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宝训论文_如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禅林宝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禅林,正心,仁义,道德,不立文字,音义,佛教。

禅林宝训论文文献综述

如义[1](2016)在《《禅林宝训》中僧人的自我教育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禅林宝训》是于宋代的一部禅宗的类似语录体的书,汇录了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着名禅师的语录传记共叁百余篇。其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僧人从个人的修行到住持领众,从住持领众到弘法续慧的全部过程,僧人的个人修行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不是所有的僧人都会去住持丛林,领众熏修;也不是所有的僧人都有能力和机缘去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本文通过对《禅林宝训》中各位禅师关于个人修行的心得语录整理,勾勒出一条僧人自我教育的路途。从受教者的角度看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根本上是个体自我的觉醒与主动抉择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普陀学刊》期刊2016年00期)

孙劲松[2](2015)在《宋代杨岐派禅师丛林管理思想初探——以《禅林宝训》的记载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岐方会(992—约1049年)开创临济宗的重要分支杨岐派,他有得法弟子十二人,其中以白云守端最为杰出,方会晚年曾以"临济正脉"付白云守端,守端的弟子之中以五祖法演禅师最为着名,有"中兴临济"之美誉,法演的弟子中以佛果克勤(圆悟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在当时影响最大,把临济宗推向了全盛,使得杨岐派在中华大地气势如虹,后世论及禅宗,多以杨岐派为临济正脉。本文主要梳理《禅林宝训》记载的杨岐派再传弟子五祖法演,叁传弟子圆悟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及部分四传、五传弟子的丛林管理思想。(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5年02期)

蒋九愚[3](2004)在《《禅林宝训》五种古注本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禅林宝训音义》为现存第一种《禅林宝训》古注本。以后出现的《禅林宝训合注》、《禅林宝训拈颂》、《禅林宝训顺朱》、《禅林宝训笔说》四种古注本,基本上遵照了《禅林宝训音义》,但是因注解内容详略不同、注解诠释方式有所差异而各具自身的特点。在上述五种古注本中,《禅林宝训笔说》综合了前四种古注本的优点而成为流传今天丛林的最佳古注本。《禅林宝训音义》等五种古注本的出现且流传至今,这与《禅林宝训》所具的思想价值和对禅林的重要指导意义是分不开的。(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4年03期)

蒋九愚[4](2004)在《《禅林宝训》伦理思想儒学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禅林宝训》反复宣说的道、利之辨以及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内容乃至形式上与儒家伦理基本一致。《禅林宝训》充分吸收儒家伦理思想 ,主张儒、佛融合 ,一方面是加强丛林自身道德建设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国禅宗人间化的客观要求。佛教的五戒十善等伦理与儒家伦理存在相似之处 ,这为《禅林宝训》充分吸收、融合儒家伦理提供了内在理论契机。(本文来源于《伦理学研究》期刊2004年04期)

蒋九愚[5](2004)在《《禅林宝训》的现代价值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禅宗发展到宋代,丛林流行“戒律不必持,定慧必不习,道德不必修”等邪说。针对宋代丛林危害法门万世的种种邪说和邪行,宋代妙喜宗杲(1089-1163年)和竹庵士圭(1083-1163年)两位禅师于南宋绍兴初年,在江西古云门旧址结庵隐居时共同结集《禅林宝训》,(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蒋九愚[6](2003)在《《禅林宝训》禅修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编纂于南宋的丛林宝典《禅林宝训》,在禅修之道方面 ,不仅继承了传统佛教止观定慧及惠能禅宗无心、无念的禅修方法 ,而且依据宋代儒学复兴的时代挑战 ,提出了“以道德正心”的修心法门 ,突出了道德伦理在禅修中的地位和作用。《禅林宝训》这种儒学化、伦理化的禅修思想 ,不仅适应了宋代儒学复兴的时代潮流 ,也是中国禅宗心性化之后的理论必然趋势 ,更是为了扶救宋代丛林戒律不持、道德不修之末法禅弊。(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陈秋珠,郭文斌[7](2000)在《《禅林宝训》中的领导心理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禅林宝训》对寺院领导心理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 ,其精髓在于突出强调了四个方面 :“仁”  “明”“勇”是合格领导者应具备的叁大要素 ;“惠与德”“见情”是树立良好领导威信的两大秘诀 ;“施恩”  “加威”“得人”是实现对下属高效管理的叁个有效手段 ;“谋在多 ,断在独”是领导者进行有效决策的法宝。(本文来源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5期)

蒋九愚[8](2000)在《《禅林宝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编纂于南宋初年的《禅林宝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宗教价值和思想价值,在宋代禅学乃至中国禅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禅林宝训》并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一般的禅宗思想史往往没有提到它,这与《禅林宝训》实际的历史地位和独具的思想价值极不相称。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忽视《禅林宝训》的思想价值,就无法真正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宋代禅学。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本论文选择《禅林宝训》作为研究课题,试图对它作一番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从佛教中国化和禅宗思想史的层面去揭示《禅林宝训》的思想内涵、在宋代禅学中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无疑是中国禅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不可或缺而富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本文第一章具体分析和揭示《禅林宝训》是中国禅宗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禅宗发展到宋代,丛林普遍盛行“戒律不持,定慧不习,道德不修”的宗教伦理腐败之衰风和“贵机用、唯棒喝、可语言”的怪诞荒邈虚玄之禅风,同时,禅宗遇到宋代排佛扬儒的儒学复兴运动的外部挑战。《禅林宝训》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第一章还考查了《禅林宝训》主要禅僧谱系,发现它从一个侧面正确反映了宋代禅宗各派兴衰的历史概况。另外,本章还详尽分析了《禅林宝训音义》等五种古注本和第一本白话今注本《禅林宝训释译》各自的具体特点。《禅林宝训音义》一卷,为现存第一本《禅林宝训》古注本。以后出现的《禅林宝训合注》、《禅林宝训拈颂》、《禅林宝训顺朱》、《禅林宝训笔说》五种古注本,基本上遵照了《禅林宝训音义》,只是注解内容详略不同、注解诠释方式有所差异,而由比丘大建校定的《禅林宝训》原文,都没有任何改变。在上述五种古注本中,《禅林宝训笔说》综合了前四种古注本的优点而成为流传今天丛林的最佳古注本。如果说《禅林宝训笔说》结束了《禅林宝训》古注之旧时代的话,那么当代学者徐小跃所撰的第一本白话今注本《禅林宝训释译》,则开启了《禅林宝训》白话今注新起点。本文第二章具体揭示《禅林宝训》批判宋代丛林弊病的思想内涵。本章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00-06-30)

徐小跃[9](1997)在《《禅林宝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叁百篇的《禅林宝训》是取材于各种禅宗《语录》、《传记》、《文集》以及诸老遗语,是众多禅师嘉言善行的汇编。它向人们展示了宋代禅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状况及其特点,至向人们表明末代禅学尚有一股清新之风,并非全是崇尚公案机锋、评唱以及直远的那一套。这对重新把握和评价来以后禅宗的发展方向及其性质有某种启迪作用。《禅林宝训》中的许多道德言论,对现代佛教徒,甚至对所有人的惨身养性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1期)

妙华[10](1994)在《禅林宝训评述(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禅林宝训》又名《禅门宝训》,正文共两卷,是宋代妙喜、竹庵、土圭叁位禅师从历代禅师语录中收集整理辑录而成的。明代净善长老再次加以重新编排,收集历代禅师言行语录叁百篇,所选内容皆是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民国道安《重印序》)。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1994年12期)

禅林宝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岐方会(992—约1049年)开创临济宗的重要分支杨岐派,他有得法弟子十二人,其中以白云守端最为杰出,方会晚年曾以"临济正脉"付白云守端,守端的弟子之中以五祖法演禅师最为着名,有"中兴临济"之美誉,法演的弟子中以佛果克勤(圆悟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在当时影响最大,把临济宗推向了全盛,使得杨岐派在中华大地气势如虹,后世论及禅宗,多以杨岐派为临济正脉。本文主要梳理《禅林宝训》记载的杨岐派再传弟子五祖法演,叁传弟子圆悟克勤、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及部分四传、五传弟子的丛林管理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禅林宝训论文参考文献

[1].如义.《禅林宝训》中僧人的自我教育之路[J].普陀学刊.2016

[2].孙劲松.宋代杨岐派禅师丛林管理思想初探——以《禅林宝训》的记载为中心[J].人文论丛.2015

[3].蒋九愚.《禅林宝训》五种古注本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04

[4].蒋九愚.《禅林宝训》伦理思想儒学化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4

[5].蒋九愚.《禅林宝训》的现代价值及意义[C].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6].蒋九愚.《禅林宝训》禅修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

[7].陈秋珠,郭文斌.《禅林宝训》中的领导心理思想初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8].蒋九愚.《禅林宝训》研究[D].南京大学.2000

[9].徐小跃.《禅林宝训》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妙华.禅林宝训评述(一)[J].法音.1994

论文知识图

第七部分 财政机构人员地(市)、县级财政局...第七部分 财政机构人员地(市)、县级财政局...第七部分 财政机构人员地(市)、县级财政局...第七部分 财政机构人员地(市)、县级财政局...第七部分 财政机构人员地(市)、县级财政局...第七部分 财政机构人员地(市)、县级财政局...

标签:;  ;  ;  ;  ;  ;  ;  

禅林宝训论文_如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