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逊凹陷论文_蒙启安,吴海波,李军辉,刘赫,李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尔逊凹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尔,贝尔,海拉尔,盆地,诺尔,孔隙,地层。

乌尔逊凹陷论文文献综述

蒙启安,吴海波,李军辉,刘赫,李跃[1](2019)在《陆相断陷湖盆斜坡区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乌尔逊—贝尔凹陷己进入高勘探阶段,寻找大规模构造油气藏越来越难,赋存在斜坡区的构造—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勘探的重点。本次研究在凹陷整体研究解剖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型斜坡区的地质分异特征,根据斜坡产状、构造活动强度、供源强度、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将乌尔逊—贝尔凹陷斜坡区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强供源高坡度顺向断阶型、强供源中坡度复合断阶型、强供源中坡度反向断阶型、弱供源低坡度顺向断阶型、弱供源低坡度反向断阶型和弱供源中坡度顺向断阶型,不同类型的斜坡具有不同的控砂机制和成藏特征。物源供应强度和斜坡倾角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发育类型,同沉积断裂与沟谷的组合方式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断裂—砂体—烃源岩的时空配置决定着主要发育的油藏类型。经勘探实践,在乌尔逊—贝尔凹陷贝西南、乌东南和乌北斜坡均获重大发现,证实了斜坡区是陆相断陷湖盆内油气预探与规模增储的主要突破方向。(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王成,张安达[2](2019)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储层岩性多样、孔隙成因复杂,导致相近深度下储层物性的巨大差异和孔隙演化过程的复杂化。以储层岩心薄片、铸体薄片、CT扫描和压汞测试等储层微观特征分析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成岩阶段、孔隙结构、孔隙成因、孔隙演化与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具有岩屑和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次生孔隙两大类,共8种类型;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B期;埋深超过2 400 m后原生孔隙度降低至10%以下,储层呈现致密化状态;在埋深为1 000~1 800 m和2 300~2 800 m处储层存在相对高孔渗带,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明显增多,最高比例可达到80%,孔隙喉道一般为细喉,储层以Ⅱ级孔隙结构为主,为致密储层中的次生溶孔"甜点段"。(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龚永杰,陈方举,邓海,张红星[3](2019)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32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32井南二段和南一段所钻遇4套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并对大二段、南二段和南一段3个含油砂岩抽提物的油气来源进行了分析。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乌32井南屯组共发育3套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Ⅱ2型,南二段烃源岩处于生油高峰,南一段烃源岩已达到生裂解气阶段。油源对比证实,该井不同层段油气来自不同烃源岩,大二段原油来自南二段下部烃源岩,南二段原油来自南二段上部烃源岩,南一段原油来自南一段下部烃源岩。乌尔逊凹陷南部洼槽区具有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葛思[4](2019)在《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仁诺尔地区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北部,是乌尔逊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主要目的层为南屯组。由于受其地质条件复杂性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使得对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影响了其油气进一步勘探。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在利用苏仁诺尔地区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和各种分析测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南屯组生储盖条件分析,利用叁维地震资料研究南屯组油源断裂类型和分布,通过追索其断层面空间分布、研究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路径、利用钻井资料结合油气显示特征研究南屯组砂体连通性,利用油气势能等值线法找汇聚线,研究南屯组砂体侧向运移路径,最后通过油气运移路径与油气分布之间关系,研究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有:苏仁诺尔地区南一段油源断裂共发育22个垂向运移路径,在F_1和F_2油源断裂上垂向运移路径分布较多,南二段油源断裂共发育19个垂向运移路径,F_1和F_2油源断裂合并后的大断裂上垂向运移路径分布较多,这些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路径是下伏南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向上覆南屯组砂体的运移通道。苏仁诺尔地区南一段共发育了11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其中西部发育5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南向北延伸,有2个汇聚处,东部发育6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1条由北向南延伸,其余5条由南向北延伸,有1个汇聚处;南二段共发育了9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其中西部发育7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3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南向北延伸,4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北向南延伸,无汇聚处,东部发育2条砂体侧向运移路径,由西向东延伸,且汇聚运移。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藏为断层油气藏,主要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气藏,平面上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油气富集,南二段较南一段油气富集。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位于断裂垂向运移路径附近的南屯组断层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是造成苏仁诺尔地区东部南屯组油气较西部南屯组油气富集的根本原因;(2)距砂体侧向运移路径小于1000m的南屯组断层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否则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上述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勘探。(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4-29)

周文博,黄笑,李杨,刘彤,张亮亮[5](2019)在《砂岩型铀矿沉积体系分析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以贝尔—乌尔逊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已在海拉尔盆地贝尔—乌尔逊凹陷内发现大量铀矿化异常显示,但对于目的层下白垩统伊敏组的沉积体系归属仍存在一定争论。通过岩心编录、化验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等工作,并结合前人资料,发现贝尔—乌尔逊凹陷沿边部向中心逐渐发育一套完整的冲积扇相-辨状河相-辫状河叁角洲相-湖相沉积体系。对各沉积体系均进行了论述,最终指出辨状河相沉积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沉积相,并分析了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雷明,陈广坡,曾永军,罗昭洋,马凤良[6](2018)在《乌尔逊—贝尔凹陷连片地震高效精细构造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富油凹陷,已经进入全面精细勘探和挖潜阶段,仍然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由于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发育程度、沉积填充序列以及勘探工作分割和地震资料局限等原因,导致两个相邻凹陷没有系统地进行统层研究。为此,应用GeoEast解释系统,立足3510km~2整体连片迭前深度偏移地震数据体,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以不整合面为层序边界,单井旋回/岩性组合逐级细分层,井震联合建立了乌尔逊—贝尔凹陷19条等时地层格架,统一了下白垩统8套地层以及主要目的层14个小层的分层。同时,应用地质规律约束、断裂多属性体描述、平剖体相结合的方法对断裂体系进行分级、分块梳理和命名,高效完成了乌尔逊凹陷1900km~2断裂解释以及层位解释与追踪。应用"层控与井校联合变速成图"方法,完成乌尔逊—贝尔凹陷整体速度建模与变速成图,构造图深度误差在行业标准指标以内,为下一步开展乌尔逊—贝尔凹陷断裂机制、断裂期次、盆地演化、沉积体系、有利区带与油气运移的关系等地质综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8年S1期)

邵英梅,武云石[7](2018)在《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油田地质特征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仁诺尔油田属于低-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在已开发的区块中,注水难度大,油井受效缓慢,开发效果差。如何改善已开发区块开发效果,挖掘未动用储量开发潜力,急需储层分布特征的精细研究,确定砂体展布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已开发区块开发效果的因素,提高该油田的动用程度及开发效果,通过研究探索一套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层精细对比方法,确保井间油层对比的准确性,真实的反映地下储层的实际连通情况,并经得起生产动态验证;建立南二段油层沉积相模式,有利于更好的指导开发区块后期的有效开发调整。(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4期)

张红星[8](2018)在《乌尔逊凹陷原型盆地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早白垩纪原型盆地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油气勘探工作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以二维、叁维地震剖面和钻井、录井、测井为基础,通过层序地层对比研究和构造趋势法,对乌尔逊凹陷主要沉积末期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受多期构造作用强烈影响,存在伊敏组末期、南屯组末期和铜钵庙组末期3期主要剥蚀;铜钵庙—南屯组沉积时期,乌尔逊凹陷受北东—北东东向断层控制;受断坳期走滑作用影响,形成现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的展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王春宇[9](2018)在《贝尔—乌尔逊凹陷地热资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0世纪以来能源危机逐渐凸显,人们对于寻找可替代能源的脚步重来没有停止过。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特点为储量大而且对环境的污染小,可以看成是新能源中的新贵。目前对于东北地区仅在松辽盆地开展了一些地热资源的研究,对整个海拉尔油区及盆地的地热资源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中两个勘探程度较高的凹陷即贝尔凹陷和乌尔逊凹陷的地热资源评价,为以后整个油区及盆地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本次研究中主要利用油田探井的试油资料,录井资料以及海拉尔油田的勘探研究成果。首先对贝尔-乌尔逊凹陷的地热资源的地下热源及热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研究区地热场及不同层位温度特征的研究,以及不同地层的沉积状况,利用现有的资料划分了地下地热储层的层位。分析了地下地热能的载体地热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最后通过以上研究对研究区利用“热储法”进行了地热资源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井产能的计算并优选出了研究区勘探的有利区。通过研究表明贝尔-乌尔逊凹陷地温梯度值在3.4-4.3℃/100m之间,大地热流数值平均在61m W/m2,表明贝尔-乌尔逊凹陷具有良好的地热场特征。贝尔-乌尔逊凹陷内基底的深大断裂,是地下热源传导到热储层中的良好通道,基底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成为热储层的统一的地下深部热源。研究区主要热储层为大磨拐河组、南屯组、铜钵庙组。贝尔-乌尔逊凹陷地下水类型是Na HCO3型,地下水呈碱性。结合以上分析最终计算出贝尔-乌尔逊地热资源总量为3.539×1020J,地热能可采资源量为5.531×1018J,折合标准煤1.8899×108吨。从地热水可采资源量上看,南屯组组热储层资源量相对较高,南屯组热水资源量经过计算为2.703×1010m3,地热能可采资源量为2.022×1018J,折合标准煤6.908×107吨。研究区乌尔逊凹陷的东部地层温度高,单井产量高,为今后地热勘探开发的I类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2)

李占东,鲍楚慧,王殿举,张海翔[10](2016)在《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析盆地构造活动对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可以明确构造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展布规律的控制,从而可以预测油气藏分布,为此,通过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砂体和油气藏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合油气勘探成果,探讨构造-古地貌背景下发育的砂体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演化控制沉积演化,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的沉积砂体类型不同;缓坡、陡坡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带为主要物源方向,局部隆起为次要物源方向;依据古地貌的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陡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反向断阶型及洼槽边缘型4种古坡折类型,不同构造带位置、不同类型坡折带所发育的沉积砂体类型迥异;洼槽边缘断裂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勘探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乌尔逊凹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大磨拐河组和南屯组储层岩性多样、孔隙成因复杂,导致相近深度下储层物性的巨大差异和孔隙演化过程的复杂化。以储层岩心薄片、铸体薄片、CT扫描和压汞测试等储层微观特征分析资料为基础,系统开展了储层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成岩阶段、孔隙结构、孔隙成因、孔隙演化与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具有岩屑和杂基含量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特点,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次生孔隙两大类,共8种类型;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B期;埋深超过2 400 m后原生孔隙度降低至10%以下,储层呈现致密化状态;在埋深为1 000~1 800 m和2 300~2 800 m处储层存在相对高孔渗带,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明显增多,最高比例可达到80%,孔隙喉道一般为细喉,储层以Ⅱ级孔隙结构为主,为致密储层中的次生溶孔"甜点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尔逊凹陷论文参考文献

[1].蒙启安,吴海波,李军辉,刘赫,李跃.陆相断陷湖盆斜坡区类型划分及油气富集规律——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2].王成,张安达.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其孔隙演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3].龚永杰,陈方举,邓海,张红星.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乌32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J].西部探矿工程.2019

[4].葛思.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地区南屯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9

[5].周文博,黄笑,李杨,刘彤,张亮亮.砂岩型铀矿沉积体系分析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以贝尔—乌尔逊凹陷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雷明,陈广坡,曾永军,罗昭洋,马凤良.乌尔逊—贝尔凹陷连片地震高效精细构造解释[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8

[7].邵英梅,武云石.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油田地质特征描述[J].化工管理.2018

[8].张红星.乌尔逊凹陷原型盆地特征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8

[9].王春宇.贝尔—乌尔逊凹陷地热资源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8

[10].李占东,鲍楚慧,王殿举,张海翔.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构造-古地貌对沉积砂体的控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一8贝尔凹陷的晚期褶皱在地震剖面上,乌...一26乌尔逊凹陷原油运移效应图一30)"图6一30乌尔逊凹陷苏仁诺尔...一29贝尔油田苏德尔特区块原油中咔哇类...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乌尔逊-贝尔凹陷主干断裂示意图(据刘...

标签:;  ;  ;  ;  ;  ;  ;  

乌尔逊凹陷论文_蒙启安,吴海波,李军辉,刘赫,李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