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牵引成骨论文-孟小辉,郑益略,童海洲,陆叶,王斌卿

缝牵引成骨论文-孟小辉,郑益略,童海洲,陆叶,王斌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缝牵引成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缝牵引,有限元分析,面中部发育不全,唇腭裂

缝牵引成骨论文文献综述

孟小辉,郑益略,童海洲,陆叶,王斌卿[1](2019)在《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研究与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和叁维有限元分析,探讨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的生物力学机制,为临床应用该方法纠正面中部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1例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经缝牵引前后头颅叁维CT影像进行重建,生成头颅骨骼叁维模型影像,然后将其注册进入同一空间坐标体系进行拟合配准,分析并测量骨缝在叁维方向上的形态学改变。同时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建立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经缝牵引成骨,获取骨缝应力分布。结果牵引结束后,患者面部形态获得显着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骨缝在叁维方向上不等量移位,在前后向上,翼颌缝有着最大前移量;在垂直向上,鼻旁区的鼻颌缝、额颌缝标志点表现为明显的上移,而靠近上颌骨下方的翼颌缝表现为明显的下移;在左右向上,各骨缝标志点位移较小。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颌缝,患侧Von Mises应力比健侧Von Mises应力更大,最大值位于蝶颌缝及颧颌缝。结论经缝牵引成骨术可以实现整个面中部骨骼的生长前移。各缝区生长潜能的不同,造成了面中部骨骼群自上而下的渐进式不等量前移。(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孟小辉[2](2019)在《经缝牵引成骨治疗唇腭裂患儿面中部发育不全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通过临床研究和叁维有限元分析,探讨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的生物力学机制。(二)面弓弹性牵引采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法,获取面弓弹性牵引下骨缝、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比较传统面弓牵引装置和坚固外固定支架装置在治疗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时应力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经缝牵引成骨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通过对牵引前后头颅骨骼叁维CT影像进行拟合,建立叁维测量坐标体系,分析并测量骨缝在叁维方向上的形态学改变。同时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坚固外固定支架经缝牵引成骨术,获取骨缝应力分布。(二)面弓弹性牵引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头颅模型,模拟传统面弓弹性牵引,获取骨缝、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结果](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牵引结束后,患者面部形态获得显着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骨缝在叁维方向上不等量移位,在前后向上,翼颌缝有着最大前移量;在垂直向上,鼻旁区的鼻颌缝、额颌缝标志点表现为明显的上移,而靠近上颌骨下方的翼颌缝表现为明显的下移;在左右向上,各骨缝标志点位移较小。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颌缝,患侧Von Mises应力比健侧Von Mises应力更大,最大值位于蝶颌缝及颧颌缝。(二)面弓弹性牵引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颞缝,其次为额颌缝及蝶颌缝;拉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额颌缝。患侧Von Mises最大值位于蝶颌缝,颧颌缝,翼颌缝也有着较大的Von Mises应力值,拉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蝶颌缝。且下颌骨、髁突、关节盘、关节窝均有较大应力分布。[结论](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各缝区生长潜能的不同,造成了面中部骨骼群自上而下的渐进式不等量前移。(二)面弓弹性牵引面弓牵引模型的各骨缝标志点拉应力与坚固外固定牵引模型的各骨缝标志点拉应力相似,但额颏部反作用力可能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童海洲[3](2016)在《经缝牵引成骨术矫正青少年唇腭裂患儿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机制研究和长期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面中部骨骼、骨缝结构以及牙弓叁维形态改变情况,探索经缝牵引成骨术促进面中部骨骼生长前移的机制,进一步优化其在临床中的应用。2.分析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面中部骨骼位置变化情况,探讨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长期骨骼稳定性和复发情况,提出有效预防牵引术后复发的相关策略。3.通过建立犬面中部骨骼内置式经缝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对其术后长期成骨效果进行研究,为临床上预防牵引术后复发策略提供生物学依据。与此同时在动物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初步研制出临床上矫正青少年唇腭裂患儿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内置式经缝牵引装置系统。[方法]1.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缝牵引成骨术矫正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唇腭裂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牵引前后头颅骨骼叁维CT影像进行拟合,直观分析面中部骨骼、骨缝结构以及牙弓在叁维方向上的形态学改变。同时进一步在头颅拟合影像上建立叁维测量坐标体系,定量分析各骨骼标志点到叁维平面的距离变化。2.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缝牵引成骨术矫正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唇腭裂患儿术前以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颅侧位X线影像资料,采用头影测量方法对比分析面中部骨骼位置变化情况,评价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长期骨骼稳定性。3.以叁月龄生长发育期比格犬为实验动物,应用内置式自动持续缝牵引装置建立面中部骨骼经缝牵引动物模型,并通过头颅X线测量和CT检查评价其牵引面中部骨骼前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另外,在牵引结束后1年对犬大体头颅进行CT检查和颧上颌缝区骨组织的Micro-CT检查、生物力学检测以及组织学分析,评价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长期成骨效果。与此同时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在临床上结合患儿头颅骨骼叁维影像初步研制出个性化全面贴合局部解剖结构的内置式经缝牵引装置系统并验证其可行性。[结果]第一部分:1.共计有26例患儿符合研究纳入/排除标准并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平均年龄为11.5岁,牵引过程中平均最大单侧牵引力为4.45kg,平均牵引时长为40.0天,在牵引结束时所有患儿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显着改善。2.牵引前后头颅骨骼重迭拟合影像直观分析结果显示翼上颌缝区受力改变最为显着,可见明显的新骨形成。整个面中部骨骼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渐进式不等量前移,同时骨骼自身形态也发生改变。3.对拟合影像上面中部骨骼各标志点进行叁维定量测量的结果与直观形态学改变基本保持一致,分析显示整个面中部骨骼呈现不等量前移,在前后方向上各区前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上颌骨区、颧骨区、眶下区和鼻骨区;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颧骨颞突和上颌结节下部的明显下移,鼻旁区的明显上移;而在横向上则表现为鼻背和鼻基底的增宽,上颌骨宽度也有少量的增加。相应的牙弓叁维测量结果显示上颌结节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显着的增长,而各段牙弓长度变化微小;前段牙弓和中段牙弓宽度明显增加,而后段牙弓宽度相对变化较小;在垂直方向上牙弓各骨骼标志点均表现出向下移位,但下移量自前向后逐渐增大。第二部分:1.对共计76例患儿进行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在牵引结束时2例患儿牵引失败,4例混合牙列期双侧唇腭裂患儿仍存在前牙开颌畸形,其余所有患儿面部外形和咬合关系均得到良好改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1例患儿失访,8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回缩复发。2.共对66例患儿进行了侧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牵引结束时上颌骨A点在水平方向上明显前移,SNA角度和ANB角度也显着增大,而相应的上颌骨A点在垂直方向上则无明显改变,SNB角度和MPA角度维持稳定。在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上,上颌骨A点在水平方向上维持良好,而在垂直方向上则表现出向下移位趋势,相应的SNA角度、SNB角度、ANB角度和MPA角度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但对比之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第叁部分:1.在犬面中部骨骼内置式经缝牵引成骨中,大体观察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实验组犬表现出面中部变长、眼球内陷和骨性Ⅱ类咬合的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上颌骨前移明显,且在颧上颌缝与上颌骨前壁区显示出活跃的骨质代谢。当继续观察至牵引结束后1年,头颅CT影像结果显示实验组犬面型逐渐恢复协调,咬合关系也恢复为骨性Ⅰ类咬合,但在上颌骨前壁区依然可见呈筛孔状的变薄骨壁。进一步对颧上颌缝区骨组织进行检测,Micro-CT结果显示实验组缝区骨组织微观结构表现更为松散,骨小梁排列无序紊乱,相应骨体积分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屈服力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模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染色结果则显示实验组缝区结构中仍可见较多的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以及被拉伸的胶原纤维,沿缝的两侧为呈带状分布的骨基质矿化不全区域,其内可见较高密度的骨细胞分布,破骨细胞活跃于骨质与缝组织连接处。2.在临床上选取了1例9岁男性唇腭裂术后继发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结合患儿头颅叁维CT影像初步研制出基于颅骨支抗的内置式经缝牵引装置系统,采用头皮切口经颧弓下方进入口内的路径成功施行手术,临床结果显示患儿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均得到改善。[结论]1.经缝牵引成骨术可以实现整个面中部骨骼的生长前移,这一过程不仅包括缝生长重塑伴新骨形成,同时还有骨骼自身重塑。2.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长期骨骼稳定性良好,其上颌骨在水平方向上位置可基本维持,且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向下生长趋势。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预防复发策略应包括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弹性牵引维持。3.基于颅骨支抗的内置式经缝牵引成骨装置可在临床上用于青少年唇腭裂患儿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矫治,但牵引装置系统设计及各项技术要素偏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对犬经缝牵引成骨术后长期成骨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骨缝区生长潜力依然保持,这为临床上预防牵引术后复发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3-20)

李东,Sean,Shih-Yao,Liu,黄晓翔,徐海淞,韦敏[4](2015)在《局部应用生长因子促进颅骨缝牵引成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及人重组BMP2对颅缝牵引成骨的作用,并用Micro-CT进行影像学评价,为进一步了解生长因子对颅缝的改建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0只雄性6周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0)对照组,(1)富血小板血浆组(PRP),(2)富血小板血浆结合10μg rhBMP-2组(PRP/rhBMP-2)。用镍钛牵开弹簧给予兔矢状颅骨缝持续200 g等张牵引力牵引33天。牵引结束后,采集所有兔矢状颅骨缝标本行Micro CT精细扫描及叁维重建及硬组织切片观察成骨情况。结果:Micro CT重建兔矢状颅骨缝显示,对照组和PRP组的骨缝牵开,骨缝牵开体积比PRP/rhBMP-2凝胶组大(P<0.05)。PRP的局部应用不仅促进了骨缝间的新骨形成,而且加速骨缝纤维组织的创伤愈合。PRP/rhBMP-2组牵引后骨缝可见有新骨再生及骨缝融合现象。PRP/rhBMP-2凝胶组平均骨缝融合程度约为颅骨厚度的15.3±9.5%。实验前后PRP/rhBMP-2凝胶组治疗区颅骨平均厚度较对照组和PRP凝胶组有增厚表现(P<0.05)。结论:PRP和PRP/rhBMP-2的局部应用都能有效促进骨缝牵引成骨时新骨加速形成。Micro CT显示:PRP凝胶可以诱导骨缝骨形成并加速了骨缝伤口的愈合,缝形态存在;PRP/rhBMP-2组新骨再生导致了骨缝牵引时过早产生了骨缝融合现象,提示今后在骨缝牵引成骨临床应用时需要避免高浓度生长因子在骨缝局部应用而导致的骨缝早闭。(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26期)

李东,黄晓翔,Sean,Shih-Yao,Liu,徐海淞,曹德君[5](2015)在《骨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动物实验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局部应用rhBMP-2对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以微型牵引种植钉(Miniscrew implants,MSI)作支抗,镍钛弹簧为牵引力源,建立MSI兔颅骨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应用该牵引系统对11周龄的新西兰白兔作矢状缝牵引成骨。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牵引+rh BMP-2,n=7),对照组(单纯牵引,n=7)。牵引29天,于0、5、11、17、23及29 d,应用X线及Micro-CT评价骨缝牵开情况;第7、27天注射四环素,第17天注射钙黄绿素,作为术后荧光组织切片观察标记。观察动物对该牵引成骨系统的耐受性,比较各组骨缝牵开的距离,并观察矢状缝组织形态学变化,验证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的可行性。结果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率为86%,牵引成骨实验可顺利完成。对照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大于实验组(D29),两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随着牵引持续时间的增加而递增,但骨缝牵开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骨组织形态学显示,两组骨缝间均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该牵引成骨模型既能有效牵开骨缝,也能诱导骨缝间成骨。而实验组骨缝间新生骨组织形成速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种植钉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建立了兔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骨缝牵引过程中,局部应用rhBMP-2可促进骨缝成骨,但导致了骨缝融合。(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殷佳鹏[6](2013)在《唇腭裂出生节律性研究及经缝牵引成骨矫正唇腭裂患者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唇腭裂患儿的出生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的地区、人群季节性差异不同,那么中国人群中,唇腭裂患儿的出生是否存在季节性差异,本课题给予初步探讨。2.观察记录分析经缝牵引成骨技术在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患儿中的临床治疗过程,探讨牵引力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经缝牵引成骨的稳定性和回缩率,对牙弓宽度、腭穹高度、语音清晰度及腭咽闭合的影响,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3.以SD雄性大鼠颧上颌缝为研究对象,探讨面缝增龄性生物学变化,为研究经缝牵引促进上颌骨复合体的生长发育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1.收集2002.1至2011.12月在我院接受唇腭裂相关治疗的患者资料,对照组是北京大学附属第叁医院产科2002.1至2011.12月正常出生的婴儿数据。采用X2检验分析唇腭裂出生的季节性差异。2.分析2005年以来在我院接受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的65例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患儿,研究①面型、咬关系的变化②测量术前、拆架子时及随访期的头颅侧位片,观察缝牵引成骨的稳定性和回缩率③将石膏牙模转成叁维数字牙模,测量术前、拆架子时及随访期的牙弓宽度及腭穹高度的变化④通过主观语音评价、鼻咽纤维镜及X线头颅侧位片评价术前及拆架子时语音清晰度及腭咽闭合的变化。3.SD雄性大鼠分4周龄、3月龄及13月龄叁组,各20只,观察记录身体、头面颅骨膜及颅面缝的大体变化;Elisa检测血浆中RANKL/OPG/ALP/OC的蛋白量及增龄性变化;RT-PCR检测局部组织中RANKL/OPG/ALP/OC/OX62/CD25的mRNA表达量及增龄性变化;同时采用组织学和MicroCT的方法观察缝及周围骨组织的增龄性变化。[结果]一.节律性研究收集6193名唇腭裂患者及13254名正常新生儿的出生资料。研究发现,唇腭裂患者的出生高峰期在秋季和冬季,尤其是10月和1月,出生率最低的是在夏季(P<0.05)。男性患者出生高峰期在秋季和冬季,尤其是10月、2月和1月,女性患者出生高峰期也在秋季和冬季,尤其是1月、10月和11月。在女性患者中不同月份及季节出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男性患者没有发现类似结果(P>0.05)。二.临床研究1.65例患儿顺利完成了缝牵引治疗。面型得到显着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前牙反(?)得到矫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低于11岁年龄组与高于11岁年龄组相比,牵引力无明显差异(P>0.05),但后者潜伏期明显延长。3.拆架子时,A点平均前移13.48mm, SNA角度平均增加9.65。;拆架子后6个月内,73%的患者A点后退22%,27%的患者A点前移13%,82%的患者SNA角度减少20%,18%的患者角度增加9.6%;拆架子后26.75个月,83%的患者A点后退23%,92%的患者SNA角度减小24.6%。4.未做正畸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患儿,行RED缝牵引后其牙弓宽度增加最明显的是前段,其次是中段,再次是后段;同步正畸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患儿,牙弓宽度增加最明显的是中段,其次是后段,再次是前段;同步正畸治疗的患者拆架子后随访,前段、中段牙弓宽度继续增加,后段牙弓宽度缩小;未正畸组患儿腭穹高度降低,正畸组患儿腭穹高度稍有增加。5.38%的患儿语音清晰度增加,54%的患儿语音清晰度变差;69%的患者腭咽闭合状态未发生变化,31%的患者腭咽闭合状态有恶化;92%的患者软腭长度/咽腔深度减少。叁.实验研究1.SD雄性大鼠从4周到13月龄,体重增加345%,体长增加65%,躯干增加61%。成年后,体长和躯干增加不再明显,体重依然可明显增加。2.从4周到13月龄,血浆中RANKL, OPG的数值有降低的趋势,RANKL/OPG的数值有增高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ALP和OC的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组织水平,从4周到13月龄,RANKL, OPG的基因表达量有降低趋势,RANKL/OPG的数值有增加的趋势,ALP的数值有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OC的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4周到3月龄,integrin alpha E2(OX62),CD25的数值均呈增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 MicroCT检测大鼠颧上颌缝,从4周到13月龄其骨缝的密度增加8倍,同期骨密度增加2倍。缝与骨的密度比从4周龄的0.14:1上升到13月龄的0.54:1。[结论]1.在中国人群中唇腭裂患儿的出生存在季节性差异,且性别不同差异不同,通过倡导减少吸烟、酗酒以及增加日晒时间可能对降低唇腭裂的出生率有益。2.经缝牵引成骨治疗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可取得良好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牵引的难度有增大的趋势。拆架子后半年内A点平均会有20%的回缩,在前期超量牵引时,可以根据此值计算超量牵引的距离。术后A点的回缩主要发生在拆架子后的半年内,所以缝牵引患儿拆架子后需常规夜间佩戴面弓,最好能坚持半年左右,当然面弓的佩戴与超量牵引的回缩需协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面型和咬合功能改善。从叁维牙模分析可知未同步正畸的患者牙弓宽度增加和腭穹高度降低,说明作用于上颌骨的前向牵引力可促进硬腭的叁维生长,硬腭的缝组织和骨组织均发生了重塑。由于未同步正畸的患儿牙弓扩张较同步正畸的显着,所以对于牙弓缩窄较为严重的患者,建议暂不同步正畸治疗。如果患儿牙弓缩窄并不严重,则可以术前开始同步正畸。缝牵引上颌骨前移后,到拆架子时,38%的患者语音清晰度出现改善,但多数患儿语音清晰度与术前相比轻度下降,69%的患者腭咽闭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3.SD雄性大鼠,从4周到13月龄,颅面部骨膜增厚,骨质增厚,颜色变白,颧上颌缝变窄,缝间纤维母细胞减少,缝旁骨板增厚,骨质变的更为致密,代表成骨活性的及破骨活性的的血浆蛋白量与缝及其周围组织内对应的基因表达量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至13月龄时破骨细胞的活性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但成骨细胞的活性已经降低。MicroCT显示至13月龄,骨缝的密度增加8倍,同期骨密度增加2倍,骨缝密度与骨密度比从0.14:1增长到0.54:1。以上缝的增龄性变化,为临床患者增龄性经缝牵引难度增加提供了生物学依据。从4周龄到3月龄,局部组织中DC细胞的活化标记及T细胞的活化标记未发现明显的变化,说明在此年龄段骨缝及其周围骨组织的骨免疫处于平衡状态。在此年龄段进行经缝牵引成骨可能会获得较好的缝组织和骨组织的重塑平衡,有利于新骨组织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4-02)

高峰[7](2012)在《经缝牵引成骨矫正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本研究观察记录分析经缝牵引成骨技术在治疗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探讨牵引适用年龄、最佳牵引力及经缝牵引成骨机制等问题。2.建立叁维测量体系,对部分患儿牵引前后CT叁维重建影像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测量数据,评估经缝牵引成骨后上颌骨复合体的整体变化。3.并以发育期犬为研究对象,验证一种内置式自动持续经缝牵引成骨装置的可行性,观察不同牵引力的牵引效果。[方法]一.临床研究1.观察记录52例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的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患儿的咬(?)关系和面型的变化情况,重点观察记录2009年以后的29例患儿。患儿年龄8岁至15.8岁。牵引过程做了一些改进,牵引力增加至平均4.5kg。2.对其中20例患者牵引前和牵引结束后一个月内的64排螺旋CT的DICOM数据,应用Mimics10.0软件进行叁维影像重建,并利用Mimics10.0软件的测量模块建立测量体系。根据颅脑解剖标志点建立冠状面、水平面和正中矢状面叁个测量平面,并测量了27个解剖标志点相对于这叁个平面的垂直距离。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3.应用Geomagic Qualify11.0软件中进行治疗前后叁维重建影像的色差分析。二.动物实验以生长期犬为实验动物,设计并手术安装内置式自动持续经缝牵引成骨装置,并放置标记尺和标记钉。根据牵引力大小分为800g组、1500g组和2000g组。术后定期拍摄犬头颅照片、X片和叁维CT重建,验证自动持续经缝牵引成骨装置的可行性,观察记录犬面部和咬(?)关系变化,并测量标记钉位置变化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5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了牵引治疗。患儿的面型得到显着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前牙反(?)关系得到矫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根据牵引治疗中临床观察,经缝牵引成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期,相对停滞期,牵引快速期和维持稳定期。3.不同的患者及同一患者左右两侧治疗过程中存在差异。4.叁维测量体系在牵引前后位置恒定无偏斜。5.绝大部分的测量点,相对于测量体系中的冠状面,都有较显着的位置变化。而且相对于冠状面平均移动距离,上切牙接触点>上颌尖牙颈缘中点>上颌第一磨牙颈缘中点>颧牙槽嵴点>颧突点>眶下点。6.相对于水平面和正中矢状面,各解剖测量点也有位置移动。7.色差分析显示相对位移较大的面颅骨骼与相对位移较小的脑颅骨骼之间存在一界限,大体位于鼻骨、眶内侧、眶底、上颌骨颧突、和翼突基底位置。二.动物实验除一例犬因气道受阻死亡外,其他所有犬均耐受了手术。牵引支架稳定、牵引顺利,牵引后犬面型和咬(?)关系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X线测量发现2000g组尖牙牙根后标志点牵引效果大于其他组。叁维CT重建影像发现了犬面中份骨骼活跃的骨重塑活动。[结论]一.临床研究1.经缝牵引成骨术适用年龄在以往研究中最大为12岁,本研究适用年龄范围发现可以扩大到接近16岁。牵引力量的适当增加能够提高牵引效率。2.经缝牵引成骨治疗存在个体差异。同一患儿左右两侧也有差异。3.将经缝牵引治疗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初始期,相对停滞期,牵引快速期和维持稳定期,该分期能较全面的反映牵引过程中不同病人的临床特点,有助于个性化治疗方案的设计。4.以脑颅解剖标志点建立的面颅叁维测量体系位置较恒定。该测量体系的稳定性不会因经缝牵引后上颌骨复合体的变化而受影响,结果较准确,误差较小。5.经缝牵引成骨术能够使患者上颌骨复合体在叁维方向生长。治疗后面部变得协调、对称。6.上颌骨复合体前后方向的牵引能增加上颌的宽度。7.通过叁维CT测量认为经缝牵引成骨应包括缝重塑和骨重塑,薄弱区骨重塑程度大于非薄弱区,距牵引力作用点近的部位骨重塑程度大于较远部位(即:上颌骨复合体下部和前部的骨重塑程度大于其上部和后部)。二.动物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内置式经缝牵引装置的犬实验模型,为将来临床上的将颅外支抗引入体内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也为应用大动物进行经缝牵引成骨的研究提供了动物实验模型。动物实验也发现经缝牵引成骨除了缝组织的重塑外,骨组织也有活跃的重塑活动。(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2-03-30)

常世民,柳春明,姚玉胜[8](2011)在《内置式牵引器经腭横缝牵引成骨对上颌骨及腭骨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实验动物腭部置入牵引器,通过形态学观察及X线影像测量,观察SDO技术对犬上颌骨及腭骨形态生长发育影响。方法:选取12周龄雄性杂种犬16只,体重3~4kg,随机分为NC组4只及实验组(SDO组)12只(2组×6只)。牵引器直径分别为0.9mm、1.0mm。牵引器压缩前长度为2.8cm。牵引器在压缩距离为0.5~1.8cm时张力值分别为250~480g、350~760g。2个实验组牵引28~35天,陆续将3组犬处死。观察记录3组犬的腭部形态变化及关系变化。定期拍摄定上颌咬合片。结果:SDOI和I I组与NC组相比,硬腭长度明显增大。其中SDOI I组硬腭长度增大更为明显。结论:SDO技术明显延长腭骨长度,前移上颌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1年03期)

李艳,施泽宏,尹宁北,杜明娟,房林[9](2010)在《上颌骨内置式持续等张缝牵引成骨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山羊颧上颌缝持续等张缝牵引成骨来延长上颌骨复合体,探讨缝牵引成骨的机制。方法:在山羊两侧颧上颌缝安置自主设计制作的内置式微型自动持续等张缝牵引器,缝两侧钛钉标记,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并在4、6、8周切取牵引和未牵引的颧上颌缝及新生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标本中bFGF、TGF-β1、VEGF的表达和变化。结果: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所有山羊上颌骨复合体均成功前徙。在牵引6周时出现软骨细胞团,细胞团之间有新生骨小梁形成。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中bFGF、TGF-β1、VEGF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或阳性表达增加,呈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结论:经缝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以膜内成骨为主,但也有软骨成骨;bFGF、TGF-β1、VEGF以及3种胶原均参与了缝牵引成骨的成骨过程,促进了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新骨的改建。(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0年06期)

金增强,董忠生,马骁,柳春明[10](2010)在《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狗眶下神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不同时期狗眶下神经组织学结构的改变,探讨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眶下神经的影响。方法:选12周杂种犬13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12只,随机分入牵引5、10、15天,固定15、30天与恢复期6组,每组各2只,用特制牵引器进行前牵引;对照组1只,未配戴牵引器。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双侧眶下神经,制成透射电镜切片,电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果:随着牵引的进行,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眶下神经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牵引结束时神经损伤最严重;固定期神经出现修复性变化,去除牵引架2月后神经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在使面中份骨明显前移的同时,对眶下神经可产生一定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神经自身的适应、修复和再生,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的形态结构可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0年01期)

缝牵引成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通过临床研究和叁维有限元分析,探讨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的生物力学机制。(二)面弓弹性牵引采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法,获取面弓弹性牵引下骨缝、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比较传统面弓牵引装置和坚固外固定支架装置在治疗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时应力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经缝牵引成骨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通过对牵引前后头颅骨骼叁维CT影像进行拟合,建立叁维测量坐标体系,分析并测量骨缝在叁维方向上的形态学改变。同时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模拟坚固外固定支架经缝牵引成骨术,获取骨缝应力分布。(二)面弓弹性牵引采用叁维有限元法,建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头颅模型,模拟传统面弓弹性牵引,获取骨缝、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分布。[结果](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牵引结束后,患者面部形态获得显着改善,面中部凹陷畸形消失。骨缝在叁维方向上不等量移位,在前后向上,翼颌缝有着最大前移量;在垂直向上,鼻旁区的鼻颌缝、额颌缝标志点表现为明显的上移,而靠近上颌骨下方的翼颌缝表现为明显的下移;在左右向上,各骨缝标志点位移较小。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颌缝,患侧Von Mises应力比健侧Von Mises应力更大,最大值位于蝶颌缝及颧颌缝。(二)面弓弹性牵引在健侧,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颧颞缝,其次为额颌缝及蝶颌缝;拉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额颌缝。患侧Von Mises最大值位于蝶颌缝,颧颌缝,翼颌缝也有着较大的Von Mises应力值,拉应力最大值出现在蝶颌缝。且下颌骨、髁突、关节盘、关节窝均有较大应力分布。[结论](一)坚固外固定支架牵引各缝区生长潜能的不同,造成了面中部骨骼群自上而下的渐进式不等量前移。(二)面弓弹性牵引面弓牵引模型的各骨缝标志点拉应力与坚固外固定牵引模型的各骨缝标志点拉应力相似,但额颏部反作用力可能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缝牵引成骨论文参考文献

[1].孟小辉,郑益略,童海洲,陆叶,王斌卿.经缝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患者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研究与叁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

[2].孟小辉.经缝牵引成骨治疗唇腭裂患儿面中部发育不全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童海洲.经缝牵引成骨术矫正青少年唇腭裂患儿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机制研究和长期稳定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4].李东,Sean,Shih-Yao,Liu,黄晓翔,徐海淞,韦敏.局部应用生长因子促进颅骨缝牵引成骨的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5].李东,黄晓翔,Sean,Shih-Yao,Liu,徐海淞,曹德君.骨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5

[6].殷佳鹏.唇腭裂出生节律性研究及经缝牵引成骨矫正唇腭裂患者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7].高峰.经缝牵引成骨矫正唇腭裂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8].常世民,柳春明,姚玉胜.内置式牵引器经腭横缝牵引成骨对上颌骨及腭骨形态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

[9].李艳,施泽宏,尹宁北,杜明娟,房林.上颌骨内置式持续等张缝牵引成骨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0].金增强,董忠生,马骁,柳春明.电镜下观察面中份缝牵引成骨术对狗眶下神经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0

标签:;  ;  ;  ;  

缝牵引成骨论文-孟小辉,郑益略,童海洲,陆叶,王斌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