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

陈向阳(衡阳县库宗桥镇中心学校湖南衡阳421200)

大凡学生作文,对于老师的指导存在很大的依懒性,作文之前,学生往往希望教师能读上一篇与作文题目相似的范文开启思路,以便心中有“底”,写起作文来有根“拐棍”可“拄”,不至于造成“茫茫然不知所往”的感受。这种愿望对于刚从形象思维的图像作文进入抽象思维的命题作文中的中学生来说,尤为强烈。但完全依赖于“范文引路”的这种做法,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路,捆缚住他们的手脚,使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诚然,学生的这种依赖思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老师只抛给学生一个作文题,不加任何启迪和引导,让学生凭空杜撰,那么,学生确也会有“被人抛入茫茫大海之中无所依附”的感觉。在这种心境下,写出的文章质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布局谋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亟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农村学生见识短浅,题材窄小的特点,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1.切合实际命题,有的放矢

指导学生作文的第一关,首先是教师的“命题关”。要使学生写好一篇作文,教师的命题是至关重要的。事实表明,恰当的命题,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路,使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而抓住文章中心,写出条理清楚,感情真挚的文章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命题,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出大题、空题。例如,我教一篇作文《他是我学习的榜样》,起初拟题为《雷锋精神在闪光》,这个题目看似新颖别致,富于文采,但当学生看到题目时,便满脸愁容,坐在座位上啃笔头。通过与学生谈心,才了解了他们的心声——原来题目太大了。雷锋精神遍及全国,深入人心,“闪光点”在何处?学生难以把握,由此认识到,将题目改为《他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题目小了,学生也能容易把握了,感觉好写多了。

2.认真审题,打好腹稿

作文题目确定后,教师便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审清题意,看看题目要求写些什么?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文章应贯穿着一条怎样的主线?应分作几个部分来写、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对于这些文章的构想都是习作者在动笔之前应打好的“腹稿”。所谓“打腹稿”即是文章的孕育和酿造过程。如同酿酒,“酝酿成熟”是一个重要环节。文章的基本“框架”应在“打腹稿”中架设起来。在写作中,有些学生往往忽视“审题、打腹稿”这一关,见到题目,不假思考便急着写起来,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疵漏甚多,甚至与题意脱节。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不擅于审题的同学将它当作“放学后——路上玩——回家去”的简单模式来写。而擅于审题的同学则将“路上”当作挖掘习作素材的一个源泉,打好“放学后——路上发生的一件事——获得的教育感想”腹稿。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中心突出,内容丰满,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3.拟好提纲,有章可循

要使写作活动沿着作者的思路顺利地进行,一般是先拟好提纲,将无形的腹稿变为有形的草图,为加工成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习作提纲是作者思路的程序,是文章构建的“骨架”,也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中心线索。有了这根“线索”,学生作文时便有章可循,避免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习作弊病。例如,写《一个冬天的夜晚》,习作者在打腹稿中,准备将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放置在“冬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去表现、塑造,其习作提纲是否可以这样考虑:①概括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风、雨、雪)(略写)。②在环境气氛的描写中引出中心人物,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写清楚中心事件,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起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详写)③抒写你的感想、激情。(略写)

学生动笔写作文之前,如果能做好这些“外围”工作,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二篇作文这样做尚不难,但要长期地坚持下去,这要求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将作文教学提高到素质教育的崭新高度来认识,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作文课。久而久之,学生“自拟提纲、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就会在这循环往复的训练中自然形成。写作活动,有如广阔宇宙空间,具有无穷无尽的奥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只有认清指导学生作文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标签:;  ;  ;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