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研究

李勇(富阳市富春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一、对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认识

1.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理念

什么叫运动技能有效教学?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多少收获,即使教学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2.达成运动技能有效教学的要点

(1)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促进五大领域学习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在技能教学上要以学生的个体为教学的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增强教学效益意识。教师须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或者应该可以理解成“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多的技能”。

(3)要具备教后反思意识。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经常对照自己的教学思索“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体活动工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如下图),以科学的运动技能规律作为指导,从教材处理、目标定位、教师素养、流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入手,给予学生合适的教材,建立相对科学的学练途径,帮助学生达成合适的目标,促进学生掌握合适的技能。

.

1.教材处理:给予学生最适合的学习材料

(1)选择常用的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会继续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他们会经常用到一些技能,而这些技能就是学生在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体育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材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一些对学生今后的体育生活有益的体育项目。比如,就目前的社会体育生活而言,常用的运动项目有羽毛球、篮球,跳绳等。

(2)选择能体现自主性的运动技能教学。动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同一个动作,不同的学生来做,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基础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会明显好于其他学生。有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加能够体现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效果,因而在技能学习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练习空间和时间,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倾向于能够体现自主性的内容,这样能够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机会,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动作。

2.目标定位:给予学生最合适的学习目标

(1)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分解教学开始,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这要求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努力使每一项运动技能的教学都能遵循自身的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基于学生现有的运动水平。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高低不同,运动知识和理解能力也不用,所以不能够强求“一个班级一个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虽然不可能做到“一个学生一个目标”,但是也应该做到“一个层次的学生一个合适的目标”。给予了学生合适的目标,学生才能够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教师也能够依照这个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进行检测和对照,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的后续阶段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发展。

(3)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学目标除了可以检测,适合学生的现有运动能力和接受水平这几个要点之外,还有能够有一个的激励作用。目标在学生不远的地方,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达成,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习的运动热情。

3.流程设计:给予学生最科学的过程设想

(1)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有效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练习,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科学地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有效设计出适合学生技能发展的练习。学生运动技能形成需要经历四个发展过程,其每一个发展过程都应设计出相关有效的练习。在运动技能的获得阶段,因为学生对技能只是在初步的实践,对所学技能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因此,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学,循序渐进,关注动作技术的主要环节,并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合作,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

在运动技能的改进阶段,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有了初步的理解,一些不协调的动作也逐渐消除,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改进学生技术的练习,加强学生错误技术的纠正,关注学生的细节练习。在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教师要设计一些反复性的练习,积极进行巡回指导,加强学生自练与合作练习。

在运动技能的最后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应设计一些展示类、竞赛类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以促进学生有效掌握所学技能。

(2)关注学生差异合理利用分层练习。“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想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效益,在设计练习时应对受教育者的现有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有一个详细的分析与了解。关注学生差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适合并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从而指导、帮助他们完成练习。

(3)增加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不应该是从教师至学生单向传递,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是一个多方的互动。应该是“教师”、“教材”、“学生”和“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互动,只有达到了这样的互动,教学才更加灵动,才能够更有效。

4.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最心动的激励表扬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能只关注他(她)们的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更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发挥评价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发展性评价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更加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以及这个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技能学习的有效性。

五、变化与讨论

“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运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技能学习上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相对于对照班级的成绩提升更加出色。

1.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技能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实践,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学生在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在初一时,笔者对学生的耐久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成绩进行了检测;初二年级进行了又一次的检测,两次检测的结果统计如下表:

.

将提升幅度数据用柱形图

.

从数据统计来看,实施班级的提升幅度远远高于对照班级的提升幅度,这应该是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实践有关。实践证明,只要注重了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随着跑的技术的提高,跑的成绩也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为本研究的成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2.学习品质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技术动作的学习,带动了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学生变得敢于展示了,变得善于表现了,变得用于拼搏了。比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开展本教学研究班级的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很少有半路退缩的学生,这一点在女生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反观其他没有开展本教学研究的班级,在中长跑教学中,经常有不少的女生(甚至有男生)会在跑的过程中借故临阵脱逃,甚至“半道消失”。

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是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以学生运动能力为基础。教学其最初要点是分析学生的运动能力,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够忽视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不能够对学生的运动能力错误分析。基于学生运动能力的运动技能教学,要有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为成功的保证,绝对不可以在某一个时间段,学生没有收获到进步的时候放弃。要相信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教学,只要坚持才能够收获成果。

标签:;  ;  ;  

基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的技能教学有效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