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灿灿: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精神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论文

吴灿灿: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精神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论文

摘 要:王阳明生活的朝代世风浮躁,所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来唤起人们心中的良知,现代高职学生信仰迷茫需要寻求德育新方法,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主要有事上磨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从中探求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亲力亲为、勇于担当的“事上磨练”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格物致知”精神;务实事功、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精神。

关键词:致良知;高职学生;德育;启示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那时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社会上出现追逐财富、唯利是图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存在于商人中,而且蔓延至上层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开始追求纷繁奢侈的生活方式。另外,明王朝统治阶级荒淫无耻以及官宦政治腐败昏暗,整个社会出现道德伦理的松弛,而程朱理学也开始沦为文人士子们科举考试的教条,变成进入名利场的敲门石,弱化了其作为道德律令的外在约束功能。王阳明早已看出其中弊端,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在于学术之不明。”①所以他提出要根除功利之心、虚伪之貌以唤起人们内心固有的良知,这也是后来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概括,即“致良知”。

关于接班人的标准,任正非指出:华为的接班人,除了以前我们讲过的视野、品格、意志要求之外,还要具备对价值评价的高瞻远瞩,和驾驭商业生态环境的能力;华为的接班人,要具有全球市场格局的视野,交易、服务目标执行的能力,以及对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且具有不固步自封的能力;华为的接班人,还必须有端到端对公司巨大数量的业务流、物流、资金流等等,简化管理的能力。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思潮也随着互联网传播,对中国青少年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表现得更明显。随着物质生活的优越和“陌生人社会”带来的人际淡漠,学生们普遍奉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在学生看来只是流于形式和口号,没有深入骨子里的认同。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精神作为儒家经世致用的经典哲学,对当今时代解决高职学生价值观迷茫、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展开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基本内涵

王阳明晚年一再强调“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②可见这三个字的思想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良知”的概念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表现的是人的先天之知、不假外求。显然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同时又在其基础上丰富了良知的内涵,他提出:“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③这表明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道德主体的内在特征,每个人都是天然本善的,而这种本来的善意会在后天的生活中被蒙蔽,所以需要时时“致良知”,事事“致良知”。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论述,他的“致良知”工夫主要有以下几点内涵:

1.事上磨练

王阳明提出“事上磨练”主要是针对他之前所提的“静坐”养性而言的。静坐是古人常见的修养之法,王阳明早年经常静坐以观本心。王阳明认为,静坐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定力,让那些初入圣学的人内心安定,但王阳明同时又强调静坐不是像佛老那样枯坐,而是要“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④,不过后来王阳明发现他的门生弟子们经常在静坐时“身静心不静”而流于形式,因此才提出“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是指道德主体在繁杂的人情世故中坚守内心良知本体,“事”是指“人情世故”,在王阳明看来,无论事前还是事后,所做的事情都能无愧于本心、不掺杂人欲之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事上磨练并不仅仅强调致力于道德实践,而是在实践中能够遵从本心,达到“致其本然之良知”。

2.格物致知

②同①990.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思想是针对当时门人的知行二分之论而提出的警醒之言。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学习各种实用技能,他们构建知识的方式主要是实践和体验,实践过程中难免出错、会经历失败和阻碍,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奖励机制和积极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学校应该组织实施多渠道、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在专业活动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形成勇于担当的精神。

高职学生处于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期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而独立的人格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信息,但是一些知识和信息真假掺杂,混淆视听,容易迷惑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引导学生关注真善美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国学讲堂、诗词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唤起学生内心良知,给学生一个评判世界的基准和标杆。

知行合一另一层含义便是依良知而行,良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本然状态,道德主体只要依着良知而做,就会成为圣人,扩充良知并不是凭空玄想,而是一个“决而行之”的过程。所谓知行合一,便是依照良知而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被私欲利益所蒙蔽,做出违背良心之事。

二、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精神对高职学生的启示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学校,在传授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更应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技术型人才。王阳明的“致良知”工夫传承的精神给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当今社会一般都有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如今,社会更加认识到“德”相比于“才”的重要性,因为知识作为后天经验性的东西,可以随时学习,但是道德作为人的先天本性一旦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被蒙蔽,将会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取向。如果只注重知识而忽略道德,那便是“拔本塞源”。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也论述了“拔本塞源”的危害性:“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伦于禽兽夷伙,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⑨王阳明主要表达了人类与禽兽的不同在于人类是有道德的主体,这是作为人类的共同本质,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对人类而言是必备的能力,但要在成德之后才显示出其重要性,如果德行丧失了,那么知识必然成为人类相互倾轧的资本,社会将更加功利。

1.亲力亲为、勇于担当的“事上磨练”精神

王阳明在讲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学生的“事上磨练”工夫,如果只是静坐思考,容易陷入佛老的“枯槁”境地,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才能做到动静皆能遵从内心。就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面对人生的艰险历程,人的本能是逃避和胆怯,但是从古圣先贤的人生经验以及论述中,可发现困苦和磨难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因此王阳明才提“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⑩

③王阳明.传习录上[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25.

供应情况:国内预收订单缓慢供货,下游贸易商催货现象严重。出口方面,企业积极集港发运预收订单,多数企业出口待发排至9月中下旬,新单交投清淡。原材料方面,硫磺拉涨幅度明显,长江港口硫磺涨至1390元/吨,周环比上周30元/吨;湖北合成氨价格涨至3350元/吨,涨幅150元/吨;磷矿石价格高位企稳,市场供货偏紧,总体看原料成本对二铵价格形成较强支撑。上周企业开工率大稳小动,周环比约为67%。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格物致知”精神

王阳明在年轻时也笃信朱子“格物致知”说,认为人的认知需通过外部经验认识积累而获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人应该向内致知,认识自己的良知本体,方法是向内的自我体验,而所谓的“格物”是指遵从自己的意念,在事亲、事君过程中修正自己的念头,以此来体现人之本体良知的过程。

知行合一第一层含义是通过“行”达到“良知”的状态。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中的“知”与“致良知”的“知”含义一样,都是指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这是一个是非之心,是一种本然状态,这种状态使道德主体能够辨别是非。若要从本然走向明觉,就需要“行”,良知是行为的主宰和判断,决定着行的方向,正如他在《传习录》中表述的:“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废论说?而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⑧可见他更强调道德实践在成就个体德性中的作用。

3.务实事功、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精神

王阳明提“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道德主体在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他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⑪,也就是说“知”要通过“行”来展现。不行不可谓之知,道德主体的内心意念通过“行”体现出来,同理,个体的道德行为也反映了主观的意念,如果只有行为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便不是“真行”,而是“妄行”。

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知识的积累,但德育的特殊性需要学生真正将学到的道理转化为行为才能看出其品德的高低,所以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平台帮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更好地将德育内化于心。比如,通过产学结合,学生可以感知所在企业的特色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在参加公益活动时,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内心的良知转化为个人的行动,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道德自觉性。

引文注释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84.

中国成品油贸易出口方式由“加工贸易为主”逐步转变为“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并重。2017年,中国一般贸易成品油出口配额累计下发1655万吨,占全年总出口额度的40%。2018年,中国成品油出口配额进一步转变为一般贸易形式,3批累计下发一般贸易出口配额3850万吨,成品油贸易方式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⑤这里的“正”所指对象是人们的意念或动机,由此看来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论述的主要是认识与践履工夫,“致知”的前提是“格物”,这个“物”指代的是人们的日用常行之事,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⑥通过格物、诚意、正心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关于如何“格物”,他强调不能虚伪无实,要确有其事,是在行动中“实为之”“实去之”。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但是心会产生有善有恶的意念,这就是“意之动”,意念发动处有善有恶,这主要是由于人的社会活动,而“格”就是“正”,纠正或改变人们的行为意念,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达到除恶尽善。王阳明又强调“本体要虚,工夫要实”⑦,可看出他主张从小事做起,按照循序渐进的修养途径达到圣人的境界。

当下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医患纠纷频发,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据统计,2013年我国发生医患冲突7 000多起,致伤医务人员1万多人,其中医院方面的原因占了80%[1]。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德艺双馨、人民满意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将医学生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培育并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相结合,重视医德医风培养,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紧跟时代,锐意改革,深刻反思,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电视面板占一台成品电视的七成左右成本,虽然我国面板产业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进口面板依旧占据我国电视行业的很大占比,面板价格仍然会受到外来因素的一部分影响。2017年-2018年面板价格走势呈现先高后低趋势,2018第三季度65吋、55吋UHD面板同比下滑36.8%,18.7%。面板年初至8月一直保持下滑趋势,9月有所回涨。

④同①13.

直流增益随测试时间的变化,如图7所示。从图7(a)和图7(b)可以看出,在静态条件下,5只晶体管的直流增益随测试时间的变化关系一致,将测试数据代入式(3),得到w为0.2%,这一结果证明,研制的测试系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满足实验的应用要求。

在此,通过以上对范式理论和集约相关理论的研究探讨,可将维修集约范式初步界定为:在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原则下,通过综合组织、设计维修主体和维修程式,而形成的紧凑、高效、有序的维修活动组织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维修集约范式的内涵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维修主体是实施、管理和评价维修活动的作业单位;将维修主体开展的维修业务流程定义为维修程式,即将基于一定的维修资源,运用一定的维修策略,在一定的维修作业地点,对一定的维修对象开展的一系列维修活动。

⑤同①5.

⑥同③.

⑦同①45.

⑧王阳明.传习录中[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147.

刘玉还告诉记者,同年,他参加了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期一周的培训让他收获很大。当他将精准配肥技术的情况向农广校郝霞校长汇报时,得到了郝校长的鼓励。这再次坚定了他的信心。在郝校长的鼓励下,刘玉成立了玉稼兴合作社。“我希望通过新技术、新理念能够实现助推马卜子农业发展的愿望。”刘玉说。

⑨同⑧153.

⑩同③44.

⑪同③21.

参考文献

[1]丁愉.王阳明良知说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1).

[2]王中原.王阳明“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理论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3.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SJSZ804)]

(作者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标签:;  ;  ;  ;  ;  ;  ;  ;  ;  ;  ;  ;  ;  ;  ;  ;  

吴灿灿:王阳明“致良知”工夫的精神对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