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诵读教学浅议

学生诵读教学浅议

随着对语文教学改革和自己多年来语文教学得来的反思,自感语文课中的诵读越来越重要,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多起来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否则,读是读了,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怎样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诵读呢?以下是完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1.边读边思诵读不只是动口出声,更要动脑思考。思考得重点首先是作者的用意和词语的基本意思。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有什么稀奇?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人的背影呢?”再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了眼泪。”“狼藉”是什么意思?满院狼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簌簌”地流泪时什么样子?“不禁”又说明什么呢?思,是对文章的感悟不断加深的过程。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使诵读的头一步,也是诵读的基本要求。

2.边读边品品,是指品味文章写法上的妙处。例如,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如果你觉得“脚步近了”用笔巧妙就要琢磨琢磨:“妙在何处呢?”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你感到“偷偷地”“钻”用笔不凡,也得琢磨琢磨:“怎么不凡呢?”“换个说法怎么样呢?”这就是品,品的过程就是体验文章美德过程,也是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

3.读出形象以形象感人,是反学作品德突出特征。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全眼前,仿佛看的见,摸的着。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读到这几句,要在想象中让眼前展现出一片如火、如霞、如雪的春花,不仅美丽好看,仿佛还有淡淡的甜味儿。接下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时眼前又该换成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叫人着迷,令人陶醉。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将朗读者带进作品所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诵读者美的享受,同时,也发展着诵读者的思维力。

4.读出感情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这时,会有一种“我既作者”的感受,这是诵读的高境界。进入诵读的高境界,要善于展开联想,联想自己的经历、感受,联想自己的所知、所闻……

总之,教师对学生讲是次要的,要尽量少花时间,而学生诵读则是主要的,要多花时间。如果说朗读是一般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诵读课的第一台阶、第一层次,那么背诵则是朗读的课最显著特征,是诵读课的第二台阶、第二层次。学生能否读得好、背得快是判断、诵读课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在诵读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上台阶、上层次一由读而背,有读得好而背得快、背得好。

标签:;  ;  ;  

学生诵读教学浅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