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由论文_汪璐,刘可风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自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道德,卢梭,康德,托马斯,儒家,新民。

道德自由论文文献综述

汪璐,刘可风[1](2019)在《人的道德自由与劳动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一直处在哲学的中心位置,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至康德、贡斯当、伯林都对自由进行了专门思考,学者之间对自由内涵的见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自由的各种类型中,道德自由和劳动自由分属于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而这两种自由的主体都是人本身。一方面,人类追求由理性主导的道德自由,在此过程中,主体需要拥有道德选择的能力,其前提就在于必须拥有意志自由。而在获得了意志自由的基础上,人们要有能够选择的余地和能力。道德自由是建立在道德必然的基础上,与道德责任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与道德自由相比,劳动自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自由。劳动自由则成为"人的自由"在实践层面的应有之义。这不仅表现为劳动作为通向自由的途径,更表现为"自由劳动"成为目的本身和人类的第一需要。人类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建立需要从精神方面和实践层面去努力:实现道德自由与劳动自由。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都会推动整个人类的全面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揭示了自由与解放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是充满现实性的自由,同时也是有限的自由。(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邵贤曼[2](2019)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非道德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否认行为主体在两个非道德目的之间进行选择时有自由可言。亨利·E·阿利森反对这种解读,并基于其"结合论"观点,主张康德那里存在一种非道德自由。虽然阿利森的结论正确,但是他并没有提供理解"一种有限的但却是真正的自发性"的真正说明。事实上,非道德选择的自由属性奠基于一种冷漠的自由概念上。(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谭培文[3](2018)在《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念并非完全空白。我国先秦儒家自由意志道德自由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自由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先秦儒家自由思想核心命题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即自由意志的道德自由。通过该命题的系统论述,提出了自由与"矩"的限制的思想,揭示出自由的四种类型、叁种境界,并认识到自由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先秦儒家自由思想的启示是:要探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化内涵,明确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要重视"欲"的人性基础,探索自由的实现路径;要理解"不逾矩"的自由底线与"仁""圣"终极关怀的层次关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姚大志[4](2018)在《道德自由的两个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道德哲学中有两种传统的自由观念,即行动自由与意志自由。行动自由的观念太弱了,不足以支持道德自由和道德责任;而意志自由的观念太强了,不考虑道德自由和道德责任所需要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超越两者的道德自由观念,它就是"人的自由"。"人的自由"观念由两个原则构成:一个是自主原则,它体现了道德自由的理想,要求人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另外一个是选择原则,它体现了道德自由的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行动时能有选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钟艳琦[5](2018)在《以叔本华的道德自由观解读《月亮与六便士》》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姆与叔本华都不看好群体的判断力,他们乐于探寻人们每个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他们专注于自己内部的意识、最本真的冲动,力求摆脱外界的枷锁,同时寻得自身意欲的解脱;他们在形而上的层面,终其一生追寻活着的真正意义毛姆是公认的受叔本华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其作品多写离经叛道的人物与故事,暗含深邃的哲学思想。《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最为着名、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将毛姆和叔本华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报告》期刊2018年07期)

何海涛[6](2018)在《道德自由的谱系——从卢梭、康德到霍耐特》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道德自由的探索由来已久。自近代以来,卢梭将道德自由作为个体自由的最高状态,康德的道德哲学深受卢梭道德自由观的启示,他从卢梭的道德自律原则出发,将自律等同于自由,并提出了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霍耐特从否定性的角度对卢梭和康德的道德自由进行批判,指出了道德自由在当代的理论困惑及病理特征,从而对道德自由提出了新的挑战,体现了自由理论发展的新动向。(本文来源于《科学经济社会》期刊2018年01期)

孙洲,雒新艳[7](2016)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下的道德自由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贯穿于马克思所构建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自由因而也是人的本质。而道德作为人的道德,也体现出自由的本质规定性。在资本制度下,劳动的自由成为一种不可能,道德的自由如劳动一样不可及。异化劳动的消除、阶级对立的消灭、自由人联合体的建成是自由的道德实现的必经路径。(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邵明月[8](2016)在《托马斯·里德道德自由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里德是苏格兰常识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主张任何意志活动都是由行动者对“能动力”的行使而引起的,在此意义上行动者就是行为的有效因,而自由就是在理性指导下行使一个人的“能动力”。里德认为,人能够实现道德自由,人天然确信自身能够自由行动,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先决条件,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本身即已蕴含着能够自由行动的概念。而必然论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将行动者理解为行为的真正原因。里德提出,道德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其成立根据可追溯到人类的良知。良知是为人类所独有的,是一种本源性的心灵能力,它对心灵的其他行为原则具有最高的权威,我们本身的构造决定了我们天生就必然相信它。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里德哲学的最终方法论是诉诸信仰。里德论证常识原则的有效最终依靠的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知识官能和道德本性的可靠,上帝拥有终极意义上的自由。里德的常识原则为哲学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但他将感觉和判断的关系理解为因果上的前后相继关系,与他之前对因果的理解不符,论述有些模棱两可。里德是哲学史上首次系统论述的行动者因果关系理论的哲学家,他回答和反驳了怀疑论主义者的质疑,但他在论证人类意志自由等问题时经常诉诸人类自身的先天的、自然的、直觉的确信,简单地求助于上帝,这种武断作法有回避问题之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4-28)

黄济鳌[9](2014)在《自由的道德意义——休谟道德自由观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休谟认为道德责任并不必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神学和心理学都无法对自由意志给出可信的说明;因果必然性和自发的自由足以解释道德责任和道德评价如何可能。笔者认为,休谟的自发自由观对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自由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休谟的因果必然性观点并不能彻底驳倒自由意志理论,反而为自由意志的存在提示了可能性空间。在实践理性的视域中,发展出一种自由意志和自发的自由的相容解释是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周福振[10](2014)在《论道德自由——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思想家或学者都从道德方面论述自由,康德甚至直接提出了道德自由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新民丛报》学人。道德是反抗社会的奴役和束缚,从而走上自由的最后一块阵地。没有了道德,自由也就不复存在,所谓的自由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虽然道德是中国几千年来圣贤君子所特别强调的,但是中国的道德并未随社会的发展产生出自由秩序。当《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中国的道德和西方的道德有共通之处时,便将西方的道德自由理念引入中国,并拿起道德的武器来争取自由。(本文来源于《德州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道德自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否认行为主体在两个非道德目的之间进行选择时有自由可言。亨利·E·阿利森反对这种解读,并基于其"结合论"观点,主张康德那里存在一种非道德自由。虽然阿利森的结论正确,但是他并没有提供理解"一种有限的但却是真正的自发性"的真正说明。事实上,非道德选择的自由属性奠基于一种冷漠的自由概念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自由论文参考文献

[1].汪璐,刘可风.人的道德自由与劳动自由[J].财经问题研究.2019

[2].邵贤曼.康德伦理学中的非道德自由[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谭培文.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8

[4].姚大志.道德自由的两个原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5].钟艳琦.以叔本华的道德自由观解读《月亮与六便士》[J].中国经济报告.2018

[6].何海涛.道德自由的谱系——从卢梭、康德到霍耐特[J].科学经济社会.2018

[7].孙洲,雒新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下的道德自由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

[8].邵明月.托马斯·里德道德自由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9].黄济鳌.自由的道德意义——休谟道德自由观析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4

[10].周福振.论道德自由——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J].德州学院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研究生教育2006年哲学学科毕业博士研究生情...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道德自由论文_汪璐,刘可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