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包囊论文_卢俭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包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包囊,共聚物,羟基,磷酸钠,药物,细胞,丁酸。

微包囊论文文献综述

卢俭[1](2013)在《乳酸菌微包囊制备技术研究及其在酸奶连续发酵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当前的乳品工业中,继代式发酵剂和冷冻干燥型发酵剂的应用比较广泛,继代式发酵剂操作复杂,成品酸奶质量控制比较难;直投式发酵剂主要依赖进口,成本较高。针对这两种发酵剂存在的不足,本研究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发酵剂制备方法。这种方法制备的液芯微包囊发酵剂,不仅克服了现在使用的两类发酵剂的不足,简化了生产工艺,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应用于酸奶的连续接种发酵中,不仅可以保证各批次酸奶成品的质量,而且较传统的间歇式酸奶生产方法可节约生产空间,缩短整个酸奶制作加工时间。因此,乳酸菌微包囊技术研究为传统酸奶发酵技术的革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并制作了一套液芯微包囊化细胞无菌制备装置,应用该装置,在无菌条件下实现了液芯微包囊化细胞制备。经过测试,该液芯微包囊化细胞无菌制备装置符合设定的工艺参数,可以满足液芯微包囊化细胞无菌制备的需求。(2)采用中心组合设计优化了用于高强度液芯微包囊制备条件,优化的微包囊制备条件为:黄原胶2.24g/L,氯化钙3.98%,海藻酸钠0.68g/L,壳聚糖3.19g/L成膜时间48min。(3)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显示:黄原胶对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生长基本没有影响,高浓度的氯化钙对嗜热链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甚至产生毒害作用;在制微包囊过程中以及在用液芯微包囊对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培养过程中,都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液芯微包囊中固定化培养的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菌体的数量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因此作为整个体系来说,该微包囊可用于乳酸菌的固定化培养。(4)微包囊释放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壳聚糖乙酸溶液浓度、氯化钙浓度和成膜时间对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释放性能影响都很大;当海藻酸钠浓度满足钙离子的配位需求后,其浓度对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释放性能影响不大。作为整个体系来说,可以通过改变液芯微包囊组分的浓度和成膜时间来控制液芯微包囊的通透性,从而改变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释放性能,对实现控制培养液中菌体密度具有重要的意义(5)采用析因设计和响应曲面设计优化了用于微包囊化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高密度培养的培养基,其配方为乳清粉97.15g/L,大豆蛋白粉20g/L,酵母粉7.55g/L,碳酸钙8.03g/L,硫酸镁0.3g/L,硫酸锰0.02g/L;微包囊化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高密度培养的培养基,其配方为乳清粉103g/L,大豆蛋白粉10g/L,酵母粉6.8g/L,碳酸钙7.2g/L,硫酸镁0.3g/L,硫酸锰0.02g/L(6)用中心组合设计(CCD)优化了微包囊化乳酸菌培养条件,最佳的培养条件:微包囊化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培养温度为41.7℃,初始pH为6.9;微包囊化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培养温度为44℃,初始pH为6.8。在优化条件下对微包囊化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囊内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细胞密度达到3.18×1011cfu/g;囊内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细胞密度达到2.63×1011cfu/g。(7)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液芯微包囊发酵剂的最佳保护储存液,其组成为氯化钠0.9%,蔗糖3%,海藻糖5%,甘油8%,碳酸钙0.2%。按照此配方用去离子水配制储存保护液,置于121℃灭菌20min,然后将制备好的高密度微包囊发酵剂放入储存保护液中于4℃条件下保存,30天后对微包囊中菌体密度和微包囊强度进行检测,菌体密度为1.54×1011cfu/g,微包囊强度为85.95g。(8)用中心组合设计对应用微包囊化乳酸菌作为发酵剂的牛奶连续接种各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了牛奶连续接种的温度、pH、长径比最优参数组合分别是:41.22℃、6.86、4.99。(9)通过对液芯微包囊发酵剂连续接种时间对接种牛奶中菌体密度、微包囊强度、无菌柱式生物反应器中牛奶的稀释率、发酵牛奶的感官评定总分等影响的结果,结合酸奶工业生产实际需求,确定液芯微包囊发酵剂连续接种使用时间为24d(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11-01)

孟晓荣,黄刚,王琼,杨青翠,张敏[2](2009)在《壳聚糖/PHB复合缓释微包囊的制备与体外释药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疏水性聚酯PHB外包覆壳聚糖-叁聚磷酸钠-阿斯匹林药物缓释体(CPA)制备了壳聚糖/PHB复合缓释微包囊(CPAB),以克服CPA遇酸不稳定的释药特点。用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表征了CPAB的组成、粒径及表面形貌。结果显示,CPAB粒径在50~100nm和载药率18.5%时,表面有不均匀的空隙。体外释药评价证实CPAB能有效解决CPA在酸性下的不稳定性,具有长效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9年12期)

姬烨,闫景龙,徐公平,张东旭[3](2007)在《微包囊优化制备及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h计算微包囊的累计释放量。实验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每只大鼠于双侧股部作1cm切口,制备臀大肌肌袋模型。A组双侧植入胶原,B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颗粒骨,C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D组双侧植入胶原、颗粒骨与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于术后3、4和5周取样(n=2)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d内缓慢释放。术后3周大体观察,A组未触及移植物,B、C、D组可触及,微包囊呈白色颗粒包裹于组织中。组织学观察:术后3周,A组胶原已经完全吸收,其余3组可见残余胶原;术后4周,A组胶原已不易见到,B组可见微小颗粒骨继续吸收,体积变小;C组包囊体积缩小,囊间成骨性细胞增多;D组微小颗粒骨和微包囊继续吸收,成骨性细胞和软骨性细胞团增多;术后5周,B、C、D组均可见植入物体积减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颗粒骨和包囊周围的软骨性细胞、成骨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工艺,使其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自体微小颗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内异位诱导生成大量成骨性细胞,PLGA微包囊可以与其有机复合,并在减少生长因子用量的同时协同微小颗粒骨成骨。(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徐公平,姬烨,闫景龙,张东旭[4](2007)在《生长因子PLGA微包囊成形参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生长因子微包囊的制作参数,观察其释放规律,为更有效的利用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27组试验,采用不同组合因变量为制作参数,制作PLGA微包囊,检测相应情况下微包囊的包封率和粒径大小,制作多元回归方程。将包裹有BSA的PLGA微包囊置于恒温震荡培养箱震荡进行体外缓释试验研究。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的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天内缓慢释放。结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的各项参数,回归方程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PLGOA微包囊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7年08期)

杨金田,王康成,豆增伟[5](2006)在《双亲性叁元共聚物BIG-MMA-BMA的制备、表征及其微包囊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顺丁烯二酸酐和谷氨酸制得顺丁烯二酸酰谷氨酸亚胺(BIG),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两种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亲性梳状无规叁元共聚物,用傅利叶红外光谱仪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单体投料配比等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并对产品进行了微包囊化处理.(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钟凯,杨金田,王康成[6](2006)在《由丁二酸、己二酸和丁二醇合成可生物降解共聚酯及其微包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丁二酸、己二酸和丁二醇为原料合成可生物降解的共聚酯,用此共聚酯制备了微包囊和多孔膜,并用粘度计、红外光谱仪和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共聚物进行了测试表征.研究表明,工艺条件以共聚酯浓度为0.5g/dL、聚合物与胰岛素的重量比为1∶2、室温下超声时间为4~5小时为宜.(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姬烨,闫景龙[7](2005)在《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包囊包裹骨生长相关因子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长因子(G rowth Factor,G F)是一类具有控制细胞生长和活性的重要物质,具有诱导刺激细胞增殖、维持细胞活性等生物效应。骨生长相关因子是一类与骨修复、生长相关的多肽类物质,常被研究与使用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 P)、转化生长因子(TG F(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肿瘤骨病》期刊2005年05期)

张爱英,冯增国,邱荣鑫,王连才,戴荣继[8](2004)在《可降解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中药微包囊制剂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药物释放体系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将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由于可方便地引入人体,随着药物的恒速释放,载体自行降解,无需手术取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在药物释放体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EGT-b-PBT)是由结晶硬段分散在无定形软段中而形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体内和体外的研究表明PEGT-b-PBT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是一类性能优异、极具应用潜力的生物材料。基于此,(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04-01)

赛克[9](2002)在《微包囊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包囊技术运用具有免疫隔离效应的生物膜将能够分泌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进行包裹,所得微包囊移植入 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后,微包囊内的细胞仍能存活并不断分泌所需因子以达到替代治疗神经/内分泌疾病及抑制某些肿瘤生长的目的。微包囊技术还可用于包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细胞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化疗药物。另外,对某些病毒载体的包裹,可以减轻宿主对其的免疫反应,有利于增强其基因治疗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期刊2002年04期)

赵立国,毛津淑,姚康德[10](2002)在《细胞微包囊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异体细胞是代谢类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 ,但异体细胞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通过细胞微包囊 ,可以消除这种不期望的反应发生。本文介绍了机械、静电制备微包囊的方法以及细胞微包囊法在镇痛、人工胰岛、肝、肾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展望了细胞微包囊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2年07期)

微包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疏水性聚酯PHB外包覆壳聚糖-叁聚磷酸钠-阿斯匹林药物缓释体(CPA)制备了壳聚糖/PHB复合缓释微包囊(CPAB),以克服CPA遇酸不稳定的释药特点。用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计、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表征了CPAB的组成、粒径及表面形貌。结果显示,CPAB粒径在50~100nm和载药率18.5%时,表面有不均匀的空隙。体外释药评价证实CPAB能有效解决CPA在酸性下的不稳定性,具有长效缓释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包囊论文参考文献

[1].卢俭.乳酸菌微包囊制备技术研究及其在酸奶连续发酵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3

[2].孟晓荣,黄刚,王琼,杨青翠,张敏.壳聚糖/PHB复合缓释微包囊的制备与体外释药评价[J].材料导报.2009

[3].姬烨,闫景龙,徐公平,张东旭.微包囊优化制备及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

[4].徐公平,姬烨,闫景龙,张东旭.生长因子PLGA微包囊成形参数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

[5].杨金田,王康成,豆增伟.双亲性叁元共聚物BIG-MMA-BMA的制备、表征及其微包囊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钟凯,杨金田,王康成.由丁二酸、己二酸和丁二醇合成可生物降解共聚酯及其微包囊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7].姬烨,闫景龙.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包囊包裹骨生长相关因子的修复作用[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5

[8].张爱英,冯增国,邱荣鑫,王连才,戴荣继.可降解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中药微包囊制剂中的应用初探[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

[9].赛克.微包囊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

[10].赵立国,毛津淑,姚康德.细胞微包囊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2

论文知识图

新孢子虫组织包囊超微结构7 叁元无规共聚物微包囊的显微照...PLGA微包囊(×400)海藻酸钠浓度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壳聚糖浓度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疫苗加入量对微囊载蛋白量的影响

标签:;  ;  ;  ;  ;  ;  ;  

微包囊论文_卢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