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呱卡因论文_李有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罗呱卡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卡因,蛛网膜,硬膜外,芬太尼,小剂量,甲磺酸,产后。

罗呱卡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有哲[1](2017)在《罗呱卡因(小剂量)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将小剂量罗呱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施剖宫产产妇107例,按照接受麻醉方案的不同分为单一组与复合组,单一组接受罗呱卡因(小剂量)麻醉,复合组则在单一组的基础上实施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结果复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合组的麻醉起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小剂量罗呱卡因结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93期)

李帆[2](2015)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镇痛持续时间(3.97±0.32)h,药物起效时间(14.68±1.31)min,新生儿Apgar评分(7.9±0.6)分,术后疼痛评分为(7.7±1.1)分,同时,实验组患者HR和MAP等体征指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5年34期)

李丽,孙建群[3](2014)在《罗呱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108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罗呱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儿安全性的影响,潜伏期进行分娩镇痛可行性的分析。方法选择自愿要求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108例产妇为观察组,同期未实施镇痛的100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情况。镇痛时机的选择不同的潜伏期组与活跃期组,比较两组分娩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增加催产素使用率(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时机的选择不同的潜伏期组与活跃期组间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呱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效果好,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潜伏期可行分娩镇痛,满足整个产程的需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4年07期)

向军,邓红妹,杨新妹,陈勇惠[4](2014)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9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45例产妇。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小剂量罗呱卡因进行麻醉,实验组产妇给予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产妇麻醉效果的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麻醉剂起效时间较对照组产妇明显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产妇的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采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显着的麻醉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黄泽汉,陆荣臻,韦忠良[5](2012)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5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5例。A组:0.75%罗呱卡因15mg(2mL);B组:0.75%罗呱卡因10mg(1.3mL);C组:0.75%罗呱卡因7.5mg+舒芬太尼5μg(0.75%罗呱卡因1.0mL+舒芬太尼0.1mL)。B、C两组均加10%葡萄糖溶液至2mL。观察3组给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变化、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黄碱用量。结果麻醉后A、B两组MAP和心率明显下降(P<0.05),且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B组间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A、B组(P<0.05);B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短于A、C组(P<0.05),而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高于A、C组(P<0.05),而A、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短于A、B组(P<0.05);C组Bromage评分低于A、B组(P<0.05)。C组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麻黄碱用量明显低于A、B组(P<0.05)。3组患者所产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效果确切、对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轻微、不良反应少,是剖宫产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2年18期)

陆璐,郭丽[6](2010)在《盐酸罗呱卡因明胶微球的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盐酸罗哌卡因明胶微球,高倍显微镜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盐酸罗呱卡因的含量,外科植入手术法给药将其植入大鼠坐骨神经,观测其镇痛持续时间及其对运动的影响。表明药效学显示微球可较明显地延长盐酸罗哌卡因对大鼠运动阻滞的时间及提高痛阈值。表明盐酸罗哌卡因明胶微球是一种较新剂型,制备工艺简便,有一定的缓释性,能适当延长罗哌卡因作用时间。(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0年35期)

阳兴,黄漫,王远胜[7](2010)在《罗呱卡因硬膜外阻滞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监测,评价罗呱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麻醉剂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罗呱卡因组(GR)和单纯异丙酚组(PR)二组。GR组硬膜外给药20min后,二组TCI输注异丙酚致意识消失,记录所需时间,继续全麻诱导观察插管反应。所有患者同时监测心电图(ECG),血压(MAP),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并记录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及异丙酚的效应室浓度、用量GR组与PR组有统计学显着差异。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PR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罗呱卡因硬膜外阻滞可减少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的用量,提高麻醉质量,并缩短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并且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减轻插管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0年21期)

刘春妹,郭萍玲,吴素文[8](2009)在《甲磺酸罗呱卡因+芬太尼应用于剖腹产中的连续硬膜外麻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甲磺酸罗呱卡因+芬太尼应用于剖腹产中的连续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择期剖腹产孕妇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以0.894%甲磺酸罗呱卡因+0.0005%~0.001%芬太尼,对照组以0.894%甲磺酸罗呱卡因,在硬膜外腔用2%利多卡因3.0~5.0 mL试验剂量,观察5 min,并出现麻醉平面后,分别注入8~13 mL观察并分析术中产妇对内脏牵拉的反应,焦虑、紧张状态,SPO2的稳定状态,以及新生儿的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产妇的SPO2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差别。而实验组产妇术中牵拉反射、焦虑、紧张状态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甲磺酸罗呱卡因+芬太尼应用于剖腹产术中的连续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消除产妇内脏牵拉反应及焦虑、紧张情绪。甚少内脏牵拉反应对产妇呼吸循环及新生儿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医专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冯雅珍,麻海春,叶宝国,董愫[9](2008)在《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病人术后硬膜外镇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呱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低浓度时产生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对心血管中枢神经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联用可减少各药用量,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卵巢肿瘤切除术或子宫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1(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08年28期)

徐净,任渝江[10](2008)在《甲磺酸罗呱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呱卡因与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两种麻醉药的不同点和优缺点,选择最实用于临床的麻醉药。方法选择我院妇科开腹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比较麻醉效果及麻醉手术中的不良反应、并发症、麻醉时效和临床医生的满意度。结果两药均能很好的满足临床医生的要求,但布比卡因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患者血压下降明显,有心率减慢,需要药物处理才能恢复,甲磺酸罗呱卡因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仅有部分患者的血压下降,不需药物处理,稍微加快输液速度就可恢复。结论甲磺酸罗呱卡因毒性低,临床不良反应少,更适合在临床上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08年05期)

罗呱卡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镇痛持续时间(3.97±0.32)h,药物起效时间(14.68±1.31)min,新生儿Apgar评分(7.9±0.6)分,术后疼痛评分为(7.7±1.1)分,同时,实验组患者HR和MAP等体征指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呱卡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有哲.罗呱卡因(小剂量)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2].李帆.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

[3].李丽,孙建群.罗呱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108例分析[J].安徽医学.2014

[4].向军,邓红妹,杨新妹,陈勇惠.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

[5].黄泽汉,陆荣臻,韦忠良.小剂量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2

[6].陆璐,郭丽.盐酸罗呱卡因明胶微球的药效学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

[7].阳兴,黄漫,王远胜.罗呱卡因硬膜外阻滞后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

[8].刘春妹,郭萍玲,吴素文.甲磺酸罗呱卡因+芬太尼应用于剖腹产中的连续硬膜外麻醉[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

[9].冯雅珍,麻海春,叶宝国,董愫.罗呱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病人术后硬膜外镇痛[J].中国妇幼保健.2008

[10].徐净,任渝江.甲磺酸罗呱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的比较[J].西南军医.2008

论文知识图

染色后罗呱卡因组效应细胞+...染色后罗呱卡因组靶细胞孔镜...利多卡因、罗呱卡因、布比卡因...染色后罗呱卡因组效应细胞孔...罗呱卡因运动阻滞实验结果一1罗呱卡因含量测定标准曲线图

标签:;  ;  ;  ;  ;  ;  ;  

罗呱卡因论文_李有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