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人性,爱国,道德观,教师队伍,后现代。

道德教育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浩英[1](2019)在《习近平的道德教育观及其对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高校大力育人成才、服务社会、完善发展的迫切需求。要破解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必须对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功能进行新的审视,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思想进行明确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的道德教育观点,内涵丰富,结构严谨,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个体完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遵循和理论指南,对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6期)

潘莹莹[2](2018)在《杜威的道德观与道德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杜威顺应自己所处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型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并将其作为他整个"哲学的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杜威的道德理论明显地表现出实用特征。杜威之所以提出实用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是与他主张哲学与道德观念的改造密切相关的。杜威主张抛弃那种寻求确定的、普遍的道德法则之传统,力求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其道德学说的生长点。(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评论》2018第8辑》期刊2018-11-01)

张杰[3](2017)在《试论森有礼的道德教育观——以“兵式体操”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日本近代政治家、教育家,森有礼对近代日本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森有礼的"兵式体操"为中心探讨其道德教育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同时以伊藤博文和元田永孚的教育观为文本考察明治时期的道德教育论,从而揭示森有礼道德教育观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期刊2017年01期)

贾修建[4](2017)在《基于人性假设的道德教育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性假设是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不同的人性假设下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道德观。道德教育理念在不同的人性假设指导下会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和进行。传统的人性假设沿着"善与恶"的思路展开,尽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重新去了解传统人性假设下的道德教育观对当下道德教育也将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7年10期)

蒋平[5](2017)在《习近平的青年干部思想道德教育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其中包括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学习观等,新时期,正确学习和贯彻思想道德教育观,有助于青年干部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实干好工作,当好人民的公仆。(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2期)

王颖[6](2016)在《创造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在大学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创造性的人,可以通过批判和改造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人性并非完美,又必须接受来自社会的限定和矫治。就道德而言,它既是客观社会物质经济生活的产物,又要受制于它的唯一主体——人。因此,大学道德教育唯有将推动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和促使社会的有效运行作为双重目的,既培养道德创造能力,又传递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才可能体现出价值。道德创造的能力,包括创造性地执行、运用和思考道德规范以及创造出新规范的能力,是道德知、情、意、行能力充分发展的结果,是个体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能够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支持,可以促使道德生命走向灵动,因此,理应受到大学道德教育的热切关注,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着力点。在传统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实践处于规范性道德教育观的主导下。这种观念强调人的社会性,肯定伦理具有的制约性,看重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约束性功能,以培养占有道德知识和遵从道德规范的人为主要目的,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教师在教育中占据权威的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却相对缺位,其道德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毋庸置疑,这种道德教育观指导实践,既有助于矫正个体行为、调和人与外界间的矛盾,又有助于社会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国家传播统一的意识形态。但是,由于忽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创造能力,且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和教育方法没有充分体现出创造和创新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这种观念已显得不合时宜。然而,完全照搬指导西方道德教育实践的创造性道德教育观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创造性道德教育观强调人的个性价值,肯定伦理所具有的超越性,看重道德教育的创造性、激励性功能,将培养人的道德判断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和实现道德的自我生成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轻视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教授道德的形式特征,反对灌输法,主张通过启发法来开展道德教育。显而易见,这种道德教育观又容易导致道德的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相对主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这些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反思和批判,一些国家甚至为道德教育朝向规范性发展作出了实质性的努力。有鉴于此,应该用创新后的创造性道德教育观指导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实践。这种观念既是对规范性观念的弥补和升华,又是对创造性观念的修正和调适。它强调人的个性价值,却又不忽视其社会性价值,肯定伦理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超越性,看重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约束性功能和创造性、激励性功能。它注重发挥师生在直接和间接道德教育途径中的创造性,既重视传递道德规范,又强调培养道德创造,将促使社会和人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采用灌输和启发结合的方式来开展道德教育。它认为大学道德教育应该从规范性一端向创造性一端位移,同时,又要兼顾道德教育的规范性功能。我们主要通过回应以下叁个问题来展开研究:“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大学的创造性道德教育观?”“新型创造性道德教育观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和“怎样在中国大学道德教育中应用之?”中国大学创造性道德教育观的树立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前提条件作支撑。从理论层面来说,这种观念是充分借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论以及大学本质论和中西道德教育观的研究成果的产物。从现实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和教育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我国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等社会现实,使其实现具有可能性与必要性;而回顾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历史因素,并分析现下教育的发展特征,又可看出其应用有着一定的阻力。在理论上,新型创造性道德教育观包含了特有的对道德教育中的人、道德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看法。具体而言,它认为从目的性、工具性和载体性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具有人本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叁重属性;它将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看成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将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作为教育的目标;从道德规范的类型、层次和品德的结构叁个方面来设计教育内容;提出了说服、对话、示范和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因此,在这种新观念的指导下,道德教育将具有促使完整生命发展、促进道德智慧生成、回归生活和追寻意义等实践特征。另外,此道德教育观之“新”,还在于其提出道德教育应该在传递道德规范与培养道德创造间实现张力协调,并对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创造进行了探索。创造性道德教育观在中国大学道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亦离不开先进典型的示范。因此,有必要从道德教育的两个主体的角度,探寻并展示教师开展道德教育和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范例,还应该从直接和间接道德教育途径的角度,找出教学范例作为参照。同时,新观念的落实亦离不开来自教材、校园文化氛围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教育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以人为本的社会氛围进行烘托。但是,囿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新型创造性道德教育观在我国高校的全面落实还将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还是应该充满信心。相信到那时,学生将获得德性生命的完满发展,成为富有创造力的鲜活个体;大学道德教育也方可走出困境,充分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价值内涵,释放出解放人、发展人的力量,充满感召力和吸引力!(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9-01)

黄敏[7](2016)在《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现代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就不断对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展伦理道德教育活动。从而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加以研究挖掘,推动新时期道伦理德教育工作不断进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徐挺[8](2016)在《唐文治的道德教育观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秉承"修齐治平"儒家理想的近代着名教育家唐文治,在道德教育方面以身作则,以道德端其模范,以规律束其身心,以"欲成第一等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的道德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唐文治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以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不仅于当时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推进道德教育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帆[9](2015)在《浅析颜习斋道德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颜习斋(1635—1704),主要活动时期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明清实学对宋明理学中的伦理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和转变:即由人性二元论向人性一元论的转化;由空悟虚静向实功论的转化;由"正谊不谋利"的道义论向"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功利论的转化;由道德空谈论向道德实践论的转化。作为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颜习斋痛斥那些"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恩"的迂腐学人,他以富国强兵、民安物阜为宗旨,崇尚艺能,注重实践,力主"习动",提倡事功之学,在道德教育观方面亦提出个人独到见解。(本文来源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8)

杜宜敏[10](2015)在《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都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启发性,主要表现在如何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看待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上,这归根结底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问题。(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中下旬刊)》期刊2015年09期)

道德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杜威顺应自己所处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型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并将其作为他整个"哲学的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杜威的道德理论明显地表现出实用特征。杜威之所以提出实用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是与他主张哲学与道德观念的改造密切相关的。杜威主张抛弃那种寻求确定的、普遍的道德法则之传统,力求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其道德学说的生长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教育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浩英.习近平的道德教育观及其对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9

[2].潘莹莹.杜威的道德观与道德教育观[C].《当代教育评论》2018第8辑.2018

[3].张杰.试论森有礼的道德教育观——以“兵式体操”为中心[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7

[4].贾修建.基于人性假设的道德教育观初探[J].高教学刊.2017

[5].蒋平.习近平的青年干部思想道德教育观探析[J].长江丛刊.2017

[6].王颖.创造性道德教育观及其在大学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6

[7].黄敏.我国古代伦理道德教育观的现代意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徐挺.唐文治的道德教育观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

[9].杨帆.浅析颜习斋道德教育观[C].“中华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10].杜宜敏.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

标签:;  ;  ;  ;  ;  ;  ;  

道德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