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安置区论文_孙辉斌,封留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民安置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民,失地农民,可持续,浦口,生计,南京市,贫民区。

农民安置区论文文献综述

孙辉斌,封留敏[1](2019)在《农民集中安置区“空心化”问题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集中安置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之一,它能有效减少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村庄"空心化"演变过程,因而备受欢迎。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的推进,部分农民集中安置区出现了与传统村庄相似的"空心化"问题。本文立足于农民集中安置区"空心化"问题,界定农民集中安置区"空心化"概念,并以南京市浦口区农民集中安置区为例,剖析其"空心化"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建设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9-10-19)

王艳艳[2](2018)在《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集中安置区能集约利用农村住宅用地,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但随着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其建设的效果、居民的满意度却开始受到质疑。鉴于此,笔者选取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居住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以期指导农民集中安置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居民满意度的相关评价研究,基于农民集中安置区特殊性的分析,对比不同居民满意度评价方法的优劣势和使用范围,选取符合农民集中安置区特性的居民满意度评价方法。剖析农民集中安置区的现状问题与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合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经过因子分析、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与信度检验,确立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评价模型。此次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基于对浦口区发展历程及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概况的梳理,选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民集中安置区进行实证研究。经过预调研、正式调研获得有效问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其居民满意度。在分析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揭示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笔者通过对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选取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IPA分析法研究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相应内容,选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2)构建了包含住房特征、配套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安置感知在内的六个维度的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3)南京市浦口区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的总体满意程度不高,各评价指标满意度与关注度差异悬殊,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住房特征、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安置感知、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情况、配套设施、安置感知、社区生活、住房特征、社区环境;(4)提升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改进“高关注—低满意”指标、改善维护“低关注—低满意”指标、关注优化“低关注—高满意”指标、发展管理“高关注—高满意”指标,并从住房特征、配套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和安置感知六个不同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徐方方[3](2018)在《基于SLA框架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呈现复杂多样的特征,各地形地貌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恶劣的地形条件造成了我国贫困山区人口众多,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这项政策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项工程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居民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选择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重新安置,从而改变山区贫困人口的落后面貌。贫困民众能否“搬得出、稳定住、能致富”,关系着我国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成败。搬迁群众的可持续生计是这项工程实施效果的质量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国同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动员全党全国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因此,扶贫搬迁安置区内贫困群众,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提升自身的生计能力做到真正的脱贫,实现可持续的生计,是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由于贫困人口众多,地形条件复杂,贵州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中,贵州省在解决移民可持续生计方面取得显着的成效。本研究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借用由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在2000年所提出的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SLA),以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为案例研究背景,对敦操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富民社区农民的可持续生计进行研究。通过走访调研敦操乡富民社区,获取敦操乡为解决富民社区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搬得出”,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住得下”,满足移民生计需求,完善富民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能发展”,创新制定生计扶持政策,抓好产业扶贫与移民就业。并对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基于SLA框架,在生计资本维度和可持续发展资本维度的基础上进行问卷指标设计。生计资本维度方面根据影响生计因素进一步可以把指标分为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这五个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生计资本维度方面,指标分为人力资本增值、社会资本增值以及金融资本增值叁个指标体系。通过发放问卷,并运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富民社区农民可持续生计面临的困境:社区农民自然资本拥有量少、维持生计的物质资本要素不足、农民人力资本要素积累薄弱、缺乏维持生计的金融资本支持及支持生计活动的社会资本薄弱等方面的困境。并从社区农民自身、政府、社会叁个方面对富民社区内农民可持续生计面临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根据敦操乡富民社区情况,从微观到宏观、以小见大,走出案例本身。运用SLA框架,提出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在生计资本和可持续生计资本增值方面建立完善的移民生计保障体系:(1)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2)完善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社会资本增值体系;(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力资本增值体系;(4)完善金融扶贫配套政策,构建金融资本增值体系;(5)保障农民可持续生计,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力争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实现可持续生计。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解决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取得易地扶贫脱贫攻坚胜利的“最后一公里”;第二,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发挥农民主动性相结合的实现移民可持续生计的路线;第叁,充分研究并掌握SLA框架理论是指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恩,李丽[4](2018)在《传统农村社区的外源性转型及适应机制——基于一个海南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一个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社会结构变迁来探讨传统农村社区的外源性转型及其适应机制。实地调查发现,外源性因素推动传统农村社区的治理技术清晰化转变、失地农民职业分化、社会构成异质化、生活商品化;同时,在传统农村社区转型过程中,失地农民积极建立应对转型的适应机制,群体认同再生产、熟人社会性质再延续、传统信仰再构造和道义经济再激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注意外源性发展模式产生的传统农村社区转型和适应机制。(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佳[5](2017)在《大城市失地农民的空间安置与社会融合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对外扩张与内部更新改造的快速推进,政府自上而下的征地运动使得城市内外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被迫卷入城市化进程,进而被动择居于城市边缘的集中安置区。由于安置区选址较为偏远,以及农民自身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不适应,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进程非常缓慢,这一严峻现实逐渐受到政府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社区层面的微观视角出发,以南京市失地农民安置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依照“总体状况——分社区”的研究路径,解析南京市失地农民的空间安置现状;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总体状况——分维度”的分析思路,对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社会融合现状进行多维度量化测度与分析比较,进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定量挖掘社会融合的解析机制;最后就失地农民的空间安置与社会融合问题分别提出改善策略。全文由五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主要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阐述,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背景梳理:首先对失地农民、空间安置、社会融合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别对南京市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空间安置与社会融合概况进行梳理,前者包括住房类型、建设历程及总体布局等,后者包括南京市失地农民在经济、社会、心理、制度及空间维度的融合概况。第叁部分为失地农民的空间安置研究:从社会属性和空间属性两方面入手,对失地农民安置区样本进行系统剖析和分类比较,总结失地农民的社会特征及其聚居空间的现存问题。第四部分为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研究:一方面构建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总体状况—分社区”为切入点,利用层次分析法来比较探讨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社会融合特征;另一方面则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总体状况—分维度”两个层次来定量解析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第五部分为问题和对策探讨:在前文分析基础上,总结空间安置与社会融合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别探讨失地农民安置区在空间安置与社会融合方面的综合改善策略。(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25)

高聪颖,吴文琦,贺东航[6](2016)在《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扶贫搬迁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农民的可持续安置是实现党中央扶贫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举措。国内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充满启发性,不过仍存在不足,例如理论搭建及综合性的实证研究相对欠缺。以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公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安置模式的探索来选择适合扶贫搬迁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安置农民"稳得住"的思路和原则、搬迁过程及后续发展的增收致富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伍珊珊[7](2016)在《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区的贫民区化及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向外急剧扩张导致大量农民的土地和房屋被征收,被迫进入城市。同时,失去土地的农民被集中安置在新建的失地农民安置区。这种从农村村庄到城市安置区的“失地农民进城”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在此模式下,我国城市边缘区域冒出大量失地农民安置区,并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中。除去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安置区以其低廉的房价(租)吸引了大量进城农民工、城市低收入阶层和下岗失业者等居住于此。这样,失地农民安置区成为了社会底层人群聚集的区域,安置区建筑和设施破败、管理混乱、失业和贫穷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并与国外城市贫民区的特征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课题聚焦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安置区的贫民区化问题,探索失地农民安置区是否会演变为城市贫民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措施防治失地农民安置区的贫民区化既可以弥补国内学术界理论研究的不足,又可以有效防止失地农民安置区演变为城市贫民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保驾护航。本文以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以及网络搜索等方法,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失地农民安置区存在建筑和设施破败、管理混乱、失业和贫穷恶性循环等诸多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出美国和巴西贫民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防治失地农民安置区贫民区化提供借鉴。最后,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情况和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特点,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居民就业和收入等维度出发提出防治失地农民安置区贫民区化的针对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6)

陆晓华[8](2015)在《太仓年内计划“治污”9639户》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报讯(记者 陆晓华)在太仓市璜泾镇王秀管理区,生活污水治理正深入开展,主管网工程施工在建,目前已完成管网建设2.2公里(总长6公里多),其余支管网和收水管网正在设计,计划11月底全面完成设计,12月完成招投标,尽快开工。据悉,太仓市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5-11-24)

王娟[9](2015)在《城中村农民市民化水平研究——基于郑州城中村改造安置区329个有效样本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评价其目前的市民化水平,指出目前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程度已经达到"半"市民化以上的水平,并从不同侧面揭示城中村农民市民化发展进程的独特性、阶段性与规律性,进而分析影响其市民化的因素。最后,分别从观念和实践的角度,为推动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提出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5年07期)

森小玲[10](2014)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乡结合部这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市化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催生了失地农民这一具有相当规模的特殊群体,本文以典型地区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所辖范围内的叁个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区(龙祥佳苑、朝阳社区、新民社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经过认真调查取证,揭示其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其就业难的制度、社会经济和失地农民自身叁个方面的因素,并从制度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失地农民素质提高叁个层面,提出促进其就业的对策。(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农民安置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民集中安置区能集约利用农村住宅用地,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但随着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规模的扩大,其建设的效果、居民的满意度却开始受到质疑。鉴于此,笔者选取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居住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以期指导农民集中安置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居民满意度的相关评价研究,基于农民集中安置区特殊性的分析,对比不同居民满意度评价方法的优劣势和使用范围,选取符合农民集中安置区特性的居民满意度评价方法。剖析农民集中安置区的现状问题与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合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经过因子分析、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与信度检验,确立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评价模型。此次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基于对浦口区发展历程及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概况的梳理,选取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民集中安置区进行实证研究。经过预调研、正式调研获得有效问卷,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其居民满意度。在分析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揭示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关键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笔者通过对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选取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IPA分析法研究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相应内容,选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2)构建了包含住房特征、配套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安置感知在内的六个维度的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3)南京市浦口区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的总体满意程度不高,各评价指标满意度与关注度差异悬殊,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住房特征、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安置感知、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关注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情况、配套设施、安置感知、社区生活、住房特征、社区环境;(4)提升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的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改进“高关注—低满意”指标、改善维护“低关注—低满意”指标、关注优化“低关注—高满意”指标、发展管理“高关注—高满意”指标,并从住房特征、配套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生活、经济情况和安置感知六个不同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民安置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辉斌,封留敏.农民集中安置区“空心化”问题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9

[2].王艳艳.农民集中安置区居民满意度评价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

[3].徐方方.基于SLA框架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贵州大学.2018

[4].陈恩,李丽.传统农村社区的外源性转型及适应机制——基于一个海南失地农民安置区的田野调查[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刘佳.大城市失地农民的空间安置与社会融合解析[D].东南大学.2017

[6].高聪颖,吴文琦,贺东航.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

[7].伍珊珊.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区的贫民区化及防治研究[D].湖南大学.2016

[8].陆晓华.太仓年内计划“治污”9639户[N].苏州日报.2015

[9].王娟.城中村农民市民化水平研究——基于郑州城中村改造安置区329个有效样本的调查[J].小城镇建设.2015

[10].森小玲.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区的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上海世博会——华明镇展区Fig.1-4Hua...太平镇农民安置区概况太平镇农民安置区概况军粮城镇农民安置区邻里单元结构...太平镇农民安置区公建配套分析图军粮城镇农民安置区用地功能布局...

标签:;  ;  ;  ;  ;  ;  ;  

农民安置区论文_孙辉斌,封留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