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甲科论文_苏靓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甲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科,系统,挥发物,寄主,分类学,触觉,鞘翅。

叶甲科论文文献综述

苏靓[1](2016)在《中国瘤叶甲亚科与隐肢叶甲亚科的分类研究(鞘翅目:叶甲总科:肖叶甲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瘤叶甲亚科Chlamisinae及隐肢叶甲亚科Lamprosomatinae昆虫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肖叶甲科Eumolpidae。在以往的研究历史中,此两类群的分类研究包括十九世纪晚期及二十世纪早期的零散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中叶起一些较为系统的专着,但是缺乏对于整个类群的总结和梳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的检视及解剖,以及长期以来所积累的文献资料的整理,系统地整理并研究了瘤叶甲亚科及隐肢叶甲亚科的中国物种,从分类鉴定、新种发现、形态比较与地理分布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的第一章简述了叶甲总科、肖叶甲科的分类系统脊分类历史,以及瘤叶甲亚科及隐肢叶甲亚科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总论第二章则介绍了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第叁章总结了这两个类群的基本形态特征和鉴定特征;第四章介绍了这两个类群的生活史,以及它们作为负囊类昆虫的独特生活习性;第五章分析和总结了它们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此两亚科在中国的属级多样性极低,两亚科都只有1属在中国有分布。在本研究之前,根据最新的统计,中国瘤叶甲亚科已知仅1属(Chlamisus)63种,隐肢叶甲亚科已知共1属(Oomorphoides)16种。各论部分是这两个亚科的分类学总结,共记述了两亚科2属82种,其中包括了3个新种。论文并对其中共41个已记录物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包括其中39个种的雌雄生殖器首次描述。论文完成了所包括瘤叶甲亚科及隐肢叶甲亚科属种的详尽文献引证、标本检视记录信息、物种个体大小及生殖器的相关测量信息、物种检索表以及地理分布等;同时也提供了两亚科2属共169张图版,其中包括了彩色图版共88张,以及黑白线条图版共81张。新种模式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6-05-01)

聂传朋,杨盼盼,李焰焰[2](2016)在《叶甲科昆虫黄守瓜EF-1α基因部分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守瓜(Aulacophora indica)是多种蔬菜瓜果的重要害虫,延伸因子是参与蛋白合成过程中肽链延伸的蛋白因子,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rot Param、Target P、PSORT数据库、TM-HMM方法、CDD等软件对黄守瓜EF-1α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为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用MEGA 5.0对其进行了序列同源性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EF-1α基因可以作为进化的标记在叶甲科昆虫中使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6年02期)

聂传朋,杨盼盼,李焰焰[3](2015)在《基于rDNA-ITS的叶甲科系统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核生物的r RNA包含18S、5.8S和28S r RNA,被统称为ITS区,已广泛用于昆虫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将通过从NCBI的Gen Bank下载部分叶甲科昆虫的r DNA序列,经比对、建树等分析,结果显示叶甲亚科及跳甲亚科内的各个种类可以聚成一支,萤叶甲亚科没有能够聚成大的亚科分支;以天牛科昆虫作为外群,叶甲亚科先分化出来,然后再继续分化成萤叶甲亚科和跳甲亚科。研究结果显示r DNA-ITS基因可以用于叶甲科昆虫科内的系统发生研究。(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11期)

葛斯琴,DACCORDI,Mauro,LOPATIN,Igor,K.,崔俊芝,李文柱[4](2012)在《叶甲亚科一新属及两新种记述(鞘翅目:叶甲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中国叶甲亚科1新属:玉龙叶甲属Yulongedon gen.nov.,包括2新种:靓玉龙叶甲Y.formosus sp.nov.,宝藏神玉龙叶甲Y.jambhalai sp.nov.。(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王书永,葛斯琴,李文柱,崔俊芝,杨星科[5](2012)在《跳甲亚科昆虫中国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种(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中国1新纪录属喜山跳甲属Microcrepis Chen及1新种M.laevigata Wang et Ge,sp.nov.,模式产地为云南泸水。该属此前已记录9种,均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型属,我国一直无分布报道。本文给出了该属世界已知10种的名录、分布、检索表及新种记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葛斯琴,杨星科[6](2010)在《中国、越南黍黄尾球跳甲种组叁新种记述(鞘翅目,叶甲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球跳甲属Sphaeroderma Stephens,1831,分布于中国、越南的黍黄尾球跳甲Sphaeroderma apicale Baly种组3新种:簕竹黄尾球跳甲Sph.bambusicola Wang,GeetLi,sp.nov.产于中国广西南部和云南西双版纳,双脊黄尾球跳甲Sph.bicarinata Wang,GeetCui,sp.nov.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细刻黄尾球跳甲Sph.minitipunctata Wang,Geet Yang,sp.nov.产于越南北部和平。(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程彬,孙晓玲,孔祥波,高长启[7](2010)在《叶甲科昆虫的定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叶甲科昆虫利用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并协同视觉信号共同作用以提高其远距离搜寻和定位寄主的效率。叶甲科昆虫也释放信息素来调节同种或者异种个体的行为反应;找到寄主植物后,叶子的形态学特性和化学组分的浓度等接触性因素就会影响叶甲科昆虫对寄主植物的最终选择。叶甲对上述这些信号物质的反应也受叶甲本身状态的影响,如生殖、滞育、饥饿、交配以及取食等。叶甲科昆虫对寄主植物的搜寻、辨识和接受、取食以及繁殖的过程受一种或多种因素协同影响。从嗅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对叶甲科昆虫的定殖机制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4期)

吴卫,李冠[8](2010)在《新疆十种萤叶甲亚科(鞘翅目,叶甲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在生活型进化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和12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通过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推论法(BI),分析了新疆不同生境的10种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表明:1)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形态分类系统划分的族级和属级阶元,其中萤叶甲属Galeruca、粗角萤叶甲属Diorhabda和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的各个种类均以高支持度分别形成单系群;2)萤叶甲族Galerucini中的粗角萤叶甲属Diorhabda和萤叶甲属Galeruca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D.persica的位置在MP法、ML法与形态分类保持一致但节点支持率较低,在BI法中出现与Galeruca属和Diorhabda属一起构成3分枝节点并获得高度支持,说明D.persica的系统发生地位介于这2个属之间,但更接近于Diorhabda属;3)曾被置于同一属中的小萤叶甲属Galerucella属和毛萤叶甲属Pyrrhalta在3种方法中均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较低的支持度说明二者应作为独立的属存在;4)物种演化与物种随环境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3种分析结果中,旱生型萤叶甲始终处于系统发育树的顶端,表明起源较晚,而中生型萤叶甲则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表明起源较早,整个显示出从中生型到旱生型生活型进化的一些历程。(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代金霞,张大治[9](2010)在《从COI基因序列探讨叶甲科部分昆虫的系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叶甲科21种昆虫的COI基因(长度为716 bp)的序列组成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种叶甲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5%、13.9%、32.1%和14.5%,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第叁位点A+T平均含量高达90.4%;该序列片段中共有315个碱基发生变异,变异率达到44%;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C←→T和A←→T之间,第叁位点的替换频率显着高于前两个位点.以中华萝摩叶甲(Chrysocus chinensis)为外群,采用MEGA 4.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1种叶甲聚为2大分支,叶甲亚科的种类形成一大分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较其他2个亚科分化得早;跳甲亚科与萤叶甲亚科共同聚为另一分支,二者的关系较之与叶甲亚科的关系更近.系统树所反映的叁亚科间的关系与传统分类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葛斯琴,杨星科[10](2010)在《寡毛跳甲属中国种类(叶甲科,跳甲亚科)记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了寡毛跳甲属Luperomorpha Weise的中国种类,共计27种,其中有6新种,新种为陈氏寡毛跳甲Luperomorpha cheni Wang et Ge,sp.nov.,光胸寡毛跳甲Luperomorpha glabricollis Wang et Ge,sp.nov.,广西寡毛跳甲Luperomorpha guangxiana Wang et Ge,sp.nov.,海南寡毛跳甲Luperomorpha hainana Wang et Ge,sp.nov.,膨梗寡毛跳甲Luperomorpha pedicelis Wang et Ge,sp.nov.,古铜寡毛跳甲Luperomorpha similimetallica Wang et Ge,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叶甲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守瓜(Aulacophora indica)是多种蔬菜瓜果的重要害虫,延伸因子是参与蛋白合成过程中肽链延伸的蛋白因子,在生物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rot Param、Target P、PSORT数据库、TM-HMM方法、CDD等软件对黄守瓜EF-1α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研究,为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用MEGA 5.0对其进行了序列同源性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EF-1α基因可以作为进化的标记在叶甲科昆虫中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甲科论文参考文献

[1].苏靓.中国瘤叶甲亚科与隐肢叶甲亚科的分类研究(鞘翅目:叶甲总科:肖叶甲科)[D].河北大学.2016

[2].聂传朋,杨盼盼,李焰焰.叶甲科昆虫黄守瓜EF-1α基因部分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6

[3].聂传朋,杨盼盼,李焰焰.基于rDNA-ITS的叶甲科系统学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4].葛斯琴,DACCORDI,Mauro,LOPATIN,Igor,K.,崔俊芝,李文柱.叶甲亚科一新属及两新种记述(鞘翅目:叶甲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5].王书永,葛斯琴,李文柱,崔俊芝,杨星科.跳甲亚科昆虫中国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种(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2

[6].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葛斯琴,杨星科.中国、越南黍黄尾球跳甲种组叁新种记述(鞘翅目,叶甲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0

[7].程彬,孙晓玲,孔祥波,高长启.叶甲科昆虫的定殖机制[J].生态学报.2010

[8].吴卫,李冠.新疆十种萤叶甲亚科(鞘翅目,叶甲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在生活型进化上的应用[J].动物分类学报.2010

[9].代金霞,张大治.从COI基因序列探讨叶甲科部分昆虫的系统关系[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王书永,崔俊芝,李文柱,葛斯琴,杨星科.寡毛跳甲属中国种类(叶甲科,跳甲亚科)记述[J].动物分类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可产生多种杀虫活性物质[4]一2叶甲科部分种类COll基因扩增产...一1叶甲科部分种类基因组DNA电泳...叶甲科叁亚科13种之间酯酶同工...一l叶甲科cytb基因四种碱基在密码...新疆十种萤叶甲亚科(鞘翅目,叶甲科

标签:;  ;  ;  ;  ;  ;  ;  

叶甲科论文_苏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