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地震动论文_葛伟,丁海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岩地震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岩,加速度,场地,关系,土层,峰值,线性化。

基岩地震动论文文献综述

葛伟,丁海平[1](2018)在《日本小田原试验场地露头基岩记录与土层地表反演基岩地震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一维场地地震反应时,输入地震动一般假定为露头基岩地震动的一半。利用日本小田原场地土层地表的加速度记录,采用国内外通用的一维土层地震响应计算方法分别进行土层基底地震动的反演,并与土层附近露头基岩的强震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论从加速度时程曲线和加速度反应谱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偏差,但误差均不是很大。因此,在利用一些场地记录进行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研究时,除了要考虑土介质的动力参数、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合适的地震动输入。(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01期)

梁轩[2](2017)在《以基岩深度和V_(S30)为场地参数的非线性场地效应模型及其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灾害分布图绘制及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工具,其包括震源效应项、路径效应项和场地效应项。场地效应项是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重要部分,也是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地震动衰减关系,多以V_(S30)(地表以下30m平均剪切波波速)或者场地周期Ts(4倍剪切波从基岩深度到地表的时间)作为场地项参数,然而有一些研究表明:V_(S30)不能很好地反映深厚土层场地动力特性。在描述场地效应方面,场地周期Ts相对于V_(S30)有更好的中值发大比,被认为是比V_(S30)更好的参数,但是场地周期Ts的获取需要不同深度的土层剪切波波速,工程勘探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含有有效土体非线性的强震记录匮乏,很难通过地震记录直接回归非线性场地效应模型。考虑到这两个方面,本文利用与场地周期Ts强相关性的新参数TH=4Hrock/V_(S30)(Hrork为基岩深度,若深度小于30m,Hrok取30m)代替Ts和V_(S30)作为场地项的参数。以日本KiK-net台站中293个具备详细土层参数信息的场地为背景,建立一维场地非线性模型,选用KiK-net、PEER数据库中529条岩石场地水平强震记录作为基岩输入,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反应谱放大比,具体步骤如下:(1)以Vs≥760m/s,判定为基岩层,并确定KiK-net台站293个场地的基岩深度Hrock。依据土层的深度及剪切波波速并在一个给定范围内随机选取土层的非线性模型,用SHAKE程序等效线性分析方法计算地表-露头基岩反应谱谱比;(2)首先选取一维非线性经验模型拟合反应谱放大比,然后采用残差分析方法检验经验模型参数,以残差分布图判定参数是否有效,并采用统计检验判定参数是否显着,重复残差分析步骤,直至模型包含所有显着项参数,最终确定考虑基岩反 普、TH、阻止抗比、震级、震源距的场地非线性模型;(3)本文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方法,回归出非线性放大模型的各参.系数值,并通过平滑得到各个谱周期上参数的最终系数值,且保证平滑后最大似函数值减小幅度不超过5%;为了克服一维模型的局限性,需要调整本文一维非线性场地效应模型,使得在基岩反应谱值较小时,本文计算得到的放大比与GMPE中的基岩场地放大比相等,在基岩反应谱值较大时,保证最终模型的临界反应谱值与本文模型的临界反应谱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亚军[3](2016)在《基岩地震动相位特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地区某实际工程为例,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了不同随机相位特性的人工合成基岩地震动时程输入下的土层地表地震反应。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值相对极差较大,故地震动相位特征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相应的地表峰值和反应谱值变异系数在5%~8%范围附近振荡变化,故离散度并没有随着基岩反应谱值的增大或者周期的增大而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进一步,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给出了土层地震反应所需不同随机相位基岩时程的样本容量。(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王珊,张郁山,尤贺[4](2014)在《场地划分标准对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美国NGA强震观测数据库中描述场地的不同指标,定义了五种不同的"基岩"场地类型,得到了相应的数据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对应不同"基岩"定义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并研究了不同场地划分标准造成的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差异。(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田利,盖霞,陶九庆[5](2015)在《基于东部地区基岩地震动关系的反应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基岩加速度反应谱.1对比分析了美国西部地区烈度衰减关系,选取了合理的衰减关系.2根据美国NGA强地震动观测数据库得到的美国西部地区的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和中国东部地区烈度衰减关系,确定了中国东部地区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3研究了临沂地区的基岩加速度反应谱.提出的中国东部地区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可以生成东部任意场点的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生成的临沂地区基岩加速度反应谱可为该地区地震动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荆旭[6](2015)在《基于设定地震确定非基岩场地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基岩场地的甲类建筑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基于设定地震确定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的方法。以某设施厂址为例,采用修改后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公式计算潜源对工程厂址的影响。按照震级(M)-距离(R)-衰减关系标准差系数(ε)组合,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进行分解,将叁元变量(M,R,ε)的均值或众值计算的反应谱定义为设定地震动,并根据设定地震及其反应谱,选取实际地震动记录近似模拟地震动的离散;采用随机生成的土层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最终给出土层地表设定地震动的期望值作为输入地震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孝波,薄景山,万卫,王欣[7](2015)在《基岩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地震动反应分析中,除输入地震动特征对其有直接影响以外,地表下基岩地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松散覆盖土层与基岩介质的动力特性相差悬殊,基岩地形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局部场地条件的差异,从而致使同一地震动作用下建(构)筑物震害程度的显着不同。现阶段研究基岩地形对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9期)

朱姣,陈国兴,许汉刚[8](2015)在《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深厚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取值的合理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城区的钻孔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剪切波速介于400~800 m/s的9个土层顶面作为地震基岩面,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非线性特性,采用一维波传法分析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地震基岩面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PGA的增大幅度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2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谱谱值也随地震基岩面土层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谱谱值随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对于中强地震的近场地震动作用,基岩面深度对周期小于1.0 s的?谱谱值的影响较大;而对于特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作用,基岩面深度对周期小于4.0 s的?谱谱值均有较大影响;3远场地震动作用时的?谱谱值明显大于近场地震动作用的?谱谱值;4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土层顶面为地震基岩面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曹均锋,冯伟栋,原贺军,董双林[9](2015)在《震源深度对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安徽地区震源深度分布特征,选取典型场点构造不同震源深度分析模型,重点分析了震源深度的变异性对于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震源深度增加,基岩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逐渐减小,且基岩峰值加速度减小幅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但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随着震源深度增大而增大,同时震源深度对不同风险水平下基岩峰值加速度比值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游姗,孟庆筱,景鹏旭[10](2015)在《水库诱发地震作用下叁峡库区基岩地震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接触单元建立叁峡库首区断裂展布有限元模型,使用确定性的设定地震方法,为时程分析提供合理的水库地震动输入。二维有限元水平基岩地震动模拟结果表明,九畹溪断裂发生M5.5级构造型水库地震时,叁峡大坝场址水平向基岩PGA为175Gal;而高桥断裂发生M5.5级地震时,巴东县城场址水平向基岩PGA为303Gal。断裂带两侧PGA出现明显的不连续特征,场址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有必要考虑该影响。(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5年01期)

基岩地震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灾害分布图绘制及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工具,其包括震源效应项、路径效应项和场地效应项。场地效应项是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重要部分,也是近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地震动衰减关系,多以V_(S30)(地表以下30m平均剪切波波速)或者场地周期Ts(4倍剪切波从基岩深度到地表的时间)作为场地项参数,然而有一些研究表明:V_(S30)不能很好地反映深厚土层场地动力特性。在描述场地效应方面,场地周期Ts相对于V_(S30)有更好的中值发大比,被认为是比V_(S30)更好的参数,但是场地周期Ts的获取需要不同深度的土层剪切波波速,工程勘探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含有有效土体非线性的强震记录匮乏,很难通过地震记录直接回归非线性场地效应模型。考虑到这两个方面,本文利用与场地周期Ts强相关性的新参数TH=4Hrock/V_(S30)(Hrork为基岩深度,若深度小于30m,Hrok取30m)代替Ts和V_(S30)作为场地项的参数。以日本KiK-net台站中293个具备详细土层参数信息的场地为背景,建立一维场地非线性模型,选用KiK-net、PEER数据库中529条岩石场地水平强震记录作为基岩输入,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反应谱放大比,具体步骤如下:(1)以Vs≥760m/s,判定为基岩层,并确定KiK-net台站293个场地的基岩深度Hrock。依据土层的深度及剪切波波速并在一个给定范围内随机选取土层的非线性模型,用SHAKE程序等效线性分析方法计算地表-露头基岩反应谱谱比;(2)首先选取一维非线性经验模型拟合反应谱放大比,然后采用残差分析方法检验经验模型参数,以残差分布图判定参数是否有效,并采用统计检验判定参数是否显着,重复残差分析步骤,直至模型包含所有显着项参数,最终确定考虑基岩反 普、TH、阻止抗比、震级、震源距的场地非线性模型;(3)本文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方法,回归出非线性放大模型的各参.系数值,并通过平滑得到各个谱周期上参数的最终系数值,且保证平滑后最大似函数值减小幅度不超过5%;为了克服一维模型的局限性,需要调整本文一维非线性场地效应模型,使得在基岩反应谱值较小时,本文计算得到的放大比与GMPE中的基岩场地放大比相等,在基岩反应谱值较大时,保证最终模型的临界反应谱值与本文模型的临界反应谱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岩地震动论文参考文献

[1].葛伟,丁海平.日本小田原试验场地露头基岩记录与土层地表反演基岩地震动比较[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8

[2].梁轩.以基岩深度和V_(S30)为场地参数的非线性场地效应模型及其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张亚军.基岩地震动相位特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6

[4].王珊,张郁山,尤贺.场地划分标准对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影响[J].震灾防御技术.2014

[5].田利,盖霞,陶九庆.基于东部地区基岩地震动关系的反应谱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荆旭.基于设定地震确定非基岩场地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探讨[J].地震工程学报.2015

[7].李孝波,薄景山,万卫,王欣.基岩地形对地震动影响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5

[8].朱姣,陈国兴,许汉刚.地震基岩面的选取对深厚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5

[9].曹均锋,冯伟栋,原贺军,董双林.震源深度对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华北地震科学.2015

[10].游姗,孟庆筱,景鹏旭.水库诱发地震作用下叁峡库区基岩地震动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5

论文知识图

~4-27给出了依据基岩地震动和场...深度校正模型与井下基岩参考谱比和地...加速度沿场地深度的分布不同跨度网架上弦节点编号示意图基岩地震动PGA≤0.1(g)I类场地...基岩地震动PGA≤0.1(g)II类场地...

标签:;  ;  ;  ;  ;  ;  ;  

基岩地震动论文_葛伟,丁海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