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述评论文

武侠: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述评论文

摘 要:观点采择作为社会认知的核心因素,在个体尤其是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人际交往都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大量的研究者关注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尤其重视探究儿童的发展情况。本研究通过综述前人的研究结果,整理分析不同研究范式所得出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情况。这些结果表明,24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一级空间观点采择能力,而3~4岁是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发展的转折期。“三山实验”与“倒转图形”研究范式分别证明儿童空间观点采择在9~10岁与3~6岁开始发展。而同样使用“旁观者故事任务”的两个研究由于被试年龄选择的偏差,导致分别认为儿童在6岁与3岁才开始初步具备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由此可见,不同研究范式和被试的选择会影响观点采择发展关键期的测量结果,因此在对儿童的研究中需考虑使用合适的实验任务,以得出更为谨慎的结论。

关键词:观点采择;儿童;发展关键期;研究范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观点采择能力作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逐渐成为了儿童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源于发展心理学中对角色采择(role taking)的研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角色采择渐渐被观点采择所取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从未停止对观点采择的相关研究,其中不乏对观点采择概念及分类的更新。

一、观点采择的概念

对于观点采择概念的界定,Rubin认为观点采择是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协调两者的能力[1]。Flavell认为观点采择是个体通过某种事物或手段来理解他人观点的过程[2]。王雪、崔丽莹认为,观点采择就是能够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能换位思考[3]。而国内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这是个体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4-6]。因此,Galinsky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成“进入他人的头脑中去思考”[7],认为观点采择是个体从他人的角度来想象世界或用他人的视角来想象自己的过程[8]。

二、观点采择的分类

观点采择这种猜想他人观点的能力,是一个由认知、视觉和情感三个不同成分构成的多维结构[9],可以细分为社会观点采择和空间观点采择[10]。1978年,Rubin将社会观点采择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两个子类型[11]。认知观点采择是对他人在某一事件或情景上的观点的推断。而情感观点采择则是对他人情感的推断。在空间观点采择方面,Flavell等人将其分为一级观点采择和二级观点采择。他认为前者是指个体判断他人能否看到某个物体的能力(比如,个体能看到某一物体,但由于视线的遮挡,他人却无法看到)。而二级观点采择则能使个体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视角看到的外观可能是不同的[12]。

我要说,“梅赛德斯-奔驰G级越野车”在中国市场的形象,星光璀璨的豪华气息远超过了它车名中所强调的“越野”二字,所以绝大部分生存在中国的G级越野车还是有它们的遗憾的—前中后三把差速锁被启动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也不会成为任何一代G级越野车的主人,所以我用电脑敲出来的遗憾情绪也无助于那些蛰伏在都市柏油公路上的G级越野车去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情。但是,如果真的有机会启动它们的差速锁,哪怕是让它们的轮胎真正体验一下除了柏油路面之外的环境,在我看来,都无异于是一次能被广为赞颂的“慈善”行为了。

高校红十字会学生组织在管理和运行的规范性上有所欠缺,如:学生干部的换届缺少程序上的规范,大多是口头上任命,没有规范化的书文。学生带队外出参加活动,缺少社会经验。缺少对学生组织内领导成员的干部培训,应该定期组织学习与培训。

三、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模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即使没有别人明确的指示也能通过揣摩他人的意图而高效地完成任务,而有些人却需要努力寻找一些额外的信息或线索来达到这一目的。在企业管理中,观点采择能力会影响领导的自我效能感和双元性创新[13],同时高观点采择能力的下属也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解读领导所反馈的信息,从而能有效地开展下一步工作[14]。观点采择作为社会认知发展中的核心因素,与儿童的社会化、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道德发展、问题行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展有助于儿童与他人交流沟通、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可以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对于个体在工作、生活、社交等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观点采择能力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研究者将重点聚焦到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理论模型。

(一)Piaget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模型

从本质上来说,观点采择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而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的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进程,在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iaget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他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之前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表现为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而只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知事物。当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时,其“去自我中心化”能力得到了发展,开始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并能调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以此来推断并解决问题。

(二)Flavell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四阶段模型

Flavell发展了Piaget有关儿童认知的理论,认为观点采择是一种认知过程,并将它分为4个阶段[15]。

4.应用阶段,儿童将自己推断出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应用在与他人相关的事件中。

2.需要阶段,此时儿童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推理,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Level 4:社会和习俗系统阶段(12~15岁),此时儿童已开始运用社会信息大背景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自己要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

根据NAM模型的模拟结果,运用1990—1994年的实测数据校准NAM模型,图2给出了安阳河水文站1990—1994年日径流深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基于此,运用NAM模型来模拟强人为干扰时期的流域径流量是合理可信的。

以意大利山洪预警系统为例,欧盟一些国家所建设的山洪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可视化的便于操作的平台;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包括服务器优化计算分析模块,实时数据接收和存储模块,雷达数据管理和处理模块;综合形成预警信息的决策信息生成系统。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中,欧盟非常重视基础工作,例如建立相对比较详细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库,开展降雨与流量的耦合监测和分析,进行山洪灾害事件现场调查和数据整编入库等。

一般的模袋混凝土施工前都要进行理坡工作,以保证模袋混凝土成品的平整度。因此,必须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对需要施放袋装砂理坡的坡肩、坡脚线和边线进行放样,并将高程点在相应位置的钢钎或者竹竿上进行标志 (鉴于后期的整体沉降以及竣工验收,可以考虑预留一定的沉降量),为理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存在阶段,这一阶段中儿童认识到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观点。

(三)Selman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六阶段模型

Selman在Piaget的分类基础上,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划分为前后相继的6个阶段[16]。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主观或客观因素使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诊断发生偏差。医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影响疾病诊断的客观因素,并不断改善或积累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和临床经验,才能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在病情复杂或者发生变化时,能够准确分析病情,明确诊断,形成正确的治疗方案,取得满意的疗效。

Level 0:自我中心阶段(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观点与自己的不同。

方富熹、Keats采用故事(图片)情境法探查了中国4~7岁与澳洲4~8岁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情况。他们通过一个由12张图画组成的中国寓言图画故事《东郭先生和狼》为刺激材料,以个别询问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测量。实验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看图听故事回答问题,主试和被试一起翻看《东郭先生和狼》的图画书,在主试逐页向被试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提出16个有关问题,而第二部分是要求儿童在听完故事后立即凭记忆把故事复述出来。结果显示,童年早期(4岁)开始发展一种初级简单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例如能理解别人的简单目的、意图,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故事角色)的观点以及别人之间的观点彼此区分开来,并能理解事件明显的前后因果关系。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在年龄上表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并在6~7岁时达到较高水平[21]。

2011年春节前,林中伟约邓强到肇庆体育馆里面的南海渔村吃饭,林中伟拿出一个红色纸质的礼品袋,说是一些礼物,希望今后多多关照。邓强回去后发现里面有现金20万元。2012年中秋前,在南海渔村前的停车场,林中伟在邓强车里递给他两个礼品袋,竖着三个手指头说,这里有三个数,中秋节快到了,这是一点心意。邓强客气一下就收下了,回家后发现里面有现金30万元。2013年春节前的一天,邓强和林中伟相约在高要区的高盛饭店吃饭,这一次,林中伟又送了10万元给邓强。

Level 2:自我反省阶段(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相同事物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Level 3:相互性阶段(10~12岁),儿童开始从第三人称的角度看待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开始把人际关系看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一种抽象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具体情况下的具体交流。

3.推论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根据所掌握的线索推知别人的心理活动。

Level 5:象征和互动阶段(15岁以上),人们意识到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主观关系可能有多种含义,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事实性的,有些则是象征性的。

这些模型的提出,表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根据以上研究,不难发现,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并且从6岁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观点的不同,逐渐脱离“自我中心”。那么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关键期是否同以上研究所述的一样?在Piaget、Flavell、Selman等的几种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通过开发和改进观点采择研究范式,提出了测量观点采择的“三山模型”任务、“旁观者故事”任务、自编问卷等实验范式,并在后续的不断研究中,更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探索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变化的关键年龄。

四、儿童空间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研究

(一)研究现状及结果

Piaget和Inhelder曾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来证明儿童是否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实验者将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假山模型展示给儿童,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仔细观察。之后,儿童面对模型而坐,而模型的对面是一个玩具娃娃,要求儿童从几张包含不同视角的山的图片中指出以娃娃视角所看到的“山”。结果表明4~6岁儿童会犯相同的错误,他们误认为坐在不同位置角度的娃娃所观察到的模型的形状跟自己所处位置上观察到的形状一样(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直到9~10岁才能准确地把自己看到的视觉图象和别人看到的视觉图象区分开来。我国有学者作了验证实验,取得了相同的结果。

同时,儿童与成人对于遮挡的理解的不同可能也是造成关键期不同的原因。因此郭力平等人在排除视知觉干扰的条件下,将Piaget“三山实验”中的三维视觉对象改成儿童更能接受的二维平面视觉对象,采用倒转图形的研究范式,发现其实3~6岁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就已经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4~5岁。并由此推断4~5岁可能是儿童空间观点采择发展的关键期,6岁儿童可能就已经具备了视觉观点采择的能力。更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在24个月时就已经具有一级视觉观点采择能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时间也在不断提前。从最初Piaget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7~12岁到3~6岁再到24个月。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研究范式的不同、任务难度的不同以及被试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有关,这都会对观点采择的测量产生一定的影响。Piaget的实验对于那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实验器材的设置脱离了儿童的认知经验。之后的研究者用一些儿童更熟悉的、更贴近生活的材料,从而更能测出儿童真正的视觉观点采择发展水平。因此,研究者在改进研究范式时要充分考虑被试在其他(如视觉等)认知上的发展特点,采取难度合适的实验任务。可以说,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规律,但测量方法的不同所导致的误差使研究者们对于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的关键期有不同的认识。

郭力平等人采用倒转图形的研究范式探讨了3~6岁中国儿童二级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儿童的空间观点采择能力在3~6岁间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4~5岁间,并推测6岁儿童已经基本具备了空间观点采择的能力[18]。

之所以说其体育基因相对匮乏,是因为在2016年时,西王集团开始进军运动营养产业。当年7月,西王以7.3亿美元成功并购全球最大的运动营养与体重管理企业——加拿大IOVATE(奥威特),官方这样表述这次并购:西王资本由此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跨国集团。

Moll等人使用“藏与找任务”对24个月大婴儿的一级观点采择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主试一与被试呈直角坐立在一张圆桌旁,如果儿童能正确地采择另一个主试二的观点,那他就会把藏在挡板后面的玩具递给主试二,如果被试把没藏在挡板后面的玩具递给主试二或者做出其他不正确的反应,说明他没有正确地采择主试二的观点。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24个月时就已经具有一级观点采择能力,知道他人因为挡板的存在而看不到其后的物品,并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视觉观点[19]。

(二)儿童空间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差异的讨论

Piaget在“三山实验”中证明4~6岁儿童不能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视觉观点,9~10岁儿童才开始能把自己的视觉图像与他人的视觉图像相区分。这一结论与他所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中的具有“自我中心化”的前运算阶段(2~7岁)和开始“去自我中心化”的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相一致。而在张莉、王晓龄的研究中,3~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中心”来认识事物的,这些儿童基本处于Piaget认为的前运算阶段。但他们认为,部分发展较好的大班儿童已经逐渐开始“去自我中心化”,这与Piaget认为的具体运算阶段相矛盾。而4~6岁儿童的所谓视觉观点采择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必然的,可能取决于任务的难度[20]。如果选材更为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那么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如Helen Borke报告的一项任务,背景被设定为一个有小湖、森林、动物、建筑物和人的农庄,而布娃娃被替换为美国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角色Grover。当研究者把Grover放置在农庄各处并询问儿童它能看到什么景象时,即使是三岁的儿童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张莉、王晓龄通过自己编制的空间观点采择任务,对3~6岁儿童空间观点采择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中,研究者用两个一模一样的兔子玩偶作为被观察对象,用两只一模一样的青蛙玩偶作为观察者,要求被试判断两只青蛙所看到的兔子的样子。结果发现,小班(3岁半)和中班(4岁半)的儿童空间观点采择能力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大班(5岁半)的男孩空间观点采择能力优于女孩;各年龄段幼儿空间观点采择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实验中还发现3~6岁的儿童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认识事物的,很难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事物,但部分发展较好的大班儿童已经逐渐在认识上去中心化[17]。

五、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研究

(一)研究现状及结果

Level 1:社会信息阶段(6~8岁),儿童意识到自我和他人可能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相同的社会状况,相似的行为可能反映背后不同的原因,但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

冬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需>0℃的积温120℃左右。适宜于冬小麦出苗的气温为14~22℃。适宜出苗的水分条件是:土壤重量含水率砂壤土16%左右,壤土18%左右,粘土23%左右。三叶期以前,最低气温突然降到-8~-10℃以下,抗旱能力弱的、未经抗旱锻炼的幼苗易冻死。

陈学锋用自编的问卷对北京城市、河北县城和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6~11岁)儿童进行测查。问卷由四个故事组成,分别对应权威关系认知、友谊与分享关系认知、动机与后果认知和道德判断、社会规则认知这四方面,并且,在这些认知任务中,将测查的重点放在对其中人物关系和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方面。测查数据显示,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6~11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得分显著上升,但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又明显下降,三年级以后再度上升。统计显示,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之间得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2]。

张文新、林崇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Chandler & Greenspan[23]编制的认知观点采择测验故事以及另外研究者编制的情感观点采择测验故事[24]进行改编和标准化处理,组成了“旁观者故事任务”[25]。他们运用这一任务,发现幼儿园大班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分别与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三个年龄组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二年级与四年级、六年级儿童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四年级与六年级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四年级(6~10岁)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到四年级以后,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发展速度减慢,处于一个相对较稳定的阶段[26]。

“旁观者故事任务”的出现,丰富了社会观点采择的研究范式,被广大心理学研究者所认可,也开始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研究之中,以此探索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情况。

裴敏俊、高华借助“旁观者故事任务”,研究了3~6岁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他们发现3岁儿童已经开始初步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得分的平均分也随之增高,且差异显著,这说明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及认知观点采择能力也是相同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他们认为4岁是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3~6岁幼儿认知观点采择能力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得分的平均分,并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7]。

蒋钦等人同是使用“旁观者故事任务”,发现虽然总体得分都处于低水平,但3岁儿童和4岁儿童在观点采择任务得分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儿童得分显著高于3岁儿童[28]。

答:如果你是位小摄像师,导演让你扛上摄像机去拍空镜头,你可千万别什么都不拍就交差。空镜头里面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没有人罢了!像山川河流、斗转星移这样连续出现的写景镜头就叫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电视剧、电影和纪录片里经常会有空镜头的“戏份儿”。空镜头可以用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环境气氛,推进故事情节,营造画面意境,表达角色情感,还具有转换时空和调整节奏的功能。空镜头就像国画中的留白,是影像作品中独特的“言外之意”与“画外之音”。

谢怡、孙晓勉进一步拓宽了研究年龄,将研究重点侧重小学,完善了张文新等人在被试年龄上选择的不足。采用“旁观者故事任务”对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子类型发展趋势一致,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且不存在性别差异。一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具备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而三年级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三年级以下学生以“自我中心”占优势,难以区分自己观点与故事中认知对象的观点,三年级以上学生“去自我中心”逐渐明显,对他人观点的推断能力逐渐提高,大多数情况下能区分自己观点与故事中认知对象的观点,逐渐从认识上的“自我中心”解脱出来。同时,他们还推测,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准确推断的能力,但仍达不到完全具备准确推断的能力[29]。

在对社会观点采择两种子类型的研究中,张文新、郑金香认为儿童在两种社会观点采择子类型上的发展趋势基本是一致的,儿童情感观点采择的发展水平极显著地落后于认知观点采择的发展。在认知社会观点采择上,四、六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情感社会观点采择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六年级的作业水平低于四年级[30]。贾蕾,李幼穗对幼儿园大班及小学一、二、三年级的研究发现,儿童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的发展在6岁时,二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7~9岁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31]。

(二)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差异的讨论

社会观点采择的测量普遍采用故事法,其中包括《东郭先生和狼》任务、陈学锋自编故事任务、旁观者故事任务。通过这几种不同任务的测量,研究者认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能力在4岁就有了初步的发展。使用旁观者任务的谢怡、孙晓勉在对6~11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6岁儿童已初步具备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但同样使用这一任务的裴敏俊、高华发现儿童在3岁就开始初步具备观点采择能力。相比于之前的研究,他们将对象设置在3~6岁,年龄范围的扩大导致产生了新的结果。不管是《东郭先生和狼》任务、陈学锋自编故事任务还是旁观者故事任务,他们都需要儿童具备一定的言语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而不同年龄的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又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比如,识字量、词汇量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年级的儿童在测试时出现理解的偏差)又一定程度制约对观点采择的测量,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或许3岁也并不是社会观点采择开始发展的最准确年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拓宽年龄范围、采用更适合的实验范式以适应被试在言语能力、阅读能力上的差异,使结果更加准确。

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来看,裴敏俊、高华指出,4岁可能是其发展的关键年龄。蒋钦等人的实验表明,3~4岁是社会观点采择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谢怡、孙晓勉的研究结果在这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他们认为,8岁是一个分水岭,儿童“去自我中心”逐渐明显,11岁已基本具备了对他人观点进行准确推断的能力,但仍达不到完全具备准确推断的能力。

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的角度来看,方富熹、Keats认为,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一定的发展次序,并在6~7岁达到较高水平。陈学锋认为,6~9岁是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并且9~11岁时仍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放缓。与陈学锋采用不同测量任务的张文新、林崇德在研究中发现,6~10岁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迅速发展,在10岁后发展速度减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两个研究的结果相近,说明两者测量任务作用相近,能较准确地测量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也说明采用故事法是比较有效的。陈学锋测试任务是要求被试在12个理由中选出4个最为重要的理由,而张文新、林崇德的任务则是需要被试自己理解故事并说出问题的答案。后者比前者更具一定的开放性,能使被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同时也存在过于开放而导致被试思考偏或乱回答的情况,影响测试结果。

六、研究新进展:不同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在不同类型的观点采择以及不同年龄的儿童上会存在着一定的测量差异,可见,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式对于儿童观点采择的研究至关重要。而近几年,薛曼曼、郭瞻予(2017)在关系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观点采择的方法——内隐关系评估程序(IRAP)[32]。实证的研究已经设计出了测量观点采择的行为方法,这些方法基于指代关系和涉及的转换来增加观点采择的灵活性。这对观点采择的研究是一种补充,为后续研究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RUBIN K H.Role taking in childhood: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Child Development, 1978, 49(2):428-433.

[2]FLAVELL, JOHN H.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3, 2(2):40-43.

[3]王雪,崔丽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9):35-42.

[4]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结构效度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12-17.

[5]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2):116-119+190.

[6]訾红岩.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及其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9):25-27.

[7]GALINSKY A D, MADDUX W W, WHITE G J B.Why it pays to get inside the head of your opponent: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pathy in negotiations[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4):378-384.

[8]GALINSKY A D,KU G,WANG C S.Perspective-taking and self-other overlap: fostering social bonds and facilitating social coordination[J].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2005,8(2):109-124.

[9]CIGALA A, MORI A, FANGAREGGI F.Learning others’point of view: perspective tak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ur in preschoolers[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5,185(8):1199-1215.

[10]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2):116-119+190.

[11]RUBIN K H.Role taking in childhood: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Child Development, 1978, 49(2):428-433.

[12]FLAVELL J H, EVERETT B A, CROFT K, et al.Young children's knowledge about visual perception: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level 1-level 2 distin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1):99-103.

[13]刘娇娇.领导自我效能感与公共管理者双元性创新:观点采择的调节作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4]王岚,叶茂林,陈宇帅,等.上司地位知觉对下属默契的影响——反馈寻求行为和观点采择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8,41(5):1200-1206.

[15]FLAVELL,JOHN H.Cognitive development:past,present,and futur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 28(6):998-1005.

[16]SELMAN,ROBERT L.Level of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in children:speculations from a social-cognitive viewpoint[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75,5(1):35-43.

[17]张莉,王晓龄.影响学前儿童空间观点采择能力的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6):68-72.

[18]郭力平,王晓蕾,王顺妹.利用倒转图考察儿童认知发展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850-854.

[19]MOLL H , TOMASELLO M.Level 1 perspective‐taking at 24 months of age[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1, 24(3):603-613.

[20]方富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简介[J].心理学动态,1986(1):10-17.

[21]方富熹,齐茨.中澳两国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心理学报,1990(4):11-20.

[22]陈学锋.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37-39.

[23]CHANDLER M J , GREENSPAN S.Ersatz egocentrism: a reply to H bork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2,7(2):104-106.

[24]LANDRY M O , LYONSRUTH K.Recursive structure in cognitive perspective taking[J].Child Development,1980,51(2):386-394.

[25]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结构效度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12-17.

[26]张文新,林崇德.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4):418-427.

[27]裴敏俊,高华.假想伙伴对 3~6 岁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69-73.

[28]蒋钦,李红,张姝玥,等.观点采择因素对 3~4 岁儿童延迟满足决策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2):131-139.

[29]谢怡,孙晓勉.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受性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3):220-221+251.

[30]张文新,郑金香.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2):116-119+190.

[31]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4):305-309.

[32]薛曼曼,郭瞻予.测量观点采择的一种新方法:内隐关系评估程序[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5):97-101.

AReviewof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PerspectiveTaking

WU Xia1,2 XU Tianyu2 ZHOU Mengnan2 CHEN Wei1,2

(1.Center for Brain, Mind and Educ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2.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As a core factor of soc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 ta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individuals, especially children, and can somewhat predict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dividual’s perspective tak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particular.By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rspective taking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research paradigm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fants at 24 months of age are already equipped with Level 1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 while children aged 3-4 years ar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paradigms of“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and“inverted graph”respectively prove that children’s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 begins to develop at the age of 9-10 and 3-6.Because of the bias in the age selec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two studies that used the same “bystander story task”led to the respective conclusions that children at 6 or 3 years of age begin to have a preliminary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Accordingly, the paper holds that different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 choice of subjects will affect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of perspective taking development.So, it is vital to consider the use of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tasks in the study of children in order to draw more cautious conclusions.

Keywords:perspective taking; child;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paradigm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9)11-0007-08

收稿日期:2019-05-17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儿童青少年注意发展过程的认知机制”(Y201839592);绍兴文理学院科研启动基金“儿童青少年注意控制能力的发展机制”(20186018)。

作者简介:武侠(1983—),男,山西阳城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神经。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9.11.002

(责任编辑鲁越青)

标签:;  ;  ;  ;  ;  ;  ;  ;  ;  ;  ;  ;  ;  

武侠: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