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合吸附论文-闫强强,王朝华

螯合吸附论文-闫强强,王朝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螯合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螯合纤维,铜离子,吸附,纤维再生

螯合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闫强强,王朝华[1](2019)在《PAN基四氮唑螯合纤维对废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聚丙烯腈(PAN)四氮唑螯合纤维对工业废水中重金属铜离子进行吸附。探究溶液pH、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等对吸附的影响。建立了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纤维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5. 0时,纤维对铜离子吸附容量达到最大(Qe=156. 46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进行热力学拟合,表明Langmuir等温吸附拟合线性较好,5次重复再生后,纤维吸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21期)

田振邦,李宾宾,李箐湲,段文杰,李英铭[2](2019)在《双羧基螯合纤维对溶液中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双羧基螯合纤维对水溶液中Cu(Ⅱ)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和温度条件变化对纤维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羧基螯合纤维对溶液中Cu(Ⅱ)离子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其吸附10 min时即可达到97%的去除率,且其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Lagergren准一级速率模型进行描述,最佳吸附pH为4~5.23,在0~30℃范围内温度对吸附基本无影响.不同流量条件下纤维吸附Cu(Ⅱ)的动态穿透曲线实验表明,流量对出水中Cu(Ⅱ)离子浓度具有较大影响,合适的流量下,双羧基螯合纤维可用于Cu(Ⅱ)污染水体的深度净化,使出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钱慧,付志浩,陈思,周清,连洲洋[3](2019)在《PP-g-GMA-DETA螯合纤维对Pb~(2+)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T-IR、SEM对PP-g-GMA-DETA螯合纤维进行表征,并探究纤维对Pb~(2+)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P-g-GMA-DETA螯合纤维对Pb~(2+)的饱和吸附量为52.03 mg/g;在pH为2~5时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且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在Na~+、Mg~(2+)、Ca~(2+)、Fe~(3+)存在的竞争吸附过程中表现出选择性;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半饱和吸附时间为13 min;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纤维可再生重复使用。(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9期)

张立科[4](2019)在《新型含氮螯合吸附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严重破坏,是一类危害最为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依靠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此类污染物的去除相当缓慢,所以需要开发和利用相应水处理技术进行受污染水体的治理和修复。目前所采用的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技术多种多样,其中离子交换和螯合吸附技术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方法所用吸附材料吸附量高且可重复利用,吸附过程能耗低污染小、是一种经济高效并广泛使用的水处理技术。螯合型吸附纤维是一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能够与标的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达到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与传统树脂等吸附材料相比有吸附效率和吸附量方面的优势。本文分别利用聚丙烯-(g)-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P-St-DVB)、聚苯硫醚(PPS)和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基本骨架,设计合成了四种新型含氮螯合吸附纤维:将PP-St-DVB进行溴化、迭氮化,得到了一种PP-St-DVB基吸附纤维;通过PPS纤维氯甲基化或溴化改性后再迭氮化,将迭氮活性功能基引入纤维基体,获得了两种新型吸附纤维;在PAN纤维基体上,利用迭氮和腈基[3+2]环加成反应,制得一种新型四氮唑螯合吸附纤维。讨论了上述螯合吸附纤维的制备条件,对其化学结构、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考查了它们对重金属离子Cd(II)、Hg(II)以及Pb(II)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为:(1)在PP-St-DVB纤维基体上,通过两步反应,制备了含有迭氮基团的新型螯合纤维(PP-St-DVB-TN)。PP-St-DVB纤维与液溴在Cl_2CH_2溶液发生卤代反应获得溴化纤维(PP-St-DVB-Br)。溴化纤维在亚铜催化作用下发生C-N Ullmann偶联反应,直接将迭氮基团连接于苯环。利用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热分析(TGA)、扫描电镜(SEM)和化学滴定分别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螯合纤维官能团含量为2.11 mmol/g。SEM-EDS分析了纤维吸附Hg(II)和Pb(II)后官能团分布,对纤维进行了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和重复再生性能的研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吸附行为为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在30 min内可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Hg(II)为408.9 mg/g,Pb(II)为334.4 mg/g。5次吸附循环再生结果表明,再生后纤维吸附性能变化不大。(2)基于商品化PPS纤维的优良物理、化学稳定性,在氯甲基化PPS纤维(CMPPS)上,氯甲基同迭氮钠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苄基迭氮基团,制备了一种新型PPS基迭氮螯合纤维(PPS-CH_2-TN)。对迭氮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螯合纤维迭氮基团含量可以达到3.20 mmol/g。研究了PPS-CH_2-TN纤维对溶液中Cd(II)的吸附能力,考查了溶液pH值、Cd(II)初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纤维对Cd(II)的吸附速率较快,20 min内基本能达到吸附平衡。在pH 1.0-7.0之间对Cd(II)均有吸附能力,弱酸性环境下吸附能力最强,Cd(II)饱和吸附量为342.5 mg/g,(3)利用2-硝基-4,4'-二氯甲基联苯(NO_2-BCMB)进行PPS纤维的预交联,改善了纤维使用稳定性。通过两步反应在交联PPS纤维主链苯环上接枝迭氮基团,得到了一种新型螯合型吸附纤维(PPS-Bc-TN)。液溴对PPS纤维主链苯环的溴化后,再同迭氮化钠C-N偶联而制得该纤维,迭氮基团含量可达2.45mmol/g。方法避免了~(60)Co或其他辐射装置复杂辐照接枝制备功能纤维的工艺,相关反应可在适当溶剂中直接进行。对PPS-Bc-TN纤维吸附Hg(II)、Pb(II)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等相关数据。该纤维同样可以实现对溶液中Hg(II)和Pb(II)的高效吸附。吸附循环再生实验结果表明,纤维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饱和吸附量分别为Hg(II)为406.7 mg/g,Pb(II)为528.6 mg/g。(4)探索了聚丙烯腈(PAN)纤维化学改性接枝螯合功能基团的新方法。PAN纤维基体有大量-CN基,反应活性较好。腈基可以与迭氮离子发生[3+2]偶极环加成反应。利用叁乙烯四胺(TETA)对PAN纤维进行了预交联。交联纤维(PAN-TETA)在CuI催化下进行环加成反应制得一种新型PAN基四氮唑螯合纤维(PAN-Te-TTZ),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四氮唑纤维的功能基团含量约为7.90mmol/g,PAN纤维交联程度对[3+2]环加成反应影响较大,交联程度低时,PAN纤维仍可溶于有关溶剂,而过高则影响PAN纤维同迭氮钠环加成反应效果。初步探讨了纤维对Hg(II)的吸附行为,在pH 3.0-4.0范围内吸附能力最高,饱和吸附量为524.1 mg/g。探讨了纤维对Hg(II)吸附过程的机理,为PAN-Te-TTZ纤维在处理含汞废水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工艺参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玉华,胡慧萍,邱雪景[5](2019)在《模拟氯化钴电解液深度除铜用聚氯乙烯基2-氨甲基吡啶螯合树脂的动态吸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在固定床中使用自制聚苯乙烯基2-氨基甲基吡啶螯合树脂(PS-AMP)从模拟钴电解液中深度去除铜(Ⅱ)的研究。研究了床高(7.0~14.0 cm),进料流速(4.5~9.0 mL/min),初始铜(Ⅱ)浓度(250~1000mg/L),料液温度(25~40°C)和pH值(2.0~4.0)对PS-AMP树脂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PS-AMP树脂可以从模拟钴电解液中深度除铜(Ⅱ)。选用玻璃柱直径为35mm时,去除铜的最佳床高,进料流速,料液初始铜(Ⅱ)浓度,料液温度和pH值分别为7.0 cm,4.5 mL/min,1000 mg/L,40°C和4.0。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穿透容量,饱和容量和饱和树脂中Cu/Co (g/g)的质量比相应地为16.51 mg/g干树脂,61.72 mg/g干树脂和37.67。铜(Ⅱ)穿透曲线分别由Thomas模型,Yoon-Nelson模型和Adam-Bohart模型拟合。Thomas模型是最适合预测流出物中铜(Ⅱ)浓度如何随吸附时间变化的模型。(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5期)

王爽[6](2019)在《侧链液晶聚醚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严重贫水的国家,而工业发展中产生大量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稀有或者有毒的金属离子,由于螯合树脂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及吸附率高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和成本低的优点,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以环氧环己烷和环氧氯丙烷为单体,通过开环聚合法得到共聚醚,以聚醚为主链通过wilianmson成醚法接枝介晶基元对羟基联苯,并对聚合物进行Blanc氯甲基化,最终以亚氨基二乙酸二乙酯为螯合基团,合成了一种侧链液晶聚醚型螯合树脂,通过EDTA滴定法,研究了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开环聚合反应,以环氧环己烷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BF_3·OEt_2(叁氟化硼乙醚)为催化剂,(EG)乙二醇为起始剂,二氯甲烷为溶剂合成了分子量为1100,氯含量为22.2%的共聚醚主链。FTIR表明所合成的透明粘稠的聚合物为目标产物。通过改变加入两种单体的比例、调整聚合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分别探索了起始剂用量、原料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与共聚醚产物分子量之间的规律,且分别在起始剂用量为原料量的2%、环氧环己烷与环氧氯丙烷比例为2:3、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5.5 h时聚醚分子量最大。(2)分别以甲苯和水作为溶剂,对羟基联苯、NaOH为原料,碱法制备对羟基联苯酚钠盐,对比在不同温度下两种溶剂与对羟基联苯酚钠盐产率之间的规律,发现随温度升高,以水为溶剂产率先升高后降低,以甲苯为溶剂产率逐渐升高。水和甲苯作为溶剂在各自的最佳温度条件下最高产率分别为93.4%和88.6%。(3)以自制的共聚醚和对羟基联苯酚钠盐为原料,利用wiliamson成醚法在聚醚上接枝介晶基团,接枝率为70.8%,利用FTIR确定了聚合物的结构为目标产物结构。探究了溶剂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发现随着溶剂量的的增加,接枝率逐渐降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高接枝率先增大后减小,随反应时间的增长接枝率先增大后不变。(4)分别利用自制的氯甲基化试剂1,4-二氯甲氧基丁烷(BCMB)和Blanc氯甲基化对接枝接枝介晶基元的聚合物进行氯甲基化,反应后聚合物的氯含量分别为10.1%和13.9%。氯甲基化后的聚合物以亚氨基二乙酸二乙酯为原料接枝螯合基团最终得到螯合树脂。通过FTIR、TG、DSC对螯合树脂的结构性能和热力学稳定进行了分析,确定所得产物为目标产物,热稳定性良好,热失重残余量为46.5%,通过DSC曲线可以看出:树脂在升温过程中分别在86.8℃进入液晶相,在230℃从液晶态进入各向同性态,且在较长的区间温度内具有稳定的液晶性能。(5)利用EDTA滴定法探究了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性能,树脂的最大静态吸附量为18.67 mmol/g,在pH=6,温度为60℃,时间为4 h,初始浓度为0.15mol/L时,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量最大,分别为19.72 mmol/g,21.68 mmol/g,20.3 mmol/g,22.0 mmol/L。同时,对螯合树脂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研究表明,螯合树脂对Cu~(2+)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考察了树脂对Cu~(2+)的吸附再生性能,经过5次吸附、解吸实验,吸附容量降低了14.7%,表明螯合树最具有良好的吸附再生性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小华[7](2019)在《8-羟基喹哪啶螯合树脂吸附钯(Ⅱ)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静态法研究了8-羟基喹哪啶螯合树脂在酸性溶液中吸附和解吸Pd(Ⅱ)的性能,分析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0.6 mol/L HCl的介质中,树脂对Pd(Ⅱ)的饱和吸附量为99.46mg/g,吸附率为94.7%,解吸率达到95.6%;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Lagergren方程更适合描述此吸附过程。(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9年01期)

郑琦,韦悦周,何春林,吴静,戴蔚[8](2019)在《广西某铝母液中镓钒铝的偕胺肟螯合树脂吸附与解吸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某铝土矿浸出循环母液中富含镓、钒,为给镓的分离、回收工艺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了偕胺肟螯合树脂吸附镓、钒、铝的规律和盐酸解吸的规律。结果表明:①偕胺肟螯合树脂对镓具有较高选择性,对铝的吸附率非常低;吸附温度对树脂吸附镓、铝的影响较小,对吸附钒影响较大,钒吸附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树脂对镓的吸附速率比钒快很多;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扩散模型;镓的最优吸附条件为吸附温度25℃,吸附时间60 min。②在25℃情况下较低浓度的盐酸就能高效、快速解吸偕胺肟螯合树脂吸附的镓、铝,且受解吸温度的影响较小,钒难以解吸;提高盐酸浓度和解吸温度,盐酸对钒的解吸率明显上升;镓的最优解吸条件为盐酸浓度1.0 mol/L,解吸温度25℃,解吸时间5 min。③由于偕胺肟螯合树脂对铝土矿浸出循环母液中镓和钒的吸附率较高,且钒解吸困难,影响树脂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为了高效、低成本分离、回收镓,需在树脂吸附镓之前先采用氢氧化钠沉淀并回收原液中的钒,以尽量降低溶液的钒含量。(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颖[9](2019)在《聚丙烯腈螯合纤维及活性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得我国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吸附法因具备吸附量大、选择性高、原料广泛、易再生等优点,逐渐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聚丙烯腈纤维可经过改性、碳化、活化等过程处理成为螯合纤维、碳纤维、活性碳纤维等形式的吸附剂,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以聚丙烯腈(PAN)为基体的螯合纤维和活性碳纤维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并采用SEM、FT-IR、XRD和XPS对吸附前后的样品进行表征,探索吸附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对PAN电纺预氧化纤维进行硫酸改性,将氰基水解为酰胺基团,制备聚丙烯腈螯合纤维(PANS),可实现对Cu(II)和Pb(II)的吸附。增大离子浓度、延长吸附时间均对螯合纤维(PANS)吸附Cu(II)和Pb(II)有促进作用,且最佳pH值均在5左右。25℃时,Cu(II)和Pb(II)的吸附量分别为12.0mg/g和28.8mg/g。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ANS对Cu(II)、Pb(II)、Cr(VI)和Cd(II)的吸附能力均高于相同改性条件下的PAN粗纤维,且可进行多次吸附解吸循环。2、对PAN原丝和PAN预氧丝进行KOH活化,制备活性碳纤维ACF-P和ACF-250,与相同条件下PAN碳丝制备的活性碳纤维(ACF-700)相比,ACF-P和ACF-250与ACF-700活化程度相近。随Cu(II)或Pb(II)浓度的增大,ACF-700体现出吸附量和去除率的优势,这与ACF-P和ACF-250的团聚现象有关。ACF-P、ACF-250和ACF-700对Cu(II)的吸附量分别为24.5mg/g、25.4mg/g和25.6mg/g;Pb(II)分别为81.0mg/g、82.6mg/g和82.7mg/g。Cu(II)和Pb(II)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K离子的离子交换在吸附过程发挥作用。3、对PAN预氧丝分别进行600℃、700℃、800℃和900℃下的碳化,和相同条件下的KOH活化,制备四种活性碳纤维(ACF-600、ACF-700、ACF-800和ACF-900)。随碳化温度升高,碳纤维活化程度越低,且对Ba(II)吸附量为ACF-600>ACF-700>ACF-800>ACF-900。ACF-600、ACF-700、ACF-800和ACF-900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70.4mg/g、62.8mg/g、47.2mg/g和35.4mg/g。四种纤维对Ba(II)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ACF-600和ACF-700更符合Langmuir模型。而ACF-800和ACF-900更符合Frendlich模型。(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3-14)

张彦昌,曹金丽,王冬梅,赵献增,李天仚[10](2019)在《甘氨酸修饰的聚丙烯酰胺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丙烯酰胺、甲醛、天然氨基酸甘氨酸为原料,弱碱为催化剂,通过Mannich反应制备出一种侧链为甘氨酸修饰的新型的聚丙烯酰胺.考查了反应温度、碱的种类、反应物摩尔比、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等因素对螯合树脂的影响,探索了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通过红外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较好的反应条件为:以碳酸钠为碱,n(PAM)∶n(HCHO)∶n(NH_2CH_2COOH)=1∶1∶1.1,Mw(PAM)=8.0×10~4,反应温度为45℃.所制备的螯合数值对Pb~(2+)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螯合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双羧基螯合纤维对水溶液中Cu(Ⅱ)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和温度条件变化对纤维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羧基螯合纤维对溶液中Cu(Ⅱ)离子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其吸附10 min时即可达到97%的去除率,且其吸附动力学行为可用Lagergren准一级速率模型进行描述,最佳吸附pH为4~5.23,在0~30℃范围内温度对吸附基本无影响.不同流量条件下纤维吸附Cu(Ⅱ)的动态穿透曲线实验表明,流量对出水中Cu(Ⅱ)离子浓度具有较大影响,合适的流量下,双羧基螯合纤维可用于Cu(Ⅱ)污染水体的深度净化,使出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螯合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闫强强,王朝华.PAN基四氮唑螯合纤维对废水中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9

[2].田振邦,李宾宾,李箐湲,段文杰,李英铭.双羧基螯合纤维对溶液中Cu(Ⅱ)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J].河南科学.2019

[3].钱慧,付志浩,陈思,周清,连洲洋.PP-g-GMA-DETA螯合纤维对Pb~(2+)的吸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4].张立科.新型含氮螯合吸附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王玉华,胡慧萍,邱雪景.模拟氯化钴电解液深度除铜用聚氯乙烯基2-氨甲基吡啶螯合树脂的动态吸附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6].王爽.侧链液晶聚醚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周小华.8-羟基喹哪啶螯合树脂吸附钯(Ⅱ)的性能研究[J].贵金属.2019

[8].郑琦,韦悦周,何春林,吴静,戴蔚.广西某铝母液中镓钒铝的偕胺肟螯合树脂吸附与解吸试验[J].金属矿山.2019

[9].王志颖.聚丙烯腈螯合纤维及活性碳纤维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10].张彦昌,曹金丽,王冬梅,赵献增,李天仚.甘氨酸修饰的聚丙烯酰胺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J].河南科学.2019

标签:;  ;  ;  ;  

螯合吸附论文-闫强强,王朝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