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图们江下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图们江,下游,土壤,植被,微生物,海温。
图们江下游论文文献综述
杨萌[1](2018)在《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功能型组成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物功能型组成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对于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区域气候变化及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该区域内经济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的增长及旅游等资源的开发,都对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负担,该区域湿地面临面积萎缩、破碎化程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时空代换的方法,在图们江下游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湿地和自然湿地,以退耕湿地中自然恢复且长势良好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为基础,根据C-S-R策略,采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将所调查的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物种划分为不同功能型,分别探讨各功能型间的性状和适应策略差异,并分析了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不同恢复阶段植物功能型组成和植物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化本研究分别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被的群落盖度、土壤水分及土壤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除土壤水分、土壤PH以及土壤有机质以外,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速效氮及土壤速效磷,都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即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波动增加的趋势。(2)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的12个植物功能性状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中功能性状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的倍数最小差4倍,最大相差2868倍,说明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物种水平上的12项植物功能性状值的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即说明植物功能性状对植被恢复的变化过程的响应具有敏感性。因此,植物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生态过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的12项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的12项植物功能性状之间具有相关性。(3)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及其适应策略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以及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显示,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可以分为4个不同功能型。根据C-S-R策略,PFTS1更倾向于“胁迫一干扰型”,PFTS2更倾向于“胁迫一竞争型”,PFTS3更倾向于“竞争型”,PFTS4更倾向于“胁迫一忍耐型”。(4)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不同功能型物种数量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通过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功能型物种数占群落总物种数的百分比的分析,以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对图们江下游恢复湿地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优势物种植物功能性状值与土壤养分和水分进行分析表明,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延长,虽然土壤养分含量有所增加,但湿地植物相互对资源的竞争逐渐激烈,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发生了改变,PFT2“胁迫一竞争型”的物种由于忍耐力较差而被淘汰,PFT1“胁迫一干扰型”的部分防御力较差的物种也被淘汰,但是防御力强和耐胁迫的物种继续占据优势地位,此时出现了对养分和水分吸收率较高的竞争力十分强大的PFT3“竞争型”物种和耐胁迫较强的PFT4“胁迫一忍耐型”的物种,但是随着退耕湿地自然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限,在竞争中PFT4“胁迫一忍耐型”的物种在资源和养分上争夺不过PFT1“胁迫一干扰型”与PFT3“竞争型”的物种,最终由于磷的胁迫而逐渐淘汰,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倾向于选择能够高效利用资源竞争力较强的物种,以及高效利用资源且抗胁迫能力强的物种代替防御力较差且资源竞争力较差的物种。(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6-05)
贾维馨,姜琦刚,李远华,穆宏玉,张艳红[2](2017)在《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的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吴婷婷[3](2017)在《图们江下游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植被恢复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土壤种子库是湿地植被自然更新与演替的种质资源,是湿地植被生态恢复的物质基础。土壤种子库的规模及其物种组成、多样性与丰富度特征等可用来评估湿地植被的恢复潜力,其储量与受损后相应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成正比。本文以图们江下游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图们江下游四个类型湿地的七块标准样地,采用标准样地调查与取样,野外植被调查与室内种子库不同水分条件萌发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手段,探究图们江下游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在湿地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图们江下游湿地各样地土壤种子库中优势物种地位突出,储量丰富,具有进行湿地植被生态恢复的种质资源潜力,土壤种子库的储量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现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本试验共出现物种60种,计植物幼苗数14723株,其中湿润处理条件下出现物种数46种显着高于沉水/淹水处理33种,但从萌发植物幼苗数量上看,沉水/淹水处理条件下种子库萌发数量占土壤种子库总数的60%,表明水文恢复在图们江下游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图们江下游湿地各样地地上植被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地上植被群落调查过程中共计出现植物79种,隶属28科58属,优势物种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蓼科类植物为主。各湿地样地地上植被群落单位面积内植被数量差异明显,湖泊型湿地地上植被密度最大,约1458株/m2。从植被群落的物种重要值来看,除沼泽型湿地与自然湖泊型湿地仍以以湿生植被:藨草、密穗莎草、通泉草、雨久花为优势种外,其余湿地样地地上植被群落优势种都已趋向旱化,问荆、稗草等杂草类植物优势突出。(3)图们江下游湿地各样地土壤种子库中出现的植物科与地上植被群落调查时出现的植物科相似性系数达到80.77%。但各样地间物种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在7.14%-42.86%之间,表明地表植被与种子迁移过程受外界生境因子影响较明显,不同湿地类型植被恢复潜力存在差异,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同等情况下图们江下游地区湖泊型湿地植被的恢复潜力较其它样地大。(4)图们江下游湿地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特征与地上植被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均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植被的物种数量增加,多年生物种比例与湿生植被物种比例均降低。从物种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受人为干扰较小的沼泽型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群落稳定性较好。(5)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在湿地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应选取适合的修复技术,如:自然恢复法更适用于干扰程度在一定阈值内的区域;表层沉积物去除法,适用于受到强烈人为干扰的区域,但可能需要重播种;种子库移植法对主要依靠无性繁殖的物种恢复效果较好,但大面积施用存在困难。(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6-04)
田玮[4](2017)在《图们江下游农田/湿地交错区氮磷变化特征及对典型湿地植物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们江下游地处与中国、朝鲜、俄罗斯叁国交界处,是吉林省重点保护湿地之一,该区湿地开垦为水田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土壤中氮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组成。因此,本文以农田/湿地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田、天然湿地1(有水)、天然湿地2(无水)、与水田接壤湿地(过渡区1:有水)、水田沟渠接壤区(过渡区2:无水)土壤与典型湿地植物(狭叶甜茅)不同组织器官(主根、须根、茎、叶)氮磷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条件导致氮磷变化对湿地植物体氮磷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过渡区1 土壤中总氮(TN)、总磷(TP)、有效氮(AN)、有效磷(AP)的平均含量显着高于水田和天然湿地,过渡区2中TN、AN、AP小于水田和天然湿地,TP大于水田和天然湿地;天然湿地中TN、TP大于水田,AN、AP小于水田。土壤TN、TP、AN、AP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湿地1>天然湿地2,N:P表现为:天然湿地2>天然湿地1。过渡区1 土壤中TN、AN、N:P随距离农田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特点,过渡区2 土壤氮磷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水条件(有水与无水)是影响土壤中TN、AN、AP主要因素,土地类型(过渡区与天然湿地)是影响TP含量主要因素,土地类型和水条件是共同影响土壤中TN的主要因素。(2)过渡区1狭叶甜茅植物体内主根、须根、茎、叶TN、TP的平均含量最高,天然湿地次之,过渡区2最低。过渡区1植物体内茎、叶N:P最大,天然湿地主根N:P最大,过渡区2须根N:P最大。过渡区2植物体内主根、须根、茎、叶氮磷含量明显低天然湿地与过渡区1植物体内氮磷含量,过渡区1叶片中N:P含量最高。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水条件是影响植物体氮磷变化主要因素,而土地类型和水条件共同作用影响须根中氮含量。(3)综合比较植物各器官氮内稳性系数(HN)、磷内稳性系数(HP)及氮磷比内稳性系数(HN:P),叶 HP(2.78)>HN(1.75),根 HP(2.22)>HN(1.47),须根 HN:P(2.38)>HP(1.52)>HN(1.45),茎 HN:P(2.08)>HP(1.79)>HN(1.69),该种植物体主根、须根、茎、叶的氮的生态化学内稳系数小,表明该种植物为氮限制植物。水条件是影响土壤和植物氮磷含量主要因素,而过渡区1土壤TN含量最高,是影响该区土壤AN最潜在因素,即为影响植物生长重要因素。进一步通过土壤氮磷与植物体氮磷的相关分析发现,天然湿地中植物体氮磷仅与土壤AN、AP显着相关(p<0.05),但是过渡区植物体氮磷与AN、AP显着相关之外,其部分器官还与土壤中TN、TP显着相关(p<0.05)。对比天然湿地与过渡区环境氮磷与植物体氮磷之间关系,表明土壤氮磷对植物体氮磷影响方式发生了变化,水田对过渡区植物生长环境氮磷影响是导致该区植物体氮磷变化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农业活动导致土壤中磷含量增加,潜在影响湿地土壤氮含量累积,外加湿地水环境影响,促进土壤中有效氮含量增加,长期作用可能会影响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应加强对水田管理措施以保护湿地。(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6-04)
杜会石,张爽,陈智文[5](2017)在《图们江下游圈河流域河岸沙丘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图们江下游跨国界地区圈河流域河岸沙丘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地形图等资料,分析该区1984~2015年河岸沙丘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计算河岸沙丘分维值与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该区河岸沙丘主要分布在弯曲型河道东岸,呈WNW-ESE向带状展布,面积15.71 km~2。近31 a沙丘面积总体呈减少态势,净减少0.09 km~2,其中,较少有人类活动的A区,沙丘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8.21%;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B区,沙丘面积持续增加,尤其近5 a增幅达32%。河岸沙丘分维值虽总体高于内陆沙漠沙丘,但变化不显着,说明河岸沙丘处于相对稳定的发育演化过程中。该研究为图们江下游跨国界地区生态环境可续持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吴婷婷,褚慧慧,张健,薛嵩,朱卫红[6](2016)在《图们江下游典型自然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图们江下游河流湿地和自然湖泊湿地2种典型湿地类型的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土壤种子库室内萌发试验,分析该区典型自然湿地土壤种子库结构特征,进一步探讨其与地表植被关系。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河流湿地和自然湖泊湿地间种子库萌发数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河流湿地中收集到18个植物种的种子,自然湖泊湿地中收集到25个植物种的种子,在萌发数量上河流湿地也少于湖泊湿地。各湿地类型的土壤种子库与地表植被相似性均不足0.2,表明该区河流湿地受损相对严重,且湿地本身自然修复潜力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该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与修复意识,加强保护与管理工作。(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杨亮,田玮,杨萌,相恒星,朱卫红[7](2016)在《图们江下游典型湖泊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图们江下游湖泊湿地植被景观为依据,选取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中典型湖泊湿地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的土壤重金属进行分析。利用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该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Ni、Cu低于国家一级标准;Cr、Zn、As、Pb高于国家一级标准,低于国家二级标准;Cd高于国家二级标准。Ni、Cu、As、Zn、Cd分布均匀,而Cr、Pb分布不均匀;2)研究区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污染等级均不超过3级。7种重金属中,富集程度依次为Cd>Pb>As>Cr>Ni>Zn>Cu;3)该湖泊湿地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基本介于150~300之间,处于中等潜在危害程度。As处于中等潜在危害程度,Cd处于很强的潜在危害程度;4)污染来源主要有3个:As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Pb污染来源于交通污染;Cd污染来源于工业污染。(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田玮,朱卫红,秦雷,杨亮,郑燕[8](2016)在《图们江下游湿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图们江下游典型沼泽、河流与湖泊湿地,以优势植被群落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湖泊湿地中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革兰氏阳性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差异显着,沼泽湿地与河流湿地中土壤真菌和放线菌含量无显着差异,其他微生物类群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研究区湿地土壤细菌占总PLFA含量的90%以上,而放线菌占2%~4%,真菌占1%~7%。通过对9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聚类分析,距离5~10与10~15时,分别将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微生物分为4组与6组,表明同种类型湿地下的微生物群落也会出现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6年16期)
秦雷[9](2016)在《图们江下游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在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承担重要角色。由于湿地类型、水文过程及湿地植被分布差异,探究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与影响因素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叁个条件。因此,本研设计了两个研究方案。一是,以河流、沼泽与湖泊湿地中的沿水文特征变化的优势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二是,选择水分干扰明显的湖泊湿地,通过不同干扰程度下的优势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来探究影响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因素。通过河流、沼泽与湖泊湿地土壤研究发现,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土壤总氮(2.1-2.6g/kg)含量大于河流湿地总氮含量(1.5-1.7 g/kg)。而湖泊湿地中,土壤总氮含量差异性显着(1.2~3.6 g/kg,p<0.05)。在叁种类型湿地中,河流湿地总体上有机质含量低于其他两种湿地类型。典型水分干扰湖泊湿地研究中,随着水分干扰从低到高过程中,中度水分干扰的卵叶荸荠群落土壤中的总氮、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最低,低程度水分干扰区的小叶章群落土壤的总氮、有机质与速效氮含量最高。对比叁种类型湿地中水分干扰程度高土壤及微生物特征,发现河流湿地菰群落与湖泊湿地长芒稗群落土壤有机质、总氮与速效氮含量无显着差异,但长芒稗群落土壤微生物各类群含量明显低于菰群落,然而沼泽湿地长芒稗群落土壤有机质、速效氮与总氮含量明显高于湖泊湿地长芒稗群落,沼泽湿地长芒稗群落各类土壤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湖泊湿地长芒稗群落。通过不同程度水分干扰下的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研究中,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五种湿地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量进行分析,第一主成分可以解释分布的92.4%,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分布的3.6%,结果表明水分干扰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而水分轻度干扰下的芦苇、小叶章与鬼针草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性。综合以上研究表明湿地类型、植被群落与水文过程都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因素。通过河流、沼泽与湖泊湿地植被群落土壤因子与微生物物种分析,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氮和土壤pH解释了86%的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土壤水分轴解释了8.2%的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基于水分干扰下的湖泊湿地植被群落的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冗余分析,表明速效氮,有机质和总氮可以解释79.5%的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土壤水分可以解释12.3%的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综上所述,表明湿地类型、水文过程与湿地植被群落通过影响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氮和土壤水分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6-01)
张秀梅[10](2015)在《图们江下游近50年主汛期降水变化及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图们江下游站实测1960-2010降水资料及全球海平面气压、海表面温度、位势高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水文学知识,分析图们江下游降水时间序列特征并对全球海平面气压、海表面温度、位势高度叁个因子与汛期降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最后再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图们江下游主汛期降水。研究结果表明:(1)图们江下游主汛期降水存在3-4年、7年左右、25年左右的周期。主汛期降水具有多尺度特征,呈下降趋势;时间序列分解成分都在平均值上下呈现相对稳定的波动,分离效果较好。(2)海温场、气压场及500hpa高度场与图们江下游主汛期降水的关系都是以年代际变化为主,年际变化次之。最佳海温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风漂流区以及南印度洋海域,这些海域与图们江下游汛期降水呈负相关。最佳海气压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蒙古高压区、南非低压区,这些显着相关区与图们江下游主汛期降水呈负相关。而最佳500hpa高度场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非洲上空的高度场与图们江下游主汛期降水呈负相关,并且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显着相关区域面积呈减小趋势。(3)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超前六个月预测的效果最好(平均相对误差是-0.012),在降水预报的许可误差(0.2)之内,该模型可以为预测图们江下游主汛期降水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5-06-01)
图们江下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的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图们江下游论文参考文献
[1].杨萌.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功能型组成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D].延边大学.2018
[2].贾维馨,姜琦刚,李远华,穆宏玉,张艳红.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因[J].湿地科学.2017
[3].吴婷婷.图们江下游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植被恢复潜力研究[D].延边大学.2017
[4].田玮.图们江下游农田/湿地交错区氮磷变化特征及对典型湿地植物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7
[5].杜会石,张爽,陈智文.图们江下游圈河流域河岸沙丘动态变化[J].地理科学.2017
[6].吴婷婷,褚慧慧,张健,薛嵩,朱卫红.图们江下游典型自然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6
[7].杨亮,田玮,杨萌,相恒星,朱卫红.图们江下游典型湖泊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6
[8].田玮,朱卫红,秦雷,杨亮,郑燕.图们江下游湿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J].绿色科技.2016
[9].秦雷.图们江下游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延边大学.2016
[10].张秀梅.图们江下游近50年主汛期降水变化及预测研究[D].延边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