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连杆机构论文_袁佩瑶,林松,王瀚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连杆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连杆,机构,空间,刚体,曲度,铰链,飞行器。

空间连杆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袁佩瑶,林松,王瀚超[1](2019)在《基于几何法的空间连杆机构叁位置函数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一种能够实现输入为转动、输出为平面运动的空间连杆机构的叁位置函数综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平面投影系统和运动反转法的几何法。该方法利用二平面投影系统将空间机构综合问题转化至平面中进行求解,利用运动反转法将函数综合问题转化为"线导引"模型的求解问题。最终的求解结果验证了该法的正确性及普适性。由于输出机构不局限于平面四杆机构,因而该综合思路也可拓展应用至其他类型的平面连杆机构中,形成不同的转动-平面运动转换机构,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9年11期)

姜森,郝永平,李伦,郭梦辉[2](2019)在《基于空间连杆机构实现“8”字形运动的扑翼机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鸟类飞行时翅膀的运动轨迹,并基于空间连杆机构的理论,设计了一种可实现翅膀两个自由度运动的扑翼机构,通过两个空间连杆机构的相互配合,使翼尖处成功实现了空间"8"字形的运动轨迹,并可以改变扭转角而实现改变攻角的值,为之后仿生扑翼飞行器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3期)

刘琦[3](2018)在《基于傅里叶级数的空间连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连杆机构因为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传统的空间连杆机构尺度综合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普及,但在很多实际应用场合中,我们更加关注于输出中的刚体导引问题。相较于传统的刚体导引综合研究方法,数值图谱法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而运用数值图谱法进行空间连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研究还没有一个详尽的流程和统一的定义,因此本文将结合傅里叶级数理论对不同的空间连杆机构(RCCC机构、RRSS机构)分别进行刚体导引综合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基于傅里叶级数理论运用数值图谱法对空间连杆机构进行刚体导引综合均适用的统一研究方法。首先,根据空间RCCC连杆机构刚体导引要求绘制出刚体导引几何模型,根据几何模型中的变量关系整理出它的数学模型,通过傅里叶级数理论提取出连杆转角函数,利用标准安装位置和一般位置的转角输出函数的谐波特征参数间的关系找到基本尺寸型及其所对应的谐波特征参数,组建成转角基本尺寸型数据库,根据给定的刚体转角特征参数选取了需要的转角基本尺寸型,再将位置问题转化为轨迹问题,利用刚体导引位置要求筛选出最终的基本尺寸型,根据实际尺寸计算公式计算出实际尺寸,实现对RCCC机构的刚体导引综合研究,应用实例证实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其次,建立空间RRSS机构的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找出标准安装位置和一般位置的谐波特征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确定转角基本尺寸型和相应的谐波特征参数,建立转角数值图谱数据库,通过给定的刚体转角特征参数在数值图谱库里选取转角基本尺寸型,再将位置问题转化为轨迹问题,根据刚体位置要求模糊识别出满足设计条件的基本尺寸型,推导出实际尺寸计算公式并计算出实际尺寸,这样就将给定的空间RRSS机构刚体导引综合出来了,运用实际的例子确保了这个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对上面的空间RCCC、RRSS连杆机构刚体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和统一,建立起统一的空间连杆机构刚体转角输出和刚体位置输出的数学方程式,通过傅里叶级数理论总结出基本尺寸型和刚体导引机构分别所对应的谐波特征参数的定量关系,给出通过这个关系建立数值图谱数据库的一般步骤,通过谐波特征参数间的定量关系,归纳出空间连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参照点真实的位置、实际机构的参数及实际安装尺寸等计算表达式的推导方法。对本方法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统一的定义,从而归纳出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数值图谱法空间连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姚瑶[4](2018)在《基于空间连杆机构及重力驱动的康复型坐垫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腰痛(Low Back Pain)指的是一种综合性临床症状,通常是以下背、腰部、骶部以及臀部等疼痛为主要症状。在中国下腰痛的发病率高达30%,其中中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70%左右,此外,就个体而言我国人群下腰痛在一生之中的发病率约为70%,就发病率而言是仅次于因上呼吸道疾病而就诊的较常见的临床病症。因此预防下腰痛需要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一天坐立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维持坐姿状态下的正常腰椎生理曲线是预防下腰痛的有力手段。本文围绕能够维持人体正确坐姿的康复型坐垫的设计展开研究。首先,从问题入手分析了下腰痛的成因、分类以及症状,并通过介绍人体脊椎的正常生理状态及受力情况建立了不正当坐姿导致的脊椎非正确姿态与下腰痛之间的联系,明确了正确坐姿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正确坐姿的分析,将骨盆前倾、腰椎前凸及适当支撑腰背部肌肉作为维持正确坐姿的叁要素,并以此作为评价现有坐姿矫正产品及设计新型康复型坐垫的依据。再次,基于空间连杆机构及重力驱动原理,设计了新型康复型坐垫,并对其进行了几何及力学分析。最后制作了康复型坐垫的实物模型,并通过测量人坐在坐垫上时的脊椎曲线、腰背部竖直肌肌电信号,验证了康复型坐垫能够维持人体骨盆前倾、腰椎前凸的正常生理曲线,并能对腰背部提供适当支撑的有效性。并对康复型坐垫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01)

林瑾[5](2016)在《基于变胞原理的空间连杆机构微小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空间连杆机构微小化加工的不便,提出运用变胞原理,将空间连杆机构转化为平面连杆机构,利用平面机构整体加工的方法,可有效实现空间连杆机构的微小化加工。在变胞过程中,运用拓扑结构和邻接矩阵描述构态的变化过程,举例验证提出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26期)

万朝燕,赵旭,赵天军,张俊林[6](2015)在《空间连杆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空间连杆机构的运动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延拓连续接触的有效长度模型至空间运动副;其次,完成机构的运动分析及受力分析,为Archard磨损理论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然后,将原始杆长尺寸误差、铰链间隙误差及磨损量误差均视为随机变量,基于诸影响因素均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对机构进行运动可靠性分析数学建模及计算机编程计算。对铁路货车底门双PSSR型空间连杆机构运动进行可靠性分析,验证了此方法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5年07期)

秦强,姚雄华,冯蕴雯,薛小锋[7](2014)在《空间四连杆机构过中心锁定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空间四连杆机构过中心锁定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空间四连杆过中心锁定可靠性分析模型,将遗传算法和牛顿法相结合用于过中心角度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然后将空间连杆机构的杆长等参数作为训练好的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通过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得到过中心角度,以计算其分散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四连杆机构中,主动件和连杆的尺寸及其变异系数对机构过中心锁定的可靠性影响显着。所提出的机构过中心锁定可靠性分析方法不仅为空间机构过中心锁定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且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4年05期)

袁伟亮,张雷雨,杨洋[8](2014)在《实现空间约束轨迹离散点的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平面四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通过自寻刚体合理的轨迹离散点,以四位置刚体导引铰链四杆机构的设计为理论基础,利用数值分析软件MATLAB得到圆心曲线以及与各连杆长度的关系图。结合实例的设计与分析,构造符合要求的四连杆机构。运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该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刚体关键点的轨迹曲线,验证了四连杆机构满足空间约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4年04期)

田福润,陶冶,陈光[9](2014)在《空间连杆机构中运动要素的图解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采用画法几何对空间连杆机构中运动要素进行图解分析与计算,确定连杆机构中从动杆的位移、速度、角速度。特点是将投影变换与速度投影定理相结合,使图解简化,清晰易懂。(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刘超[10](2012)在《空间单闭链两足步行连杆机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将空间单闭链连杆机构整体用作两足步行机器人的理念。对含R副和C副的空间单闭链四杆和六杆两足步行机构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仿真研究、实验研究及典型案例的应用研究。首先,提出一种空间单闭链四杆RCCR机构的非传统应用,把它用作内外足嵌套布置的新概念两足步行机构。利用机构在奇异位形位置时对两个电机的驱动与控制实现行进与转向运动。进行自由度分析、行走模式分析、运动学分析、足端工作空间分析和稳定性分析。设计、加工制作原理样机并进行了行走实验,验证提出概念的可行性。其次,在空间单闭链四杆RCCR两足步行机构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拓展,通过机构综合法、试凑法、灵感和直觉,提出含有两个转动副和两个圆柱副的空间四杆两足步行机构家族,该家族包含叁大类八个构型。提出的构型利用奇异位形实现行走和转向。对每类构型进行了自由度分析、足端工作空间分析、关键要素设计准则制定、运动学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建立了虚拟样机并进行了行走仿真分析,加工制造了四台原理样机验证了所提构型的可行性。然后,在空间单闭链四杆RCCR两足步行机构的基础之上,进行纵向拓展,提出两个新型的空间单闭链六杆机构。分别是空间单闭链六杆RRCRCR和RRCCRR机构,并提出将这两个机构作为两足步行机构,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所提出的空间六杆RRCRCR两足步行机构,规划叁种行走模式,分别是间断调整行走模式、奇异位置调整行走模式和任意位置调整行走模式。进行自由度分析、足端工作空间分析和行走轨迹分析、运动学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制定两足设计准则。设计制作原理样机验证提出概念的合理性。随后,提出潜在的应用场合并规划和分析了球面和柱面两种操作模式。(2)提出的空间六杆RRCCRR两足步行机构能通过爬行和翻跟斗两种行走模式到达平面任意位置。接下来,转换到操作模式完成操作任务。进行了自由度分析、行走模式分析、操作模式分析、工作空间分析、运动学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最后,将其应用作为一台两足3T升降机,加工制作两足3T升降机样机并进行行走和操作实验。这是在应用层面,把少用于工业领域的两足机器人用作具有操作能力的步行移动平台的一个新尝试。最后,进行全文总结和展望。探索了一类包含Schatz6R爬行机构和两足Schatz6R滑行机构的单闭链空间六杆Schatz6R移动机构。提出基于Schatz6R(?)爬行机构的组合式移动机构,并对空间单闭链移动连杆机构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2-10-01)

空间连杆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观察鸟类飞行时翅膀的运动轨迹,并基于空间连杆机构的理论,设计了一种可实现翅膀两个自由度运动的扑翼机构,通过两个空间连杆机构的相互配合,使翼尖处成功实现了空间"8"字形的运动轨迹,并可以改变扭转角而实现改变攻角的值,为之后仿生扑翼飞行器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连杆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袁佩瑶,林松,王瀚超.基于几何法的空间连杆机构叁位置函数综合[J].机械.2019

[2].姜森,郝永平,李伦,郭梦辉.基于空间连杆机构实现“8”字形运动的扑翼机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9

[3].刘琦.基于傅里叶级数的空间连杆机构刚体导引综合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8

[4].姚瑶.基于空间连杆机构及重力驱动的康复型坐垫的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5].林瑾.基于变胞原理的空间连杆机构微小化设计[J].价值工程.2016

[6].万朝燕,赵旭,赵天军,张俊林.空间连杆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2015

[7].秦强,姚雄华,冯蕴雯,薛小锋.空间四连杆机构过中心锁定可靠性分析[J].机械强度.2014

[8].袁伟亮,张雷雨,杨洋.实现空间约束轨迹离散点的平面连杆机构设计[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4

[9].田福润,陶冶,陈光.空间连杆机构中运动要素的图解与计算[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刘超.空间单闭链两足步行连杆机构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日本芝普科技大学助行机器人Fig.1.6W...机器人平台空间连杆机构模型空间连杆机构例基于空间连杆机构的蛇形机器人...张启先

标签:;  ;  ;  ;  ;  ;  ;  

空间连杆机构论文_袁佩瑶,林松,王瀚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