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蠕孢属论文_王晓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蠕孢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孢子,羊蹄,枯树,病原,枯枝,棕榈。

长蠕孢属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晶[1](2014)在《腐木枯枝半知菌的物种调查及长蠕孢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腐木枯枝为基质完成其全部或部分生活史的半知菌类真菌占腐生真菌的多数,是一个重要的大类群。本研究通过对南部地区腐生半知菌物种的调查,深入了解该类基质半知菌的存在状况,发现更多的新属种真菌资源,为今后相关真菌分类及利用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云南、广州、湖南等地采集大量枯枝标本,经室内处理分类研究,从300余份腐木枯枝标本中,共鉴定出真菌15个属,一个疑难属(包括3个待定种),34种,其中新种5个,中国新记录种7个。发现的属有蜗孢属Helicoma,Dicranidion属,接柄孢属Zygosporium,Gyrothrix属,Pseudodictyosporium属,Kionochaeta属,角状孢属Ceratosporium,顶孢属Exserticlava,指状孢属Digitoramispora,Piricauda属,类色串孢属Taeniolina,束柄霉属Podosporium,爱氏霉属Ellisembia,葚孢属Sporidesmium,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发现的新种有:Kionochaeta pseudoramifera,焦作类色串孢Taeniolina jiaozuoensis,柱喙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cylindrorostrum,拟多隔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pseudomultiseptatum,南京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nanjingense;中国新记录种有:Helicoma.palmigenum, Gyrothrix circinata, Piricauda cochinensis, Helminthosporiummauritianum, Helminthosporium claviphorum,黄檀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dalbergiae,Helminthosporium kakamegense。本研究中关于长蠕孢属的调查,对包括实验室保存,同行赠送及笔者采集在内共计70个菌株资源进行观察并纯化,依据长蠕孢属的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6个种,(3个种未分离出菌株),3个新种,3个中国新记录种,4个未知种。对已获得菌株分别对5.8S rDNA-ITS区、Gpd基因和ACT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只有5.8S rDNA-ITS区基因扩增率100%,供试的43个菌株均扩增出目的片段,供试菌株的Gpd基因片段成功扩增出目的序列38个,供试菌株的ACT基因片段成功扩增出目的序列36个。这3个基因对本研究长蠕孢属内多数的种都能进行较好的区分,可以作为长蠕孢属内的分子鉴定和遗传分析的依据。通过这3个基因对长蠕孢属部分种及其近似属的系统学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新种南京长蠕孢H.nanjingense及中国新记录种H.kakamegense与模式种H.velutinum的亲缘关系最远,羊蹄甲长蠕孢H.bauhiniae与模式种绒长蠕孢H.velutinum的亲缘关系更近,其中有3个种分别为广西长蠕孢H.guangxiense,东兴长蠕孢H.dongxingense,茄长蠕孢H.solani共5个菌株的分类地位未得到的明显的确认,仍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的4个未知种,通过分子鉴定确定了一个未知种H.sp.1ZM020441为H.kakamegense,另外3个未知种的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依据形态特征鉴定,结果发现模式种绒长蠕孢H.velutinum的多数菌株种内差异较大,经过仔细的比对鉴定,将绒长蠕孢的菌株分为平均分生孢子宽度在14-16μm的a类群和平均分生孢子宽度在16-18μm的b类群以及分生孢子宽度兼有的中间类型;通过对以上3个基因片段及3个基因片段聚合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绒长蠕孢H.velutinum种内发生分化,除了中间类群外种下基本分为2大单元群,且不同单元群里的菌株多数吻合形态鉴定的类群。(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振月,李瑞明,王宗权[2](2008)在《叁株长蠕孢属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幼苗期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iTurcz.)为实验材料,研究经长蠕孢属真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侵染后毛脉酸模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和产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幼苗期毛脉酸模中的白藜芦醇在受到外界真菌诱导时对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同一真菌的不同菌株诱导强度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起效时间上。但白藜芦醇苷含量受外界真菌诱导的专属性不强,且影响强度与诱导浓度有关。对幼苗期毛脉酸模各种诱导处理都没有使其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通过试验筛选出大斑病长蠕孢001使幼苗期毛脉酸模中白藜芦醇苷和白藜芦醇产量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分别使其提高1.54和3.99倍。(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王振月,李瑞明,王宗权,康毅华[3](2006)在《叁株长蠕孢属真菌对苗期毛脉酸模根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3株长蠕孢属真菌对苗期毛脉酸模根中7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通过长蠕孢属真菌孢子悬浮液对苗期毛脉酸模叶面进行处理,使毛脉酸模感染长蠕孢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苗期毛脉酸模根样品中的7种生物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其生物活性成分的量和产量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3株长蠕孢属真菌叶面侵染苗期毛脉酸模对其根中白藜芦醇苷、大黄酚苷、大黄素甲醚的量在整个处理期内都没有显着性影响;对其根中白藜芦醇、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的量有显着性影响。结论从生物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的角度考虑,选择大斑病长蠕孢001进行诱导处理,处理时间不宜超过40d。本实验结果将为中药种植及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6年09期)

张猛,李兴道,赵玉华[4](2005)在《长蠕孢属真菌种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蠕孢属建立后的 14 0多年间 ,由于对属的概念缺乏准确的理解 ,在其名下发表了实际上属于不同分类单元 (属 )的大量种名 ,随着人们对这类真菌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属大量的种被分别划归到其他属中。例如 ,链格孢属 (Al ternari(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6期)

李瑞明[5](2005)在《叁株长蠕孢属真菌和不同土壤类型对毛脉酸模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 Turcz.为蓼科酸模属植物。在我省民间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抗真菌、抗肿瘤、镇咳祛痰、平喘降压、抗病毒和抗氧化作用。本文对毛脉酸模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实验选用了大斑病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Passerini)的两个不同菌株和玉蜀黍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maydis Nishikado et Miyabe 3.3119)。通过侵染幼苗期和苗期毛脉酸模。来研究上述真菌对毛脉酸模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通过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大斑病长蠕孢001菌株对毛脉酸模中白藜芦醇、酸模素等抗真菌成分的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在处理后期上述真菌侵染会对苗期毛脉酸模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本实验对不同种源毛脉酸模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动态积累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毛脉酸模在同一生长环境下其根中白藜芦苷、白藜芦醇、酸模素、大黄酚苷四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水平有明显差别,但其各自含量随时间的动态积累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本实验共选择了六种不同土壤,通过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与毛脉酸模中七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来探讨土壤营养成分与毛脉酸模根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上述实验结果不仅对毛脉酸模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而且为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5-05-01)

张猛,张天宇,吴文平[6](2004)在《中国长蠕孢属的分类研究II. 四川省的两个新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生于四川省枯树枝上的长蠕孢属两个新种,假喙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spurirostrum和四川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sichuanense。假喙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可产生假喙,这是首次报道长蠕孢属的一个新的特征。四川长蠕孢与黄檀长蠕孢H.dalbergiae较相似,但是黄檀长蠕孢的分生孢子大(长58-125靘,宽12-14靘),分生孢子梗细(宽10-12靘)。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张猛[7](2004)在《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的分类研究暨北方地区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分类学家习惯上将分生孢子具有多个横隔膜、形状似蠕虫的半知菌俗称为蠕形分生孢子真菌(Helminthosporioid fungi)(简称蠕形菌),属于半知菌门丝孢纲(Hyphomycetes)。蠕形菌包括长蠕孢属、平脐蠕孢属、凹脐蠕孢属、凸脐蠕孢属、卵蠕孢属和弯孢属的真菌。蠕形菌的大多数种类具有一定的寄生性,引起多种植物的病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一些种类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人的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能引起疾病,有些种类腐生枯枝落叶。研究此类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的分类研究。2001—2003年,从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标本2000余份,加本实验室、标本室,保存的标本及从国内外同行、研究机构征集的标本或菌株,共计5000多份,经保湿培养,组织分离,获得500多个菌株。经审慎的形态学分类、鉴定,共描述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52种,其中,新种及新变种23个,新名称1个,中国新记录种12个(见附录I),中国已报道种15个,不确定种1个。本研究有幸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较系统全面地对该类群真菌进行考察、收集、分离、鉴定和描述。除了发现若干新种、新变种及中国新记录种外,还增加了一些种的基质、生境及地域分布新记录。首次发现长蠕孢属内有假喙,丰富了其种级分类特征。对部分种的适宜培养基、培养条件、分生孢子的分隔、萌发、产孢方式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总结得出两属最佳的和简便易行的种级分类标准和我们自己的分类观点如下:1. 长蠕孢属:该属大部分腐生为主的真菌应以自然基质上的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别依据,培养特征为必要的有意义的补充;自然基质上子座的有无和大小在种间区别较大,可以作为种级分类标准之一;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包括柱形、锥形和倒锥形)、大小、颜色、表面纹饰为属下种间鉴定的重要依据;分生孢子的特征是种级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隔膜数、颜色、表面纹饰、喙(假喙)和脐部特征。2. 弯孢属:分生孢子的特征是种级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隔膜数、隔膜相对位置、隔膜增厚与否、颜色、表面纹饰和脐部特征;不同类群间分生<WP=11>孢子梗有较大差异,可作为种级分类的依据之一;子座的有无、大小、分枝与否可作为一些种的鉴别特征。除了形态特征外,对相近种和疑难种最好进行诱发有性杂交的比较实验,挖掘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来综合分析,对其分类地位,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对弯孢属斑点组(maculans group)内几个相似种,疑难种间及部分种内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显示相似种和疑难种从树状聚类图上可以明确区分,与形态上的鉴定结果一致,证明了我们从形态上对这几个种鉴定的准确性;RAPD分析可以作为区分弯孢属相近种及明确疑难种分类地位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引物S151可扩增出特异性较强的3条带,可以作为快速鉴定间型弯孢的特异引物;画眉草弯孢和间型弯孢种内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个别菌株和其他种聚在一起,其分类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确定。目前已报道和研究的微生物除草剂大多是利用杂草丝孢菌病原,因此通过对我国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调查对于我们有预见地利用这类杂草病原进行杂草生物除草剂的研制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对我国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40多种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的调查,获得150个可能是病原菌的菌株,共鉴定出12属,47个种。其中新种18个,中国新记录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2个(见附录II),中国已报道属5个, 中国已报道种27个。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都有形态描述、寄主或基物和分布,并对各种的种级特征及相似种进行了讨论和评述,中国已报道种仅列出寄主或基物和分布。对部分杂草上的丝孢菌进行了柯赫氏法则病原验证及致病性分析。经验证为杂草病原菌的有20种,根据侵染速度,潜伏期的长短,致病性的强弱初步判断,其中马唐上的新月弯孢,稗上的尖角突脐孢,辣子草上的一种镰刀菌,圆叶牵牛 (裂叶牵牛)上的澳大利亚平脐蠕孢和牵牛链格孢,马齿苋上马齿苋二叉柄霉,蒺藜上的蒺藜链格孢为相应杂草的有潜力的生防菌。大部分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部分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张猛,张天宇,吴文平[8](2003)在《中国长蠕孢属分类研究 Ⅰ.中国新记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蠕孢属建立后的140多年间,由于对属的概念缺乏准确的理解,在其名下发表了实际上属于不同分类单元(属)的大量种名,其中仅少数种属于真正的长蠕孢,大量的其它种被分别划归到其它属中。报道自我国的以Helminthosporium为属名的60多个种中,只有小丛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microsorum)一个种名符其实。本文报道四个长蠕孢中国新记录种:绒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velutinum)、羊蹄甲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bauhiniae)棕榈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palmigenum)和链生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senseletii)。(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3-09-01)

Paul,Holliday,裴汝康[9](1984)在《热带作物病原真菌—长蠕孢属》一文中研究指出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真菌能引起多种植物病害,也是橡胶麻点病的病原。本文为该属病原体的描述,可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热作科技》期刊1984年03期)

长蠕孢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幼苗期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iTurcz.)为实验材料,研究经长蠕孢属真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侵染后毛脉酸模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的含量和产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幼苗期毛脉酸模中的白藜芦醇在受到外界真菌诱导时对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同一真菌的不同菌株诱导强度也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起效时间上。但白藜芦醇苷含量受外界真菌诱导的专属性不强,且影响强度与诱导浓度有关。对幼苗期毛脉酸模各种诱导处理都没有使其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通过试验筛选出大斑病长蠕孢001使幼苗期毛脉酸模中白藜芦醇苷和白藜芦醇产量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分别使其提高1.54和3.99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蠕孢属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晶.腐木枯枝半知菌的物种调查及长蠕孢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2].王振月,李瑞明,王宗权.叁株长蠕孢属真菌对毛脉酸模幼苗中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含量和产量的影响[J].植物研究.2008

[3].王振月,李瑞明,王宗权,康毅华.叁株长蠕孢属真菌对苗期毛脉酸模根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J].中草药.2006

[4].张猛,李兴道,赵玉华.长蠕孢属真菌种的演变[J].河南农业科学.2005

[5].李瑞明.叁株长蠕孢属真菌和不同土壤类型对毛脉酸模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6].张猛,张天宇,吴文平.中国长蠕孢属的分类研究II.四川省的两个新种(英文)[J].菌物学报.2004

[7].张猛.中国长蠕孢属和弯孢属的分类研究暨北方地区主要杂草丝孢菌病原调查[D].山东农业大学.2004

[8].张猛,张天宇,吴文平.中国长蠕孢属分类研究Ⅰ.中国新记录种[C].中国菌物学会第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9].Paul,Holliday,裴汝康.热带作物病原真菌—长蠕孢属[J].云南热作科技.1984

论文知识图

链生长蠕孢自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绒长蠕孢自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鸭趾草匍柄霉PCA-滤纸上的分生孢子与...水稻弯孢在自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车轴草弯孢唐菖蒲变种A:在TWA+W上的分...多隔长蠕孢自然基质上的分生孢子和分生...

标签:;  ;  ;  ;  ;  ;  ;  

长蠕孢属论文_王晓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