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及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及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现象;思考

新课标实施十多年了,在课标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纷呈。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影响了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他们很难跳出传统的桎梏,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教学现象,很值得同行思考。

现象一:游离教材,盲目创新

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偏激,盲目地追求创新教学,一味追求处理教材“热”,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材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

案例1: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利用课本上的题目,不按照教材编排意图,而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掌握特征,然后出示一个正方体实物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教师问学生“正方体是一种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说:“特殊的”三个字。

反思: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进行教学,是新观念下的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起来让学生学,把课本上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密切关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等重要句子都“处理”掉了,造成不良后果。想一想这将给我们的新课程带来怎样的影响昵?

笔者认为,课程改革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我们还是应该在扎实的基础上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在深入钻研知识,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使教学不信不倚,才能教好学生。

现象二: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在课堂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往往一提问题,就急于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前排学生“呼”地转身,整个教室就“嗡嗡”一片。教师在一旁无所事事。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首先做了简单的课题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如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上来,接着出示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及沙和水,让学生分组实验,活动开始了,各组尖子生忙得不可开交,而其他同学要么静坐观看,要么趁机做小动作,几分钟后,活动结束,教师便鸣金收兵,听取汇报,小组长仍唱主角,答对的受到表扬沾沾自喜,其他同学要么毕恭毕敬坐着一言不发,要么窃窃私语做自己的事,课堂上成了教师和几名尖子生表演的舞台。

反思: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在背后则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自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难道这就是“合作学习”吗?很明显,不是!笔者认为:合作学习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思维空间。2.必须要明确分工,每个学生各负其责。3.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各抒己见。4.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5.必须有教师的亲临参与,适时指导。

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必须要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方式的决策依据并恰当运用。

现象三:引导不力,缺乏有效性

在当前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怪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给学生引导的不“引导”,该给学生讲解的不“讲”,恐怕被别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有的教师往往是游离教学目标,脱离文本,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去“探究”“发散”。在关键之处,缺乏有效的指导。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先复习几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再出示例题23-7,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各组学生都能从13-7=6中推导出23-7=16,接着让各组代表借助小棒说说各自的想法,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还差4,我就从20里取出4得16,有的说,个位减7不够,我就从20里减7得13,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3得16,有的说个位上3不够减7,我就从加拿出10变成13-7得6,剩下10再加6得16……教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最后又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说出“做一做”中各题的口算过程。

反思:从上述案例中看出:表面上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由于教师没对众多解法加以分析、比较,没有强调第三种方法的重要性,即学生没有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反而对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小数减法和除法带来不良后果。

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探究学习的目的之一,通过探究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该讲的十句不多,不该讲的一句都是废话。”我们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表情的变化,捕捉思想动态或旁敲侧击或指点迷津,该鼓励则鼓励,该指导就得指导。

现象四:廉价吹捧,缺乏有效激励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尊重学生”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一些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喜欢用“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新精神”“你真聪明”“老师佩服你”等一些言不由衷的盲目评价,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案例有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新课,在学生初步认识后,教师提出:我们身边有分数吗?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学生立即在教室里找了起来,汇报时学生的发言很踊跃,几位抢答学生也回答得很好,这时有一位学生回答道:“把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教师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紧接着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开两半,每半个人就是这个人的,如果从腰部横着劈开两半,每份就不是这个人的,这位教师满意地说:“你们真聪明,会动脑筋”,顿时教室响起一片掌声。

思考上面案例中,几个学生的回答显然和实际生活相脱离,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一是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情理。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只是对这样的不切合实际的回答一味地表扬,这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呢?尊重学生,并不是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回答不加纠正,对模糊概念不置可否,甚至对学生的一些偏见还推波助澜,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这实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石帆二小325600)

标签:;  ;  ;  

数学教学中出现的新现象及教学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