,留下一道较深(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期刊2018年06期)

赫鲁晓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积极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发展而故步自封。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这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更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以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赫鲁晓夫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很特殊很另类的人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苏联执政十一年,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他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很多方面,号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者,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对其政治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下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进行完整的梳理和研究,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做出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有助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本论文力图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下赫鲁晓夫政治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来揭开赫鲁晓夫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特殊而又另类的人物的真实思想面目,以期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更加坚定和持久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行文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政治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研究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展开研究。本文分为六章,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和实践探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进行评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一章梳理和分析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形成。俄国的社会状况特别是俄共(布)执政时期所面临的复杂社会局面、严峻的现实考验,都是赫鲁晓夫政治思想产生发展的现实土壤;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理想在东方社会的现实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列宁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和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列宁的政治思想以及斯大林的政治思想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形成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也是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形成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赫鲁晓夫成长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也是其政治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第二章和第叁章阐发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掌握政权以后,就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发表过大量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在国内政治思想方面,阐述和分析了赫鲁晓夫关于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和健全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改组党的组织机构等思想理论。在国际政治思想方面,阐释和分析了赫鲁晓夫关于时代问题,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叁和”理念等思想。第四章探讨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实践探索。本章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的实践探索进行回顾,分析了赫鲁晓夫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在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在设计制度、运行制度的实践中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并对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和外交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总结其中成绩与错误,以期在理论上总结,在实践上警醒。第五章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进行了评析。在陈述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辨析了其政治思想的特点及其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赫鲁晓夫自相矛盾的性格特征是他留给苏联和世界最为清晰的形象,这也影响了其政治思想具有正反两面的特点,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文中对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全民国家”、“全民党”问题、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其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对赫鲁晓夫政治思想进行历史的辩证分析,有利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解决,从而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给出客观的评判。第六章总结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和分析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对其后的苏联、对当时的国际共运、世界格局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赫鲁晓夫政治思想与实践对中国的影响。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使中国共产党人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经验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独立思考,从正反两方面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中苏关系,更加坚定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最后,在全面梳理和阐述赫鲁晓夫的政治思想与实践,以及对其政治思想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应认真研究世界上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苏联解体的惨痛经历。要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总结和吸取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赫鲁晓夫论文参考文献

[1].叶书宗.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再认识——重读《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所想到的[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

[2].郭福燕.赫鲁晓夫政治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张丽娟.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J].俄罗斯学刊.2019

[4].顾结龙.浅析赫鲁晓夫的“叁和”理论[J].新西部.2019

[5].田地.漫长的一天——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叁次争论[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8

[6].孙立鹏.论1956年赫鲁晓夫访问英国及其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18

[7].汤世稼.亲听赫鲁晓夫即兴发表反华怪论[J].世纪.2018

[8].王莹.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J].党史博采(下).2018

[9].黄金生.“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让苏联人情感复杂的“赫鲁晓夫楼”[J].国家人文历史.2018

[10].张达明.日本首相“报复”赫鲁晓夫[J].文史博览.2018

论文知识图

赫鲁晓夫《从政治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批倒批臭中...无可奈何花落去——赫鲁晓夫下台-赫...为毛泽东会见苏联代表团团长赫鲁晓夫醉翁之意不在酒——赫鲁晓夫和尼克松...赫鲁晓夫的“创造”——苏共举行第二...

标签:;  ;  ;  ;  ;  ;  ;  

赫鲁晓夫论文_叶书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