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叙事论文_赵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启蒙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版画,鲁迅,木刻,鲁滨逊,女娲,木刻画,乡贤。

启蒙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1](2019)在《“工业党”如何在改造“古代”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临高启明》的启蒙叙事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未完的集体"历史"巨着"同志们,我们在海上、陆地取得的一系列伟大的胜利,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对我们来说还仅仅是开始。"又是一片掌声响过之后,他继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是一个小小的势力。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光荣、艰巨的。要完成这些任务,还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经过这一(本文来源于《东方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范玉彬[2](2019)在《重写地方文化与重铸启蒙理想——评马步升小说中的匪性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匪"在20世纪初作为民族救亡话语进入文学,而今"匪性精神""匪性文化"已超越群体限制成为国民性的一种。马步升以他的匪题材小说和最具代表性的"陇东叁部曲",在地域文化的观照下张扬匪性精神,以匪性维度介入文本重构历史,用另类启蒙话语建构全新的西部文化认同,探索现代化语境下民族复兴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9期)

陈沁杰[3](2019)在《鲁迅与“新兴木刻”艺术再思考——从叙事与启蒙的角度看传统木刻画之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鲁迅与"新兴木刻"中国现代版画公认是始于鲁迅。现代中国版画的开端,是以他指导下的"新兴木刻"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的版画近90余年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多版种、多样式、多种手法、多种思想、甚至是冲击边界的扩张现象。但究其极速发展史,也就是最近叁十多年。回望这叁十多年版画的发展,我们仍然能见到鲁迅对其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这叁十多年来中国版画的发展,仍然是根植于鲁迅所倡导的"新兴木刻",是在这个根上生发出来的版画新现象。那么,什么是"新兴木刻"呢?(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毕光明[4](2019)在《“无法愈合的疤痕”:启蒙叙事与历史记忆——《一九八六年》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启蒙视野里,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余华启蒙意识最强,其启蒙叙事坚持的时间也最长。余华的小说不仅是启蒙叙事的,而且标志着先锋小说在启蒙叙事上的转型,即"放弃民族国家式的宏伟叙事,转而从讲述个体的生命故事出发,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史理性,进而接续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余华小说的启蒙叙事的这种特点及意义,叶立文有精到的分析,他指出:"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启蒙叙事主要指向的是对遮蔽启蒙自身的历史理性的颠覆。这种历史理性以历史规律为名书写了一部压制(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陈沁杰[5](2019)在《叙事与启蒙》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鲁迅和“新兴木刻”运动的研究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这些文章建构了这段研究史。但期间仍然有不少未讨论清楚的问题因为这些文章的编撰而被遮蔽或忽视。本文站在鲁迅文学叙事和文学启蒙的角度,将鲁迅的话语及行动重新放置于那个时代,回看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用材料分析法与图像解读法,找出新兴木刻与鲁迅文学叙事及文学启蒙思想的关联。并借此具体分析“新兴木刻”的叙事与启蒙的联系,串联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的实践,打开鲁迅与“新兴木刻”研究的新视角。鲁迅留日期间产生的“自觉”首先表现在他的文学叙事上。其使用白话文来叙事,并强调叙事中的主谓结构的叙事特征便是“自觉”的体现。而这种叙事方式的出现,也使鲁迅的写作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这种文学的叙事性也正是文学家鲁迅解读西方版画的桥梁,也成了鲁迅选择西方版画类型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鲁迅对“新兴木刻”的要求。鲁迅“自觉”的另一个特征便是启蒙意识的萌发。之后图像启蒙意识的成熟直接影响了鲁迅对西方版画选择上的取向和对“新兴木刻”的终极要求。其具有“力之美”的图像要求必须建立在图像独立表达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基础上发出的图像的“战叫”构成了鲁迅“呐喊”的“新战线”。分析的结果表明,叙事与启蒙,联系着鲁迅倡导“新兴木刻”的始末,鲁迅提出的所有美术见解都是在这个思维之上形成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对鲁迅之于“艺术”的独特理解的分析,能够解答鲁迅对中国传统木刻“不如暂缓”的态度和“新兴木刻”运动中推迟介绍日本浮世绘的决定,也揭开了鲁迅选择西方表现主义木刻画作为“新兴木刻”源泉的原因。叙事与启蒙是鲁迅与“新兴木刻”的本质关系,也是“新兴木刻”的实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9-05-01)

余荣虎[6](2019)在《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观念与乡贤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乡土文学是在新旧观念激烈交锋的历史场域中产生的,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坚定地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以"民主"与"科学"作为价值准绳,进行各自的乡土叙事,由此决定了五四乡土文学中两类乡贤形象。旧乡贤承载了儒家文化的理想,但亦难脱陈腐之气;新乡贤虽然有理想,有追求,但还嫌稚嫩。两类乡贤在乡土社会均不多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治理的种种乱象,而且使人们转向宗教寻求心灵慰藉。(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毕光明[7](2019)在《论知青作家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青作家"是根据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命名的,这个运动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的命运。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结束青年学生造反闹革命,恢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他通过培养和塑造新人以建设新型社会的一贯理想的体现。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官方意图相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的是跟意识形态宣传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实际,由此对他们曾经接受的宣传教育产生根本性的怀疑,部分知青由此觉醒,通过文学写作表达他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作家群形成的回溯,展现80年代文学一类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谢俊[8](2019)在《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阿Q正传》的解读历来就有多种角度,有从启蒙和国民性批判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有从革命角度认为阿Q代表了未觉悟的农民;但也有论者从阿Q身上读出革命的潜能。为何对同一个文本会引起如此复杂、对立的认识呢?本文认为,关于阿Q的争论和鲁迅对启蒙的复杂认识及鲁迅在处理启蒙困境时所制造的叙事机制有关。本文将通过对小说文本所使用的反讽叙事人、公共发言声音、叙事搁置和方言拟态、幽灵视点和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机制的分析,对《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做讨论,并希望能由此回应鲁迅所面对的启蒙及其危机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1期)

井延凤[9](2018)在《知识性空间与启蒙主体的建构——论20世纪70年代启蒙类手抄本的叙事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启蒙类手抄本小说的叙事空间,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主流文学,它没有将人物活动的空间置于工厂、车间等生产性、政治性空间之中,而是让故事情节在书房、文化古迹等知识性空间中展开,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叙事空间。伴随着对生产性和政治性空间的离弃,这些知识性空间的城市属性和乡村属性逐渐被淡化,而其文化属性和思想源地的意义则逐渐凸显并被强调。在这样的知识性空间叙述中,知识者的主体地位得以逐步确立。不过,小说文本中知识性空间的想象性无疑昭示出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启蒙主体的脆弱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朱军[10](2018)在《女娲氏之影:晚清女权叙事的神话与启蒙》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娲神话集聚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人恒久感兴趣的话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外,近现代文学也纠缠于神话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中。以"补天"与"再生"做引,晚清女权叙事孕育了启蒙的深层结构——救世与觉世、造人与世界的再造。与此同时,神话原型激发了时代精神与幽暗意识的共振,新女性化身为神魔同在的复合体,伴随着新兴意识形态的收编,启蒙也面临退化为神话的危机。从《造人术》到《补天》《女神》,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五四一代进一步展开了对科学迷狂和启蒙困境的反思。女神的再生与毁灭凸显女性建构"历史主体"的艰难,这是一个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女娲之影,呈现出现代性冲击下中国知识人对救赎诗学和启蒙辩证法的独特沉思。(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10期)

启蒙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匪"在20世纪初作为民族救亡话语进入文学,而今"匪性精神""匪性文化"已超越群体限制成为国民性的一种。马步升以他的匪题材小说和最具代表性的"陇东叁部曲",在地域文化的观照下张扬匪性精神,以匪性维度介入文本重构历史,用另类启蒙话语建构全新的西部文化认同,探索现代化语境下民族复兴的道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启蒙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工业党”如何在改造“古代”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临高启明》的启蒙叙事实验[J].东方学刊.2019

[2].范玉彬.重写地方文化与重铸启蒙理想——评马步升小说中的匪性叙事[J].名作欣赏.2019

[3].陈沁杰.鲁迅与“新兴木刻”艺术再思考——从叙事与启蒙的角度看传统木刻画之弃[J].鲁迅研究月刊.2019

[4].毕光明.“无法愈合的疤痕”:启蒙叙事与历史记忆——《一九八六年》再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19

[5].陈沁杰.叙事与启蒙[D].中国美术学院.2019

[6].余荣虎.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观念与乡贤叙事[J].江苏社会科学.2019

[7].毕光明.论知青作家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J].江汉论坛.2019

[8].谢俊.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9].井延凤.知识性空间与启蒙主体的建构——论20世纪70年代启蒙类手抄本的叙事空间[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朱军.女娲氏之影:晚清女权叙事的神话与启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论文知识图

“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刁司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暨“首届新青...

标签:;  ;  ;  ;  ;  ;  ;  

启蒙叙事论文_赵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