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泌物论文_李嘉乐,任利利,骆有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蜡泌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微,结构,若虫,形态,蜡质,吸收光谱,蚜虫。

蜡泌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乐,任利利,骆有庆[1](2018)在《梧桐木虱各龄若虫蜡腺和蜡泌物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梧桐木虱Carsidara limbata是一种严重危害梧桐Firmiana simplex的害虫,观察并明确若虫蜡泌物及不同虫龄泌蜡腺体超微形态特征,有助于为其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据梧桐木虱若虫形态特征变化划分样本虫龄,使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若虫蜡泌物及不同虫龄泌蜡腺体的超微形态结构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梧桐木虱若虫泌蜡腺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泌蜡小孔,3-5龄若虫体壁出现此结构;另一类为规则或不规则圆形多孔蜡腺孔,该结构1龄若虫极少或无,其他虫龄均有分布。低龄若虫孔腺数目和类型较老龄少。若虫蜡泌物分为4种类型,即丝状蜡丝、空心"C"形蜡丝、弹簧状蜡丝、空心长蜡丝。此外,腹部末端有环肛孔环结构,腹部背腹面遍布微刺及各类刚毛。【结论】梧桐木虱若虫有4类蜡泌物和2类泌蜡腺体,随虫龄不同其类型和分布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裂木虱科害虫泌蜡器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艳峰[2](2018)在《褐软蚧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褐软蚧(Coccus hesperidum Linnaeus)泌蜡腺体、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半透明蜡壳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年轻雌成虫背面蜡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蜡片层层迭加构成的;老熟雌成虫体壁硬化,其上分布的小孔分泌小颗粒状蜡质;二者腹面气门路上的五格腺产生的蜡丝带状分布,构成蚧虫呼吸的通道。(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武英达[3](2016)在《八种粉蚧(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蜡腺及其蜡泌物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蚧在分类上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e,全世界记录264属,2000余种,是重要的农林害虫。粉蚧的虫体具有多种蜡腺,能分泌蜡质,形成保护性的蜡壳。蚧虫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隐藏在蜡壳下生活,防治十分困难。深入研究粉蚧的泌蜡腺体和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不仅对粉蚧的正确分类十分重要,对粉蚧的生理代谢、生化反应、生长发育、细胞遗传、系统发育与进化、科学防治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扫描电镜(SEM)技术研究了槭树绵粉蚧Phenacoccus aceris Signoret、刺竹鞘粉蚧Chaetococcus bambusae Maskell、山西品粉蚧Peliococcus shanxiensis Wu、群管星粉蚧Heliococcus dorsiporosus Danzig、西非垒粉蚧Rastrococcus invadens Williams、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竹巢粉蚧Nesticoccus sinensis Tang、古北雪粉蚧Ceroputo pilosellae Sulc等8属8种粉蚧蜡腺和蜡泌物超微形态结构,研究结果如下:(1)详细描述了8种粉蚧虫体上的各种泌蜡腺体及其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特征。(2)粉蚧体壁表面的泌蜡腺体虽然以叁格腺为主,但在不同的8个种之间,叁格腺的构造及其分泌的蜡丝存在很大的区别。槭树绵粉蚧叁格腺的开口是3个顺时针旋转的扁形孔,每个孔分泌1根带状蜡丝,由这些蜡质构成虫体表面的蜡质;刺竹鞘粉蚧叁格腺的开口是3个小圆,每个孔分泌的是空心管状蜡丝,这些管状蜡丝构成了虫体的蜡壳;康氏粉蚧叁格腺小孔内有一肉质凸起,每个小孔像字母“B”,其分泌的是中间薄,两侧厚的带状蜡丝;古北雪粉蚧叁格腺为3个干瘪的小孔,其分泌的带状蜡丝能完整卷曲成一个大盘;西非垒粉蚧叁格腺的3个小孔向不同的方向发散,这使得其分泌的带状蜡丝也是发散的。(3)首次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群管星粉蚧的星状腺的超微结构。(4)在竹巢粉蚧中,观察到二格腺的存在。(5)观察和记述了8种粉蚧虫体上其他重要分类特征的超微形态。(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淑亚,姜禹竹,赵莹,董玮利,万玉春[4](2015)在《有翅蚜虫蜡泌物结构表征及光谱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开发和利用天然生物材料替代短缺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SEM、红外吸收光谱、XRD、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对东北地区生长的有翅蚜虫的自然巢穴(俗称小咬窝)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光谱分析,发现该巢穴是一种新型自然生物石蜡。通过SEM分析确定该新型石蜡的结构为空心丝状物;红外吸收光谱表明该新型石蜡由饱和或不饱和的长链烃、长链脂肪醇、以及带有芳香烃及其衍生物构成;该新型石蜡XRD衍射图与标准PDF卡PDF#40-1995(正链烷烃,(CH2)x)匹配,并选用性质相似的工业蜡的XRD作对比进一步确定其性质,得出小咬窝原材料的主峰位置(21.694?,24.063?)和工业蜡的主峰位置(21.753?,24.076?)非常接近,可确定物相是相同的,从而确定小咬窝为一种天然生物蜡;对小咬窝原材料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分析,获得发光波长范围为400~460nm,但发光强度非常微弱。(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张志娟,谢映平,薛皎亮,樊金华[5](2013)在《昆虫病原真菌对日本龟蜡蚧蜡泌物的降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昆虫病原真菌感染蚧虫过程中对其蜡泌物的降解作用。【方法】本文选择3种虫生真菌的4个菌株即,蜡蚧霉Lecaniciliium lecanii的菌株V3.4504和V3.4505、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FDB01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TSL06,以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昆虫纲:半翅目:蚧总科)雌成虫的蜡泌物作为无机盐培养液中的唯一碳源,研究各菌株在该无机盐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酶活变化和对蜡泌物的降解作用。【结果】在上述培养液中,4株病原真菌都能以日本龟蜡蚧的蜡泌物作为其营养碳源,进行生长繁殖,产生酶类物质,对蜡质造成降解。菌株V3.4504和V3.4505在无机盐培养液中多以芽管的形态存在,而菌株FDB01和TSL06多以附着胞的形式存在;在7天的培养过程中,菌株V3.4504、V3.4505、FDB01、TSL06的脂肪酶活性最高值分别为(0.128±0.017)U/mL、(0.056±0.002)U/mL、(0.124±0.011)U/mL、(0.149±0.005)U/mL,不同菌株之间的脂肪酶活性有显着差异;4菌株脱氢酶活性分别为(0.075±0.003)U/mL、(0.074±0.003)U/mL、(0.061±0.04)U/mL、(0.066±0.002)U/mL,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着水平;4菌株对蜡泌物的降解率分别为(18.20±0.019)%、(11.00±0.011)%、(15.4±0.017)%、(23.10±0.031)%;在菌的作用下,蜡泌物的结构变得松脆,表面出现许多小孔洞,并有白色附着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了菌丝在蜡质上的附着和穿刺。【结论】昆虫病原真菌可以降解日本龟蜡蚧蜡泌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长链脂肪酸等多种长碳链化合物以及组成"内蜜露"的多种糖类和氨基酸)作为自己的营养碳源,并使蜡泌物的物理结构发生改变,这是病菌打破蜡壳屏障,成功入侵蚧虫的关键原因。菌株分泌的脂肪酶和脱氢酶参与了降解作用,其中脂肪酶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4菌株中对蜡质的降解率依次为TSL06>V3.4504>FDB01>V3.4505。(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张艳峰,薛皎亮,谢映平[6](2013)在《康氏粉蚧蜡泌物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制作玻片标本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Kuwana)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显微形态特征及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结果表明:叁格腺是康氏粉蚧最主要的腺体,随着虫体的发育,数量增多,分布变广,每个腺孔分泌一根蜡丝,覆盖体表;管腺只在特定的时期分泌长的空心蜡管构成卵囊;多格腺分泌多棱形卷曲的小蜡丝粘附在卵粒上,防止其相互粘连。(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丁茜,廖永林,吴伟坚,符悦冠[7](2012)在《螺旋粉虱产卵蜡泌物对香蕉网蝽的拒食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旋粉虱产卵分泌物所圈定的叶片范围可阻碍一些植食性昆虫如香蕉网蝽的取食。本文采用叶碟法测定了螺旋粉虱产卵分泌物中的芳香酯类、酚类和烷烃类物质对香蕉网蝽5龄若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在10mg·mL-1质量浓度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表现出较强的拒食活性,其次为3,5-二(1,1-二甲基乙基)-4-羟基苯丙酸甲酯、邻苯二甲酸正辛酯和正十六烷,4,4'-亚甲基双(2,6-二叔丁基苯酚)则没有拒食活性;浓度梯度试验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香蕉网蝽若虫的拒食活性随浓度增大而增强,拒食中浓度为0.929mg·mL-1;表明螺旋粉虱产卵分泌物中的芳香酯对一些植食性昆虫有很强的拒食活性,同时为植食性昆虫种间竞争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张艳峰,谢映平,薛皎亮[8](2011)在《两种吹绵蚧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澳洲吹绵蚧Icerya purchase Maskell和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Douglas)不同龄期主要泌蜡腺体和蜡泌物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成虫期背面的丝状蜡是由多格腺和皮毛共同分泌产生的。卵囊是由雌成虫成熟时腹部腹面的半圆形卵囊带所分泌的,也是实心丝状蜡结构。若虫期吹绵蚧背面覆盖着由多格腺分泌的丝状蜡,实心结构;腹面有长丝状的蜡质缠绕,紧贴腹面体壁的还有一层小蜡圈。(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1年05期)

张艳峰,谢映平,薛皎亮[9](2008)在《柿白毡蚧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柿白毡蚧Asiacornococcus kaki(Kuwana)泌蜡腺体、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蜡壳形成分3个阶段,即泌蜡发生期、泌蜡增长期和蜡囊形成期,由3种腺体分泌的蜡质构成。锥刺是泌蜡的主要器官,其分泌的粗蜡管形成蜡壳的框架。管腺分泌空心细蜡丝,与框架蜡管紧密交织在一起。单孔腺分泌的细小蜡丝散布虫体表面。雄茧扁平,由空心长丝状蜡编织形成。(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8年05期)

谢映平,薛皎亮,郑乐怡[10](2006)在《柑橘真棉蚧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红外光谱与化学成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柑橘真棉蚧Eupulvinariacitricola(Kuwana)(半翅目:蚧科)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红外光谱和卵囊蜡质的化学成分特征。结果发现:该蚧雌虫背面腺体分泌湿蜡,在体表面形成薄的半透明蜡壳,背面蜡壳分为6个小区,表面由湿蜡凝结成片状和蜡块状构造。雌成虫产卵期由腹面多格腺分泌丝状蜡结成卵囊。雄若虫也分泌湿蜡,雄蛹的蜡茧薄,表面有浅的凹凸花纹。用雌成虫卵囊、背面蜡壳和雄茧的蜡质作红外光谱分析,它们的谱图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吸收峰群分为5个区域:2900cm-1附近的3个强吸收峰组成的峰群是>CH2和—CH3的特征吸收峰;1800cm-1~1500cm-1之间的吸收峰群是羰基(>C=O)和C=C键的伸缩振动;1500cm-1~1400cm-1区域是>CH2和—CH3基团的吸收峰;1400cm-1~1000cm-1之间为饱和碳链—C—C—C—骨架振动。730cm-1附近为环状化合物的基团吸收峰群。由此确定它们的组成都是长碳链结构的脂肪酸、脂肪醇、烃类、酯类或带有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其主要区别在第2、3、4区吸收峰的形式、强度和数量,反映出基团的种类和数量不同。雌成虫卵囊蜡质甲酯化后GC/MS检测出7个组分(表1),全部为长链脂肪酸。未经甲酯化的蜡质检测出4类16个组分(表2),可分为长链烃、酸、醇、酯。第一类为饱和长链烃,5个组分,占总组分的38.38%;第二类是长链脂肪酸,包括直链饱和酸和不饱和酸共6个组分,占31.59%;第叁类是直链饱和醇,占2.87%;第四类是酯类化合物,4个组分,占总组分的27.16%。(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蜡泌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褐软蚧(Coccus hesperidum Linnaeus)泌蜡腺体、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半透明蜡壳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年轻雌成虫背面蜡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蜡片层层迭加构成的;老熟雌成虫体壁硬化,其上分布的小孔分泌小颗粒状蜡质;二者腹面气门路上的五格腺产生的蜡丝带状分布,构成蚧虫呼吸的通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蜡泌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嘉乐,任利利,骆有庆.梧桐木虱各龄若虫蜡腺和蜡泌物超微结构观察[J].昆虫学报.2018

[2].张艳峰.褐软蚧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8

[3].武英达.八种粉蚧(半翅目:蚧总科:粉蚧科)蜡腺及其蜡泌物超微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4].王淑亚,姜禹竹,赵莹,董玮利,万玉春.有翅蚜虫蜡泌物结构表征及光谱特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张志娟,谢映平,薛皎亮,樊金华.昆虫病原真菌对日本龟蜡蚧蜡泌物的降解作用[J].微生物学报.2013

[6].张艳峰,薛皎亮,谢映平.康氏粉蚧蜡泌物的扫描电镜观察[J].应用昆虫学报.2013

[7].丁茜,廖永林,吴伟坚,符悦冠.螺旋粉虱产卵蜡泌物对香蕉网蝽的拒食活性[J].生态学杂志.2012

[8].张艳峰,谢映平,薛皎亮.两种吹绵蚧蜡泌物超微结构的研究[J].四川动物.2011

[9].张艳峰,谢映平,薛皎亮.柿白毡蚧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蜡壳的形成[J].四川动物.2008

[10].谢映平,薛皎亮,郑乐怡.柑橘真棉蚧蜡泌物的超微形态、红外光谱与化学成分特征[J].昆虫分类学报.2006

论文知识图

雌成虫背面(A)、腹面(B)和雄虫(C)#~低龄若虫蜡泌物红外光谱特征图谱低龄若虫蜡泌物红外光谱特征图谱雌成虫背面蜡泌物红外光谱特征...狐茅背刺毡蜡蚧蜡泌物红外光谱特...雌成虫背面蜡泌物红外光谱特征图

标签:;  ;  ;  ;  ;  ;  ;  

蜡泌物论文_李嘉乐,任利利,骆有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