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西坳陷论文_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酒西坳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酒泉,原油,盆地,白垩,生油,条件,油藏。

酒西坳陷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1](2019)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是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其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的勘探区域是油气勘探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酒西坳陷原油类型与油源的精细对比,厘定了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的层系与区域,总结归纳了原油分布规律,探讨了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重新评估了油气资源潜力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中部地区存在低成熟、中等成熟和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和中沟组,中等成熟原油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及以上地层,高成熟原油主要分布在深层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青西凹陷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仅分布高成熟原油;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和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带的古近系中仅分布中等成熟原油。青南次凹内部的油气以近源运移成藏为主,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层位。窟窿山断裂和121断裂是控制凹陷内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断裂,鸭509断裂是控制油气由青西凹陷向南部凸起运移的关键断裂。新近纪以来祁连山向北推覆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圈闭,青西凹陷不均衡沉降与抬升为油气由西向东高效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酒西坳陷仍然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青南次凹中部的深层、南部窟窿山构造带东段和北部柳北构造带的中层—深层是寻找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西及其以南地区是寻找中等成熟和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南—庙南地区和鸭儿峡—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的古近系是寻找中等成熟原油的有利区;石北次凹中部—北部的深层是寻找赤金堡组自生自储成熟原油油藏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2](2019)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原油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酒西坳陷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分布在青西凹陷和南部凸起,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油源分别为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不同层段的烃源岩。第1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低成熟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烃源岩,下沟组中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一定的贡献;第2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下沟组中段烃源岩,下沟组下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部分贡献;第3类原油为高成熟原油,油源为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柳沟庄油田中—浅层的原油主要为第2类原油,少量为第1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和下沟组上段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原油为第3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3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南部和北部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烃源岩。南部凸起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2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烃源岩。青南次凹的下沟组中段、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是酒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层。(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魏军[3](2019)在《酒西坳陷石北次凹油气生成、运移成藏及勘探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酒西凹陷石北次凹油气勘探历经70余年,仅在古近系发现了白杨河和单北两个小型油田。虽然许多探井在白垩系中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但仅少数探井获得了低产油流,油气勘探始终未获得大突破。该凹陷究竟有没有勘探潜力以及油气勘探方向始终不清楚。通过对该凹陷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发现,该凹陷发育下白垩统中沟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叁套潜在烃源岩。中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以Ⅲ型有机质为主,处于未成熟阶段,没有生油能力;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II有机质为主,属于优质烃源岩,其中下沟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仅具有生成少量低成熟原油的可能性,赤金堡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有生成低成熟和成熟石油的能力。石北次凹烃源岩主要生油期为新近纪末期至第四纪早期,目前生烃作用已基本停止。石北次凹已经发现了叁种不同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分布于浅层古近系,来源于石北次凹低成熟的赤金堡组上段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分布于西部斜坡浅层古近系,来源于青南次凹下沟组中段烃源岩;第叁类原油为成熟原油,分布于凹陷深层赤金堡组砂岩储层,来源于石北次凹成熟的赤金堡组中下段烃源岩。白杨河、单北和单东油田原油属于第二类原油,为长距离运移成藏,鸭儿峡至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为该类原油有利的勘探区域,古近系则为主要勘探目标层系。白南3井、白南6井赤金堡组原油属于第叁类原油,为近距离运移自生自储型油藏,石北次凹中北部深层赤金堡组为该类原油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层系,包括常规油藏和非常规致密油藏。(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建平,魏军,倪云燕,陈建军,邓春萍[4](2018)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主力烃源岩分布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属于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典型含油气坳陷,其中青西凹陷青南次凹是主要生烃凹陷。随着探井数量增多和勘探深度不断加深,揭露的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越来越多,为重新认识该凹陷主力烃源岩及其生烃潜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青南次凹30多口探井大量烃源岩样品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发现:下白垩统不同层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由上至下逐渐增高,中沟组和下沟组上段为一般烃源岩,而下沟组中段、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且以II1型有机质为主,属于好和很好的优质烃源岩。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上呈现中部最高,南、北两端略低的趋势,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东北部地区,下沟组中段、下段和赤金堡组均为主力烃源岩,而凹陷南部只有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属于好烃源岩,也是南部主力烃源岩;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处于大量生油阶段,下沟组下段处于生油高峰阶段,赤金堡组处于成熟生油窗后期—高成熟生成凝析油气阶段;下沟组中段、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生成并排出了大量原油,是青西凹陷主力生烃源岩,青南凹陷北部和中部中—深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这一认识对酒西坳陷油气精细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酒西坳陷的实例对中国其他高勘探程度盆地的精细勘探与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陈建平,魏军,倪云燕,陈建军,邓春萍[5](2018)在《酒西坳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熟度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酒西坳陷属于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分布于青西凹陷和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这些原油绝大多数为正常密度和黏度的中—高蜡原油,只有少量为中—高蜡稠油,具有典型湖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为-32‰~-30‰,生物标志物组成总体相似,但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分为3类不同类型或成熟度原油。第1类为低成熟原油,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没有重排甾烷;规则甾烷以ααα-20R甾烷为主,C_(27)、C_(28)、C_(29)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C_(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αα+ββ)值一般小于0.4;萜烷以五环萜烷为主,Ts、C_(29)Ts和C30重排藿烷低,伽马蜡烷较高。第2类为中等成熟原油,Pr/Ph值一般小于1.0;甾烷也是以规则甾烷为主,没有重排甾烷,但ααα-20S和αββ甾烷明显高于第1类原油,C_(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αα+ββ)值一般为0.40~0.55,C_(27)、C_(28)、C_(29)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C_(27)/C_(29)比值一般大于0.6;萜烷分布特征与第1类原油类似,Ts/Tm一般小于0.5;甾烷/萜烷比值基本大于1.0。第3类为高成熟原油,Pr/Ph值一般大于1.0;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但重排甾烷明显且含量变化大,αββ甾烷明显高于ααα甾烷,C_(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αα+ββ)值分别大于0.5和0.6,C_(29)甾烷含量明显高于C_(27)甾烷,C_(27)/C_(29)比值一般小于0.6;萜烷分布特征与前两类原油相似,但Ts、C_(29)Ts和C30重排藿烷相对较高,Ts/Tm一般大于0.5,伽马蜡烷含量变化较大;甾烷/萜烷比值基本上小于1.0。(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智凯[6](2016)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古近系白杨河组沉积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此次研究中,以前人的资料成果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酒泉盆地酒西坳陷白杨河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及井间层序地层的对比结果,表明酒西坳陷白杨河组是一个完整的叁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准层序组,其中Ps3~Ps7基本遍布全区,而Ps1和Ps2在坳陷东部白杨河地区不发育。根据相标志、单井相、连井剖面相的研究结果,结合物源、古地貌等条件,在研究区内共识别出了冲积扇相、辫状河相、辫状河叁角洲相以及湖相4种沉积类型。酒西坳陷古近系白杨河组沉积代表着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过程,最初湖水水位较低,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以及辫状河沉积;随着湖面上升,辫状河沉积以及辫状河叁角洲沉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当湖水到达最高位时,全区均为湖水所淹没,仅发育有湖相沉积;随着湖水的退却,研究区内又开始大量发育辫状河叁角洲以及辫状河沉积;各沉积体系在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在整个过程中,沉积相带的分布主要受古地形、气候和湖面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马立元,程克明[7](2012)在《酒西坳陷与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生烃条件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对酒泉盆地下白垩统各层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凹陷分层组对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的生烃条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酒西坳陷和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的生烃条件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条件从中沟组—下沟组—赤金堡组逐渐变好,而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的生烃条件具有从中沟组—下沟组—赤金堡组逐渐变差的趋势,也反映出"好的不熟,熟的不好"的生烃特点。酒西坳陷的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是酒泉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中生烃较大贡献者。研究结果对于本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由成才,肖文华,方晨[8](2011)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基本构造特征及勘探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酒西坳陷是酒泉盆地目前主要的油气储量分布区,属于成熟盆地精细勘探领域。已发现老君庙、鸭儿峡、石油沟、白杨河、单北、青西六个油田,总体上勘探开发程度较高。酒西坳陷内存在白垩系、志留系及第叁系叁大勘探层系;青西、石大、花海凹陷白垩系构造岩性勘探领域、老君庙背斜带潜山勘探领域、第叁系勘探精细领域五大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1年09期)

曹正林,苟迎春,郑红军,王斌婷,李延丽[9](2009)在《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酒西坳陷石大凹陷为一东断西超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湖盆。早白垩世早期,在右旋扭动背景下受局部拉张作用的影响,凹陷内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张扭性断裂,这些张扭性断裂控制了石大凹陷下白垩统的沉积,在湖盆陡坡带主要发育了独具特色的近岸水下扇砂岩沉积体。石大凹陷陡坡带控凹边界断层在早白垩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是导致近岸水下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近岸水下扇砂体常常下切到深湖—半深湖暗色泥岩,油源条件得天独厚,决定了近岸水下扇砂体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开展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指导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程克明,熊英,马立元[10](2007)在《酒西坳陷青西凹陷窟窿山、柳沟庄油藏应属“源岩裂缝油藏”》一文中研究指出剖析了酒西坳陷青西生油凹陷中发现青西油田的地质背景,研究了青西油田窟窿山和柳沟○油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西油田的窟窿山和柳沟庄油藏属于“源岩裂缝油藏”的新认识。同时论证了“源岩裂缝油藏”形成的特定地质条件和研究价值。提出“源岩裂缝油藏”的特殊意义就在于源岩层中可以找到油藏,其发现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拓宽油气勘探领域,丰富石油地质理论,是一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酒西坳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分布在青西凹陷和南部凸起,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油源分别为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不同层段的烃源岩。第1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低成熟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烃源岩,下沟组中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一定的贡献;第2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下沟组中段烃源岩,下沟组下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部分贡献;第3类原油为高成熟原油,油源为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柳沟庄油田中—浅层的原油主要为第2类原油,少量为第1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和下沟组上段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原油为第3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3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南部和北部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烃源岩。南部凸起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2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烃源岩。青南次凹的下沟组中段、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是酒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酒西坳陷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19

[2].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原油油源[J].石油学报.2019

[3].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魏军.酒西坳陷石北次凹油气生成、运移成藏及勘探方向[J].地质学报.2019

[4].陈建平,魏军,倪云燕,陈建军,邓春萍.酒泉盆地酒西坳陷主力烃源岩分布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J].石油学报.2018

[5].陈建平,魏军,倪云燕,陈建军,邓春萍.酒西坳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熟度分类[J].石油学报.2018

[6].王智凯.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古近系白杨河组沉积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7].马立元,程克明.酒西坳陷与酒东坳陷下白垩统生烃条件对比研究[J].沉积学报.2012

[8].由成才,肖文华,方晨.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基本构造特征及勘探进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9].曹正林,苟迎春,郑红军,王斌婷,李延丽.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

[10].程克明,熊英,马立元.酒西坳陷青西凹陷窟窿山、柳沟庄油藏应属“源岩裂缝油藏”[J].沉积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酒西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及油田分布酒西坳陷构造分区1 酒西坳陷构造分区酒西坳陷主要原油与烃源岩C29...酒西坳陷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和油藏...酒西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标签:;  ;  ;  ;  ;  ;  ;  

酒西坳陷论文_陈建平,陈建军,倪云燕,范铭涛,廖凤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