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着作论文_张贝可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着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着作,马克思,中国,中国共产党,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早期着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贝可[1](2019)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形成是一脉相承的,与学界普遍重点关注马克思成熟时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不同,对马克思早期着作中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相对贫乏。在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研究中,又存在诸多争议,面对这些争议,本文认为应该将关注的目光转移至研究相对贫乏的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即只有从源头出发,揭露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方向和线索,才能在厘清这些争议的基础上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着眼于这种研究角度,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研究和论述马克思在“转向唯物主义”之前具有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涉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受到伊壁鸠鲁宗教批判的影响,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感官在确定事物客观性和真实性方面的作用,“定在中的自由”等。同时,该时期的马克思看到物质利益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动摇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信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第二部分,研究和论述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时期对唯物主义的理解,涉及“克罗茨纳赫”时期和“巴黎”时期。该时期,马克思一方面在费尔巴哈颠倒存在和思维方法的影响之下彻底颠覆了信仰的理性主义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批判性地吸收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认识论、十七世纪英国经验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唯物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和深化。同时研究和论述了“转向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理解上存在的不足。第叁部分,研究和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提出。该部分,本文首先厘清实践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对实践的理解不能脱离唯物主义根基,其次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一系列新历史观思想,如现实历史的真实出发点、生活决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些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提出对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第四部分,研究和论述马克思对唯心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仅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同时也有对各种唯心主义的批判。例如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对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以及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批判等等。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一方面彻底清算了各种错误的唯心主义思潮,另一方面也使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洪亮[2](2019)在《面向终末的生命——卡尔·巴特与爱德华·图爱森早期着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915-1923)》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罗马书释义(第二版)》前言中,巴特提及修订该书第一版的四个因素~((1)),其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的阅读与接受被视为因素之一。这个言之凿凿的判断左右了后世研究者在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辩证神学关系上的基本进路,即重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罗马书释义》第二版乃至早期巴特究竟产生何种观念性影响。2010年,瑞士苏黎世神学出版社推出《罗马书释义(第二版)》学术校勘本,(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汪信砚,宋雨禾[3](2019)在《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着作——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深感理论建设严重不足,面向广大民众传播唯物史观的任务尤为紧迫。李达的《社会之基础知识》一书就是在此背景下撰写的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着作,它依据唯物史观解剖近代社会、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考察中国革命诸问题,论述了社会进化之原理、近代社会之解剖、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世界之将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之基础知识》最早面向大众传播了唯物史观,开启了唯物史观大众化的进程,开辟了唯物史观大众化的正确方向,推进了唯物史观的通俗化,为唯物史观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刘嘉璐[4](2019)在《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及其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传播过程同样经历了从极个别作品的段落翻译到整片文章的翻译这段历程;从早期的观点以及个别人的理论观点直至发展到了系统全面的理论化研究阶段,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从宣传、讲解直到理论联系中国社会的这一系列过程。将现存的实际情况与中国共产主义的运动相结合,本文主要讲述了其着作在中国翻译的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张艳国[5](2019)在《系统整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的学术价值——兼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是中国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1899年)的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上,五四运动具有关键意义。五四时期,具体来说是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有意义上的传播"[1]。五四时期是近代中西文化发生剧烈冲撞、交融、重构,思想飞(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卢照忠[6](2019)在《解析康德早期着作中的一般世界概念及其叁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将一般世界概念理解为可感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奠基性概念。这个概念既关涉形而上学的方法和精神的本性问题,又关涉一般世界定义的要素问题。在关于世界定义需要注意的叁个要素中,质料乃是在先验意义上的构成世界之部分的实体;形式乃是世界内的一切质料性实体在"联系"这种本质性的形式中形成的并列关系而非隶属关系,上帝这种超越性的力量作为世界原因前定了一切实体间的"普遍确立的和谐";世界的整全性特征乃是一切并列性的质料性实体作为部分在总体上的绝对性大全,宇宙概念又密切相关于世界的整全性特征。总之,一般世界概念在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05期)

徐莹,李天华[7](2018)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湖北大学田子渝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第一编"经典着作"。3卷厚重典籍,搜集、整理汇编、影印出版了14种1920~1927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经典着作在中国的第一版中译本,完整呈现了历史文本的本来面貌,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丛书由田子渝教授从其历经30余年收(本文来源于《党史研究与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天华[8](2018)在《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湖北大学田子渝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第一编"经典着作"。3卷厚重典籍,将1920—1927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经典着作在中国的第一版中译本14种搜集齐全、整理汇编、影印出版,完整呈现了历史文本的本来面貌,为纪念(本文来源于《中共创建史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肖甡[9](2018)在《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出版感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田子渝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第一编(共3卷)影印本,共计180万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4月展示在公众面前。这部作品的推出意义非凡,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以下简称"早期传播")经典着作的第一次亮相,也是对深刻改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诞辰(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期刊2018年11期)

黄新宇[10](2018)在《马克思早期新闻着作中的古代中国形象——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为对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早期的新闻着作以追求新闻出版自由为旨归,是基于他对腐朽的旧势力的反抗及嫉恶如仇的正直胸怀,显示其对真理和美好自由事物的执着追求及抨击邪恶、针砭时弊的战斗性格,也表明了马克思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态度和理想。在其早期的两篇新闻论着中出现了与中国有关的六处词句,其部分语气蕴含了马克思对当时中国国家形象的评判定性,也展现了封建中国在其心目中的负面形象及情感倾向。(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早期着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罗马书释义(第二版)》前言中,巴特提及修订该书第一版的四个因素~((1)),其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克尔凯郭尔的阅读与接受被视为因素之一。这个言之凿凿的判断左右了后世研究者在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辩证神学关系上的基本进路,即重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罗马书释义》第二版乃至早期巴特究竟产生何种观念性影响。2010年,瑞士苏黎世神学出版社推出《罗马书释义(第二版)》学术校勘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着作论文参考文献

[1].张贝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洪亮.面向终末的生命——卡尔·巴特与爱德华·图爱森早期着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1923)[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9

[3].汪信砚,宋雨禾.早期唯物史观大众化的重要着作——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探论[J].江淮论坛.2019

[4].刘嘉璐.马克思主义着作在中国早期的翻译与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9

[5].张艳国.系统整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的学术价值——兼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卢照忠.解析康德早期着作中的一般世界概念及其叁要素[J].文教资料.2019

[7].徐莹,李天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评介[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

[8].李天华.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1920-1927)》[J].中共创建史研究.2018

[9].肖甡.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着作选集》出版感言[J].决策与信息.2018

[10].黄新宇.马克思早期新闻着作中的古代中国形象——以《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为对象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传感器示意图支架表面细胞形貌和细胞增殖结果(A-...东营凹陷新生界地层Fig.2.2DongyingD...北 凉 仓曹贷粮文书《禅文化》系列招贴Fig.50Aseriesofpo...所示。在旦钟形的高肠搜术生

标签:;  ;  ;  ;  ;  ;  ;  

早期着作论文_张贝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