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东新:“仁”的领导德性解读论文

束东新:“仁”的领导德性解读论文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平等思想,每个人都可以培养仁的品德,每个人都有成为仁人的可能。除了平等理念,仁还可以解读为领导德性。立足《论语》文本,从有关定义仁的篇章和否定仁的篇章中挖掘其领导德性内涵,通过正反两方面互相印证,才能正确解读仁的领导德性意义,突出其领导德性价值。

关键词:仁;《论语》;文本解读;领导德性

孔子“仁”的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思想蕴含平等的理念。仁是一种可以推广至所有人的品质,即每个人都可以培养仁的品质,都有可能成为仁人。长期以来,仁的思想另一面,即作为领导德性的仁,却一直未受重视。在孔子看来,仁是对领导的道德要求。仁是领导德性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仁,这个人便具备了成为统治者或政府官员的德性条件。现实生活中通常会出现两种看似有点矛盾的情况:某个人可能是仁人却不是领导,某个人可能是领导却不是仁人。按照孔子的观点,第一种人配当领导,第二种人则不配当领导。在《论语》中,孔子将身在领导职位却不践行仁的人称为“窃位”[1]154。在孔子构想的理想社会中,只有圣人才应当是统治者,在伦理意义上,只有仁人或君子才有资格成为政府官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仁可以被称为领导德性。

孔子认为,仁既是领导德性,也是对当政的领导和有志于出仕之士的评价标准。《论语》中有关仁的章节涉及领导的道德义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2]69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2]71孔子的这两段话明确了需要具备什么品质才配当领导。《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论都清楚地表明,仁是一个人出仕为官的核心要素,是获得领导职位的“道”。孔子想建立一套贤德的领导制度。他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弟子入仕,进入政府谋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有许多篇章都在讨论政府和政治。

五代之乱给北宋朝廷蒙上了一层阴影,上至君主,下至朝臣对当时人伦秩序失常记忆尤深,宋王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如何巩固国家君主权威的问题。而新旧《五代史》在对待五代十国的态度上则一致尊五代抑十国,其蕴含的政治意图被王夫之一语道破,“宋之得天下也不正,推柴氏以为所自受,因而溯之,许朱温以代唐,而五代之名立焉。”〔12〕(卷二八,P869)

《论语》中的大量章句表明,孔子的主要思想不是如何成为贤德的人或有道德的行动者,而是如何成为贤德的领导。孔子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弟子们适合从政为官。他的思想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在先秦典籍中,“君子”多指“君王之子”。孔子否认单凭出身便使人获得君王之位,他将君子解释为那些道德标准高的人,他们即使不能成为君王,至少有资格成为世袭君王领导下的高官。孔子关注为政,当他的弟子樊迟问稼圃时,他非常生气,说樊迟是小人。小人一词和君子正好相反。君子不需要种庄稼和蔬菜,因为君子好礼、义、信,百姓就会归附他,为他种粮食。礼、义、信属于仁的内涵,是孔子教育弟子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加载过程中对梁的挠度、裂缝宽度和钢筋应变进行测量。板底共布置5个挠度测点,如图2(c)所示。裂缝则采用精确度为0.01mm的百分表进行测量,将百分表和一块表面光滑的木块分别粘贴于裂缝两侧,百分表的触头顶在木块上,通过百分表数据的变化来显示裂缝宽度的变化。加载过程中对钢筋的应变进行测量。加载前,在钢筋应变测点凿开露出主筋,使用精度为1με的钢筋应变计记录每个加载阶段的钢筋应变。本试验中主要测定板底外侧纵向钢筋的应变,考虑到主筋开凿位置过多造成破坏过大,对板的实际承载力产生一定影响,故在两侧各选一个位置布置测点。测点S1、S2分别距板中心线120cm和50cm,如图3所示。

Hello Time 2 sec Max Age 20 sec Forward Delay 15 sec //各计时器的值

虽然每个人都能培养仁所包涵的各种德性,仁德的统治者或官员对社会的影响比贤德的普通人对社会的影响要大得多。一方面,贤德的领导是人民的榜样或楷模,可以改善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如果统治者品行不端、举止失当,便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损害了当权的合法性。即使发号施令,人民也不会服从[3]135。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社会便会陷入混乱。因此,孔子强调仁是一个人当权实现统治的条件。

定义仁的篇章有:

广义来说,人指每个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69但是当人用于和自己对比时,人常常指他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88-89当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之意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5]131他不仅要表达和爱自己相对的爱他人之意,还表达了爱自己的优秀下属,或那些值得托付公务的人。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领导责任,而不仅是个人感情,因为这种爱表现在提拔贤德之人:举直。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6]59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5]132这种爱还表现为帮助优秀者获得官职:立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89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154这样做是贤德领导的标志。当人和民、众、百姓相对而言时,人的意义为官员或想为官之人。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5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3]14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137此处的人应该是居上位的人。因此,要根据人出现的具体情境确定其准确意义。对君子一词也同样要看具体语境确定特定意义。君子不仅指朝廷官员。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3]141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7]169君子还包括想出仕为官之人。这些人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贵族的儿子、兄弟以及其他男性亲属,这些人可以世袭为官。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5]117另一类则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因为贤能而可以出仕为官。孔子的许多弟子都属于第二类。其实孔子自己也属于后一类,虽然他为官时间短暂,他的一生中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开明君主任用他担任领导职位,让他实现自己的贤德政治理想。这种抱负无法实现的经历也许可以解释孔子的不满,他没有遇到真正欣赏领导德性的君主。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2]69此外,“君子”一词还用于指贤德的为政者。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4]78

当政者和有志于出仕为官之人接受同样的评价标准检验,我们从广义上使用领导一词,领导既指当权者也指想为官之人。想为官之人是指一些志在仕途、意在走上领导岗位的人,孔子的许多弟子都属于这一类人。由于贵族拥有世袭爵位或官职,我们将贵族归为领导一类。本文中的“领导”一词为广义,包括所有贵族、现任官员和想为官之人。领导有导、正、治、役使百姓的职责,履行这些职责的方式是判断领导是否贤德的标志。贤德的领导以德礼引导百姓,而不是用刑法约束他们。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5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71国家的和谐秩序取决于领导德性而不是强制力。领导人自己必须行道,才能建立和谐社会。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5]130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136孔子的修己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权者,而不是针对百姓的。孔子关注的不是抽象的道德行为体应该如何行动,而是为官者应该如何有得体的举止。因为孔子坚信,如果领导人举止贤德,即行道,那么全社会都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

本文将《论语》中出现仁的章节分为两类:定义性篇章和否定仁的篇章。定义性篇章指孔子回答弟子问题时给出的仁的定义,比如,某某问仁。否定仁的篇章则是孔子否认某某达到仁的要求。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问仁的都是孔子的弟子。

在北大西校门当保安期间,每天都会接触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稀奇古怪的事也常遇到,这为我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窗口。

本文关注仁的领导德性,首先要定义“领导”一词的含义。在《论语》中,至少有8个词指统治者和政府官员,分别是君、臣、上、大夫、士、君子、人和大人。君子是指达到道德理想状态的领导,孔子常用君子的标准评价某些当权者。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4]78孔子有时也将自己和理想的君子官员比较,并自谦道,他达不到君子的标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146孔子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担任任何官职。其实对孔子来说,重要的不是是否身居要职,而是是否配当其职。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2]71孔子和弟子对话时,经常将君子的理想作为弟子们学习的目标。虽然许多弟子并未为官,但孔子认为,他们应该努力,一旦进入领导职位,可以当之无愧。领导的概念不仅指在位的领导,还包括有志于出仕为官的人。孔子本人和他的大部分弟子都属于有志于领导职位的人。

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153领导德性的培养需要同僚和上级的支持与配合。领导德性并不限于忠于上级,尊重百姓。贤德的领导培养自己的仁德,要通过敬事贤者,结交仁士。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5]126孔子回答弟子冉雍的问话时,他想到自己的弟子既可能会担任较高的官职也可能担任较低的官职。仲弓曾经出任季氏费邑宰。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孔子明确指出贤德的从政者的为政之道,因为只有当权者才能役使百姓。如果听者没有兴趣从政为官,他就会发现仁的这方面意义与自己无关。因此,孔子的仁是有特定条件的,适用于每个志在出仕为官的人。为了更好地理解“出门如见大宾”这句话,可以参照另一篇相似的篇章。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8]“出则事公卿”和“出门如见大宾”放在一起参照理解,可以发现,孔子的仁是指士对大夫一级的官员尽忠职守。孔子常常教育弟子要敬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51由此可见,孔子将仁定义为领导德性,而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德性。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137执事敬,说明孔子在定义仁时,心里有特定的人群,即那些志在出仕为官之人。否则,在回答仁时不需要提到执事敬。孔子意在告诉樊迟,贤德的为政者应该如何履行职责。孔子此处对仁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贤德的从政者行为得体的三个方面。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5]125孔子从两方面定义仁:克己、复礼。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他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5]123-124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复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复礼,不是每个人都能恢复法律和秩序,只有那些拥有官职的人才有能力这样做。因此,领导职位或官职是复礼的前提条件。仁的领导德性方面并不适用于每个人,而只适用于有官职的人。孔子在回答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问仁时,对仁下了定义。孔子接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在这个语境中,仁似乎是华夏文明的黄金时代,因为孔子推崇过去的黄金时代,圣贤的君主统治天下,社会富裕繁荣,百姓生活安定。但是,谁能让天下回到过去的黄金时代呢?只有贤德的领导才能做到。只有拥有官职的人才能复礼,并不是每个领导都能复礼,只有那些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领导才能真正做到复礼。孔子用了几个近义词表达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之意:克己、修己、正己和正身。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3]149修己有三个目的: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在这段话中,君子是指贤德的领导或想出仕为官之人,普通人怎么能安人、安百姓呢?因此,孔子仁的思想的两面修己和复礼相辅相成,归结到贤德的领导身上。如果一个官员无法做到不断修己,便不能复礼。如果不断修己却没有以复礼为己任,那么修己便失去了意义。孔子并不是在教他的弟子颜回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希望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培养成能担任重要官职的人,以便复礼。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是修己之说。有些篇章明确强调修己和仁德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5]13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135如果当权者政令不被百姓接受,无法施行,他们就会借助武力,如果百姓用武力反抗,社会就会一片混乱。为了防止出现混乱,当权者必须以德施政。这里孔子回答了为什么当权者必须正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服从权威,我们是否愿意服从权威取决于为政者是否有贤德。

5.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7]165在这五种仁的品德中,宽容和慈惠都是仁的领导德性。孔子认为,领导应当宽容。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68宽容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戴,慈惠就能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驱使。

我们在一个空地上集合。“这次,我们要去哪儿玩啊?”“我们发现了一个新地点,就是这块地后面的一棵树。”一个小伙伴说:“树有什么好玩的,都爬过好几回了。”“我说的不是树,而是树上的马蜂窝,不如我们去捣一下马蜂窝吧!”伴随着同意声,我们来到树前。

否定仁的篇章有:

1.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4]76孔子说,子路有一定的才能,可以担当一些重任,但他说自己不知道子路是否可以称为仁。其实,孔子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含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子路没有达到仁的境界。我们可以用关于子路的两篇章节来相互印证。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5]121-122孔子认为,子路应该对父兄恭敬,和他们商量,向他们请教。子路不够恭敬不仅表现在他的说话方式,还表现在他的为政计划上。他注重勇,而不是礼、义、恭、信。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124孔子听完子路的话,微微一笑。曾点说:“老师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当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我笑了。”为国以礼,而礼的本质是礼让。有志于出仕为官之人如果没有恭敬或礼让的话,不太可能成为贤德的领导。孔子的话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不愿意用仁评价子路,因为他不够礼让恭敬,而恭敬是领导德性的核心要素。孔子用礼、忠、信定义仁。这两篇说明子路不够恭敬,他对父兄不恭敬意味着将来对上级也不恭敬。所以,孔子不愿意用仁评价他。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4]78-79孔子将子文和陈文子分别归为忠和清。当弟子问这两人能否被称为仁时,孔子说,他不知道这两位是不是仁。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忠和清只是领导德性的一部分。这两位都是官员,因此领导的贤德确实是仁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似乎认为,被称为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成为官员或想要成为官员。他以为仁是高尚的领导德性,但实际上,仁比他认为的更通俗、更务实。仁者自己想获得领导职位,自然也会帮助志同道合者获得领导职位。一个人并不需要成为官员之后才能帮助他人争取官职。孔子本人便是一个例子。他想辅佐国君,可惜当时没有贤德的君主愿意任用他。因此,孔子教育弟子们如何改变自我,成为合格的官职候选人。孔子说自己的弟子宰我不仁。如果仁是指贤德的领导,那么孔子则认为,宰我不会成为一位贤德的领导。宰我认为三年服丧期应该减为一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为礼和为乐是孔子时代官员的两个重要职责,君子为礼为乐,说明君子是领导或想成为领导。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的回答并未针对宰我的观点。他讲了如果服丧者是个贤德的官员,他的正常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持续下去会造成内心不安。孔子认为,宰我对父母的爱不够深。君子在服丧时不会吃美食、享美乐,因为父母离世让他很悲伤。他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和感激,因为小孩完全依赖父母的养育。宰我食稻衣锦说明他不孝。孝是仁之本,因此孔子认为宰我不会成为贤德的领导。孔子认为应尊敬祖先和父母,贤德的领导支持礼的核心要素,宰我的提议违背了礼的原则。

本文意在证明孔子的思想主要是关于如何成为贤德的为官者,通过分析《论语》中有关仁的篇章,突出仁的领导德性意义。虽然每个人都能培养仁的德性,但是只有那些全心全意、持续不断实践仁的人,才配出仕为官。从这个意义上说,仁是领导德性和为政的基础。尽管当今社会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差别很大,但是仁涵盖的德性并未失去价值。尊敬贤能的上级、宽容下属的小错、值得信赖、关心百姓,这些品质仍然可以作为评判官员是否称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11:108.

AnInterpretationoftheLeadershipVirtueof“Benevolence”

SHU Dong-xin

(Graduate School,CPC Central Party School,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Benevolenc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nfucian ideological system,which embodies the idea of equality.Everyone can cultivate the virtue of benevolence,and everyone has the possibility of becoming a benevolent person.In addition to the concept of equality,benevolence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as leadership virtue.Based on the text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we can dig out the connotation of leadership virtue from the texts of defining and negating benevolence,and verify each other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so as to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benevolence and highlight its value as leadership virtue.

Keywords:benevolence;TheAnalectsofConfucius;text interpretation;leadership virtue

中图分类号:C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9)02-0102-05

收稿日期:2018-11-19

作者简介:束东新(1979-- ),男,江苏射阳人,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doi: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9.02.046

〔责任编辑:朱 根〕

标签:;  ;  ;  ;  ;  ;  ;  ;  ;  ;  ;  ;  ;  

束东新:“仁”的领导德性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