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消除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龚云,陈晨[1](2022)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分析》文中指出为深入揭示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运用CiteSpaceⅤ统计软件绘制运动性疲劳研究领域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1992-2017年,该领域发文量经历过突增阶段后,现处于消退状态;科研力量主要以高校体育院系和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主要发文期刊;研究地域多分布于东部沿海,西部匮乏;"运动疲劳—自由基—抗疲劳—疲劳发生机制"这一研究主线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及茶氨酸、绿茶提取物的抗疲劳研究则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借助中医药优势,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向着抗氧化与抗疲劳方向推进,实验对象将逐渐由动物过渡到人类;同时,深入揭示运动疲劳发生机制,特别是中枢机制将是该领域今后努力攻克的方向。

杨扬[2](2021)在《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按摩在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中起到的功效进行分析。运动性疲劳简单的来说就是运动过后,机体负荷太大从而导致身体功能下降,通过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按摩的作用机制,发现按摩对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恢复都有促进作用,按摩可以提高机体的血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氧和血红蛋白的恢复效率;还可以增加神经系统调节机能,提高神经、肌肉活性,从而加快肌肉中乳酸的排除速度,因此按摩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李若薇[3](2021)在《针刺联合牵伸对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究针刺联合静态牵伸及静态牵伸两种干预方法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性及差异性,并探讨其中的原理机制,以期为冬残奥运动员运动后选择合适的放松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实验条件的2022年冬残奥冬训期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30名,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15人。对照组在日常训练结束后进行15min的静态牵伸干预,实验组进行20min的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穴及15min的静态牵伸干预,每日1次,一周治疗6次,选取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两组均在在第一次训练结束后治疗前和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记录疲劳主观感觉(PRE)评分、症状积分、运动性疲劳量化评分及测量握力、血乳酸、血红蛋白(Hb),并在治疗的最后一天记录运动前后各个时间段的心率(HR)。整理上述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均能有效降低PRE评分、症状积分及运动性疲劳量化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均能提高握力水平及Hb浓度,在握力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Hb浓度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组均能有效降低血乳酸水平,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的各时段HR变化规律相同,但实验组的各时段HR数值都较对照组低,心率恢复速度也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针刺联合静态牵伸及静态牵伸的干预手段均有助于促进冬残奥运动员运动后自我疲劳感觉的恢复,促进心率的恢复,减少代谢产物,提高人体的疲劳耐性;(2)针刺联合静态牵伸对促进冬残奥运动员运动后疲劳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静态牵伸。

史晓宇[4](2021)在《穴位埋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运动性疲劳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研究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的改善作用,并从骨骼肌AMPK/PGC-1α能量代谢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1、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大鼠,运动可减少大鼠脂肪增量(P<0.05),引起大鼠心脏、肾脏生理性增大(P<0.05);力竭运动使大鼠血清、骨骼肌T-SOD、T-AOC、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血清LA、CK、BUN、CORT含量显着上升(P<0.05);T/CORT值、T、INS、Glu、Gn含量显着下降(P<0.05)。2、相比于力竭跑台组大鼠,穴位埋线预处理使大鼠力竭时间显着延长(P<0.05);血清LA、BUN、CORT含量显着降低(P<0.05);T/CORT值、T、Gn、INS含量及ATPase活性显着升高(P<0.05)。3、相比于力竭跑台组大鼠,穴位埋线预处理使大鼠AMPK、PGC-1αmRNA水平、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NRF1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7周递增跑台运动可以成功构建运动性疲劳模型。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超量产生,蛋白质、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增加,产物蓄积,骨骼肌损伤,结合行为学观察,运动性疲劳模型构建成功。2、穴位埋线预处理可使大鼠具有更好的能量代谢水平。埋线大鼠力竭时间显着延长,能源储备增加,供能物质水平、蛋白质代谢水平及部分代谢产物清除能力提高。3、穴位埋线预处理可使大鼠骨骼肌疲劳性损伤减少。其通过诱导埋线大鼠AMPK表达,激活PGC-1α,增加NRF1表达,保护线粒体呼吸链稳定,增强骨骼肌功能等加以实现。

姜杨阳[5](2020)在《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一百多年前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自此以后,运动性疲劳成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热门题目。竞技体育具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特点,因此难以避免过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锻炼对于维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强度或频率不当引起的疲劳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甚至引发相关疾病。因此,不仅仅运动医学领域在研究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与之相关的产生机理和它的防治措施,临床医学也开展了对运动性疲劳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的治疗与如何预防其发生等的研究,按摩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按摩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并有证据显示按摩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探究大鼠腓肠肌肌浆Na+-K+-ATPase、Ca2+-ATPase、SOD的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中医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揭示推拿手法对运动疲劳性损伤的缓解机制。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跑台训练3天,后剔除不善于运动的大鼠10只,剩余50只,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作为运动性疲劳造模组,造模组按规定训练方案进行造模,时间为4周,第28天训练后对大鼠血液中反应机体疲劳状态的相关指标Bun、Lac、CK进行测试,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选出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推拿组进行为期14天的推拿干预,14天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指标。分别检测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泵(Na+-K+-ATPase)、钙泵(Ca2+-ATPase)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模型组SOD与空白组对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2)模型组MDA与空白组对比,MDA含量显着增多(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3)Na+-K+-ATPase、Ca2+-ATPase 组间相比,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2)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有保护性作用。

姚佳云[6](2020)在《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驱动式教学因其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系统性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迅速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项目驱动式教学引入《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对比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主观学习满意度方面的区别,为该课程教学中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参考,使学生体验深度学习,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研究方法:通过对《运动生理学》教材的分析发现,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既承接前面所学的物质能量代谢内容又为之后的运动机能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该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该章节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梳理,界定了相关的概念,指出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应用的意义;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目前《运动生理学》课程在体育教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尚待完善的方面并对项目驱动式教学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实验法,以项目驱动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详细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具体教学步骤,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项目提出、学习情境构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以及成绩评定。本研究以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为教学实验章节,构建以项目为主线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进行该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1)根据教师的访谈结果得知,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缺少量化的指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2)根据《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得知:在课堂活动的评价方面,学生希望老师改进授课风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仅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而且知识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学生渴望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认为《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运动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一般,学生在上课时感觉内容抽象、难理解;教师授课质量的提高可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在课堂表现情况方面,可以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手段督促学生尽早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存在上课时走神的现象;缺乏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的难易程度是造成学生上课走神的重要原因。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方面,参与过课堂小组合作的学生普遍肯定了小组合作对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在未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安排小组合作。(3)根据教学实践研究中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得知: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四个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的评价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这两个维度均存在差异(P<0.05),在学习动机和总分这两个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在计划和实施这个维度不存在差异(P≥0.05)。(4)根据学生对教学法的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得知:实验组在学习的总体满意度、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团队意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理论学习满意度不存在差异(P≥0.05),其余八项指标满意度均存在差异(P<0.05)。(5)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成绩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的训练与培养;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运动生理学》课程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当中的应用提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3)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积极地评价了该教学方法在《运动生理学》中运动性疲劳这一章节的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拓宽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培养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林致辉[7](2020)在《基于AMPK/PGC1-α通路探讨小建中汤对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建立小鼠跑台力竭模型,探讨小建中汤对机体能量物质耗竭、代谢产物堆积、内环境平衡失调三个方面的影响,明确小建中汤抗疲劳的作用机制;2.通过免疫印迹试验,观察小建中汤对力竭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在AMPK/PGC1-α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建中汤低剂量组(XJZTD组)、小建中汤中剂量组(XJZTZ组)、小建中汤高剂量组(XJZTG组)和四君子汤组(SJZT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建中汤(低、中、高)组和四君子汤组,采用6 d跑台训练建立疲劳模型,模型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小建中汤(低、中、高)给予(2.5、5、10g·kg-1)灌胃,四君子汤组给予1 g·kg-1灌胃,连续6 d。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训练后体重和跑台力竭时间,采用比色法检测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清尿素(URE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糖原(MG),骨骼肌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骨骼肌病理形态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各组骨骼肌AMPK、PGC1-α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XJZTD、XJZTZ、XJZTG组体重均显着增加(p<0.01),力竭时间均显着延长(p<0.01,p<0.05),SJZT组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UREA、CK含量显着升高(p<0.01),LDH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XJZTD、XJZTZ、XJZTG组UREA、CK含量均显着下降(p<0.01),LDH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SJZT组UREA、CK含量显着下降(p<0.01,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Na+-K+-ATP、Ca2+-Mg2+-ATP、MG含量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XJZTD、XJZTZ、XJZTG组Na+-K+-ATP、Ca2+-Mg2+-ATP、MG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SJZT组Ca2+-Mg2+-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MPK、PGC1-α蛋白表达量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XJZTD、XJZTZ、XJZTG组和SJZT组AMPK、PGC1-α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结论:1.小建中汤能增加小鼠体重,延长疲劳小鼠力竭跑台时间,增强小鼠糖原储备;可以促进ATP酶合成改善线粒体功能,为骨骼肌细胞提供能量,保护肌细胞膜的完整性,防止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2.小建中汤能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其机制与激活AMPK/PGC1-α通路增强能量代谢酶合成,提高代谢产物清除率,增强机体能源物质稳定性有关。3.小建中汤组在抗疲劳多个指标结果优于四君子汤组,并且在促进代谢产物几个指标和增加糖原储备方面,恢复状态接近于正常组。说明过度劳伤造成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更加接近疲劳的发生本质。同时,也说明小建中汤调和营卫、调理阴阳、调畅气机法,比单纯补气法在抗疲劳上更有优势、更能快速缓解疲劳。

司高高[8](2020)在《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是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大脑皮质运动区是调控运动的关键部位。突触是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敏感位点,而树突棘是突触后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实验目的:运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伴随而来的必然会产生运动性疲劳。本文参照Bedford递增负荷的跑台运动方案,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通过高尔基染色及qRT-PCR等方法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期探寻运动性疲劳引发的该区神经元显微结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机理,为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研究积累实验依据。实验方法: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8周龄)25只,经3d适应性喂养后,淘汰体重过轻及精神状态不佳大鼠5只,剩余2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G,n=10),实验组(EG,n=10)。实验组运动负荷有三级:I级负荷(15m/min,30min);II级负荷(20m/min,30min);III级负荷(25m/min,运动至力竭)。CG组大鼠置于鼠笼内安静状态。实验末,通过高尔基染色法观测大脑皮质主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特别是树突棘的形态变化,运用qRT-PCR方法检测MAP2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大鼠体重、血糖、糖化血清蛋白、SOD、MDA、Ca2+、CK及LDH-L状况。实验结果:(1)实验过程中,两组大鼠精神状况良好,未发现掉毛、大便形态异常、死伤等不良状况。(2)运动疲劳组大鼠血糖、体重显着降低(P<0.05),结合行为学观察,判定大鼠疲劳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3)运动疲劳即刻,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非常显着升高(P<0.01),蘑菇型树突棘占比显着升高(P<0.05)。(4)运动疲劳即刻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Ca2+浓度显着升高(P<0.05)。(5)运动疲劳即刻,大鼠CK和LDH-L活性升高非常显着(P<0.01)。(6)运动疲劳即刻,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MAP2基因表达显着升高(P<0.05)。实验结论:(1)通过行为学及生理指标观测,显示本实验运动疲劳模型建立是成功的。(2)运动疲劳后即刻大鼠体重有所下降;血糖浓度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显着下降。(3)运动疲劳即刻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显着升高;树突棘分叉型和细长型占比均有变化,而短粗型占比下降非常显着,蘑菇型占比升高非常显着;棘头宽度及平均长度均显着增高。(4)运动疲劳即刻大鼠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有所显着下降;Ca2+浓度、CK和LDH-L活性均非常显着升高;大脑皮质运动区MAP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5)运动疲劳即刻,因MDA、Ca2+浓度、SOD、CK及LDH-L活性变化,影响该区MAP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影响微管蛋白构象变化,使细胞骨架聚合增强,从而导致树突棘的形态发生改变。

姜韬[9](2020)在《“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分析并探讨预针刺防治本病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运动性疲劳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5例,排除脱落、中止者最后以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纳入统计分析。观察组于运动前予以针刺干预,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内关,每天一次,连续5天;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观察两组运动前、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心率均较运动前上升(均P<0.05),运动后观察组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较运动前上升明显(P<0.01),运动后观察组的血乳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较运动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标本配穴”预针刺能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受试者主观感觉评分、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及心率,从而改善运动性疲劳。

霸甜甜[10](2020)在《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文中指出短跑作为传统田径运动项目,其中训练与恢复一直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疲劳恢复手段主要有牵拉、慢跑、按摩、热疗等,随着训练条件及恢复方法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现如今很多国际高水平运动员已将冷疗法作为运动训练恢复期的主要恢复手段。通过冷疗法,使血管收缩,减少氧气的运输,缩小炎症的范围,可有效解除人体局部肌肉的痉挛,缓解因训练肌肉充血导致的肿胀,缩短局部肌肉恢复的过程和时间。其中冰浴作为国内外热点的疲劳恢复手段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注意,很多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都将冰浴法作为恢复期的主要恢复手段。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可为丰富我省短跑项目训练后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式提供选择参考,为运动员训练提供科学化的保障。研究目的:探索冰浴恢复方法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对象: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8名专业运动员。测试方法:选取教练员相同内容的两次训练课为实验内容。运动员第一阶段在强度课训练后采用常规恢复手段,第二阶段训练后采用冰浴恢复手段,且第一阶段恢复后至第二阶段训练前间隔一周。常规恢复手段采用慢走、相互牵拉、按摩等方式进行恢复。冰浴恢复手段将8名运动员分为两组进入温度为0—5℃冰桶浸泡,每名运动员冰浴恢复时间每次为20s,组间间歇30s,重复4组。测试指标:实验过程中分别对每个运动员心率(指压颈动脉测量)、血乳酸(采指血)、血清酶以及血液有形成分(肘静脉血)的测定,次日运动员的晨脉采集。统计方法:使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SPSS20.0进行分析和处理,显示结果时,以均数±标准差(x±SD),使用配对的样本T,并进行检测和分析,(P<0.05差异显着,P<0.01差异非常显着)。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冰浴恢复手段相对于常规恢复手段来说,可更快速的使运动员心率得以恢复,在恢复后即刻、恢复后10分钟和恢复18小时后运动员的心率比常规恢复方法恢复更快,达到了恢复的效果。同时也看到常规恢复方法在恢复后10分钟末也恢复到起始水平。(2)冰浴恢复手段比常规恢复手段短时间内能够更快速地降低运动员训练后的血乳酸值,证明强度训练后冰浴恢复手段更有效。(3)训练后两个不同阶段的三种血清酶,采用冰浴恢复手段后显示三种血清酶活性指标低于常规恢复手段指标,说明冰浴恢复手段比常规恢复手段更有利于运动员恢复。(4)冰浴恢复手段可以快速降低运动员的疲劳指标和炎症指标,有效地减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机体炎症反应,快速消除疲劳,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可以更有效的缓解炎症指标以及损伤。(5)常规恢复手段在短跑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也具有一定的恢复功效,因为其简单易行,对环境、器械的要求较低,也适用于基层短跑训练的恢复。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信息量统计
    (二)作者及团队
        1. 陕师大体院团队:
        2. 天津体院张勇团队:
        3. 广州中医药大学潘华山团队:
        4. 湖南师大体院郑澜团队:
        5. 北师大乔德才团队:
        6. 国家体育总局成都运动创伤所张世明团队:
        7. 湛江师院体育科学学院朱梅菊团队:
    (三)主要发文杂志
    (四)研究单位与地域分布
        1. 主要研究单位分析
        2. 研究成果空间分布
    (五)研究主题
        1. 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化
        2. 研究趋势
三、小结

(2)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1.2、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2.2、按摩的作用机制
    2.3、按摩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3、结论

(3)针刺联合牵伸对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2.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2.1.2 运动性疲劳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2.1.3 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2.1.4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2.1.5 运动性疲劳的治疗
        2.1.6 运动性疲劳的指标选取
    2.2 祖国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2.2.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2.2.2 运动性疲劳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2.2.3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2.2.4 运动性疲劳的治疗
    2.3 针刺
        2.3.1 针刺概述
        2.3.2 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2.3.3 针刺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临床研究
        2.3.4 选穴依据
    2.4 牵伸
        2.4.1 静态牵伸概述
        2.4.2 静态牵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2.4.3 静态牵伸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实验指标的测定
    3.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干预前后两组PRE值的比较
    4.2 干预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的比较
    4.3 干预前后两组运动性疲劳量化评分的比较
    4.4 干预前后两组握力值的比较
    4.5 干预前后两组血乳酸水平的比较
    4.6 干预前后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的比较
    4.7 两组运动员不同时间段心率的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针刺联合静态牵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依据
    5.2 冬残奥越野滑雪队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现状分析
    5.3 两组干预方式对PRE值、症状积分及量化评分的影响
    5.4 两组干预方式对握力值的影响
    5.5 两组干预方式对血乳酸水平的影响
    5.6 两组干预方式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5.7 两组干预方式对心率恢复的影响
    5.8 本研究的创新性
    5.9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穴位埋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运动性疲劳概述
        1.1.1 西医理论
        1.1.2 中医理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
        1.2.2 中医调节运动性疲劳
        1.2.3 运动与AMPK/PGC-1α相关因子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意义
        1.3.2 目的
2 实验一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生理指标测定
        2.2.2 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测定
    2.3 讨论
        2.3.1 跑台运动对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3.2 跑台运动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 实验二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生理指标测定
        3.2.2 运动性疲劳能量代谢物测定
    3.3 讨论
        3.3.1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物的影响
4 实验三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APMK/PGC-1α相关因子的调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NRF1 mRNA表达
        4.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NRF1 蛋白表达
    4.3 讨论
        4.3.1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4.3.2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AMPK/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4 对当代医学对EF研究现状
    综述二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归属范围
        2 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3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7 中医特色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8 问题和思考
前言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建模与首次分组
        2.4 首次取材及第二次分组
        2.5 取穴
        2.6 分组干预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2.8 标本处理与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实验验证
        4.2 各组MDA含量比较
        4.3 各组SOD活性比较
        4.4 各组Na~+-K~+-ATPase活性比较
        4.5 各组Ca~(2+)-ATPase活性比较
    5 结论
    6 分析与讨论
        6.1 造模方法的改变
        6.2 推拿与运动性疲劳
        6.3 穴位的选取依据
        6.4 弹拨法
        6.5 推拿对MDA含量的影响
        6.6 推拿对SOD活性影响
        6.7 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6.8 实验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研究
        2.1.1 项目驱动式教学定义
        2.1.2 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2.1 建构主义
        2.1.2.2 实用主义
        2.1.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2.1.3 项目驱动式教学与课程结合的现状
    2.2 《运动生理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2.3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特点
    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特点
    2.5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原因
    2.6 项目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意义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3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4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 教学实验法
        3.2.4.1 实验目的
        3.2.4.2 实验控制
        3.2.4.3 对照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4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方案设计
        3.2.4.5 实验组课前准备
        3.2.4.6 实验组项目驱动问题的提出
        3.2.4.7 实验组理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8 实验课受试者基本情况
        3.2.4.9 对照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3.2.4.10 实验组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
4 研究结果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4.1.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2.1 个人基本信息
        4.1.2.2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
        4.1.2.3 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4.1.2.4 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
    4.3 《运动生理学》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分析
        4.3.1 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4.3.1.1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前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4.3.1.3 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4.3.2 对照组、实验组主观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4.3.3 对照组、实验组卷面成绩结果分析
        4.3.4 实验组项目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4.3.5 实验组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4.3.6 实验组教师评价量表结果
        4.3.7 实验课实验数据统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7)基于AMPK/PGC1-α通路探讨小建中汤对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1.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2.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2.1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2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证候分类
    3.中药抗运动性疲劳
        3.1 单味中药
        3.2 复方中药
        3.3 中药单体
    4.结语
实验研究
    实验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制备
        1.3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2.2 动物训练模型
        2.3 样本采集和指标检测
        2.4 骨骼肌HE染色
        2.5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对运动性疲劳小鼠跑台时间和体重的影响
        3.2 对运动性疲劳小鼠血清UREA、CK、LDH含量的影响
        3.3 对运动性疲劳小鼠Na~+-K~+-ATP、Ca~(2+)-Mg2~+-ATP、MG的影响
        3.4 对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病理形态的影响
    实验二
        1 实验材料
        1.1 材料制备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溶液配制
        1.5 分离胶与浓缩胶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Western-blot实验过程
        2.2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对运动性疲劳小鼠股四头肌AMPK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对运动性疲劳小鼠股四头肌PGC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小建中汤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探讨
    2.小建中汤可影响机体的能量物质耗竭
    3.小建中汤可防止机体代谢产物堆积
    4.小建中汤能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失调
    5.小建中汤能激活AMPK/PGC1-α通路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8)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1.1 运动性疲劳定义
        2.1.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2.1.3 运动性疲劳产生学说
    2.2 大脑皮质运动区与运动性疲劳关系概述
    2.3 运动与神经元显微结构概述
        2.3.1 神经元概述
        2.3.2 运动与树突棘关系概述
    2.4 运动与自由基概述
        2.4.1 自由基及其生理意义
        2.4.2 运动对自由基的影响
    2.5 运动对Ca~(2+)浓度的影响
    2.6 运动对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2.6.1 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其生理意义
        2.6.2 运动对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2.7 运动对MAP_2的影响
    2.8 小结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分组与适应
    3.3 建模
    3.4 动物取材
    3.5 指标测试方法
        3.5.1 神经元形态变化测试方法
        3.5.2 大鼠大脑MAP_2 基因表达测定(qRT-PCR)
        3.5.3 糖化血清蛋白测试方法
        3.5.4 脑组织MDA、SOD及 Ca~(2+)浓度测试方法
        3.5.5 血清CK和 LDH-L指标测试方法
    3.6 药品试剂与仪器
        3.6.1 药品与试剂
        3.6.2 仪器
    3.7 实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
    3.8 实验流程
4 实验结果
    4.1 判断大鼠运动疲劳的指标
    4.2 实验末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变化
        4.2.1 树突棘的密度变化
        4.2.2 神经元树突棘平均长度、最大长度和棘头宽度变化
        4.2.3 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变化
    4.3 实验末大鼠脑组织MDA、SOD及 Ca~(2+)变化
    4.4 实验末大鼠血清CK和 LDH-L的变化
    4.5 实验末大鼠脑组织MAP_2基因表达的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体重、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5.2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影响
    5.3 qRT-PCR
    5.4 运动性疲劳对脑组织SOD和 MDA的影响
    5.5 运动性疲劳脑组织中Ca~(2+)浓度的影响
    5.6 运动性疲劳对CK和 LDH-L的影响
    5.7 运动性疲劳对M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标准
        1.5 病例来源
    2.研究方法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
        2.3 疗效指标
        2.4 随访方案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血乳酸(LA)比较((?)±s)
        3.3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乳酸脱氢酶(LDH)比较((?)±s)
        3.4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肌酸激酶(CK)比较((?)±s)
        3.5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尿素氮(BUN)比较((?)±s)
        3.6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变化
        3.7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
        3.8 随访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1 “衰竭学说”
        1.2 代谢物质堆积学说
        1.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1.4 “保护性抑制学说”
        1.5 突变理论
        1.6 “自由基损伤学说”
    2.祖国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1 运动性疲劳的病名认识
        2.2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认识
        2.3 运动性疲劳与气血的关系
        2.4 运动性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3.中医“治未病”思想
        3.1 “治未病”思想的源流与内涵
        3.2 针灸“治未病”思想
        3.3 “治未病”思想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
    4.配伍及选穴依据
        4.1 “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
        4.2 选穴依据
    5.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5.1 改善能量代谢
        5.2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5.3 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
        5.4 维持内环境稳态
    6.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及疗效分析
        6.1 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
        6.2 生化指标
        6.3 心率、血氧饱和度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2.1.1 传统恢复手段
        2.1.2 探索性恢复手段
    2.2 冰浴的概念
    2.3 影响冰浴效果的因素
        2.3.1 温度控制
        2.3.2 作用时间
        2.3.3 作用部位
        2.3.4 作用时机
    2.4 冰浴的应用范围
        2.4.1 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2.4.2 应用于体育运功
    2.5 冰浴法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5.1 对肌肉的影响
        2.5.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5.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5.4 对代谢的影响
        2.5.5 对本体感觉的影响
        2.5.6 对体温的影响
        2.5.7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2.5.8 对植物性神经的影响
        2.5.9 对其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2.6 短跑项目特点及疲劳性原因
        2.6.1 短跑项目的特点
        2.6.2 短跑项目产生疲劳的原因
    2.7 关于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研究
    2.8 文献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时间
        3.3.3 实验地点
        3.3.4 实验控制
        3.3.5 实验主要仪器和器材
        3.3.6 训练内容安排
        3.3.7 训练后恢复手段的选择
        3.3.8 实验中各生理生化指标抽取流程
        3.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心率变化
    4.2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乳酸变化
    4.3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变化
    4.4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变化
    4.5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
    4.6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
        4.6.1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白细胞数量(WBC)的变化
        4.6.2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4.6.3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分析
    5.2 冰浴恢复手段对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功效分析
        5.2.1 冰浴对疲劳指标的恢复功效分析
        5.2.2 冰浴对炎症指标的恢复功效分析
    5.3 本研究不足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分析[J]. 龚云,陈晨.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浅析按摩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功效研究[J]. 杨扬.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23)
  • [3]针刺联合牵伸对冬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分析[D]. 李若薇.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4]穴位埋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研究[D]. 史晓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 姜杨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生理学》“运动性疲劳”章节中的应用[D]. 姚佳云.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7]基于AMPK/PGC1-α通路探讨小建中汤对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的影响[D]. 林致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司高高.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D]. 姜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D]. 霸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消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