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吸附论文_黄万抚,邹志强,吴浩,黄李金鸿,黄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附剂,稀土,热力学,性能,系数,离子,涡旋。

再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氨/水)吸附-再吸附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水)吸附-再吸附制冷系统是传统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一种技术替代方案。在传统的制冷循环中,系统压力是由制冷剂的冷凝和蒸发温度确定。而这种系统具有额外的自由度,使得操作更加灵活并且可以显着降低通常过高的系统工作压力。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提供更加灵活的循环设计方案,也因此可以使用更廉价的组装材料。这一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溶液中的吸附剂浓度,在相同的压力水平下"再吸附"循环可以比常规循环提升更高的温度,或者在相同的工作温度下,(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黄万抚,邹志强,吴浩,黄李金鸿,黄小林[2](2018)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再吸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的再吸附问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试验,探讨了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存在的条件,提出避免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再吸附的措施。结果表明稀土母液与稀土矿相互接触越充分,再吸附效果就越好;母液稀土离子浓度升高或母液液固比增大,会使稀土矿再吸附量增大;母液中阳离子离子交换能力大于稀土离子,会抑制稀土矿再吸附,交换能力小于稀土离子,会促进稀土矿再吸附;pH值升高再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同时,为避免浸出过程再吸附,应该选择合适的浸取剂浓度与液固比。(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8年05期)

程芸,张红杰,钱学君,程洪顺,张凤山[3](2018)在《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与分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水性油墨的组成及性质,总结了水性油墨杂质的再吸附性能以及影响其与纤维分离的因素,分析了导致水性油墨印刷废纸再制浆后白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同时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抑制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和分离的途径,并就目前开展的针对水性油墨印刷品再制浆过程中水性油墨杂质高效分离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8年01期)

朱芳启[4](2017)在《低品位热源利用的再吸附储能循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再吸附储能技术由于其储能密度高、热损失可忽略、工作模式灵活及胜任长周期储热的特点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热能储存方式。本文基于再吸附储能原理,构建了四种由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储能循环:再吸附制冷、直接供热、冷热联供及温度提升。归纳并比较了各个循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点。综合文献调研、理论计算及成本因素,选取MnCl_2-CaCl_2-NH_3为再吸附工质对对上述四种储能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再吸附储能的跨季节储热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该再吸附储能系统主要由高温床、中温床、加热油炉、冷却塔、恒温槽及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高温床填充4.8 kg氯化锰-硫化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中温床填充3.9kg氯化钙-硫化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实验及分析结果能够为该类型化学储能系统的设计及搭建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再吸附制冷模式:160℃热源温度为制冷性能系数(COP)的拐点温度,最大制冷功率为2.98 kW。当热源温度高于160℃时,系统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会降低制冷效率。当制冷温度为15℃时,系统COP为0.284~0.396;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100.3~338.8 W/kg。SCP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2)直接供热模式:最大温升及放热时间均随着放热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放热温度为70℃时,最大温升为5℃,持续时间25 min;当放热温度为50℃时,最大温升为15℃,持续时间40 min。充热温度超过145℃,最大温升及放热时间基本不变。最大储能密度为1836 kJ/kg,对应的充放热温度为155℃和55℃。储能密度随着充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放热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质量储能密度为702~1836 kJ/kg,体积储能密度为144~304 kWh/m~3。最大的显热潜热比为1.145,对应的放热温度为55℃。当放热温度从55℃增加到75℃时,储能效率从97%下降到73%。当充热温度高于145℃时,显热潜热比及储能效率变化不大;当充热温度低于145℃时,显热潜热比下降很快。最低显热潜热比和储能效率分别为0.54和58%。(3)冷热联供模式:储能密度和最大温升均随着放热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当放热温度和制冷温度分别为30℃和15℃时,最大温升为20℃,对应的充热温度为160℃。储能密度为912~1706 kJ/kg,且最大值也在上述工况下达到。显热潜热比为0.72~0.90,供热储能效率为67%~79%。充热温度高于150℃时,供热储能效率变化不大。制冷温度为15℃时,放热阶段的制冷功率为0.59~1.07 kW,制冷时间为20 min。对应的COP和SCP分别为0.05~0.07和15.00~27.33 W/kg。如果考虑到整个循环时间为90 min,则平均制冷功率仅为238 W。总体的能量效率和?效率均随充热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储能效率为72%~87%,?效率为29%~35%。(4)温度提升模式:再吸附储能系统温度提升模式能够使低品位热能的品位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扩大其应用场合。系统的最大储能密度为614 kJ/kg,对应的储热温度为135℃、放热温度为140℃、中温床的工作温度为70℃。在不同的储热-放热温度下,储能密度在535~614 kJ/kg之间。当中温床工作温度为70℃时,储能密度随着充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的潜热显热比为0.418,对应的储热温度135℃、放热温度140℃、中温床温度为70℃;最大的储热效率为28.6%,对应的充热温度125℃、放热温度130℃、中温床工作温度为70℃。(5)跨季节储热模式:在不同的金属/盐的质量比下,系统的理论储能密度为727.2~750.7 kJ/kg,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均随着金属/盐质量比的增加而减小。减小金属/盐质量比能够提高系统的储能密度,但提升幅度有限,却能够显着增加系统的储能效率。充热温度为89℃、放热温度为57℃,跨季节储能模式的储能密度随着反应转化系数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储能效率随着转化系数的增加也呈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有限。储能密度为424.5~744.7 kJ/kg,储能效率为77.2%~85.6%。当金属/盐的质量比为3.5、充热温度为89℃、放热温度为57℃时,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均随着换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对应的储能密度为558.5~744.7 kJ/kg,储能效率为48.1%~85.6%。(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朱芳启,江龙,王丽伟,王如竹[5](2016)在《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系统的制冷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研制了固化混合吸附剂,并搭建了低品位热能驱动的MnCl_2/CaCl_2-NH_3为工质对的再吸附制冷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60℃热源温度为制冷性能系数(COP)的拐点温度,最大制冷功率为2.98kW。当热源温度高于160℃时,系统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会降低制冷效率。当制冷温度为15℃时,系统COP为0.284~0.396;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100.3~338.8W·kg~(-1)。SCP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S2期)

黄小林[6](2016)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再吸附现象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型稀土矿浸取过程,存在稀土矿再吸附母液中稀土离子情况发生,使收液时母液中稀土离子量减少甚至没有稀土离子。针对此现象,本文以安远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进行稀土矿再吸附现象及机理的研究,为降低浸出过程中再吸附发生概率和提升稀土矿提取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先进行稀土矿浸取条件试验,主要研究浸取条件影响稀土矿浸取效果情况,了解母液中各离子含量及浓度等情况。在浸取试验基础上,对稀土矿进行再吸附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影响稀土矿再吸附的效果情况,查明母液在矿山中可能出现的再吸附情况等。并结合理论知识、试验及仪器检测等对再吸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浸取条件对稀土矿浸出效果:淋浸方式效果最佳,硫酸铵浸取剂效果最好,浸取剂浓度、浸出液液固比和压顶水液固比升高或增大使浸出率先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平衡,pH值升高会使浸出率先增大后急剧减小。再吸附试验表明,稀土母液与稀土矿相互接触越充分,再吸附效果就越好;母液稀土离子浓度升高或母液液固比增大,会使稀土矿再吸附量增大;母液中阳离子离子交换能力大于稀土离子的会抑制稀土矿再吸附,交换能力小于稀土离子的会促进稀土矿再吸附;pH值升高再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稀土矿饱和再吸附量越大再吸附效果越好。再吸附能力:全风化矿原矿<半风化矿原矿<半风化矿尾矿<全风化矿尾矿。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是放热过程,升温会使稀土矿再吸附能力减弱。稀土矿再吸附速率很快,再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稀土矿再吸附属于内扩散控制,其动力学方程:1-2a/3-(1-a)~(2/3)=Kt(a为再吸附率,K为不同条件下的数率常数)。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是物理吸附,稀土矿再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红外光谱测定稀土矿再吸附前后的变化,没有观察到新的特征峰产生,再吸附后矿物表面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再吸附不会改变稀土矿物表面。(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2)

朱芳启,江龙,王丽伟,王如竹[7](2016)在《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温度提升系统储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储热因其储热密度高、储热周期长、工作模式灵活而备受关注。基于热化学变温再吸附原理,构建了低品位热能温度提升实验系统,并采用吸附工质对Mn Cl_2-Ca Cl_2-NH_3对其升温储能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储热、释热温度分别为135℃和140℃的条件下,最大储热密度和最大潜热显热比分别为614k J·kg~(-1)、0.418。在储热、释热温度分别为125℃和130℃的条件下,最大储热效率为28.57%。实验验证了热化学温度提升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江龙[8](2015)在《基于碱金属卤化物固化混合吸附剂的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强化了碱金属卤化物吸附剂的传热传质的基础上,构建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并且进行了系统模拟设计以及实验研究。系统利用低品位热源来驱动高温盐进行解吸,通过膨胀机实现对外做功,利用低温盐和反应气体的解吸热来产生制冷效果。由于化学反应的解吸热是氨汽化潜热的2倍之多,所以相比传统的吸附式制冷效率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系统中只存在极少量的液氨,工作压力低于普通的吸附制冷循环,所以具有系统承压小,抗颠簸能力强等优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地热以及太阳能这样的中低温热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热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对不同散装碱金属卤化物以及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固化混合吸附剂的静态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散装碱金属卤化物的导热系数都非常低,介于0.24-0.31 W/(mK)。NH4Cl、CaCl2和MnCl2在高温盐、中温盐、低温盐混合吸附剂中呈现出最好的性能。而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固化吸附剂的导热系数随着吸附剂密度的减少以及盐质量比例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吸附剂,当吸附剂密度为450kg/m3和550 kg/m3时,其导热系数分别介于0.61-1.87 W/(m·K)和0.84-2.13 W/(m·K)。考虑到不同碱金属卤化物所应用的温区,NH4Cl和FeCl3在低温盐和高温盐中导热性能更好,而CaCl2和SrCl2/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比较接近。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渗透率介于10-10-10-13m2。NaBr、CaCl2和MnCl2为混合吸附剂具有更高的渗透率。在研究了吸附剂静态传热传质性能之后,对不同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吸附剂的动态传热传质性能进行研究。随着吸附量的增加,导热系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增加。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固化吸附剂,在密度为450 kg/m3和550 kg/m3时,其在不同吸附量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分别在0.62-2.4w/(m·k)和0.89-2.98w/(m·k)。对于不同的碱金属卤化物/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在不同吸附量条件下渗透率介于10-14-10-10m2。对比不同混合吸附剂在反应平衡条件下的扩散和汇聚模式的渗透率可以发现,渗透率随着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利用静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制冷量和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scp)开始增加得非常快,之后逐渐地衰减。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利用动态的导热系数和渗透率仿真结果相比于实验数据,scp、制冷量、cop误差分别为9.1%、8.3%、12%。而利用静态导热系数的结果scp、制冷量、cop误差分别为42.8%、41.4%、36%。利用静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进行仿真的结果会使得制冷性能参数的偏差较大,而利用动态导热系数和渗透率则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制冷性能参数。在保持渗透率不下降的基础上,为了寻求更高导热系数的吸附剂,对cacl2/膨胀硫化石墨、mn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热质传递以及cacl2/膨胀硫化石墨吸附/解吸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以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的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和渗透率随含盐质量比例和密度的变化和以膨胀石墨为基质的混合吸附剂类似。在cacl2密度为300kg/m3以及盐质量比例为50%时,cacl2混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最高可以达到88.1w/(m·k),对于不同条件下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导热系数介于23.5到88.1w/(m·k),其渗透率介于9.31×10-10到3.05×10-14m2,对不同mncl2质量比例的混合吸附剂,导热系数为20.3-80.6w/(m.k),渗透率在8.02×10-11-1.01×10-14m2。对于cacl2比例为80%的混合吸附剂,在蒸发温度为15oc以及冷凝温度为25oc时,其最大的循环吸附量可以达到0.4455g/g。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量不会随着密度和盐质量比例的变化有太多的变化。相比于cacl2/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cacl2/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循环吸附量要略高一些,同时循环时间大幅缩短。在对吸附剂传热传质进行了强化以后,构建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验证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其最高的发电和制冷火用效率为0.69和0.29,最高的制冷性能系数(cop)为0.77。最优工况即在150oc过热温度条件下,bacl2-srcl2-nh3工质对总体火用效率高达0.9。相比于Goswami循环,总体发电制冷的火用效率提高了近40%-60%。由于所采用的涡旋式膨胀机使采用空调涡旋式压缩机改制的,为了研究该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搭建了压缩空气涡旋式膨胀机测试装置,通过膨胀机进出口温度和压力对涡旋式膨胀机的性能进行研究和结果分析,当涡旋式膨胀机进口压力从0.6增加到1 MPa时,其等熵效率和功电转换效率维持在60%和80%。当进口压力达到1 MPa时,涡旋式膨胀机整体内效率为53%。采用传热传质强化以后的混合吸附剂,对MnCl2-CaCl2-NH3工质对在不同热源温度,冷凝温度和制冷温度条件下的循环吸附量进行了测试,利用所测试循环吸附量的结果以及混合吸附剂热质传递特性,对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进行了模拟仿真与设计,模拟结果表明当热源温度为150 oC,蒸发温度为-10 oC变化到20 oC,系统总能量效率从0.116增加到0.376,而总体火用效率从0.402变化到0.391。随后搭建了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并且对该实验系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0 oC热源温度为制冷COP的拐点温度,当热源温度高于160 oC时,系统的显热负荷增大,继续加热高温床并不能使系统性能继续提高,反而降低制冷功率。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COP为0.284-0.396;当制冷温度10 oC,COP为0.277-0.368。而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SCP为98.6-340 W/kg。而当制冷温度为15 oC时,系统SCP为91.9-321 W/kg。SCP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在25 oC冷却温度、10 oC制冷温度条件下,热源温度不同时,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系统的能量效率从0.293增加到0.417,然后下降到0.407,而系统火用效率从0.12增加到0.16。对整个系统而言在160 oC热源温度条件下,输出功最高为253 W,制冷量最高为2.98 kW。(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6-27)

张雪峰,刘长智,江龙,王丽伟,王如竹[9](2015)在《以硫化石墨为吸附剂基质的再吸附制冷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吸附式制冷,再吸附制冷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冷方式,其结构更加简单,并且其制冷性能系数也比相同条件下的吸附式制冷系统要高,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受到吸附剂的传热传质性能的限制,难以实现高效的再吸附制冷。本文利用硫化石墨作为吸附剂的基质,对其导热系数以及渗透率进行了测试比较,优选吸附剂。并且针对再吸附制冷系统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吸附剂工质对的性能。对整个再吸附制冷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从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复合吸附剂的再吸附系统,COP最大可达到0.3以上,SCP最大可达到161 W/kg。(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江龙,王丽伟,王如竹,高鹏,宋分平[10](2015)在《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工质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吸附式制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再吸附制冷工质对MnCl_2/CaCl_2/NH_3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热源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测试了该再吸附工质对的循环吸附量,并且分析了COP,结果表明:当热源温度为130℃时,再吸附循环的理论COP为0.48~0.8,在测试工况下,当热源温度达到150℃,冷却温度为25℃以及蒸发温度5℃时,循环吸附量最大值可以达到0.502 kg/kg,对不同的热源温度、冷凝温度、蒸发温度条件下,MnCl_2/CaCl_2/NH_3的吸附量为0.184~0.502 kg/kg。(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再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中的再吸附问题,进行了实验室条件试验,探讨了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存在的条件,提出避免离子型稀土矿浸出再吸附的措施。结果表明稀土母液与稀土矿相互接触越充分,再吸附效果就越好;母液稀土离子浓度升高或母液液固比增大,会使稀土矿再吸附量增大;母液中阳离子离子交换能力大于稀土离子,会抑制稀土矿再吸附,交换能力小于稀土离子,会促进稀土矿再吸附;pH值升高再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同时,为避免浸出过程再吸附,应该选择合适的浸取剂浓度与液固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氨/水)吸附-再吸附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分析[J].家电科技.2019

[2].黄万抚,邹志强,吴浩,黄李金鸿,黄小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再吸附试验研究[J].稀土.2018

[3].程芸,张红杰,钱学君,程洪顺,张凤山.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杂质再吸附与分离的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2018

[4].朱芳启.低品位热源利用的再吸附储能循环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5].朱芳启,江龙,王丽伟,王如竹.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系统的制冷性能[J].化工学报.2016

[6].黄小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再吸附现象及机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

[7].朱芳启,江龙,王丽伟,王如竹.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温度提升系统储能特性[J].化工学报.2016

[8].江龙.基于碱金属卤化物固化混合吸附剂的再吸附制冷与热功转换循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9].张雪峰,刘长智,江龙,王丽伟,王如竹.以硫化石墨为吸附剂基质的再吸附制冷性能分析[J].制冷学报.2015

[10].江龙,王丽伟,王如竹,高鹏,宋分平.MnCl_2/CaCl_2/NH_3再吸附工质对性能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自组装实验装置图进行铜离子去除一鳌合循环后粒子的吸...不同循环次数对铬(VI)去除率的影响采用MnCl2-SrCl2-BaCl2-NH3工质对组时...绿色木霉固定细胞发酵(RFBB)形成的...利用LbL自组装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粒...

标签:;  ;  ;  ;  ;  ;  ;  

再吸附论文_黄万抚,邹志强,吴浩,黄李金鸿,黄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