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玉: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论文]()
〔摘要〕现代视域中的“孔颜之乐”涉及幸福与幸福感、情感与理性、存在与境界,“乐感”“乐境”是德性幸福的鲜明特质。道德理想主义的“德福一致”构成儒家幸福观的理论预设与逻辑起点。生...
![陈来:周文化与儒家思想的根源论文]()
【摘要】考察儒家思想的起源,须联系三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西周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章太炎与胡适等人分别从语言学与历史学,探讨“儒”字的起源,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儒家作为...
![张恒:另一种自然之道——儒家哲学“德性自然”发微论文]()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观念,“自然”向来被认为滥觞于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然而,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这种流俗观点不仅需要面对文本依据的考验,更需要应对哲学逻辑的挑...
![刘玉宇: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献论文]()
【摘要】学界一直视孔孟的“正名”理论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为两种不相关的哲学体系。本文将孟子的语言观置于从孔子到荀子的整个先秦语言理论发展的脉络之中,探讨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
![乐爱国:《论语》“未知,焉得仁”:朱熹的解读与现代的转向论文]()
〔摘要〕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以及朱熹把其中的“知”解读为“知晓”;其二是郑玄以及王充、班固、徐幹、李充、颜师古把...
![景海峰:从儒家文化的特质看文明对话的展开论文]()
历史上的儒家文化发轫于中原大地,播撒于华夏诸邦,影响及于周边的民族和地区,构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植基深厚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宋代以还,其思想学...
![李中塬:论孔子的鬼神信仰——以孔子传授“诗”“书”“礼”为例论文]()
摘要:历来对于孔子究竟是否具有鬼神信仰都集中于《论语》一书的讨论,然而孔子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教书育人。孔子主要传授弟子们的是“诗”、“书”、“礼”的内容,特别是《诗经》和《尚书...
![尤煌杰:儒家比德思想的省察论文]()
主持人语: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尤煌杰教授撰写《儒家比德思想的省察》一文,以比德概念讨论先秦儒家思想的义理表达方式,指出论孟著作中多有以物比喻的理论做法,将哲学的道理以现象事物的形...
![韩星:主持人语论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经历了一阳来复,又走上了复兴。韩星教授《四十年来儒学复兴的回顾与展...
![李灿:从“天命”到“天志”——试论《墨子》思想中“天”与“命”之分离论文]()
摘要:自商周之际以至于春秋时期,天命思想一直作为一种主流的社会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然自周室衰落以来,社会...
![欧婧:符号六因素阐释下的孔子“兴、观、群、怨”说论文]()
摘要:“兴、观、群、怨”说,这一儒家话语体系下的文学评价,是《论语·阳货》中孔子就《诗经》现实功用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作为符号文本的《诗经》,体现出了“兴、观、群、...
![李冬: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论文]()
摘要:“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
![郭卫华:儒家情理主义视阈下构建美好生活的伦理探寻论文]()
摘要:“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冯超:德性幸福何以可能:《大学》中的幸福观及其逻辑进路论文]()
【文化哲学】摘要《大学》中的幸福观浓缩着儒家德性幸福思想的精华,是指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拓展功业境界、安身立命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着“治心”与“治人”的双向度建构过程。道德主体的...
![上海: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书通讲”之修身之道论文]()
为学与修身既然为学之道,其目的不在“为人”,而在“为己”,不是向外“求诸人”,而是向内“求诸己”,那么,为学的第一步,便不是所谓治学,而只能是修身。我们说儒学是“人学”,关键在...
![代力阳:从心、气、言的逻辑关系看孟子的生命哲学论文]()
摘要:孟子对于心、气、言三者内涵和逻辑关系的论述是孟子生命哲学中较难理解但又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对三者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洞见孟子生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身心关系等...
![耿静波:王阳明“致良知”之“致”及生命体验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致良知”思想。以王阳明“致良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泛滥辞章、佛教经历及跌宕起伏生命历程的梳理,“致”的独特价值内...
![张可越:身体、实践、超越,论荀子哲学的理、欲相融——兼谈西方哲学危机的中国回应论文]()
摘要:欲望和理性的相斗相融,使荀子哲学不断演进出身体、实践、超越三个层面。其连续继发的深层动力是欲望,而引导其合理发展的则是理性。在身体层面,荀子肯定人的性情欲无恶而朴。在实践...
![孙旭鹏:荀子与洛克政治哲学比较论文]()
摘要:作为中国儒家思想代表的荀子与作为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代表的洛克,二者都具有影响深远的政治哲学理论。荀子与洛克的政治哲学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相通之处在于荀子与洛克的政治哲...
![张乃芳:党员干部担当境界的儒学探源论文]()
摘要:党员干部应敢于、善于、乐于的担当境界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创的儒家。传统儒家担当精神以“仁”道为核心,内含自觉、理性的担当之“勇”,自律、同情的担当之“智”,自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