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元论文_冯爽,陈敬伟,黄振云,邵剑波,罗仁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听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元,频率,声强,潜伏期,门控,螺旋,耳蜗。

听神经元论文文献综述

冯爽,陈敬伟,黄振云,邵剑波,罗仁忠[1](2019)在《缺氧对耳蜗听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及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缺氧对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及凋亡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出生3dSD大鼠SGN并进行原代培养,对照组给予常规培养处理,实验组给予无氧培养处理24h,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1、Nav1.6及Nav1.7α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SGN Caspase-3、Nav1.1和Nav1.7α亚单位mRNA表达上调,Nav1.6α亚单位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缺氧可能促进Caspase介导的SGN凋亡过程,并调控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表达,该调控作用具有亚型选择性特点,可能是缺氧引起听力下降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郭芷伶[2](2019)在《清醒小鼠上丘视—听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对视—听联合刺激的辨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是大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过程极其复杂。尽管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投入到多感觉信息整合研究,但是我们对之的了解依然有限。以往的研究显示,在上丘存在着较多的能对多种感觉模态的刺激进行反应的神经元,并对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上丘神经元可对时-空一致的多感觉刺激表现出远高于对单感觉刺激的反应,甚至单感觉反应之和,但是以往在神经元水平所开展的多感觉整合研究,大都是在动物处于麻醉状态下进行的,不清楚在清醒动物上,神经元整合多感觉信息的模式是否与其在麻醉状态时类似,同时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皮层上所开展的多感觉整合研究显示,在清醒状态下,罕有神经元的多感觉反应远高于单感觉反应,暗示增强型整合也许只能在麻醉状态下才能出现。以清醒但头部固定的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的方法,我们在上丘中、深层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往我们在猫上丘所记录到的结果不同,小鼠上丘神经元的视、听空间感受野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方位选择性,但是存在对侧偏好,即空间感受野主要位于神经元记录位置的对侧空间(如该神经元在左侧上丘被记录到,那么它的听、视空间感受野主要位于右侧空间)。结果同时显示,绝大多数上丘神经元对视-听多感觉刺激的反应要远高于最佳单感觉反应,甚至听、视反应之和,这一结果暗示,在清醒动物的上丘,增强型整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结果结合我们以前的数据,提示上丘神经元整合听、视刺激的模式并未受到大脑状态(麻醉和清醒)的很大影响,暗示增强型整合可能是上丘的一个固有特性。但是,清醒小鼠上丘的听-视信息整合也受到听、视刺激之间空间排布的极大影响,当刺激之间在空间上远离时,增强型整合的效应会大幅度减弱。此外,我们还训练动物完成对听-视多感觉刺激的辨识任务(go/no go任务),当出现的听-视联合刺激在空间上一致并且动物作出正确行为选择时,动物即可获得饮水奖励,如果听-视刺激在空间上不一致时,则不予以饮水奖励,我们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在完成感知觉分辨任务时,小鼠上丘神经元对多感觉刺激的编码是否与其在完成感知任务时相同。结果显示,动物无论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处于清醒消极的状态(即不进行感知任务),其上丘神经元对目标听-视联合刺激的编码极为类似,均对听-视一致的刺激表现出较强的反应,而对空间分离的听-视组合刺激反应较弱,显示上丘神经元对多感觉刺激的编码较少受到认知状态的影响。在清醒小鼠的中脑上丘所开展的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上丘在多感觉整合以及对外界刺激定位中的作用,鉴于上丘接受来自于皮层和皮层下很多脑区的神经投射,因此本论文所开展的研究,也可增进我们对多感觉信息在大脑中的整合过程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娟,李洁,杨明建,王靖,彭康[3](2014)在《听神经元锐化频率与前掩蔽共享抑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分析是听觉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先前的研究发现,在外周和较低位的中枢听觉结构内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FTC)的带宽均比较宽,而在进入较高位的中枢后,FTC变的越来越锐化(sharpness),频率分析也越来越精确(Suga,1995;Phillips et al.,1988),这提示听中枢有锐化神经元FT的能力和机制。后来的研究者沿用双声刺激方法在猫的听皮质(AC)(Sutter et al.,1991;1999)以及蝙蝠的丘脑(Suga et al.,1997)记录到位于兴奋性FTC单边或/和双边的抑制性FTC。并通过在蝙蝠听皮质采用离子电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4)

白静,唐佳[4](2011)在《听神经元的频率调谐》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作为声音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听敏感神经元对声音进行分析和编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般用频率调谐曲线来表示听敏感神经元的频率调谐特性,并用Qn(10,30,50)值表达频率调谐曲线的尖锐程度,Qn值越大,频率调谐曲线也越尖锐,神经元的频率调谐能力越好,对频率的分辨能力越高。从听觉外周到中枢,听敏感神经元的频率调谐逐级锐化,而这种锐化主要是由听中枢的多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而产生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GABA能和甘氨酸能神经递质。此外,离皮层调控,双侧下丘间的联合投射以及弱噪声前掩蔽等因素也会影响听敏感神经元的频率调谐特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梅慧娴,成良,陈其才[5](2010)在《下丘局部电刺激对听神经元最佳频率和幅度敏感性的实时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是听觉系统的重要中继站,既接受上、下行纤维投射,也接受下丘间的联合投射(commissure of the inferior colliculus,CoIC)(Malmierca et al.,2003 & 2005)。本研究在自由声场下给40ms声刺激、电刺激一侧IC(IC_(ES)),观察和记录电刺激激活CoIC后对记录侧IC(IC_(Rec))神经元声反应的影响及其意义。本实验共获得38个受CoIC调制的神经元,仅1个受易化调制,其余37个均受抑制性调制。根据IC_(Rec)与IC_(ES)间的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BF)差可将受抑制性调制的37个神经元分为两大类,其中19个神经元的BF差=2 kHz(0.78±0.6)kHz,称为匹配神经元;另18个神经元的BF差>2 kHz(4.11±1.6)kHz,称为非匹配神经元。对侧IC电刺激不引起IC_(Rec)大部分匹配神经元(15/19,78.9%)的BF发生可塑性改变,但可引起少数神经元(4/19,21.1%)的BF发生可塑性改变或偏移(0.19±0.4)kHz;电刺激可引起IC_(Rec)大部分非匹配神经元(14/18,77.8%)的BF发生可塑性改变或偏移(1.06±0.7)kHz,而少部分神经元(4/18,22.2%)的BF则保持不变,且BF偏移的幅度随IC_(Rec)与IC_(ES)间的BF差的增大而增大(n=13,P<0.05)。另还观察到电刺激可使IC_(Rec)神经元的最小阈值(minimun threshold,MT)不同程度的升高,匹配组IC_(Rec)神经元的MT平均升高(6.26±2.3)dB;非匹配组IC_(Rec)神经元的MT平均升高(5.89±2.5)dB;匹配组神经元MT偏移与IC_(Rec)与IC_(ES)间的MT差呈正相关(n=13,P<0.05),而非匹配组神经元的MT呈现出复杂变化。这些结果表明,电刺激激活CoIC可引起非匹配神经元的BF发生可塑性改变,并可调制IC神经元的声强敏感性,且主要作用于低强度部分,表现为增益控制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0-10-18)

成良,梅慧娴,陈其才[6](2010)在《下丘间联合投射中的抑制作用可提高听神经元的声强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纤维构成的下丘间的联合投射(commissure of the inferior colliculus,CoIC)是连接听觉中脑左右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的重要功能结构,也是两侧听觉信号在皮层下中枢进行交流、整合和协调的重要通路。本研究在自由声场条件下,电刺激小鼠(Mus musculus,Km)一侧IC(IC_(ES)),观察和记录电刺激激活CoIC后,对对侧IC(IC_(Rec))神经元声强反应的影响。共获得31个受CoIC抑制性调制的神经元,其强度放电率函数表现为3种类型,即单调型(9/31,29.0%)、非单调型(14/31,45.2%)和饱和型(8/31,25.8%)。当电刺激激活CoIC的抑制性投射后,大多数神经元(26/31,83.9%)的强度放电率函数类型并不发生改变,但IC_(Rec)神经元在不同声刺激强度下的发放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且随着声刺激强度增加,抑制率逐渐减弱(one-way ANOVA,P<0.01)。进一步分析可见,由于受CoIC的抑制性投射激活后的影响,IC_(Rec)神经元强度放电率函数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DR)显着缩小(paired t-test,P<0.05),且动态范围正中(middleDR)点所对应的声强值以及斜率(slope)都显着增大(paired t-test,P<0.05)。这些结果表明,电刺激激活CoIC中的抑制性投射,可通过抑制IC神经元对低强度声刺激的发放率来提高下丘神经元对声强的敏感性,这种调制作用为听觉系统感受声强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0-10-18)

邱强,唐杰,余祖林,张娟,周英杰[7](2007)在《小鼠下丘听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对特征频率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是声音的基本参数之一.听觉神经元对声音频率的反应可以表现为放电率和反应潜伏期的变化.大部分神经元放电率随频率的改变呈多种变化,而神经元对声音反应的放电潜伏期往往比较稳定,提示潜伏期能有效地表达频率信息.本文研究了BALB/C小鼠下丘听神经元对纯音频率反应的放电率及潜伏期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元对特征频率的反应潜伏期通常最短,随声强的变化改变不大;而神经元对纯音频率反应的放电率随频率改变呈多种变化,尤其当声强增强时.实验结果提示小鼠下丘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具有较放电率更准确表征特征频率的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张娟,邱强,唐杰,肖中举,沈钧贤[8](2005)在《荷包牡丹碱和马钱子碱对小鼠皮层及下丘听神经元声反应潜伏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和强度是声音的两个重要参数,通常以听觉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频次编码这两个参数.研究表明,声反应潜伏期也可编码声音频率和强度,但尚不清楚潜伏期编码这两个参数究竟发生于哪一级听觉核团.如果声音参数由同级中枢编码,则这样的编码方式可能发生改变.反之,如果编码方式未发生变化,则意味着声音信息是由低位神经元编码的.GABA和甘氨酸(Gly)是听中枢普遍分布的抑制性递质.通过施加它们的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和马钱子碱,观测小鼠皮层和下丘听觉神经元声反应潜伏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由反应潜伏期表征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关系不因GABA和Gly作用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提示频率和强度与反应潜伏期之间的编码关系可能是由低位听神经元编码并向上传递的,而不是在同级中枢(皮层或下丘)完成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05年11期)

陈其才,吴飞健,张铭,王丹,唐佳[9](2004)在《听神经元对声频率的编码、调谐及其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高效的听觉信息加工机能大部分还处于未被认识的状态,听觉计算理论也仍未出现根本性的突破。在听觉研究历史上,对频率分析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的论证一直处在核心地位。听觉研究已走过两个里程,现正处于第叁个里程。第一个里程以Helmholtz(1863)的共振学说为标志:第二个里程以Bekesy(1960)的行波理论为标志;第叁个里程则从Kemp1978年首次成功地记录到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至今,其最瞩目的成就就(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6-01)

刘国辉[10](2003)在《氧自由基对听神经元氧化损伤机理及其防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 螺旋神经节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的建立 目的 听觉神经元的损伤是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听觉神经元损伤多与自由基特别是氧自由基有关。以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内实验阶段,而细胞培养允许我们对发生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最基本的机制进行研究,但由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数量有限且不增殖,取材困难,导致其培养技术远不如其他细胞培养技术发展迅速和成熟。耳蜗SGCs的离体培养无疑将为体外研究听觉神经元的氧化损伤机制及其防治方法提供更直接的研究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离体SGCs的短期培养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模型和基础。 方法 以出生1~3天的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耳蜗,置于Hanks平衡盐溶液(Hank'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中,解剖显微镜下去除蜗壳、螺旋韧带及基底膜,保留仅含螺旋神经节的蜗轴螺旋管(Rosenthal's canal)。HBSS洗涤3次,0.125%胶原酶(collagenase)37℃下消化20分钟后加入0.125%胰酶(trypsogen)继续消化15分钟,加入DMEM/F-12培养基(DMEM:F-12=1:1,含10%胎牛血清)终止消化,1000rpm离心7~10分钟,去除上清,加入DMEM/F-12高糖培养基,巴斯德吸管反复轻轻吹打,充分混匀,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以1.0×10~5/mL密度接种于经多聚赖氨酸(poly-lysine)处理后的96孔培养板或6孔板。培养基中加入100U/mL青霉素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加入胰岛素10μg/mL促进神经细胞生长,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5μmol/L)抑制非神经细胞生长。每日半量换液,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照相保存,培养24小时后开始实验,培养24~48小时后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rabbit anti-neuron-specific enolase,anti-NSE)按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程序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结果 在培养条件下SGCs生长良好,SGCs约在接种后半小时开始贴壁,成纤维样细胞在接种后先于SGCs完成贴壁过程,SGCs贴壁后不久可见小的突起伸出,24小时后可见典型的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cells),极少数呈叁极神经元(tri-polar neuron cells)。培养24~48小时后用NSE抗体按SP程序鉴定,SGCs全细胞着色,DAB显色为棕黄色,但有仅胞体染色者。 结论 耳蜗SGCs可成功进行体外培养,DMEM/F12是SGCs的良好培养基,Arac抑制非神经细胞生长是SGCs筛选的有效方法。培养SGCs的数量和活性可满足各种实验需要,是研究听觉神经元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良好材料。SGCs的成功培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5-01)

听神经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是大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过程极其复杂。尽管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投入到多感觉信息整合研究,但是我们对之的了解依然有限。以往的研究显示,在上丘存在着较多的能对多种感觉模态的刺激进行反应的神经元,并对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上丘神经元可对时-空一致的多感觉刺激表现出远高于对单感觉刺激的反应,甚至单感觉反应之和,但是以往在神经元水平所开展的多感觉整合研究,大都是在动物处于麻醉状态下进行的,不清楚在清醒动物上,神经元整合多感觉信息的模式是否与其在麻醉状态时类似,同时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皮层上所开展的多感觉整合研究显示,在清醒状态下,罕有神经元的多感觉反应远高于单感觉反应,暗示增强型整合也许只能在麻醉状态下才能出现。以清醒但头部固定的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的方法,我们在上丘中、深层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与以往我们在猫上丘所记录到的结果不同,小鼠上丘神经元的视、听空间感受野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方位选择性,但是存在对侧偏好,即空间感受野主要位于神经元记录位置的对侧空间(如该神经元在左侧上丘被记录到,那么它的听、视空间感受野主要位于右侧空间)。结果同时显示,绝大多数上丘神经元对视-听多感觉刺激的反应要远高于最佳单感觉反应,甚至听、视反应之和,这一结果暗示,在清醒动物的上丘,增强型整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结果结合我们以前的数据,提示上丘神经元整合听、视刺激的模式并未受到大脑状态(麻醉和清醒)的很大影响,暗示增强型整合可能是上丘的一个固有特性。但是,清醒小鼠上丘的听-视信息整合也受到听、视刺激之间空间排布的极大影响,当刺激之间在空间上远离时,增强型整合的效应会大幅度减弱。此外,我们还训练动物完成对听-视多感觉刺激的辨识任务(go/no go任务),当出现的听-视联合刺激在空间上一致并且动物作出正确行为选择时,动物即可获得饮水奖励,如果听-视刺激在空间上不一致时,则不予以饮水奖励,我们目的主要在于研究,在完成感知觉分辨任务时,小鼠上丘神经元对多感觉刺激的编码是否与其在完成感知任务时相同。结果显示,动物无论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处于清醒消极的状态(即不进行感知任务),其上丘神经元对目标听-视联合刺激的编码极为类似,均对听-视一致的刺激表现出较强的反应,而对空间分离的听-视组合刺激反应较弱,显示上丘神经元对多感觉刺激的编码较少受到认知状态的影响。在清醒小鼠的中脑上丘所开展的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上丘在多感觉整合以及对外界刺激定位中的作用,鉴于上丘接受来自于皮层和皮层下很多脑区的神经投射,因此本论文所开展的研究,也可增进我们对多感觉信息在大脑中的整合过程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听神经元论文参考文献

[1].冯爽,陈敬伟,黄振云,邵剑波,罗仁忠.缺氧对耳蜗听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及凋亡因子表达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9

[2].郭芷伶.清醒小鼠上丘视—听神经元的反应特性及对视—听联合刺激的辨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李娟,李洁,杨明建,王靖,彭康.听神经元锐化频率与前掩蔽共享抑制机制[C].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4].白静,唐佳.听神经元的频率调谐[J].生物学杂志.2011

[5].梅慧娴,成良,陈其才.下丘局部电刺激对听神经元最佳频率和幅度敏感性的实时调制[C].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2010

[6].成良,梅慧娴,陈其才.下丘间联合投射中的抑制作用可提高听神经元的声强敏感性[C].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2010

[7].邱强,唐杰,余祖林,张娟,周英杰.小鼠下丘听神经元的反应潜伏期对特征频率的表达[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7

[8].张娟,邱强,唐杰,肖中举,沈钧贤.荷包牡丹碱和马钱子碱对小鼠皮层及下丘听神经元声反应潜伏期的影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5

[9].陈其才,吴飞健,张铭,王丹,唐佳.听神经元对声频率的编码、调谐及其调制[C].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10].刘国辉.氧自由基对听神经元氧化损伤机理及其防治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3 听神经元 BF 及 RF 转移(a)及恢...4 CSF 与 BF 相差 3 kHz 时听神经元不同形式的频率调谐曲线小鼠下丘中央核某区3个听神经元发育过程中a一型听一视多感觉神经元视反...听觉外周和中枢神经元的频率调谐曲线

标签:;  ;  ;  ;  ;  ;  ;  

听神经元论文_冯爽,陈敬伟,黄振云,邵剑波,罗仁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