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超: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注意的影响论文

张恒超: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注意的影响论文

摘 要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交流范式,创设三种交流语境,通过交流学习任务与个人迁移任务,探查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注意的影响。研究为3(交流语境)×2(任务类型)×2(成绩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交流语境中非语言因素的依次增加将逐渐促进交流语言的简约化;对象可视性阻碍交流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而表情可视性促进交流认知,且表情和语言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交流认知资源的节省性。

关键词语境;交流;语言;选择性注意

1 前言

交流(communication)指社会人际互动中人们以语言为主要媒介,彼此传递某种思想和观点,以解决特定现实问题(张恒超, 2018a; Brown-Schmidt, 2009; Christensen, Fusaroli, & Tylén, 2016)。Krauss和Weinheimer(1964)提出交流中双方的角色分别为语言指导者(director)和操作者(matcher),指导者语言传递特定信息并指导同伴,操作者参照语言信息做出行为选择和决策操作。交流中语言核心媒介性特征使其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交流语言和个体私语不同,是公共认知的媒介和载体,语言交流是社会性人际互动过程,是交流者深思熟虑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到交流语言情境的制约(张恒超, 2018c; 张恒超, 阴国恩, 2014; Levinson, 2016; Nappa & Arnold, 2014; Shintel & Keysar, 2009; Zwaan, 2014)。语言的情境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交流语境中非语言因素对于语言认知的影响和制约;相对于个人任务情境而言,交流互动情境本身对于语言的限制性。

首先,交流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影响和制约语言认知特征。交流语境包含的因素广泛多样,如经验背景差异、团体标签、交流时空条件(面对面、远程,即时、延时),现实中交流语境信息可能极不稳定和富于变化(张恒超, 2018b; Davies, 2011; Overall & McNulty, 2017; Sacchi, Riva, & Aceto, 2016)。Clark和Marshall(1981)较早就提出一个概括性的交流语境因素的分类系统:对象感知共享性、语言、非语言媒介信息。

Galati(2009)设计了卡片匹配任务,探讨交流对象感知共享性对于交流语言的影响,结果显示交流中双方对对象的共同可视观察,使得语言信息减少,语言表述简单化。Vesper,Schmitz,Safra,Sebanz和Knoblich(2016)要求交流双方同步移动自己屏幕上的相应对象,一种情境下双方任务中同时可以看到同伴的屏幕(visible condition),一种条件下不可以(hidden condition),结果也发现对象感知共享促使语言简化和片段化。但是,由于对象感知共享仅仅在双方间提高了视觉上的直观性,而不具有交流性,因此并不提高公共认知水平,甚至弱化语言认知的同时,也弱化了语言的交流性。

交流中的表情因素是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非语言因素,表情内容相对广泛,如面部、手势、注视等。O’Carroll,Nicoladis和Smithson(2015)安排交流者在任务前半期面对面交流,后半期以隔板分开交流,发现前半期的语言简洁,后半期语言完整详尽。Koppensteiner,Stephan和Jäschke(2016)进一步通过政客演讲视频研究指出,表情共享条件下表情的丰富性促进了听者的理解性。Graziano和Gullberg(2013)针对性分析了交流手势和语言的关系,发现语言的流畅表达伴随着手势的自然连贯,反之语言模糊和赘余,手势也断续不自然。还有研究则指出,尽管语言不流畅时,手势不自然,但表达却更为努力和频繁(Alibali, Kita, & Young, 2000; Pine, Bird, & Kirk, 2007)。通过眼动仪实现交流注视共享的实验中,也发现在搜寻对象的视觉空间交流情境下,交流注视信息促进交流认知(Brennan, Chen, Dickinson, Neider, & Zelinsky, 2008; Hanna & Brennan, 2007)。总之,表情弱化了语言形式和内容,但表情的交流性同时促进了交流认知水平,非语言媒介的交流优势源于其认知加工的非意识性和非策略性特征(张恒超, 2018b; 张恒超, 阴国恩, 2014; Brown-Schmidt, 2009; Roberts, Langstein, & Galantucci, 2016)。但是,以往研究在探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非语言因素的控制和探查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倾向于采用即时交流实验任务,不便于展现随着交流时间进程发展的语言增量性和功能性特征,鉴于此,当前研究拟系统控制非语言因素,并设计长时交流任务,以解释交流语境信息对交流语言的影响性。

其次,交流互动情境对语言的限制性。交流语言体现了交流中的同伴特定性特征,即交流者使用同伴特征限制语言信息。交流中语言的同伴特定性调整过程,即听者设计(audience design)(张恒超, 2013, 2017; Brown-Schmidt, 2009; Rogers, Fay, & Maybery, 2013; Shintel & Keysar, 2009)。典型的是交流中语言参照惯例的形成,参照惯例是交流者间形成的特定语言表述,其为双方所共享(共同理解、接受和使用),参照惯例的形成以及在特定交流者间的重复使用,有助于保持彼此认知的一致性,节省交流认知资源(Barr & Keysar, 2002; Brown-Schmidt, 2009; Rogers et al., 2013)。Markman和Makin(1998)研究显示,交流结束后的2~5天延迟后,特定交流者仍然记忆保持了特定语言表述,当彼此再次做出相似交流时, 该表述重复出现并被默契理解。 Yu, Schermerhorn和Scheutz(2012)研究指出交流语言的同伴特定性建立后的稳定存在,受制于交流双方的共同交流基础和交流合作规则,交流任何一方主动打破语言的同伴特定性规则,对于同伴而言意味着交流对象发生了变化或更换,交流者必须建立对于对象新的认知共享性。简言之,交流语言歧义的消除离不开交流语境,同伴特定性使得语言交流复杂性带来的各种认知负担以不同的方式分配给交流双方。

综合以上分析,一方面,交流语言认知加工过程受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交流语言认知的独特性离不开交流语境。因此可以说,交流语言认知不是交流认知的全部,而离开交流语境,语言的约定性可能也将消失。基于此,当前研究一方面系统性创设三种交流语境,具体而言,围绕语言媒介核心,采用因素依次递加的方式系统性创设:语言交流、对象可视语言交流、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三种方式,拟系统探查非语言因素对语言认知的影响;尽管上述以往研究针对特定交流语境做过一定的探讨和解释,但尚没有研究以因素依次递加的方式系统创设多种交流语境,这一设计方式有助于系统解释不同语境间的交流学习差异特征,尤其是交流语境对于交流学习语言认知特征的影响性。另一方面在交流任务之后创设个人迁移任务,跨情境比较交流语言认知和个人任务中个人认知间的差异性;任务间的比较可以在上述第一方面探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展示交流语言认知特征和交流认知特征间的差异,以及不同语境因素(对象可视性、表情和对象可视性)的特定影响效应。当前研究创设了长时交流学习任务,鉴于选择性注意是高效率学习认知的一个代表性指标,采用了选择性注意作为比较分析指标。选择性注意在心理学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警觉、控制和选择,为了成功完成学习任务,大脑必须保持清醒状态,并控制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实现对学习信息的选择或过滤;概括而言,选择性注意是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对有关学习的信息进行关注,同时对妨碍学习的无关信息进行抑制,即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沈德立, 白学军, 2006)。

局部一致性(ReHo)算法是一种处理rs-fMRI数据的分析方法[9],反映的是大脑局部神经元活动的功能协同性的特征,在多种神经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10-12]。与其他算法相比,ReHo可以作为评估局部脑区神经元活动及大脑功能活动改变的指标,且更适于观察从事高级功能活动,如认知、情感、学习等功能的脑区[9]。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将ReHo算法应用于DPN的相关研究中。

设计虚拟生物作为交流实验材料,生物具有4个维度的身体特征(口脚手眼),每个身体特征包含2个值:口小/大、脚粗/细、手二/三指、眼竖/横。在前三个维度中设计两种身体功能:当维度1~2为1值,生物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当维度1~3为1值,生物“吸收水分,并产生电流”,维度4和功能无关,以“有/无”方式呈现。考虑到生物特征凸显度、交流者经验和期望等的可能差异,将维度和特征的对应关系依次轮换,共产生4套材料:A口脚手眼、B脚手眼口、C手眼口脚、D眼口脚手。从真值表中选择8个生物作为交流样例。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实验任务包含连续进行的两个任务:交流学习任务与个人迁移任务。

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语言交流情境下,与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个人任务中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极其显著多于交流任务中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两任务间无显著差异,交流任务中,语言交流情境下被试描述的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两种情境,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个人任务中,语言交流情境下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两种情境,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

整合资源丰富特色应用。对农村地区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加工,打破原有的展示模式,对其进行挖掘与拓展,使农村传统文化拥有更大的文化魅力,能够使人们产生更深层的触动。对农村民风民俗和乡土文化进行智慧化开发,催生出美丽经济新业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在乡村治理环节中,推广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智慧化模式,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智慧化精细管理;对乡村房屋、水质、垃圾等加强环境数据的智能化检测,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2.2 实验设计

交流任务中被试同性别随机配对,男女各72对,再分别随机分为3组,进而随机派入三种交流方式中,最终每种交流方式下48对,男女各半。根据block10中交流双方成绩的高低(正确率:正确判断数量除以8,再乘以100),将彼此分入高分组和低分组。实验设计为3(交流语境)×2(任务类型)×2(成绩组)的混合实验设计。

因变量指标为维度平均数。交流任务block10中,语言所描述维度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一个回合中,描述一个与功能有关的维度计为+1,描述一个与功能无关的维度计为-1,相加后求平均数,以此作为选择性注意水平的指标。再分别以有关维度平均数、无关维度平均数(此处反向计分,1个计为+1)作为选择性注意指向性、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的指标。相应地,个人迁移任务中计算揭开维度的平均数、揭开有关维度的平均数、揭开无关维度的平均数。学习中的选择性注意表现为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注意指向和集中,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是学习者对学习信息的关注,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是学习者对干扰学习的无关信息的抑制(沈德立, 白学军, 2006)。

优质服务才能提高全域旅游满意指数。太原局集团公司对所有客运、旅游从业人员常态化轮训,并重点对1000名车站、精品列车服务人员进行旅游专题培训,增强大家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山西文化旅游的宣传员和代言人。该集团公司还在10个热点旅游车站设团体票专口,“一站式”办理团体票、联程票、返程票,最大限度方便旅客;在30个旅游热点市县车站开设旅游团队进出站绿色通道。(记者张临山 张毅)

2.3 实验器材

根据交流语境特点,安排了三种交流学习方式。语言交流:交流中只向语言描述方呈现生物,电脑呈现随着交流角色轮换;且在双方间放置隔板,交流中不能互视。对象可视的语言交流:同上,但交流中双方电脑同时呈现生物。表情和对象可视的语言交流:同上,但交流中双方间无隔板。具体而言,语言交流方式下,只向一方(描述方)呈现对象,另一方(判断方)屏幕只呈现相同背景,没有对象;并且双方间放置了一个隔板,使得彼此在实验过程中无法观察同伴表情。对象可视的语言交流方式下,每个交流回合中,双方屏幕均呈现对象,双方间仍放置隔板。表情和对象可视的语言交流方式下,取消了隔板。

基于以上,当前研究创设了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系统性设立三种交流语境,以选择性注意为指标,拟探查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注意的影响。

补充试验:抗体确证试验无HIV特异性条带产生,报告HIV-1/2抗体阴性;出现条带但不满足诊断条件的报告不确定,可进行核酸检测或2-4周后随访,根据核酸检测或随访结果进行判断。补充试验HIV-1/2抗体阳性者,出具HIV-1/2抗体阳性确证报告。

表1 交流样例

生物样例维度1~4功能特点①110有吸水,不产电②110无吸水,不产电③111有吸水,产电④111无吸水,产电⑤101有不吸水,不产电⑥101无不吸水,不产电⑦011有不吸水,不产电⑧011无不吸水,不产电

2.4 实验程序

研究招募了292名大学生被试, 其中4名(男)因操作失误而中断实验,有效被试人数为288,男女各半,四个年级人数依次为:70、78、72、68,年龄分布在18~23岁(20.11±1.06)之间。

交流学习任务共10个交流阶段(block),每个交流阶段中各样例随机呈现两次(共16次)。该任务采用交流范式:交流中被试双方面对面坐下,每人面前一台笔记本电脑,两台电脑以网线互联,彼此程序互相响应,任务中当随机呈现一个生物后,一方观察并语言描述,同伴参照描述按键判断其可能具有的功能,即一个交流回合中双方分别担任“生物描述者”和“功能判断者”,该过程限时20s,之后提供4s生物正确功能的反馈;每下一回合,双方角色互换一次。生物三种功能特点对应的按键分别为“,”“.”“/”。任务过程中录制交流者的语言。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实现管理机制的系统调整和不断优化,这样才能适应低碳、绿色、健康的企业发展目标,进而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提供平台和基础。

实验操作电脑为两台ThinkPad-Edge-E520笔记本,显示屏的尺寸为15.6英寸,分辨率为1366×768。实验操作程序由聘请的高校计算机教师编写,任务中交流者面对面坐下,距离自己面前的笔记本屏幕40cm左右,屏幕、键盘间夹角约为120°,且屏幕上端低于交流被试的头部。

个人迁移任务以单人操作的方式进行,呈现同上,不同点在于:随机呈现生物的身体特征被6个覆盖物遮盖(手、脚均2个,点击其中任意一个则两个同时揭开,数据分析中计为1个),任务要求被试进行功能判断前,先用鼠标揭开“自认为”需要观察特征上的覆盖物。该任务中所有样例随机呈现两次,不提供反馈。

3 结果与分析

3.1 交流学习双方的选择性注意结果

两个任务中,交流学习双方的选择性注意结果,具体见表2。

表2 选择性注意(维度平均数)

任务类型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对象可视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交流任务个人任务MSDMSD1.890.512.290.271.820.511.890.431.590.581.650.811.320.631.180.891.431.140.540.561.791.810.680.75

方差分析表明:交流语境主效应极其显著,任务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成绩组主效应极其显著,任务类型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交流语境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丹七软胶囊脂溶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 庞 颖等(6):766

企业会计财物信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初期,经常出现信息泄密事件,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对外的形象。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因为会计数据实现了标准化流程,会计业务实现了自动化处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减少人为操作的失误率,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对财务数据进行集成分析,能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实现财务部门的信息分析和预测能力,以及为企业发展做出良好决策提供支持。

三者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简单效应分析显示:

低分组条件下,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间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交流任务中,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其余情境,个人任务中,语言交流情境以及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个人任务显著多于交流任务。

语言交流情境下,任务类型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个人任务中,高分组显著多于低分组,高分组中,个人任务显著多于交流任务;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与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任务类型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高分组条件下,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间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交流任务中,和个人任务中,均为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其余情境,语言交流情境下,以及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个人任务显著多于交流任务。

个人任务中,交流语境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简单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语言交流情境下,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高分组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多于低分组;高分组条件下,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其余两种情境,低分组条件下,语言交流情境与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均显著多于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交流任务中,交流语境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考查了抛物线的性质,设A(x1,y1),B(x2,y2),利用点差法得到,取AB中点M′(x0,y0),分别过点A,B作准线x=-1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由抛物线的性质得到(|AA′|+|BB′)|,进而得到斜率。

3.2 交流学习双方的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结果

两个任务中,交流学习双方的选择性注意指向性结果,见表3。

表3 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有关维度平均数)

任务类型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对象可视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交流任务个人任务MSDMSD2.570.492.510.252.460.612.310.282.400.582.070.522.110.641.820.731.840.662.200.361.560.602.180.46

方差分析表明:交流语境主效应极其显著,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成绩组主效应极其显著,高分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低分组;任务类型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交流语境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三者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交流任务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个人任务,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个人任务显著多于交流任务;交流任务中,语言交流情境下被试描述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两种情境,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个人任务中,语言交流情境下被试揭开的有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其余两种情境,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

两个任务中,交流学习双方的选择性注意集中性结果,见表4。

在构建过程中,更要突出社会化管理。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应充分体现社会化管理的理念和内涵。不仅要注重与环保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良好衔接,更要注重社会各界特别是利益相关各方的广泛参与和社会监督。

表4 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无关维度平均数)

任务类型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对象可视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高分组(n=48)低分组(n=48)交流任务个人任务MSDMSD0.640.420.230.330.680.400.440.410.660.380.420.400.790.320.630.390.390.390.390.360.420.400.360.39

方差分析表明:交流语境主效应极其显著,任务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成绩组主效应极其显著,高分组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少于低分组;任务类型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交流语境和成绩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三者间交互作用不显著,

2.2.2 两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的比较 因I2=99%,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3篇文献,根据计算结果分析Z=2.40,加权均数差(SMD)值-3.33,95%CI(-6.05~-0.61)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间交互作用极其显著,简单效应分析显示:语言交流情境下,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交流任务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多于个人任务;交流任务中,表情和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下被试描述的无关维度数量显著少于其余两种情境,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言交流情境显著多于其余情境。

4 讨论

4.1 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的影响

首先,从不同交流语境间的比较看,在交流语言注意和个人注意中出现了结果的分离性。在交流语言选择性注意水平上,语言情境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种优势表现在交流双方的认知水平均更高。交流中语言是核心媒介,语言的注意指示性是交流对象基本语义传递的重要依托,代表了交流者对交流目的、任务表达和解释的恰当性(Davies, 2011)。概言之,语言是交流认知最为重要的协调媒介,其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流双方认知协调的水平。当前结果证实语言对交流双方注意的协调作用显著,对象阻碍交流语言认知,表情促进交流语言认知。

一方面,交流任务结果从交流时间进程中,支持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语境信息不仅可以为语言交流提供反馈和参照,也可以传达某些交流的隐含义,因此,从非语言因素对语言信息的影响特点看,通常导致语言内容的简约化(Hanna, Tanenhaus, & Trueswell, 2003; O’Carroll et al., 2015; Zwaan, 2014)。这反映在当前研究设计中,即是随着对象共享性和表情共享性的依次介入,语言内容出现了逐步简化的特点。对象情境和语言情境的比较结果证实,对象共享性并不具有交流性特征(Galati, 2009; Vesper et al., 2016)。另一方面,个人任务中,选择性注意水平的不同特点表现在表情情境高于对象情境。这与交流任务结果对照,则证实表情因素具有辅助语言交流的作用以及一定的独立交流性特征(Graziano & Gullberg, 2013; Koppensteiner et al., 2016; O’Carroll et al., 2015)。交流语言认知不是交流认知的全部,当前任务安排中,个人任务是交流学习结束后的迁移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选择性注意水平代表的是交流认知而非语言认知。在交流语言选择性注意上表情情境低于对象情境,但是交流选择性注意上,反之。和对象共享仅具有直观性不同,表情因素具有交流性。进一步如前所述,非语言媒介的交流优势源于其认知加工的非意识性和非策略性特征(张恒超, 阴国恩, 2014; Brown-Schmidt, 2009; Roberts et al., 2016)。而从当前个人任务结果中三种情境比较关系看,集中表现在语言情境的高分组更高,对象情境的低分组更低,可以看出,对象情境下交流认知劣势尤其表现在交流双方的低成绩一方,这是交流中双方协调性更差的特点在个人任务中的表现。但是,当前任务中随着表情因素的介入并没有在选择性注意水平上高于语言情境,这可能与当前研究因素递加设计方式有关,因为当前表情情境是在对象共享性基础上递加了表情共享性,因此表情认知协调优势一定程度上受到对象共享性的不利影响,而导致个人任务中表情情境高于对象情境,但低于语言情境。

其次,从任务间比较看,语言情境和表情情境下个人任务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交流任务语言选择性注意,具体而言,语言情境仅表现在高分组,表情情境则同时表现在高分组和低分组。该比较集中于体现交流语言认知对于交流认知的代表性,结果可以看出,表情情境两种任务间的差异性最为典型,且同时表现在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上。从任务比较中再次证实,表情因素有助于交流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交流双方交流认知的协调一致。相反,对象情境下的无差异性表明语言认知近似于代表了交流认知,这是对象共享性的无交流性特点的一种表现形式,简言之,对象共享性因素的加入使得交流双方的共同交流基础仅局限于语言认知交流,即对象可视性仅增强了个人自我认知过程,而并没有促进公共认知过程,诚然,语言情境也包含了当前研究所未考虑的其他非语言因素,因此出现了和表情情境一样的任务差异性,不过仅典型表现在高分组中,相对比较,对象情境下任务间无差异性恰表明语言认知近乎代表了交流认知,即与语言情境相比较,对象共享性抑制了语言情境中所未考虑的其他非语言因素对交流认知的协调作用。

最后,从交流双方间比较看,个人任务中语言情境和对象情境下高分组高于低分组。从个人任务交流双方间的比较看,证实:表情因素促进交流双方认知的协调性。尽管表情和语言的形式不同,但是它们在时间和语义上是互相伴随产生的交流结果,同时表达相关的信息。根据人类思维过程的传统观点,认知涉及到抽象符号的操作,也基于大脑的感知运动和情感系统,语言加工过程可能需要感知动作心理表征的加工,否则,语言认知加工可能脱离具体的使用环境,成为一种纯粹抽象性表征(Zwaan, 2014)。表情对于交流双方认知协调的优势体现在配合语言认知实现感知动作性和抽象性心理表征的联合建构。这表现在当前结果中即为个人任务中表情情境下交流双方间选择性注意水平无显著差异。

4.2 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水平的影响

首先,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方面,出现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发现:对象情境下交流语言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高于个人任务,表情情境则反之。对比集中体现了对象共享性对交流认知的阻碍性,表情共享性促进交流认知。如上所述任务对比反映了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间的关系或代表性问题,此处,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是,对象情境下个人任务中个体表现的指向性水平相反低于语言,表明交流任务中交流者语言认知的协调性水平也是很低的,选择性注意指向性表示的是交流者对与对象功能有关维度信息的关注。正如,Galati(2009)所发现的,交流对象形体共享交流中,语言中出现更多的信息更正情形、再概念化过程、模糊语。同时,两种任务中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的语境效应和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的结果是一致的。

其次,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方面,语言情境和对象情境下,交流语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低于个人任务;交流任务中表情情境更高,个人任务中对象情境更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代表了交流学习中被试对于与功能无关维度信息的抑制性,代表了交流学习的精确性。一方面,交流任务中表情情境更高,个人任务中对象情境更低。如上结果显示和讨论,表情情境下尽管语言注意水平相对更低,但是其语言注意集中性水平更高,证实:表情因素的加入对于交流双方认知协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性,典型地表现于语言交流作用的相对减弱,如语言选择性注意水平和指向性水平均显著更低,但是结合集中性水平结果,这种弱化并不会导致无关信息抑制性的放松,这是表情情境下交流者对于交流对象具有高认知理解水平的一种表现。而个人任务中对象情境注意集中性水平更低,是其交流学习准确性和交流认知注意水平更低的具体表现之一。对照而言,另一方面,与个人任务比较,语言情境和对象情境下交流者语言中带入了更多的无关信息,虽然交流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整体,但是这些无关信息的带入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交流认知水平和对象理解准确性。相反,表情情境下交流语言准确性和个人任务中的交流认知准确性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表情因素在交流中促进了交流语言的弱化和简化,但在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中均表现了高度的交流学习准确性,这也是交流双方认知高度协调的一种表现。尽管学习和记忆的传统研究认为多种方式共享信息将比仅共享一种信息的情境导致更强的学习预测和记忆痕迹,即以多种方式经历的信息比以单一方式经历的信息更好(Galati, 2009);但在当前研究中这仅适用于表情共享性而不适用于对象共享性。另,指向性和集中性上,高分组均高于低分组。这与学习认知解释是一致的,证实高效率学习中选择性注意是学习认知的一个代表性指标(沈德立, 白学军, 2006)。

从现实应用角度来看,目前的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视觉空间交流合作学习任务中的注意特征,尤其是交流语境中非语言因素对于语言注意特征的影响性,以及作为交流核心媒介的语言认知对于交流认知的代表性。这对课堂语言讲授、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认知和行为特征的理解具有一定启示性;进一步而言,很多行业都对交流互动中的视觉空间注意有相对高的要求,在这种交流情境下,探查并设计出恰当科学的交流合作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当前分析也可以尝试应用于人机联合执行的任务情境,有助于启示哪些类型的交流情境信息对于合作视觉空间任务中高效合作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效的,这对人机联合任务的执行有重要的现实性。

5 结论

(1)交流语言选择性注意和指向性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语言情境、对象情境、表情情境;个人任务从高至低依次为:语言情境、表情情境、对象情境;集中性水平上交流任务中表情情境更高,个人任务中对象情境更低。

(2)语言情境和表情情境下个人任务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交流任务语言选择性注意;对象情境下交流任务语言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高于个人任务,表情情境反之;语言情境和对象情境下,交流任务语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低于个人任务。

(3)语言情境和对象情境下个人任务中高分组选择性注意水平高于低分组;指向性和集中性上高分组均高于低分组。

根据分段插值方法,给每个节点预设未知的标量电势后,基于插值代理点,如图3(c)中的d0,多边形单元可分解成若干三角形区域(图2(c)为n个)。通过最小化单元能量可获得代理点上的电势,并以此得到分段形函数。代理点可以选择重心如图2(a),图2(b),图2(d),或者最大内切圆的圆心如图2(e),图2(f)。

参考文献

沈德立, 白学军 (2006). 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 心理科学, 29(1), 2-6.

张恒超 (2013). 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5), 552-560.

张恒超 (2017). 不同交流情境下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比较. 心理技术与应用, 5(10), 619-627.

张恒超 (2018a). 交流语言认知特征. 心理科学进展, 26(2), 270-282.

张恒超 (2018b). 交流手势的认知特征. 心理科学进展, 26(5), 796-809.

张恒超 (2018c). 交流语言信息的认知理论. 心理技术与应用, 6(6), 334-342.

张恒超, 阴国恩 (2014). 参照性交流中的非策略性认知过程. 心理研究, 7(5), 7-14.

Alibali, M. W., Kita, S., & Young, A. J. (2000). Ges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peech production: We think, therefore, we gesture.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5(6), 593-613.

Barr, D. J., & Keysar, B. (2002). Anchoring comprehension in linguistic precede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46(2), 391-418.

Brennan, S. E., Chen, X., Dickinson, C. A., Neider, M. B., & Zelinsky, G. J. (2008). Coordinating cognitio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Cognition, 106(3), 1465-1477.

Brown-Schmidt, S. (2009). Partner-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intained referential precedents during interactive dialo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1(2), 171-190.

Christensen, P., Fusaroli, R., & Tylén, K. (2016).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haping constituent order in emerg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Structural iconicity, interactive alignment and conventionalization. Cognition, 146(43), 67-80.

Clark, H. H., & Marshall, C. R. (1981). Definite reference and mutual knowledge. In A. K. Joshi, I. A. Sag, & B. L. Webber (Eds. ), Elements of discourse understanding(pp. 10-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es, C. N. (2011). Over-informativeness in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Galati, A. (2009). Assessing common ground in conversation: The effect of linguistic and physical co-presence on early planning(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Graziano, M., & Gullberg, M. (2013). Gesture production and speech fluency in competent speakers and language learners. In Tilburg Gesture Research Meeting (TiGeR) 2013. Tilburg University.

Hanna, J. E., & Brennan, S. E. (2007). Speakers’ eye gaze disambiguates referring expressions early during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7(4), 596-615.

Koppensteiner, M., Stephan, P., & Jöschke, J. P. M. (2016). Moving speeches: Dominance, trustworthiness and competence in body mot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4(2), 101-106.

Krauss, R. M., & Weinheimer, S. (1964). Changes in reference phrases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us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Psychonomic Science, 1(1), 113-114.

Levinson, S. C. (2016). Turn-taking in Human Communication-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rocess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 6-14.

Markman, A. B., & Makin, V. S. (1998).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7(4), 331-354.

Nappa, R., & Arnold, J. E. (2014). The road to understanding is pav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Cues to the speaker’s attention and intentions affect pronoun comprehens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70(1), 58-81.

O’Carroll, S., Nicoladis, E., & Smithson, L. (2015). The effect of extroversion on communication: Evidence from an interlocutor visibility manipulation. Speech Communication, 69(C), 1-8.

Overall, N. C., & McNulty, J. K. (2017). What type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conflict is beneficial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3(1), 1-5.

Pine, K. J, Bird, H & Kirk, E. (2007). The effects of prohibiting gestures on children’s lexical retrieval ability.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6), 747-754.

Roberts, G., Langstein, B., & Galantucci, B. (2016). (In)sensitivity to incoherence in human communication.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47(2), 15-22.

Rogers, S. L., Fay, N., & Maybery, M. (2013). Audience design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during group discussion. PloS One, 8(2), e57211.

Sacchi, S., Riva, P., & Aceto, A. (2016). Myopic about climate change: Cognitive styl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5(1), 68-73.

Shintel, H., & Keysar, B. (2009). Less is more: A minimalist account of joint action in communication.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1(2), 260-273.

Vesper, C., Schmitz, L., Safra, L., Sebanz, N., & Knoblich, G. (2016). The role of shared visual information for joint action coordination. Cognition, 153(2), 118-123.

Yu, C., Schermerhorn, P., & Scheutz, M. (2012). Adaptive eye gaze patterns in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and artificial agents.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 (TiiS), 1(2), 13-42.

Zwaan, R. A. (2014). Embodiment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reframing the discuss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5), 229-234.

TheInfluenceofCommunicativeContextandTaskTypeontheAttentionofBothLearners

ZHANG Hengchao

(DepartmentofPsychology,SchoolofLaw,TianjinUniversityofCommerce,Tianjin300134,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took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adopted communication paradigm, created three communication contexts, and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tas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attention of both learners through communicative learning task and individual task. The research was a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3(communicative context)×2(task type)×2(score group). Results showed that: Non linguistic factors in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s increased in turn, would gradually promote the language simplification. Object visibility hindered the languag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visibility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xpression and language reflected the saving of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resources.

Keywords: context; communication; language; selective attent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190029)。

通讯作者: 张恒超, E-mail: zhhengch@126.com

分类号B842.5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8.003

标签:;  ;  ;  ;  ;  ;  ;  ;  ;  ;  ;  ;  

张恒超:交流语境和任务类型对学习双方注意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