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生物群论文_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瓮安生物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群,瓮安,化石,胚胎,古生物,动物,澄江。

瓮安生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1](2019)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化石之间具有一定衬度,或化石因含特殊成分能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下自发荧光而产生结构衬度,则可以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到的信息。为推动激光共聚焦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并以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的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化石成像中的若干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因富含磷灰石可自发荧光实现成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瓮安生物群化石薄片不仅可以获得较好衬度,而且还能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此外,在化石薄片的厚度范围内还可以实现化石结构叁维重建。(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玮辰,尚晓冬,刘鹏举,殷宗军,朱茂炎[2](2018)在《瓮安生物群中管状化石生物学属性的新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约609 Ma)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保存了精美的细胞-亚细胞结构,为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实证材料。前人曾将其中一类管状化石与刺细胞动物进行对比,并认为其可能代表了早期动物演化的主干类群。然而,关于其生物学属性还有海百合碎片、小壳、蓝细菌和绿藻等诸多不同解释。为了解决上述争议本研究采用X射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对瓮安生物群中管状化石的立体标本进行了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根据结果可将瓮安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分为两类:不具分枝特征的类群与现代的丝状蓝细菌(例如颤藻)的形态学特征吻合;具分枝特征的类群与寒武纪地层中可能为钙藻的Epiphyton显示出可对比性,二者在时代上也更加接近。因此,在讨论瓮安生物群中管状化石的生物学属性时应分为两类,且均不是动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吴若琳,殷宗军[3](2018)在《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具细胞分化和固着器的棒状红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s eukaryotic organisms,the multicellular red algae have been thought to have deep roots in Precambrian period.However,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red algae has been poorly reconstructed due to the paucity of fossil record below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Here we present a three-dimensionally phosphatized fossil with well-preserved multicellular structures from the Ediacaran Weng'an biota(ca.609 Ma).The specimen,about 400 micron high and 100-200 micron thick,looks like a very short baseball bat,with an inflated top half and a disc-like holdfast occupying the base end.High-resolution synchrotron X-ray microscopic tomography illustrated that the specimen comprise three differentiated cell layers.The inner layer is in fact a columnar core,about 100 micron in diameter.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cellular structure with exceptional preservation in the top half and void-filling nano-sized minerals in the low part.This feature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cavity developed within the inner core.Though the cavity could be explained as a result of taphonomic bias,we highlight another possibility that the cavity is likely biogenetic,resulting from programmed cell death rather than decay,given the regular shape of the inner core and the excellent preservation quality of the cells.The middle layer consists of grid-like cells,and the cells lined up in rows along the long axis of the specimen to form "fountain structure".The outer layer is thick on the top half,and the cells have no obvious orientation.Some putative tetraspores have been found within this layer,surrounded by spherical somatic/vegetative cells.There is no membrane-like structures dividing the three cell layers,and the differences arou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cell layers are not sharp.The suite of biological characters pinpointed this multicellular fossil organism within the total-group of red algae,suggesting that it was a microscopic,epibenthic and sessile algal species living in the shallow water of the Ediacaran ocean.Previous reports of fossil algae from the Ediacaran Weng'an biota were mostly based on thin sections,and lots of k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three-dimensional cell orientation,differentiation and arrangement had been lost,giving rise to outstanding debates on the phylogenetic and 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se fossils.Inthe light of this study,we proposed that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controversial interpretations of Doushantuo multicellular organisms.(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郭凯彬[4](2018)在《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下伏采空区注浆充填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空区覆岩失稳变形可导致地表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山体崩滑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面建筑物的建设和安全使用。采空区治理往往以注浆充填效果好,而注浆充填材料研究是采空区治理技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用于采空区注浆工程的主要有水泥净浆、水泥砂浆、水泥粘土浆、水泥粉煤灰浆以及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等材料。这些材料不同程度地具有析水率高、结石率低或者成本较高等缺陷。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研制一种材料易得、施工方便、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的注浆充填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下伏采空区治理工程,针对目前注浆充填材料在采空区治理中应用的不足,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采空区注浆充填材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注浆充填材料研制与性能评价为了探究注浆充填材料各组分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规律以及最佳配比方案,首先对高水灰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进行注浆性能试验研究。发现其存在析水率大、结石率低、凝结时间过长等性能缺陷,提出掺加大比例外掺料的改性方案。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高水固比条件下,大掺量粉煤灰水泥复合浆液相对普通水泥浆液的结石率有一定的提高。然后,针对采空区注浆充填对结石率的要求,提出掺加膨胀材料来进一步提高浆液结石率的改性方案。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在高水固比大掺量粉煤灰水泥复合浆液中掺加合适比例的NV膨胀剂,不仅可以提高复合浆液结石率,还可以起到促进注浆充填材料水化反应的作用,从而提高固结体的早期强度。同时发现掺加NV膨胀剂后,复合浆体的膨胀性能和强度发展具有较好的协调性。为了满足现场施工对注浆充填材料的性能要求,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添加合适比例的外加剂DFZ,可以使整个复合浆液动切力减小,便于现场施工。最后,利用正交试验分析方法,研究获得了两种采空区注浆充填材料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进行了性能评价。2.基于微观特征分析的注浆充填材料水化过程探讨为了探究所研制注浆充填材料的水化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测试方法观察注浆充填材料固结体的微观形貌。采用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试样照片中颗粒分布分维、面积比例等参数。结合水泥水化机理和粉煤灰水化机理,探讨了注浆充填材料体系的水化过程,建立了其水化过程模型。3.注浆充填效果数值模拟分析为了探究所研究注浆充填材料的注浆效果,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对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下伏采空区注浆充填前后围岩变形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的变形主要为垂直方向的变形。在使用本文研究的注浆充填材料对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下伏采空区进行注浆充填后,其上覆岩体变形明显减小。研究成果从注浆充填材料方面为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下伏采空区治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白竟楠[5](2017)在《“独一无二”的瓮安生物群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座6亿年前的化石生物群产地被当做磷矿挖掘,不仅科学家痛心疾首,也引起了许多社会人士的关注。其实,瓮安生物化石群一直都在进行大规模露天采矿,科学家们拿着小榔头的挖掘速度根本无法与大铲车相比。去年11月,中科院专家出于现实考虑,计划在化石群中划出(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报》期刊2017-04-24)

张鹤林[6](2017)在《贵州将划定1000亩瓮安生物群临时保护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张鹤林)4月17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召开瓮安生物群抢救性保护工作协调会,明确提出七项措施,抢救这一地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七项措施包括:一是划定临时保护区域。根据专家意见,计划划定长约1400米、宽约500米的瓮安生物群保护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7-04-19)

徐羽宏,张晔[7](2017)在《公益科研与经济发展撞车,谁该让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化石落在我们瓮安是好事啊”,这是科技日报记者在瓮安采访期间,与当地普通干部、民众闲聊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瓮安是一个长期饱受贫困之苦的小县城,过去经济主要依靠种植烟叶,司机老邓告诉记者:“我爱人是小学教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4-13)

陈瑜[8](2017)在《请留好通向6亿年前的这扇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早期生命的摇篮”“全球最古老的动物化石记录”“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地质遗产”……虽然头顶这么多光环,依然没抵挡住机器的轰鸣。贵州瓮安县北斗山磷矿,这个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眼中的科研圣地,眼下正遭到严重破(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4-13)

赵楠[9](2016)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盘状卵裂动物胚胎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在距今6亿年前的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类具有典型盘状卵裂特征的动物胚胎化石,该发现不仅与瓮安具极叶动物胚胎化石的证据相互印证,表明真后生动物在瓮安生物群中就已出现,还为了解瓮安动物胚胎化石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启示。这是该团队继2015年在瓮(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科讯[10](2016)在《瓮安生物群惊现盘状卵裂胚胎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日前,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博士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类具有典型盘状卵裂特征的动物胚胎化石。这是该团队继2015年在瓮安生物群中发现最古老的海绵动物实体化石以来又一项重要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6-08-24)

瓮安生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约609 Ma)的磷酸盐化微体化石保存了精美的细胞-亚细胞结构,为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实证材料。前人曾将其中一类管状化石与刺细胞动物进行对比,并认为其可能代表了早期动物演化的主干类群。然而,关于其生物学属性还有海百合碎片、小壳、蓝细菌和绿藻等诸多不同解释。为了解决上述争议本研究采用X射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对瓮安生物群中管状化石的立体标本进行了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根据结果可将瓮安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分为两类:不具分枝特征的类群与现代的丝状蓝细菌(例如颤藻)的形态学特征吻合;具分枝特征的类群与寒武纪地层中可能为钙藻的Epiphyton显示出可对比性,二者在时代上也更加接近。因此,在讨论瓮安生物群中管状化石的生物学属性时应分为两类,且均不是动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瓮安生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1].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J].古生物学报.2019

[2].孙玮辰,尚晓冬,刘鹏举,殷宗军,朱茂炎.瓮安生物群中管状化石生物学属性的新解释[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吴若琳,殷宗军.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具细胞分化和固着器的棒状红藻(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郭凯彬.瓮安生物群地质遗迹下伏采空区注浆充填材料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5].白竟楠.“独一无二”的瓮安生物群化石[N].北京科技报.2017

[6].张鹤林.贵州将划定1000亩瓮安生物群临时保护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

[7].徐羽宏,张晔.公益科研与经济发展撞车,谁该让道[N].科技日报.2017

[8].陈瑜.请留好通向6亿年前的这扇门[N].科技日报.2017

[9].赵楠.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盘状卵裂动物胚胎化石[J].科学.2016

[10].科讯.瓮安生物群惊现盘状卵裂胚胎化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宽川铺生物群中胚胎卵裂过程与瓮安动...瓮安生物群中可能的海绵动物化石...瓮安生物群中可能的单极内移型...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比例尺...瓮安生物群中单极内陷型原肠胚...交通位置图

标签:;  ;  ;  ;  ;  ;  ;  

瓮安生物群论文_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